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伟大的失败作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伟大的失败作品

李安真实严肃的风格并不适用于该片的题材,但我依然敬佩他敢于冒险的勇气,毕竟在超级英雄辈出的好莱坞,没有几个导演愿意做这种事。但遗憾的是,《中场战事》不能代表电影的未来。

你很难批评一个用灵魂在努力的艺术家。上周五,李安导演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纽约电影节上全球首映。虽已久经沙场,李安还是无比紧张,他说:“请给这部电影一个机会!用开放的心态评价它吧。” 他如此真诚,以至于我也跟着他紧张。这部电影就像他的孩子。

在写这篇影评时,我陷入一场道德困境,虽然非常希望李安成功,就像他过去用《卧虎藏龙》、《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到的那样,但这次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个败笔,但是个值得人尊敬的败笔。

《中场战事》一片的制作方式与以往所有电影不同。大多数电影都以每秒24帧的速率播放,但李安破纪录地使用了每秒120帧的速率,此前的最高纪录是每秒48帧,2012年由彼得·杰克逊在拍摄《霍比特人》系列时创下。李安还采用了3D摄影和4K分辨率,为此纽约电影节专门安装了一块RealD电影屏。结果这些新技术创造出一种诡异的超现实视觉效果,比一些高清电视上的运动平滑效果(即“肥皂剧效果”)更甚。

大多数电影院没有播放这种电影的设备,因此普通观众们看到的将是没特效的普通版。由于我看到的是完整版,故以完整版为讨论对象。该片努力用高清晰度塑造高真实度的努力付诸东流,反而让片子显得很廉价。视觉特效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意思没表达清楚,有的则表现过度。

不能确定的是《中场战事》的失败究竟是由技术原因还是故事本身造成的,我的第一感觉是,剧本感染力弱,演员表演也做作。是摄像机的问题?还是不自然的对话?亦或是尴尬的时间切换?我打算再看一遍电影作出最终决断,但现在我认为以上原因都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简·克里斯托弗(Jean Christophe Castelli)对本·方登2012年的著名小说《半场无战事》的电影改编。主角比利是参加伊拉克战争的一名战士,2004年他和他的7个战友暂时离开战场,回国参加一场胜利巡演。电影开头一个新闻播音员说:“美国的英雄主义如今有了新面孔”,与此同时,电视上播放着比利杀死一个伊拉克敌人的残忍画面。

比利和他的中队战友们在一场感恩节足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与真命天女组合一起在场内游行。新人乔·阿尔文(Joe Alwyn)饰演比利,电影中比利还没意识到战争带给他的精神创伤的严重性,但他的激进派姐姐(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意识到了。与此同时,一个积极热心的好莱坞导演(克里斯·塔克饰)想把这个中队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但战士们被一个贪婪的亿万富翁,足球队老板(史蒂夫·马丁饰)拉去花天酒地,比利也混乱地爱上了一个轻浮的橄榄球拉拉队队员(麦肯兹·利饰),后者为他杂乱颠倒的生活带来些许欣慰。

电影中穿插了中队在战场上的闪回画面,但并不是所有闪回都很有效。整部电影缺乏它本应带来的情感共鸣,按照李安的说法,电影利用技术是希望能让观众以比利的视角感受一切。部分表现是成功的,但比利的表演太过做作,叙事效果不及预想。镜头不会说谎,如果表演不好(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那片子就真的显得很烂。

该片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将战争带来的恐怖深刻地表现出来。

尽管电影中的部分场景的确锥心刺骨,比方说比利活活勒死敌人的特写就比好莱坞惯用的战场轰隆隆特效更深刻些,但紧随其后脸谱化的表演又让观众空欢喜一场。《中场战事》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描绘一支被神化后沦为人们摇钱树和慰藉品的军队,体现出军人们的流血牺牲被忽视的讽刺。但本片剧本将碎片情节处理得过于细致,视觉特效更弱化了讽刺感。“真命天女组合”让我们觉得很像恶搞(碧昂斯在今天依旧很流行,但你不能找个演员明目张胆地杜撰她,还让冒牌碧昂斯、凯利·罗兰、米歇尔·威廉姆斯和军人们一起高唱《战士》)。

李安真实严肃的风格并不适用于该片的题材,但我依然敬佩他敢于冒险的勇气,毕竟在超级英雄辈出的好莱坞,没有几个导演愿意做这种事。但遗憾的是,《中场战事》不能代表电影的未来。

如果你想领略一个勇敢的导演打破常规的作品,《中场战事》适合你看。但它不能被视作榜样,而应被视作一场教训。电影是渲染美感,操纵光线,掩藏错误并升华情感的艺术,缺乏了这些因素,《中场战事》让人感觉枯燥又漫长。

最后做个预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士》将于11月11日在全球院线上映。

(翻译:冷君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伟大的失败作品

李安真实严肃的风格并不适用于该片的题材,但我依然敬佩他敢于冒险的勇气,毕竟在超级英雄辈出的好莱坞,没有几个导演愿意做这种事。但遗憾的是,《中场战事》不能代表电影的未来。

你很难批评一个用灵魂在努力的艺术家。上周五,李安导演的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纽约电影节上全球首映。虽已久经沙场,李安还是无比紧张,他说:“请给这部电影一个机会!用开放的心态评价它吧。” 他如此真诚,以至于我也跟着他紧张。这部电影就像他的孩子。

在写这篇影评时,我陷入一场道德困境,虽然非常希望李安成功,就像他过去用《卧虎藏龙》、《断背山》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做到的那样,但这次不得不遗憾地承认,《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个败笔,但是个值得人尊敬的败笔。

《中场战事》一片的制作方式与以往所有电影不同。大多数电影都以每秒24帧的速率播放,但李安破纪录地使用了每秒120帧的速率,此前的最高纪录是每秒48帧,2012年由彼得·杰克逊在拍摄《霍比特人》系列时创下。李安还采用了3D摄影和4K分辨率,为此纽约电影节专门安装了一块RealD电影屏。结果这些新技术创造出一种诡异的超现实视觉效果,比一些高清电视上的运动平滑效果(即“肥皂剧效果”)更甚。

大多数电影院没有播放这种电影的设备,因此普通观众们看到的将是没特效的普通版。由于我看到的是完整版,故以完整版为讨论对象。该片努力用高清晰度塑造高真实度的努力付诸东流,反而让片子显得很廉价。视觉特效让人眼花缭乱,有的意思没表达清楚,有的则表现过度。

不能确定的是《中场战事》的失败究竟是由技术原因还是故事本身造成的,我的第一感觉是,剧本感染力弱,演员表演也做作。是摄像机的问题?还是不自然的对话?亦或是尴尬的时间切换?我打算再看一遍电影作出最终决断,但现在我认为以上原因都有。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简·克里斯托弗(Jean Christophe Castelli)对本·方登2012年的著名小说《半场无战事》的电影改编。主角比利是参加伊拉克战争的一名战士,2004年他和他的7个战友暂时离开战场,回国参加一场胜利巡演。电影开头一个新闻播音员说:“美国的英雄主义如今有了新面孔”,与此同时,电视上播放着比利杀死一个伊拉克敌人的残忍画面。

比利和他的中队战友们在一场感恩节足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与真命天女组合一起在场内游行。新人乔·阿尔文(Joe Alwyn)饰演比利,电影中比利还没意识到战争带给他的精神创伤的严重性,但他的激进派姐姐(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意识到了。与此同时,一个积极热心的好莱坞导演(克里斯·塔克饰)想把这个中队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但战士们被一个贪婪的亿万富翁,足球队老板(史蒂夫·马丁饰)拉去花天酒地,比利也混乱地爱上了一个轻浮的橄榄球拉拉队队员(麦肯兹·利饰),后者为他杂乱颠倒的生活带来些许欣慰。

电影中穿插了中队在战场上的闪回画面,但并不是所有闪回都很有效。整部电影缺乏它本应带来的情感共鸣,按照李安的说法,电影利用技术是希望能让观众以比利的视角感受一切。部分表现是成功的,但比利的表演太过做作,叙事效果不及预想。镜头不会说谎,如果表演不好(很多时候确实是这样),那片子就真的显得很烂。

该片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将战争带来的恐怖深刻地表现出来。

尽管电影中的部分场景的确锥心刺骨,比方说比利活活勒死敌人的特写就比好莱坞惯用的战场轰隆隆特效更深刻些,但紧随其后脸谱化的表演又让观众空欢喜一场。《中场战事》是一部讽刺小说,通过描绘一支被神化后沦为人们摇钱树和慰藉品的军队,体现出军人们的流血牺牲被忽视的讽刺。但本片剧本将碎片情节处理得过于细致,视觉特效更弱化了讽刺感。“真命天女组合”让我们觉得很像恶搞(碧昂斯在今天依旧很流行,但你不能找个演员明目张胆地杜撰她,还让冒牌碧昂斯、凯利·罗兰、米歇尔·威廉姆斯和军人们一起高唱《战士》)。

李安真实严肃的风格并不适用于该片的题材,但我依然敬佩他敢于冒险的勇气,毕竟在超级英雄辈出的好莱坞,没有几个导演愿意做这种事。但遗憾的是,《中场战事》不能代表电影的未来。

如果你想领略一个勇敢的导演打破常规的作品,《中场战事》适合你看。但它不能被视作榜样,而应被视作一场教训。电影是渲染美感,操纵光线,掩藏错误并升华情感的艺术,缺乏了这些因素,《中场战事》让人感觉枯燥又漫长。

最后做个预告:《比利·林恩的中场战士》将于11月11日在全球院线上映。

(翻译:冷君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