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的一天,一夜之间上海市长宁区虹仙居民区19辆私家车被划“破相”,居民群情激愤,他们没有拨打110报警,而是第一时间到社区警务室找到了社区民警刘海青。“刘警官,你看看,阿拉车子都是停得规规矩矩,却被‘缺德鬼’划得一塌糊涂,这事你可得管一管啊!”
刘海青是仙霞路派出所民警,具有6年派出所便衣队工作经历,去年6月份搬进仙霞街道虹仙居委社区,改当一名社区民警,兼任虹仙居委会党委副书记。这是他进入社区后遇到的第一例警情。
凭着多年办案经验,他认为如果不确定作案时间盲目去调阅监控录像将耗费大量时间,何况小区的监控摄像头角度也存在问题。他绕着小区进行走访 排查,从居民王先生处得知:半夜时分,曾有一女子从北门进入小区,像喝醉了酒,朝着被划伤车辆的小路上一路走一路手舞足蹈。他调阅了该时段的监控录像,很快侦破此案。随后,他查看了整个小区的54各监控探头,然后协同物业,从加强安保措施的角度明确了重点部位,一一调整了监控探头的照射方向,同时加装了夜间道路的照明设施。
虹仙小区的停车纠纷较多,2014年就有116起。在刘海青的协调下,该小区安装匝道、扩建车位,还拆除了居民私自假设的停车地桩。2015年,该小区停车纠纷下降了50%。
“地桩拆除是不容易的,正因为民警的介入,我们一帆风顺拆除了。”虹仙居委会治保主任杨永良说道,“民警的定位改变了,不单单是警察,还是小区的党组副书记,要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共治。”他透露,过去治保主任要负责社区各种事情,如今专职协助民警紧盯社区治安,更加专注。
他感到社区民警入驻之后,破案速度明显加快。“小区有个诈骗案,警察2个小时就介入,很快破案。以前虽然报了警,但没有这么快。这次破案让老百姓的满意度马上提升,今年的案子也比去年下降很多。这样一来,小区里的志愿者做事也更积极了,比如交通大整治,从大热天到现在,每天还在协助交通治理。”
刘海青认为成为居委会党委副书记给了他很大的发言权:“比如改造路灯、扩路等,现在可以从安全防范的角度提出我的建议,以前我可能对社区治理谈不上建议。”他感到居民对社区民警的看法显然不一样了:“过去社区民警在百姓眼里只是户籍警,如果发生案件,来派出所报案就行了,我作为社区民警只要负责调解纠纷。但现在不一样,我们的手机号码向居民公布,作为最了解社区的人,我们是案件的第一责任人,发案后居民第一时间打到我手机上。”
比如居民若发生电瓶车丢失一案,向他报案后,他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固定证据、寻找线索。以前一个简单案件的侦查过程往往拖得过长,也导致受害者损失较大、满意度不高。
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也开展了社区警务改革试点,10月14日,界面记者走访了普陀区知音苑居委会社区警务室。
据知音苑社区民警陈忠介绍,他曾是上海警备区司令部通讯兵,2011年专业成为派出所巡逻民警,去年7月份来到了知音苑社区成为社区民警。该社区的房价每平米达8万,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位置,开辟独立成间的警务室并没有那么容易。
据知音苑居委会书记蒋群介绍,目前警务室所在地原先是老干部活动室,二楼角落里一个6平米左右的房间被设为警务室。在社区警务改革之中,居委会将老干部活动室改造成警务室,同时将警务室的体验场所开放给居民活动。在一楼的警务室里,有一个较大的体验区,社区儿童可在此试穿儿童警服,进行角色体验,窗台上陈列了不少治安电子探头及介绍,墙上则贴满了门锁防盗知识。
社区民警的办公室同时也是调解室。陈忠每天在社区巡逻,治保主任和人口协管员在调解室值班。蒋群认为,有警务室和专职人员之后让居民感到自己的事情更受重视,“居民过来马上就可以找到人”。据她介绍,社区里最多的纠纷就是漏水、装修噪音扰民、停车纠纷以及小业主和开发商的矛盾等。社区引入民警和律师之后,调解工作比以往更加顺利。“现在和民警的合作更加协调,以前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只能开会,感受不直观,现在由民警来讲解、演示、宣传,还有实物和体验活动,更直观,对居委会来说是带来便利的。”
2015年6月以来,上海市公安局率先在长宁、普陀、青浦、嘉定等4个分局组织开展社区警务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单位围绕“有效提升社区警务工作效能,为打造上海现代警务升级版提供有力支撑”这一中心任务,设计路径和步骤,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进行探索。
社区警务如何改革?
上海市长宁分局政治处主任冯兵介绍,作为社区警务改革试点单位之一,长宁分局在前期调研中梳理出当前公安基层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五大问题,包括对社区警务工作的思想认识和目标定位问题、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人力保障问题、社区民警的能力素质问题、社区警务工作的科技引领和信息化建设问题以及社区警务工作的配套保障和持续发展问题。
“要破解以上难题,关键是转变思想观念,突出社区民警主业。”2015年社区警务改革之初,长宁分局明确了社区警务工作的三大定位:
第一,明确社区警务工作的目标就是“发案少、秩序好、基础牢”;第二,明确社区民警的只能定位是“在公共安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第三,明确社区民警的工作定位是“依法管理治安、依法管理人口、依法打击违法犯罪”三大主业。
冯兵指出,公安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长宁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民警参与居民区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从区公安分局、各街道镇、派出所以及居委会4个层面,层层部署推进。
社区警务改革必须主动适应政府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的趋势。“过去基层公安的工作和能力相对单一,现在则是把社区民警培养成综合性警察,不仅要有侦察破案、维护治安等能力,还需要为群众服务、调解纠纷,解决社区老百姓遇到的各种难题。”冯兵解释。
据其介绍,为了推动社区共管共治,长宁公安在保障人力上增强了参与社区警务工作的主体力量和外部力量:
首先,盘活公安内部警员,优化警力配置,全面配齐增强社区民警队伍,全局共调整、新增社区民警64人次,占社区民警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区185个居委会共配备社区民警192名。明确各派出所责任区警长协助管理社区警务工作,其中4名责任区警长独立专管居民区,28名责任区警长逐一对应28个治安复杂、问题突出的居民区,协助社区民警进行叠加管理。
其次,长宁公安推动社区民警兼任副书记制度落地,通过与辖区街道、镇沟通研商,明确由103名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党组织副书记,占全局党员社区民警总数的91.2%。积极向区委组织部争取新增5个党员发展名额,并明确每年分局新发展党员中,社区民警比例不低于10%,进一步充实党员社区民警队伍。
同时,上海公安长宁分局还借助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共管共治。整个长宁区共确定348名社区工作者担任专职治保主任和调解主任,专门配合社区民警开展治安管理和纠纷调处工作,逐步形成“社区民警+2个专职主任”的治理新格局。
冯兵介绍,长宁分局还配足辅警力量,明确人口信息采集员协助社区民警开展人口信息采集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新招录75名专职人口信息采集员,目前人口信息采集员队伍已增至302名,并完成专职培训;研发“上海市实有人口社会化采集信息系统”,针对来沪人员集中的场所,实现“入住即登记,登记即采集”。
此外,整合街面治安协勤队伍、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联防队伍以及治安、反恐信息员队伍等三类群防群治队伍,参与巡逻守护、信息收集和安全防范等工作。目前,长宁公安会同区综治办发动1.7万名群防群治力量和2668名治安信息员参与到居民区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
长宁分局副局长张喜英指出,健全工作机制在社区警务改革试点工作中尤为重要。长宁分局建立了派出所领导对口联系居委会机制,协同推动社区治理。分局10个派出所的65名领导干部分别联系治安复杂社区的145个居委会,其中,10个地区派出所20名主要领导带头联系最为复杂的20个居民区,实地听取社区民警工作汇报和居委会意见建议,督导案件查办和治安防控。
同时,为了解决社区最常见的居民纠纷问题,长宁公安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沟通协作,建立派出所与律师事务所、社区民警与律师“双结对”机制,健全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机制,让律师为社区民警提供法律支持,并配合社区民警开展纠纷调处、矛盾化解和社区维稳工作。目前,全区已有21家律师事务所的64名律师与派出所、居委会、社区民警进行结对,律师参与社区纠纷接待和法律咨询204人次,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0余起。
为了提高社区民警治理社区的能力,长宁分局围绕“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开展群众工作”5项职能,制作了34项共54个课时的专题培训课目,分批次开展社区民警教育培训,并配套印发《社区民警执法工作手册》和工作提示卡等执法参考资料,重点解决社区民警“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进一步提升社区民警岗位履职能力和水平。
长宁分局的社区警务改革也具有信息化特点。据介绍,长宁分局自主研发了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汇聚了人、事、地、物、单位组织5大类共4亿余条信息数据。2016年上半年,管理平台对入室盗窃、扒窃、盗三车案件接报情况进行分析,成功串并14组32起案件。依托这一平台,长宁分局还会同区综治办,建立了居民区“平安指数”评价体系,每季度定期向各街道镇进行发布。“这个评价体系很受居民欢迎,大家一对比就能发现自己小区的安全程度怎么样,长短板在哪里。”冯兵说。
据刘海青介绍,利用长宁区政府开发的电子走访日志、电子巡查日志,社区民警可以此作为重要抓手,协调指导居委干部、楼组长、社工、消防协管员等开展入户调查,掌握重点人员进出情况,对居民区电梯、铁门、监控探头、消防设备等重点部位运行情况进行走访巡查,并及时录入“两个日志”,促进民警与居委干部之间的信息共享。
另外,上海公安长宁分局通过在警务室和社区内配备智慧社区警务民生服务平台,将出行、就医、政策咨询等便民服务功能与公安网上办事流程、办事进展的可视化查询功能进行融合,推动阳光警务建设向社区终端延伸。
仅6月份以来,长宁分局社区民警提供线索破案数、案件查办数、顽症整治数同比分别上升17.8%、11.0%、8.8%,居民区报警类110接报数同比下降4.0%。
10月13日,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副总队长何明在公安改革采访会上指出,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充实优化社区民警队伍,提高社区民警履职能力,提升以信息化为引领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社区警务工作整体效能,使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社区更加稳定有序。
界面新闻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目前,上海全市已基本完成社区民警“一居一警、一村一警”的配置要求,达标率为96.9%,基本实现了社区民警沉入社区、扎根基层的工作要求;全市已投入运作的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工作点)共5084个;全市居(村)委治保主任专职化程度已达81%。全市共有党员社区民警3028名,其中2682名已兼任居(村)委党组织副书记,占全市党员社区民警的88.5%。全市已基本完成在各派出所纠纷调处室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覆盖率已达8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