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滋养半有机生长:谷歌的并购逻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滋养半有机生长:谷歌的并购逻辑

《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书中讨论了谷歌的并购市场模型,即媒体、互联网软件/服务、技术平台三大领域(简称为MIT)的并购架构。

所评图书:

书名:《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

作者:(美)乔治·盖斯

译者:闾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最近的十多年里,有关谷歌的新闻不仅经常出现在科技新闻版面和频道,也经常成为资本市场消息头条。谷歌上市以来,这家公司已经先后收购了200多家公司,频率之高远超其竞争对手微软、苹果和亚马逊。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谷歌并购的成功率超过了2/3。

通常来说,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很低,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创技术公司的并购,失败率甚至接近九成。常见的并购包括,为了提高市场支配地位、开创新的市场、弥补产品线空白而实施的兼并收购,但无论哪一类,都很难避免导致并购失败的几大因素。美国著名并购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伍德罗·威尔逊中心荣誉成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学院教授乔治·盖斯分析指出,很多企业希望以并购解决重大业务问题,弥补战略缺陷,但事实上,“如同想用婚姻解决两个麻烦重重的人的麻烦”一样,这种操作常常陷入失败。导致并购失败的另外两大因素分别是花钱太多(支付过高溢价),整合融合不力。

谷歌热衷参与并购,真的是必要的吗?相比之下,苹果公司曾长期谢绝并购,表现出一种能够自行得出重要创新的态度,不要为其他公司的技术和人才埋单。但需要注意的是,苹果公司创立者史蒂夫·乔布斯的时代结束后,在蒂姆·库克的掌控下,苹果公司也极大地加快了并购交易的步伐,从语音识别技术Siri,再到移动处理器企业Intrinsity、脸部识别技术Polar Rose,以至2013年之后的一长串并购交易。

回到上面的设问,高科技领域的并购交易是必要的,因为技术变化的速度迅猛,企业研发能力再强,也无法涵盖所有新的价值创造基点,通过并购纳入一些新基点,要比另起炉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事实上,谷歌在收购Youtube之前,也曾尝试自行发展视频服务网站,却换得惨淡收场的结局。

乔治·盖斯强调指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科技市场存在赢家通吃的定律。网络效应能带来持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但主导企业仍需不断采取巩固领导优势的行动,完善人才和技术配置。比如,微软为Office办公套件的优势得以延续,就实施过大量收购,Powerpoint也是收购而获得的。此外,“高交易量可以把并购诀窍融入组织的DNA”。

谷歌是怎样做到尽可能高效实施并购的?乔治·盖斯在其所著的《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一书中向人们揭开了这其中的奥秘。2003年3月,谷歌在其上市前收购了Applied Semantic公司,再加上两年后收购安卓的行动,这两笔收购被证明对于谷歌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前者为谷歌创造了Adsense广告收入模型,后者则搭建起安卓阵营,成功与苹果体系分庭抗礼。

乔治·盖斯认为,谷歌的并购交易具有典型的“半有机生长”的特点,即收购的技术及人才资产,可以与公司既有的产能互为补充,并有实现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还能裂变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收入。互补性是激发半有机成长的关键,以2014年谷歌收购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为例,这笔收购连同此前谷歌收购的一连串机器人公司,完善了谷歌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研发体系,能够更好的发挥谷歌技术总监、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韦尔的作用。DeepMind的技术已经被直接用于谷歌的核心搜索系统,还可以为谷歌新生机器人项目带来多方面的附加值。

当然,谷歌的并购行动也经常引发争议。许多业内人士都曾吐槽谷歌的产品线布局太过分散,再加上谷歌并购的一些知名初创公司的失败案例,一定程度上让谷歌并购的声誉受到影响。对此,乔治·盖斯的看法与众不同。他显然认为,谷歌公司就等于一块超级海绵,“能够收购、吸收,在大量不同的行业实现成功”,并且,在许多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领域提前布局,在可承担范围内进行资源投入,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书中专门探讨了谷歌10多年里一些失败或关闭的交易,分析指出,谷歌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实验精神,喜欢实验的倾向,在其并购活动中也显而易见,因而出现一些并购流产在所难免。当然,也确实有少数并购流产,源自“无法弥合的执行差距”、“无力与当前的主流服务抗衡”、企业文化导致被并购企业创办人离职(被并购团队因而解散)、用户使用频率严重降低等操作因素。

《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书中讨论了谷歌的并购市场模型,即媒体、互联网软件/服务、技术平台三大领域(简称为MIT)的并购架构。书作者将谷歌2003年之后的200多笔收购按照领域、产业、产品类型进行了划分,一一探讨了相关并购的价值、对价形式、是否属于购聘、收购的发展结果、是否属于大型交易。

通过书作者的梳理,读者将发现,谷歌在媒体(及广告)领域,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遵循着稳定的并购逻辑,即不断优化广告递送方式,并兼顾内容发布的优化。谷歌积极地借助小型初创创新企业购聘,丰富了产品线,刺激了半有机生长。而在互联网产品领域(博客、网络零售、移动应用程序、社交网络),谷歌致力于通过并购来增加内容流通载体、广告出口,但面临与亚马逊、Facebook等其他巨头的激烈竞争,成效并不明显。而在技术平台领域(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谷歌面临更强的竞争,尽管涌现出安卓、Nest等成功交易的案例,但在谷歌登月计划、无人驾驶汽车等多项项目的投资相对分散,从目前来看,还未能起到拉开与竞争对手、新创创业企业差距的作用。

有趣的是,相比苹果公司总是为其并购活动加上神秘面纱,谷歌公司的并购就更为透明。书作者试图解释两种不同的行为倾向,认为苹果公司竭力避免让竞争对手掌握有用的信息,以免后者判断公司的未来战略举动,延缓其反应,而谷歌公司则有意主动“打草惊蛇”,通过多方面的布局扰乱对手视线,且公开释放出公司现金储备充足的信号。

在全书的第十四章,对比分析了谷歌与亚马逊通过竞争性的并购,来不断完善各自生态系统,在不同细分领域巩固相对优势的行动路线。相对而言,谷歌启动并购的交易,更为看重与目标公司之间的互补性,而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将互补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其中涉及到谷歌并购团队及相关中介机构对于目标公司知识、能力、知识产权、人力资产的价值判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谷歌

5.2k
  • 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价盘前大涨11.4%,总市值大涨2200亿美元
  • 谷歌、微软财报亮眼,盘后股价飙升11%和4%,低费率的纳指100ETF(159660)大涨近2%,连续6日吸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滋养半有机生长:谷歌的并购逻辑

《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书中讨论了谷歌的并购市场模型,即媒体、互联网软件/服务、技术平台三大领域(简称为MIT)的并购架构。

所评图书:

书名:《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

作者:(美)乔治·盖斯

译者:闾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9月

最近的十多年里,有关谷歌的新闻不仅经常出现在科技新闻版面和频道,也经常成为资本市场消息头条。谷歌上市以来,这家公司已经先后收购了200多家公司,频率之高远超其竞争对手微软、苹果和亚马逊。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谷歌并购的成功率超过了2/3。

通常来说,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很低,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创技术公司的并购,失败率甚至接近九成。常见的并购包括,为了提高市场支配地位、开创新的市场、弥补产品线空白而实施的兼并收购,但无论哪一类,都很难避免导致并购失败的几大因素。美国著名并购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伍德罗·威尔逊中心荣誉成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学院教授乔治·盖斯分析指出,很多企业希望以并购解决重大业务问题,弥补战略缺陷,但事实上,“如同想用婚姻解决两个麻烦重重的人的麻烦”一样,这种操作常常陷入失败。导致并购失败的另外两大因素分别是花钱太多(支付过高溢价),整合融合不力。

谷歌热衷参与并购,真的是必要的吗?相比之下,苹果公司曾长期谢绝并购,表现出一种能够自行得出重要创新的态度,不要为其他公司的技术和人才埋单。但需要注意的是,苹果公司创立者史蒂夫·乔布斯的时代结束后,在蒂姆·库克的掌控下,苹果公司也极大地加快了并购交易的步伐,从语音识别技术Siri,再到移动处理器企业Intrinsity、脸部识别技术Polar Rose,以至2013年之后的一长串并购交易。

回到上面的设问,高科技领域的并购交易是必要的,因为技术变化的速度迅猛,企业研发能力再强,也无法涵盖所有新的价值创造基点,通过并购纳入一些新基点,要比另起炉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事实上,谷歌在收购Youtube之前,也曾尝试自行发展视频服务网站,却换得惨淡收场的结局。

乔治·盖斯强调指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科技市场存在赢家通吃的定律。网络效应能带来持续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导地位,但主导企业仍需不断采取巩固领导优势的行动,完善人才和技术配置。比如,微软为Office办公套件的优势得以延续,就实施过大量收购,Powerpoint也是收购而获得的。此外,“高交易量可以把并购诀窍融入组织的DNA”。

谷歌是怎样做到尽可能高效实施并购的?乔治·盖斯在其所著的《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一书中向人们揭开了这其中的奥秘。2003年3月,谷歌在其上市前收购了Applied Semantic公司,再加上两年后收购安卓的行动,这两笔收购被证明对于谷歌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前者为谷歌创造了Adsense广告收入模型,后者则搭建起安卓阵营,成功与苹果体系分庭抗礼。

乔治·盖斯认为,谷歌的并购交易具有典型的“半有机生长”的特点,即收购的技术及人才资产,可以与公司既有的产能互为补充,并有实现快速成长的可能性,还能裂变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收入。互补性是激发半有机成长的关键,以2014年谷歌收购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为例,这笔收购连同此前谷歌收购的一连串机器人公司,完善了谷歌的人工智能、机器智能研发体系,能够更好的发挥谷歌技术总监、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韦尔的作用。DeepMind的技术已经被直接用于谷歌的核心搜索系统,还可以为谷歌新生机器人项目带来多方面的附加值。

当然,谷歌的并购行动也经常引发争议。许多业内人士都曾吐槽谷歌的产品线布局太过分散,再加上谷歌并购的一些知名初创公司的失败案例,一定程度上让谷歌并购的声誉受到影响。对此,乔治·盖斯的看法与众不同。他显然认为,谷歌公司就等于一块超级海绵,“能够收购、吸收,在大量不同的行业实现成功”,并且,在许多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的领域提前布局,在可承担范围内进行资源投入,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书中专门探讨了谷歌10多年里一些失败或关闭的交易,分析指出,谷歌文化的核心部分就是实验精神,喜欢实验的倾向,在其并购活动中也显而易见,因而出现一些并购流产在所难免。当然,也确实有少数并购流产,源自“无法弥合的执行差距”、“无力与当前的主流服务抗衡”、企业文化导致被并购企业创办人离职(被并购团队因而解散)、用户使用频率严重降低等操作因素。

《重新定义并购:谷歌是如何兼并收购的》书中讨论了谷歌的并购市场模型,即媒体、互联网软件/服务、技术平台三大领域(简称为MIT)的并购架构。书作者将谷歌2003年之后的200多笔收购按照领域、产业、产品类型进行了划分,一一探讨了相关并购的价值、对价形式、是否属于购聘、收购的发展结果、是否属于大型交易。

通过书作者的梳理,读者将发现,谷歌在媒体(及广告)领域,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遵循着稳定的并购逻辑,即不断优化广告递送方式,并兼顾内容发布的优化。谷歌积极地借助小型初创创新企业购聘,丰富了产品线,刺激了半有机生长。而在互联网产品领域(博客、网络零售、移动应用程序、社交网络),谷歌致力于通过并购来增加内容流通载体、广告出口,但面临与亚马逊、Facebook等其他巨头的激烈竞争,成效并不明显。而在技术平台领域(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谷歌面临更强的竞争,尽管涌现出安卓、Nest等成功交易的案例,但在谷歌登月计划、无人驾驶汽车等多项项目的投资相对分散,从目前来看,还未能起到拉开与竞争对手、新创创业企业差距的作用。

有趣的是,相比苹果公司总是为其并购活动加上神秘面纱,谷歌公司的并购就更为透明。书作者试图解释两种不同的行为倾向,认为苹果公司竭力避免让竞争对手掌握有用的信息,以免后者判断公司的未来战略举动,延缓其反应,而谷歌公司则有意主动“打草惊蛇”,通过多方面的布局扰乱对手视线,且公开释放出公司现金储备充足的信号。

在全书的第十四章,对比分析了谷歌与亚马逊通过竞争性的并购,来不断完善各自生态系统,在不同细分领域巩固相对优势的行动路线。相对而言,谷歌启动并购的交易,更为看重与目标公司之间的互补性,而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将互补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其中涉及到谷歌并购团队及相关中介机构对于目标公司知识、能力、知识产权、人力资产的价值判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