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江女神”白鳍豚疑似现身 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10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江女神”白鳍豚疑似现身 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10年

白鳍豚在2500万年以前就生活在长江,被称为“活化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活动不当,白鳍豚大量锐减。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9年后,有人在长江芜湖段再次看见了白鳍豚的踪迹。

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摄于2001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的第九年,有人在长江芜湖段或再次看见了白鳍豚的踪迹。

据安徽卫视称,10月4日,一支由民间爱好者的考察队在长江安徽芜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鳍豚。考察队将发现通报给了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经派出科研人员已前往调查。

白鳍豚在2500万年以前就生活在长江,被称为“活化石”。白鳍豚是同人一样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类动物,其通体雪白,视听器官退化,声呐系统非常灵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活动不当,曾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鳍豚大量锐减。2006年,七国科学家在长江进行了40多天大规模搜寻后,未发现一头白鳍豚。次年8月,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期刊据此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是指某一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根据国际惯例,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

其后,曾多次有目击者声称看到白鳍豚,然而这些目击记录都没有得到确证。

尽管宣布了“功能性灭绝”,研究学者和志愿者却一直都未放弃寻找白鳍豚的踪迹。按照国际惯例,确定一个物种灭绝必须连续考察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一个生命周期内未发现存在才算灭绝。白鳍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灭绝必须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据凤凰网报道,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集结安徽,在最有可能发现“长江女神”的江段分两路寻找白鳍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向考察队提供了培训指导,并无偿出借一套被动声呐搜寻设备供考察使用。

安徽卫视报道称,10月4日上午,考察队在进入黑沙洲洲头辅航道一千米时,开在前面、靠东岸行驶的2号船上的考察队员首先发现左前方两三百米处有一头长着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动物跃出水面。报道称,这头疑似白鳍豚在渔船左侧又第二、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间隔距离有二三百米 。最后,它从二号船的左前方向上游逆流而上,瞬间消失在长江的水流中。

据报道,考察队放下了声呐探测仪,希望能够记录白鳍豚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但可惜,当时没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有效影像。考察队将情况上报给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水生所派出专业人员加入到民间考察中。据称,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声呐探测仪的数据进行分析。此外,考察队在船头安装了记录仪,他们将对录下的音视频做仔细研读。

作为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之一,在历史上,白鳍豚的数量曾经相当多,史书曾称“江中常见之”。50年前,人们还曾在长江看到白鳍豚成群结队出没。然而,随着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增加及不当活动,白鳍豚数量锐减。20世纪70年代,我国正式开始对白鳍豚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介绍,当时长江白鳍豚的数量仅剩400多头。其后,1997年至1999年水生所和农业部组织专家对白鳍豚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动,都发现过白鳍豚。2006年七国科学家再次组织大规模搜索行动,也未果。

王丁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人类活动对白鳍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航运侵占了其生活空间;二是污染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包括饵料鱼类资源减少,免疫、生殖系统受到危害等;三是水工建设的影响;四是渔业活动。过度的渔业捕捞导致其食物资源减少,非法渔业作业方式更会造成直接伤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江女神”白鳍豚疑似现身 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近10年

白鳍豚在2500万年以前就生活在长江,被称为“活化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活动不当,白鳍豚大量锐减。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9年后,有人在长江芜湖段再次看见了白鳍豚的踪迹。

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摄于2001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的第九年,有人在长江芜湖段或再次看见了白鳍豚的踪迹。

据安徽卫视称,10月4日,一支由民间爱好者的考察队在长江安徽芜湖黑沙洲附近的水域看到了疑似白鳍豚。考察队将发现通报给了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已经派出科研人员已前往调查。

白鳍豚在2500万年以前就生活在长江,被称为“活化石”。白鳍豚是同人一样用肺呼吸的淡水哺乳类动物,其通体雪白,视听器官退化,声呐系统非常灵敏。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活动不当,曾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鳍豚大量锐减。2006年,七国科学家在长江进行了40多天大规模搜寻后,未发现一头白鳍豚。次年8月,英国《皇家协会生物学快报》期刊据此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功能性灭绝是指某一物种因其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非常稀少,以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根据国际惯例,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

其后,曾多次有目击者声称看到白鳍豚,然而这些目击记录都没有得到确证。

尽管宣布了“功能性灭绝”,研究学者和志愿者却一直都未放弃寻找白鳍豚的踪迹。按照国际惯例,确定一个物种灭绝必须连续考察整个分布区,在该物种一个生命周期内未发现存在才算灭绝。白鳍豚一般可活30年,确认灭绝必须30年内连续对其生存状况进行考察。

据凤凰网报道,今年9月30日至10月7日,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集结安徽,在最有可能发现“长江女神”的江段分两路寻找白鳍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向考察队提供了培训指导,并无偿出借一套被动声呐搜寻设备供考察使用。

安徽卫视报道称,10月4日上午,考察队在进入黑沙洲洲头辅航道一千米时,开在前面、靠东岸行驶的2号船上的考察队员首先发现左前方两三百米处有一头长着尖嘴、全身灰白色的动物跃出水面。报道称,这头疑似白鳍豚在渔船左侧又第二、第三次出水,每次出水间隔距离有二三百米 。最后,它从二号船的左前方向上游逆流而上,瞬间消失在长江的水流中。

据报道,考察队放下了声呐探测仪,希望能够记录白鳍豚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但可惜,当时没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有效影像。考察队将情况上报给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水生所派出专业人员加入到民间考察中。据称,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对声呐探测仪的数据进行分析。此外,考察队在船头安装了记录仪,他们将对录下的音视频做仔细研读。

作为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之一,在历史上,白鳍豚的数量曾经相当多,史书曾称“江中常见之”。50年前,人们还曾在长江看到白鳍豚成群结队出没。然而,随着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增加及不当活动,白鳍豚数量锐减。20世纪70年代,我国正式开始对白鳍豚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介绍,当时长江白鳍豚的数量仅剩400多头。其后,1997年至1999年水生所和农业部组织专家对白鳍豚进行了大规模的搜索和考察活动,都发现过白鳍豚。2006年七国科学家再次组织大规模搜索行动,也未果。

王丁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表示,人类活动对白鳍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一是航运侵占了其生活空间;二是污染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包括饵料鱼类资源减少,免疫、生殖系统受到危害等;三是水工建设的影响;四是渔业活动。过度的渔业捕捞导致其食物资源减少,非法渔业作业方式更会造成直接伤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