正在阅读:

姚景源:中国三年减少一千万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姚景源:中国三年减少一千万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

姚景源认为,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导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撤离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图片来源:东方IC

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如今,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外贸和投资,并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新常态”。

8月20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寻找内生动力、振兴东北经济暨新经济发展系列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我国共减少了一千万劳动力;中国“80后”人口为2.28亿,“00后”人口降至1.2亿,比“80后”少了一个亿。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个‘大量投入’: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资源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但是现在,这三个‘大量投入’都到了一个不可持续的状态。”姚景源说,以劳动力为例,中国目前遭遇人口红利消失。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首次出现下降,15-59岁比上一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此后三年,劳动力人口的绝对量持续下降,2013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减少371万人,2015年减少487万人,创下历史记录。截至2015年末,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

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生育率,中国在去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家庭生育两个孩子。但是,随着生活成本的快速上涨,许多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强。

今年1月,中国社科院专家团队曾做出预计,中国0-14岁的少儿人口将在2020年以前保持上升,在2020年达到2.35亿后开始下降,2030年下降到2亿。占总人口比重也将在2050年下降至12.07%。

与此同时,中国大量的老龄化人口则可能让中国陷入“未富先老”的局面。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2012)的相关人口预测,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依然将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14%升至21%,需要50年,中国只需11年左右。

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力人口绝对值下降,老龄化则意味着全社会养老的负担增加,劳动力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姚景源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导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撤离中国,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东南亚或非洲等地。

他举例说,柬埔寨工人平均月工资合600多元人民币,越南工人工资比中国工人的1/2略高一点,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工人工资才30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目前在中国3000元月工资都招不到工人。

因此,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都开始效仿中国过去发展经济的做法,用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进行加工贸易,很多领域的产品越来越多的都是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

反映到国际贸易的表现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外贸结构变化的现象也尤为明显。

姚景源说,2015年,中国进出口设定的目标是增长6%,到今年再核算,实际是负增长。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出口都往下掉,高新技术的出口还是不错的,掉得最厉害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比如纺织、箱包、家居、玩具、鞋、塑料制品等。

“过去这些领域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的,2013年还是增长22%,2014年就只增长0.2%,2015年全线变成负增长。”姚景源说,原因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没有了。

对中国来说,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劳动力人口红利的消失,姚景源认为,中国制造不能停留在中低端,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粗放的规模扩张方式,整个经济的水平大而不强,基本上停留在中低端。”姚景源说,联合国统计440种重要工业产品,中国在其中一多半的工业生产已经是世界第一,但问题是缺少核心技术。

以汽车制造为例,尽管生产的量大,但主体是合资品牌。他说,在合资品牌汽车生产的利润分配上,外方拿走80%,中方只有20%。“二、三十年前没有技术,中国可以用市场换技术进行合资,可以二八分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本来应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还是这样的比例,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姚景源认为,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目前,东北出现诸多的困难,说到根本还是跟国内产业处于中低端层次有关。

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新经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姚景源同时建议,现在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的领域中还是缺少核心技术,中国切不可在这些新经济领域中的发展最终还是处在中低端,还是使用日本、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核心部件。这就需要把创新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姚景源:中国三年减少一千万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

姚景源认为,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导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撤离中国。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图片来源:东方IC

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但如今,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的外贸和投资,并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新常态”。

8月20日,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寻找内生动力、振兴东北经济暨新经济发展系列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至2015年三年间,我国共减少了一千万劳动力;中国“80后”人口为2.28亿,“00后”人口降至1.2亿,比“80后”少了一个亿。

“过去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三个‘大量投入’: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资源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但是现在,这三个‘大量投入’都到了一个不可持续的状态。”姚景源说,以劳动力为例,中国目前遭遇人口红利消失。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首次出现下降,15-59岁比上一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此后三年,劳动力人口的绝对量持续下降,2013年减少244万人,2014年减少371万人,2015年减少487万人,创下历史记录。截至2015年末,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

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低生育率,中国在去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家庭生育两个孩子。但是,随着生活成本的快速上涨,许多家庭生育二孩的意愿并不强。

今年1月,中国社科院专家团队曾做出预计,中国0-14岁的少儿人口将在2020年以前保持上升,在2020年达到2.35亿后开始下降,2030年下降到2亿。占总人口比重也将在2050年下降至12.07%。

与此同时,中国大量的老龄化人口则可能让中国陷入“未富先老”的局面。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2012)的相关人口预测,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依然将明显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14%升至21%,需要50年,中国只需11年左右。

低生育率导致劳动力人口绝对值下降,老龄化则意味着全社会养老的负担增加,劳动力成本也会随之上升。

姚景源说,劳动力人口的减少,直接反映到经济上就是导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急剧上涨。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撤离中国,转向更具成本优势的东南亚或非洲等地。

他举例说,柬埔寨工人平均月工资合600多元人民币,越南工人工资比中国工人的1/2略高一点,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工人工资才300元人民币。相比之下,目前在中国3000元月工资都招不到工人。

因此,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国都开始效仿中国过去发展经济的做法,用廉价劳动力吸引投资,进行加工贸易,很多领域的产品越来越多的都是越南制造、柬埔寨制造。

反映到国际贸易的表现上,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外贸结构变化的现象也尤为明显。

姚景源说,2015年,中国进出口设定的目标是增长6%,到今年再核算,实际是负增长。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出口都往下掉,高新技术的出口还是不错的,掉得最厉害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比如纺织、箱包、家居、玩具、鞋、塑料制品等。

“过去这些领域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的,2013年还是增长22%,2014年就只增长0.2%,2015年全线变成负增长。”姚景源说,原因就是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没有了。

对中国来说,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劳动力人口红利的消失,姚景源认为,中国制造不能停留在中低端,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粗放的规模扩张方式,整个经济的水平大而不强,基本上停留在中低端。”姚景源说,联合国统计440种重要工业产品,中国在其中一多半的工业生产已经是世界第一,但问题是缺少核心技术。

以汽车制造为例,尽管生产的量大,但主体是合资品牌。他说,在合资品牌汽车生产的利润分配上,外方拿走80%,中方只有20%。“二、三十年前没有技术,中国可以用市场换技术进行合资,可以二八分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本来应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还是这样的比例,这难道不是问题吗?”

姚景源认为,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目前,东北出现诸多的困难,说到根本还是跟国内产业处于中低端层次有关。

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新技术和新经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姚景源同时建议,现在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的领域中还是缺少核心技术,中国切不可在这些新经济领域中的发展最终还是处在中低端,还是使用日本、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的核心部件。这就需要把创新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