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线旅行持久战,“飞猪”等风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线旅行持久战,“飞猪”等风来

“飞猪”,等风来。它需要的是耐心。

从“去啊”到“阿里旅行”,辗转两年,最终有了“飞猪”。

两年时间,会员数超过2亿,日均访问用户数达1000万,而2016年GMV也将突破千亿元。“飞猪”团队不到1000人,按照如此规模,已经做到了在线旅行全球第四大交易规模。

“飞猪”品牌的横空出世,多少让人诧异——为什么要放弃“阿里”抑或“淘宝”标签?整个淘宝生态、包括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为之供给流量、用户与商品和服务,应该说,阿里的电商生态,是“飞猪”过去两年异军崛起的关键。

“飞猪”品牌的推出,是阿里在线旅行市场战略合围的标志性事件,这与此前的“淘宝商城”升级为“天猫”、“淘宝电影”更名“淘票票”异曲而同工。按照阿里此前的惯例,只有该领域业务站稳脚跟后,便“分家”,独立运营——当然,这里所形容的“分家”,更多是运营、财务、KPI、品牌层面的独立,事实上,“飞猪”依旧是手机淘宝、支付宝两个超级流量平台不可或缺的应用场景。

改名“飞猪”仅仅是阿里在线旅行的独立么?显然不止如此,改名背后,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标的——阿里对在线旅行市场的布局与理解。

国内在线旅行市场,过去两年时间变化深刻——譬如携程先吞艺龙,再并“去哪儿”,京东入股途牛,最近又传出“途牛与携程”的合并绯闻,资本与产业的动向,其实都是对市场未来的预计做出的前瞻性布局。

携程为何会如此决绝地进行各项并购?答案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解释,显而易见的是,赢家通吃,携程通过并购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第二个层面,更为隐蔽,一切的联合都是为了抗衡强敌,强敌是谁?不言而喻了,便是阿里,也就是“飞猪”。

仅仅两年时间,1000人团队,便做到全球第四,携程的威胁不是来自艺龙,也非“去哪儿”,而是“飞猪”。通过资本收购的方式,迅速整合相关资源,是未雨绸缪的捷径。

我们一一分析,携程并购幕后的动机:艺龙长处在酒店,尤其是跨境酒店资源,这是艺龙与携程长年激战依旧存活的原因;去哪儿强于机票,它的机票方面优势,甚至一度超过携程。当然,对携程来说,无论是酒店业务,亦或是机票业务,并购之后,并不是规模上的短期暴涨——最为重要的是,量入为出,在市场、运营层面的降低成本。

因为携程与“飞猪”的对决,需要打持久战。携程并购后,资本规模升至两百亿美元区间,而它要对标的阿里,两千亿美元规模的资本——阿里的战略是持久战,围城,步步为营,携程的对策,便是坚壁清野,深挖洞,广积粮。

并购,是携程抗衡“飞猪”最优解。

从格局来说,在线旅行市场,国内最终是两强割据:携程VS“飞猪”。

携程通过并购,试图构建壁垒,坚壁清野,那么“飞猪”的应对策略呢?

答案很简单:持久战,步步为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固一时之雄,但最终的天下的是德川家康,为什么?因为他有足够的实力与耐心。

当然,“飞猪”的持久战,不是坐等市场,而是步步围猎。携程并购艺龙、去哪儿后,它的短肋在哪?看完“飞猪”品牌发布后的策略便知,一句话,“携程,老矣”。

携程的弱点,三个层面:1、品牌、业务老化,跟不上年轻人;2、国内强,国外布局偏弱;3、携程业务更多的是“出行”,而非“旅行”。

近期我们也看到携程官方对外宣传口径便是“携程年轻化”,这或许也是对“飞猪”的隔空回应。

事实上,“飞猪”这个品牌,阿里早在几年前便注册下来,进行了品牌保护,此前的“去啊”到“阿里旅行”,几次调整后,最终才有了“飞猪”,很显然,这是一个试图迎合迎合年轻用户的品牌,而它做专注的业务——出境游,尤其是“欧洲目的地战略”,也是迎合了当下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本质上其实就是年轻消费者的崛起。

“飞猪”的品牌发布,阿里在线旅行的战略昭然:差异化、年轻化、国际化,最终掌控全战局主动权。

在大阿里生态体系之内,“飞猪”的优势不言而喻:包括阿里云、支付宝、芝麻信用分、钉钉、淘宝、天猫、聚划算等等为之输血,它有足够的用户群与流量供给。

阿里的在线旅行业务单元,目前分为两块——阿里商旅,这是面向企业差旅服务,另一块便是“飞猪”,飞猪便是面向年轻消费者的“休闲度假品牌”。阿里商旅与“飞猪”的组合,可理解为阿里在线旅行对携程的两面夹击。

阿里商旅主攻,携程腹地,企业差旅服务是携程的大本营,而“飞猪”的年轻消费者“休闲度假”,则是战略上对携程的围困。

阿里哪里来的决心,做“飞猪”,专注年轻人呢?我们讲个故事吧。

此前,阿里巴巴前CEO卫哲有段故事,或许也可以看出阿里打持久战的惯例。卫哲说,“2005年和马云聊天,我说,咱阿里2万人,一年利润却不如腾讯一个季度,这让人有点郁闷。我们也不笨,也很努力工作,可为什么他们像卖白粉的,我们就像卖面粉的呢?马云说,你不要着急,85后这时候还在玩游戏,再过几年他们就有消费能力,就需要我们的服务了。马云的这个论断后来也被证实了,到2012年四季度,阿里利润始终高于腾讯”。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也适合“飞猪”——年轻人、“欧洲游”、出境旅行,明天都将成为主流。“飞猪”,等风来。它需要的是耐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线旅行持久战,“飞猪”等风来

“飞猪”,等风来。它需要的是耐心。

从“去啊”到“阿里旅行”,辗转两年,最终有了“飞猪”。

两年时间,会员数超过2亿,日均访问用户数达1000万,而2016年GMV也将突破千亿元。“飞猪”团队不到1000人,按照如此规模,已经做到了在线旅行全球第四大交易规模。

“飞猪”品牌的横空出世,多少让人诧异——为什么要放弃“阿里”抑或“淘宝”标签?整个淘宝生态、包括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为之供给流量、用户与商品和服务,应该说,阿里的电商生态,是“飞猪”过去两年异军崛起的关键。

“飞猪”品牌的推出,是阿里在线旅行市场战略合围的标志性事件,这与此前的“淘宝商城”升级为“天猫”、“淘宝电影”更名“淘票票”异曲而同工。按照阿里此前的惯例,只有该领域业务站稳脚跟后,便“分家”,独立运营——当然,这里所形容的“分家”,更多是运营、财务、KPI、品牌层面的独立,事实上,“飞猪”依旧是手机淘宝、支付宝两个超级流量平台不可或缺的应用场景。

改名“飞猪”仅仅是阿里在线旅行的独立么?显然不止如此,改名背后,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标的——阿里对在线旅行市场的布局与理解。

国内在线旅行市场,过去两年时间变化深刻——譬如携程先吞艺龙,再并“去哪儿”,京东入股途牛,最近又传出“途牛与携程”的合并绯闻,资本与产业的动向,其实都是对市场未来的预计做出的前瞻性布局。

携程为何会如此决绝地进行各项并购?答案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解释,显而易见的是,赢家通吃,携程通过并购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第二个层面,更为隐蔽,一切的联合都是为了抗衡强敌,强敌是谁?不言而喻了,便是阿里,也就是“飞猪”。

仅仅两年时间,1000人团队,便做到全球第四,携程的威胁不是来自艺龙,也非“去哪儿”,而是“飞猪”。通过资本收购的方式,迅速整合相关资源,是未雨绸缪的捷径。

我们一一分析,携程并购幕后的动机:艺龙长处在酒店,尤其是跨境酒店资源,这是艺龙与携程长年激战依旧存活的原因;去哪儿强于机票,它的机票方面优势,甚至一度超过携程。当然,对携程来说,无论是酒店业务,亦或是机票业务,并购之后,并不是规模上的短期暴涨——最为重要的是,量入为出,在市场、运营层面的降低成本。

因为携程与“飞猪”的对决,需要打持久战。携程并购后,资本规模升至两百亿美元区间,而它要对标的阿里,两千亿美元规模的资本——阿里的战略是持久战,围城,步步为营,携程的对策,便是坚壁清野,深挖洞,广积粮。

并购,是携程抗衡“飞猪”最优解。

从格局来说,在线旅行市场,国内最终是两强割据:携程VS“飞猪”。

携程通过并购,试图构建壁垒,坚壁清野,那么“飞猪”的应对策略呢?

答案很简单:持久战,步步为营。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固一时之雄,但最终的天下的是德川家康,为什么?因为他有足够的实力与耐心。

当然,“飞猪”的持久战,不是坐等市场,而是步步围猎。携程并购艺龙、去哪儿后,它的短肋在哪?看完“飞猪”品牌发布后的策略便知,一句话,“携程,老矣”。

携程的弱点,三个层面:1、品牌、业务老化,跟不上年轻人;2、国内强,国外布局偏弱;3、携程业务更多的是“出行”,而非“旅行”。

近期我们也看到携程官方对外宣传口径便是“携程年轻化”,这或许也是对“飞猪”的隔空回应。

事实上,“飞猪”这个品牌,阿里早在几年前便注册下来,进行了品牌保护,此前的“去啊”到“阿里旅行”,几次调整后,最终才有了“飞猪”,很显然,这是一个试图迎合迎合年轻用户的品牌,而它做专注的业务——出境游,尤其是“欧洲目的地战略”,也是迎合了当下的消费升级,消费升级本质上其实就是年轻消费者的崛起。

“飞猪”的品牌发布,阿里在线旅行的战略昭然:差异化、年轻化、国际化,最终掌控全战局主动权。

在大阿里生态体系之内,“飞猪”的优势不言而喻:包括阿里云、支付宝、芝麻信用分、钉钉、淘宝、天猫、聚划算等等为之输血,它有足够的用户群与流量供给。

阿里的在线旅行业务单元,目前分为两块——阿里商旅,这是面向企业差旅服务,另一块便是“飞猪”,飞猪便是面向年轻消费者的“休闲度假品牌”。阿里商旅与“飞猪”的组合,可理解为阿里在线旅行对携程的两面夹击。

阿里商旅主攻,携程腹地,企业差旅服务是携程的大本营,而“飞猪”的年轻消费者“休闲度假”,则是战略上对携程的围困。

阿里哪里来的决心,做“飞猪”,专注年轻人呢?我们讲个故事吧。

此前,阿里巴巴前CEO卫哲有段故事,或许也可以看出阿里打持久战的惯例。卫哲说,“2005年和马云聊天,我说,咱阿里2万人,一年利润却不如腾讯一个季度,这让人有点郁闷。我们也不笨,也很努力工作,可为什么他们像卖白粉的,我们就像卖面粉的呢?马云说,你不要着急,85后这时候还在玩游戏,再过几年他们就有消费能力,就需要我们的服务了。马云的这个论断后来也被证实了,到2012年四季度,阿里利润始终高于腾讯”。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也适合“飞猪”——年轻人、“欧洲游”、出境旅行,明天都将成为主流。“飞猪”,等风来。它需要的是耐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