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巢里的叹息

外面的世界是更大的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 四川 1990

曾经捧得五座奥斯卡小金人的美国电影《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中,男主人公麦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改造,装作精神异常,被送到了自以为会管理比较宽松的精神病院。然而,精神病院的生活并不那么随墨菲的心意——限制的自由、被剥夺的权利、护士拉契特的强势压迫以及粗鲁的治疗方式,使他这个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变得焦躁异常,不断计划和鼓动病友们逃离这个束缚之地。

这是一部经典影片,或者说是一部优秀小说塑造的精神病院。它有其真实的一面,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院状态,尤其结局墨菲被强迫开脑做的额叶切除手术,正是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初精神病院使用的对待不听话患者的标准实践——被切除额叶后,人就犹如行尸走肉一般没有了情绪波动。影片放映后遭到了各界舆论对此做法的强烈指责,认为这是非常不人道的极端医疗行为。讽刺的是,那个发现额叶切除手术对精神分裂症有疗效的创始人,凭借这项技术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医学奖。

这部影片的另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部分角色邀请了有精神疾病的真实患者出演。当摄影机没有开机时,他们仍然维持演出他们的角色,非常敬业。

在中国,有一位摄影师在20世纪80年代末,深入到精神病院以及精神病患者家庭,跨越十多个省市,历经一年多的时间,拍摄了一组以《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为题的系列纪实类摄影作品,他就是马格南图片社的中国特约“通讯员”,吕楠。

吕楠是一位很尊重拍摄对象的摄影大师,即便对象是精神病患者,他也绝对不想拍下他们颓废的一幕。他总是静静地等待着被拍摄者最好的状态出现,他认为精神病人同样需要尊严。

是的,尊严。墨菲千方百计策划的逃离,甚至最后他的不幸遭遇,原因不就是想争取属于精神病友的尊严。

精神病是由于先天基因缺陷引发的疾病,没有根治方法,药物只治标不治本。在发病期间,精神病人会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他们一辈子不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在吕楠的镜头下,普通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院中过着与正常人无异的生活,甚至更为安逸:写信、打牌、乒乓球、跳绳,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还有文艺的消遣方式——绘画。这可能颠覆了世人对精神病人的看法——狂躁、臆想、发痴、癫狂。这组有悖于“精神病院常态”的照片,并不是为了证明治疗有多有效,也不是为了说明他们疾病痊愈的可能性,而是向我们展示:精神病院里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比想象中地接近。

他们是通常会被社会遗忘的人。但身处精神病院外的我们,处境又能更好到哪去。现代生活的高强压力下,罹患精神障碍的人数直线攀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遍布学生和上班族人群。在精神病院里,至少还能得到定期的治疗。在精神病院外,又有多少人可以正视自己的精神健康状态而去主动求医。因为无谓的面子问题,又有多少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导致自己无法控制的局面出现。

吕楠说:“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永远不要轻视精神疾病,不要轻视生命。也请不要用有色眼镜来审视这类人群,请给予他们尽可能的尊重与帮助。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