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Roberto Cavalli的设计师也走了 设计师离开品牌的原因到底都有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Roberto Cavalli的设计师也走了 设计师离开品牌的原因到底都有什么?

接二连三的设计师离任事件的背后终究还是因为零售市场不景气,品牌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调整。

Peter Dundas 图片来源:mytessabit

时装行业的人事震动还在持续。Peter Dundas在Roberto Cavalli出任创意总监不过19个月,近日宣告离职。

紧接着,新任首席执行官Gian Giacomo Ferraris正式宣布带领Roberto Cavalli展开全面重组计划。2015年,Roberto Cavalli 业绩算不上理想,核心利润出现亏损,目前集团在全球共有182间店铺,其中独立门店仅有43家。有分析师预计,品牌最快可以在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

对于挪威设计师Peter Dundas而言,这是他第二次从Roberto Cavalli离职。2002年至2005年间,他就出任过Roberto Cavalli的首席设计师。其最近设计的两个系列(2016秋冬系列和2017春夏系列)都受到了媒体和买手们的一直好评。那么时尚行业最近几年频繁出现设计师离职事件背后到底都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设计师离开的最大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设计创造力无法给品牌带来可预见的盈利。Frida Giannini在已经准备好2015秋冬男装系列的前提下临时被辞退。很明显开云集团高层已经按耐不住了,占据集团业绩50%的Gucci连续数季出现业绩下滑已经对集团造成了火烧眉毛般的困扰,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Giannini在设计突破上的匮乏。无论是作为主要用于形象宣传的高级成衣,还是真正带来利润的配饰系列,Gucci都无法在媒体、买手和消费者身上得到认同。

王大仁(Alexander Wang)离开Balenciaga几乎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王大仁需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同名品牌的经营而不得不放弃。

2014年,Balenciaga的首席执行官Isabelle Guichot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就表达了她对于Balenciaga商业价值的信心(或许是野心)。三年过去了,显然Isabelle Guichot对Alexander Wang在任三年内表现并不满意——Balenciaga没有真正引爆话题的时装款式,更没有支撑销量的it bags。

更何况,同集团的Yves Saint Laurent在时任创意总监Hedi Slimane的带领下销量大幅度上涨,这种残酷的现实竞争让Balenciaga急于寻找一位有话题、有独特设计语言,且商业头脑发达的人,来将这座名气比销售更大的时装屋变成一颗理想中的摇钱树。于是乎,我们后看到了王大仁之后,炙手可热的时装金童Demna Gvasalia接替了Balenciaga创意总监一职。

原因二:叫好不叫座

然而对于大型时装屋来说,仅有好的创意还远远不够,有销量才能转化成是实实在在收入。王大仁之前,Balenciaga的上一任创意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选择于2013年离开该品牌,据说就是因为设计上叫好不叫座,董事会要求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商业化所致。

所幸Ghesquière隔年便在Louis Vuitton找到了新职位,但在时尚行业里,怀才不遇的天才还有很多,最有名当属Olivier Theyskens。这位比利时设计师先后供职过Rochas、Nina Ricci甚至是走轻奢路线的Theory,然而都是因为在设计上的叫好不叫座而被迫离开。如今Theyskens重返巴黎,没有再继续打工,而是推出了自己的同名女装品牌。

Stefano Pilati离开Ermenegildo Zegna亦是如此,根据WWD的报道,Stefano Pilati近乎高级定制般的设计方式与Ermenegildo Zegna品牌核心消费群脱节,这条被称为“Ermenegildo Zegna Couture”的产品线设计上的确年轻有活力,也一改意大利老字号男装屋普遍存在的老气横秋的问题。但品牌老客户始终无法接受这些时髦了太多的款式。加上该系列平均售价超出了常规产品50%,让不少顾客望而却步。Zegna首席执行官Gildo Zegna在2016年初Pilati离任时说了一番颇有深意的话,“我们要成为时尚圈的重量级角色,Zegna在米兰时装周的秀务必令人难以忘怀。我们比预期更早实现了这个目标。”

最不得志的时装设计师其实还有一位,Alessandra Facchinetti。2016年5月,这位履历丰富的Tod’s前任女装创意总监被确认即将离职,也是出于其带领下的成衣产品无法给品牌带来理想的实际收益。作为皮革制品起家的Tod’s一直都以豆豆鞋和包袋闻名,但其成衣产品始终无法在消费者层面获得赏识。加上产量的限制导致货品很难铺满全球店铺,销售自然也不会太理想。

但讽刺的是,Facchinetti三年任期内的成衣系列每次都能获得行业内的一致褒奖。根据Tod’s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半里,集团整体营收出现了严重下滑,集团高层决定让Tod’s回归到自己善于的鞋履和包袋制造领域,减少对成衣产品的投入力度。

原因三:公司业务重组

随着零售环境的变动和顾客购买习惯的变化,一些时装屋也会在一段时间后重组旗下的业务——有时是开辟新的产品线,有时也会是关闭调整旧有产品线。

2016年8月,法国时装品牌Carven决定关闭男装系列,更加专注于女装系列的发展,并随之宣布品牌男装创意总监Barnabé Hardy将离职的消息,正式结束自2015年1月开始的合作关系。

自2008年被Société Béranger公司收购后,Carven在艺术总监Guillaume Henry和前CEO Henri Sebaoun的带领下成功复苏。Henri Sebaoun将其定位为一个现代化的品牌,而Guillaume Henry的确也成功地将品牌打造成二线国际女装品牌中的佼佼者。但是近两年Carven无论是在设计,还是销售上都遇到了瓶颈。今年5月,总部位于香港的奢侈时尚品牌代理商Bluebell集团收购拥有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品牌的大量股权。在内地,经历一段积极开拓后,品牌也静悄悄地关闭了两家店铺。

Calvin Klein集团旗下的Calvin Klein Collection产品线的男女装创意总监Italo Zucchelli 和 Francisco Costa也是出于品牌重组而双双离职。早在2016年春夏季重组已有端倪,品牌在广告片拍摄中就已经将旗下的众多——甚至是有些杂乱的产品线——整合于一体。此后,品牌正式宣布Raf Simons为整个Calvin Klein品牌的首席创意官。

原因四: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因内部矛盾而被迫退出的最著名案例当属Jil Sander的三进三出。

1999年,JilSander将品牌75%的股份出售给Prada集团,留任创意总监和总裁的职位,不过之后却忽然辞职。2003年她又重回品牌,然而只做了两季的设计又再次离开,据称是因为Jil Sander本人与集团执行总裁Miuccia Prada的丈夫之间存在严重的管理和经营分歧。戏剧化的是,2012年,Jil Sander又选择了短暂地回归,不过到了2013年末终因“个人原因”彻底离开品牌。

至于Lanvin和Alber Elbaz之间的矛盾,由于就发生在一年前的2015年10月,所以很多人的印象要更为深刻。闹得沸沸扬扬的Alber Elbaz离职事件其实是在Elbaz仍持有 Lanvin 10% 股权的情况下发生的。

与其他设计师卸任的状况有所不同, Alber Elbaz的离任算得上有情有义、善始善终。他的个人团队中的品牌公关、设计助理与业务助理直到2015年10月发布的2016春夏系列之后陆续离开,善后事宜进入尾声后Alber Elbaz才宣布卸任,但Elbaz至今也没有出售手中的Lanvin股权。据悉,设计团队与品牌的决裂主要来自于Elbaz与品牌持有人王效兰以及首席执行官Michele Huiban间的矛盾激化。

作为一家营业规模已达2.5亿欧元的时装屋,Lanvin真正的瓶颈其实是在于支撑核心业务的成衣产品线规模过小,加上品牌一直没有知名的配饰类产品,仅仅依靠出售成衣必然无力让Lanvin在现有业务规模基础上的持续增长。寻求国际资本注入,甚至是被奢侈品大财团的收购其实是Lanvin真正成为国际一线大品牌的必经之路。Alber Elbaz不断催促王效兰将Lanvin转手更有实力的投资人,成为两人矛盾的根本。

原因五:强度过大不堪负荷

除此以外,Elbaz为Lanvin工作效力14年,工作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离职因素。Elbaz曾公开表示,如今的时尚界犹如马拉松比赛,设计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品牌更强大、更迅速地发展,若不发展就会被市场淘汰。Alber每年需要完成男女装在内的6个常规发布系列,这还不包括其他额外的设计工作。

超出负荷的工作压力也是Raf Simons任职Dior三年后突然离职的最大原因之一。Raf Simons每年要为Dior完成四个高级成衣系列和两个高级定制系列,除此以外还要打理自己的同名男装品牌。更关键的是,Dior等以高级时装闻名的老字号品牌,在产品设计上能够给予设计师的发挥空间很有限,而是需要严格按照品牌历史去延续香火。

但是,双方最大的争议在于Raf Simons提出了更高的薪资要求。这也是为何设计师和品牌更常签订三年期限的短期合同,而非长期合同——一旦设计师因为其设计的产品为品牌提升了销量,一般都会要求品牌支付更多的报酬,将其成功反映在薪水上。

五花八门的离职原因背后其实还是因为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零售行业的不景气,以及时尚愈发快速的运转让消费者愈发喜新厌旧。即便最近不少品牌或奢侈品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营收出现了上涨的势头。但是单靠一个地区的业绩回暖还是改变不了行业的低迷,生意不景气就意味着有人需要出来承担责任,人事变动就不可避免。其中首席执行官和创意总监是最先被动刀的。

有人离开就一定意味着有人被挖走。时装设计师换工作如同抢板凳,有人会立刻填补空位,找到新工作;但终归有人会暂时待业,甚至是远离行业。所以现在你能想到还有哪些设计师依旧待业家中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Roberto Cavalli的设计师也走了 设计师离开品牌的原因到底都有什么?

接二连三的设计师离任事件的背后终究还是因为零售市场不景气,品牌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调整。

Peter Dundas 图片来源:mytessabit

时装行业的人事震动还在持续。Peter Dundas在Roberto Cavalli出任创意总监不过19个月,近日宣告离职。

紧接着,新任首席执行官Gian Giacomo Ferraris正式宣布带领Roberto Cavalli展开全面重组计划。2015年,Roberto Cavalli 业绩算不上理想,核心利润出现亏损,目前集团在全球共有182间店铺,其中独立门店仅有43家。有分析师预计,品牌最快可以在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

对于挪威设计师Peter Dundas而言,这是他第二次从Roberto Cavalli离职。2002年至2005年间,他就出任过Roberto Cavalli的首席设计师。其最近设计的两个系列(2016秋冬系列和2017春夏系列)都受到了媒体和买手们的一直好评。那么时尚行业最近几年频繁出现设计师离职事件背后到底都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一: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设计师离开的最大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设计创造力无法给品牌带来可预见的盈利。Frida Giannini在已经准备好2015秋冬男装系列的前提下临时被辞退。很明显开云集团高层已经按耐不住了,占据集团业绩50%的Gucci连续数季出现业绩下滑已经对集团造成了火烧眉毛般的困扰,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Giannini在设计突破上的匮乏。无论是作为主要用于形象宣传的高级成衣,还是真正带来利润的配饰系列,Gucci都无法在媒体、买手和消费者身上得到认同。

王大仁(Alexander Wang)离开Balenciaga几乎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尽管还有部分原因是由于王大仁需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同名品牌的经营而不得不放弃。

2014年,Balenciaga的首席执行官Isabelle Guichot在北京接受采访时就表达了她对于Balenciaga商业价值的信心(或许是野心)。三年过去了,显然Isabelle Guichot对Alexander Wang在任三年内表现并不满意——Balenciaga没有真正引爆话题的时装款式,更没有支撑销量的it bags。

更何况,同集团的Yves Saint Laurent在时任创意总监Hedi Slimane的带领下销量大幅度上涨,这种残酷的现实竞争让Balenciaga急于寻找一位有话题、有独特设计语言,且商业头脑发达的人,来将这座名气比销售更大的时装屋变成一颗理想中的摇钱树。于是乎,我们后看到了王大仁之后,炙手可热的时装金童Demna Gvasalia接替了Balenciaga创意总监一职。

原因二:叫好不叫座

然而对于大型时装屋来说,仅有好的创意还远远不够,有销量才能转化成是实实在在收入。王大仁之前,Balenciaga的上一任创意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选择于2013年离开该品牌,据说就是因为设计上叫好不叫座,董事会要求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商业化所致。

所幸Ghesquière隔年便在Louis Vuitton找到了新职位,但在时尚行业里,怀才不遇的天才还有很多,最有名当属Olivier Theyskens。这位比利时设计师先后供职过Rochas、Nina Ricci甚至是走轻奢路线的Theory,然而都是因为在设计上的叫好不叫座而被迫离开。如今Theyskens重返巴黎,没有再继续打工,而是推出了自己的同名女装品牌。

Stefano Pilati离开Ermenegildo Zegna亦是如此,根据WWD的报道,Stefano Pilati近乎高级定制般的设计方式与Ermenegildo Zegna品牌核心消费群脱节,这条被称为“Ermenegildo Zegna Couture”的产品线设计上的确年轻有活力,也一改意大利老字号男装屋普遍存在的老气横秋的问题。但品牌老客户始终无法接受这些时髦了太多的款式。加上该系列平均售价超出了常规产品50%,让不少顾客望而却步。Zegna首席执行官Gildo Zegna在2016年初Pilati离任时说了一番颇有深意的话,“我们要成为时尚圈的重量级角色,Zegna在米兰时装周的秀务必令人难以忘怀。我们比预期更早实现了这个目标。”

最不得志的时装设计师其实还有一位,Alessandra Facchinetti。2016年5月,这位履历丰富的Tod’s前任女装创意总监被确认即将离职,也是出于其带领下的成衣产品无法给品牌带来理想的实际收益。作为皮革制品起家的Tod’s一直都以豆豆鞋和包袋闻名,但其成衣产品始终无法在消费者层面获得赏识。加上产量的限制导致货品很难铺满全球店铺,销售自然也不会太理想。

但讽刺的是,Facchinetti三年任期内的成衣系列每次都能获得行业内的一致褒奖。根据Tod’s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半里,集团整体营收出现了严重下滑,集团高层决定让Tod’s回归到自己善于的鞋履和包袋制造领域,减少对成衣产品的投入力度。

原因三:公司业务重组

随着零售环境的变动和顾客购买习惯的变化,一些时装屋也会在一段时间后重组旗下的业务——有时是开辟新的产品线,有时也会是关闭调整旧有产品线。

2016年8月,法国时装品牌Carven决定关闭男装系列,更加专注于女装系列的发展,并随之宣布品牌男装创意总监Barnabé Hardy将离职的消息,正式结束自2015年1月开始的合作关系。

自2008年被Société Béranger公司收购后,Carven在艺术总监Guillaume Henry和前CEO Henri Sebaoun的带领下成功复苏。Henri Sebaoun将其定位为一个现代化的品牌,而Guillaume Henry的确也成功地将品牌打造成二线国际女装品牌中的佼佼者。但是近两年Carven无论是在设计,还是销售上都遇到了瓶颈。今年5月,总部位于香港的奢侈时尚品牌代理商Bluebell集团收购拥有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品牌的大量股权。在内地,经历一段积极开拓后,品牌也静悄悄地关闭了两家店铺。

Calvin Klein集团旗下的Calvin Klein Collection产品线的男女装创意总监Italo Zucchelli 和 Francisco Costa也是出于品牌重组而双双离职。早在2016年春夏季重组已有端倪,品牌在广告片拍摄中就已经将旗下的众多——甚至是有些杂乱的产品线——整合于一体。此后,品牌正式宣布Raf Simons为整个Calvin Klein品牌的首席创意官。

原因四: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因内部矛盾而被迫退出的最著名案例当属Jil Sander的三进三出。

1999年,JilSander将品牌75%的股份出售给Prada集团,留任创意总监和总裁的职位,不过之后却忽然辞职。2003年她又重回品牌,然而只做了两季的设计又再次离开,据称是因为Jil Sander本人与集团执行总裁Miuccia Prada的丈夫之间存在严重的管理和经营分歧。戏剧化的是,2012年,Jil Sander又选择了短暂地回归,不过到了2013年末终因“个人原因”彻底离开品牌。

至于Lanvin和Alber Elbaz之间的矛盾,由于就发生在一年前的2015年10月,所以很多人的印象要更为深刻。闹得沸沸扬扬的Alber Elbaz离职事件其实是在Elbaz仍持有 Lanvin 10% 股权的情况下发生的。

与其他设计师卸任的状况有所不同, Alber Elbaz的离任算得上有情有义、善始善终。他的个人团队中的品牌公关、设计助理与业务助理直到2015年10月发布的2016春夏系列之后陆续离开,善后事宜进入尾声后Alber Elbaz才宣布卸任,但Elbaz至今也没有出售手中的Lanvin股权。据悉,设计团队与品牌的决裂主要来自于Elbaz与品牌持有人王效兰以及首席执行官Michele Huiban间的矛盾激化。

作为一家营业规模已达2.5亿欧元的时装屋,Lanvin真正的瓶颈其实是在于支撑核心业务的成衣产品线规模过小,加上品牌一直没有知名的配饰类产品,仅仅依靠出售成衣必然无力让Lanvin在现有业务规模基础上的持续增长。寻求国际资本注入,甚至是被奢侈品大财团的收购其实是Lanvin真正成为国际一线大品牌的必经之路。Alber Elbaz不断催促王效兰将Lanvin转手更有实力的投资人,成为两人矛盾的根本。

原因五:强度过大不堪负荷

除此以外,Elbaz为Lanvin工作效力14年,工作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离职因素。Elbaz曾公开表示,如今的时尚界犹如马拉松比赛,设计师们都希望自己的品牌更强大、更迅速地发展,若不发展就会被市场淘汰。Alber每年需要完成男女装在内的6个常规发布系列,这还不包括其他额外的设计工作。

超出负荷的工作压力也是Raf Simons任职Dior三年后突然离职的最大原因之一。Raf Simons每年要为Dior完成四个高级成衣系列和两个高级定制系列,除此以外还要打理自己的同名男装品牌。更关键的是,Dior等以高级时装闻名的老字号品牌,在产品设计上能够给予设计师的发挥空间很有限,而是需要严格按照品牌历史去延续香火。

但是,双方最大的争议在于Raf Simons提出了更高的薪资要求。这也是为何设计师和品牌更常签订三年期限的短期合同,而非长期合同——一旦设计师因为其设计的产品为品牌提升了销量,一般都会要求品牌支付更多的报酬,将其成功反映在薪水上。

五花八门的离职原因背后其实还是因为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下,零售行业的不景气,以及时尚愈发快速的运转让消费者愈发喜新厌旧。即便最近不少品牌或奢侈品集团发布的财报显示营收出现了上涨的势头。但是单靠一个地区的业绩回暖还是改变不了行业的低迷,生意不景气就意味着有人需要出来承担责任,人事变动就不可避免。其中首席执行官和创意总监是最先被动刀的。

有人离开就一定意味着有人被挖走。时装设计师换工作如同抢板凳,有人会立刻填补空位,找到新工作;但终归有人会暂时待业,甚至是远离行业。所以现在你能想到还有哪些设计师依旧待业家中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