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手握2.22亿人,为何这个行业的盈利还这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手握2.22亿人,为何这个行业的盈利还这么难?

尽管整体的养老市场氛围趋于高潮,但所有人都面对着问题,养老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真正解决社会需求?如何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盈利?

实际上,盈利是困扰中国大多数养老产业投资者的最大问题,因为就目前的实践而言,能赚钱的还是极少数。

11月13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无论是展览规模还是产业数量都较过去两届有了明显的增长,社会资本对养老产业的关注度逐年提升。近年来,社会资本频频入局,新三板市场更是多家养老机构挂牌。养老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已是市场大佬们的共识。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中国,“老有所依”这样一句口号早已深入人心。资本大佬们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纷纷入局,但是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没有找到精准的商业模式,虽然前景远大,但养老产业也不是谁都玩得转的。实际上,盈利是困扰中国大多数养老产业投资者的最大问题,因为就目前的实践而言,能赚钱的还是极少数。

各家养老医疗企业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以求走出发展困境。作为带动养老医疗企业发展的佼佼者,养老医疗上市公司们又是如何面对这种“市场蛋糕大吃不动”的局面呢?

赚不到钱的局面在骚动

近年来,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养老产业,登上新三板的养老公司逐渐增多。

据蓝鲸健康统计,截至2016年10月31日,根据全国中小股份转让系统显示,主营业务在养老领域的有14家代表性的挂牌公司。

蓝鲸健康对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产业新三板挂牌公司——朗高养老、三开科技、雅达养老三家进行了简单解析。

朗高养老

郎高养老是中国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企业。如下图所示,2016年前两个月朗高养老的利润是109.09万元。

可以看出,朗高养老是有部分利润的,且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成为养老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也正得益于朗高养老以社区中心为突破口,积极同互联网、电信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具有线上功能的居家养老设备,让居家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护理照料服务的发展策略。

三开科技

三开科技是一家主要面向智慧养老领域的公司。根据该公司最近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公告显示(如下图)三开科技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1.43%,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709.95%。

可以看出,三开科技的利润是不容乐观的,这也说明三开科技主要依靠出售智慧养老产品,利润还是较低的,仅仅靠向养老机构出售软硬件产品已经难以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三开科技也采取了经营策略,例如,面向养老机构推出SaaS系统,链接起尽可能多的养老机构,同时设立养老线下服务公司,向居家和社区方向进行扩展。

雅达养老

雅达养老是一家主要面向养老企业服务的公司,提供养老产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根据该公司2016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如下图),截止2016年6月30日,雅达养老营业收入为374.8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30%;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4万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35.54万元。

可以看出雅达养老目前尚未达到盈利的水平,这或许与公司业务发展势头不够强劲有关。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3家养老领域新三板挂牌公司近期的财务数据来看,养老企业的盈利现状并不乐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位养老行业相关人士向蓝鲸健康透露,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最近两年从各个行业转型而来的养老企业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导致行业竞争激烈,而且很多企业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客户需求不明是市场策略的大忌,盈利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然,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互联网时代,与以往单一竞争模式不同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引领,也出现了大量不同商业模式的创新公司。

政策红利一直都在

回顾国内近10年养老行业的发展,蓝鲸健康梳理发现,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政府的身影一直都在。

2010年前从事养老行业(主要是养老机构)的人基本上是一步步在做自己的机构,稍微大型的养老机构要不就是吃政府补贴,要不就是两三年就消亡。据了解,国内不少投资机构是奔着政策红利去的,只想着拿补贴,完全没有在经营上下功夫,北京有一个2000床位的长期照料中心,在享受补贴后仍只能勉强维持运营。

从2011年-2014年,国家政策上出现倾斜,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以养老地产为主的养老机构。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认为,大家一窝蜂去做养老地产,这是一个极端,盈利模式清晰,服务总量稳定,服务总量、服务质量、团队、成本相对可控,但入住率低的问题很难解决。

2014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养老政策优惠力度加大,养老市场出现了多样性的局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在“大健康”和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也火热起来,即将医疗引入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

不难发现,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有政府在背后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正如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所说,养老服务既是国家重大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今年5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会议,指出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发展难等问题,未来还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发挥养老产业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

所以说,这一项关于社会民生和人民健康的事业国家层面会持续给予支持,政策的红利会一直在。

市场蛋糕如何到碗里来?

尽管整体的养老市场氛围趋于高潮,但所有人都面对着问题,养老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真正解决社会需求?如何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盈利?

在蓝鲸健康看来,破解当前的困境一是需要养老企业持续往线下服务下沉,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时拓展新的商业模式;二是需要国家层面“政策之手”的调节。当然,社会主流投资机构也应看到行业的变化,给予发展壮大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市场开始全面融合发展。实际上,目前很多设在市内的养老机构都把服务半径扩张到了社区/居家养老,同时政策层面支持的态度也已经非常明显:今年10月份,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养老机构辐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已经明确:北京市养老机构利用专业优势,为社区老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洁等服务,可获得补贴支持。鼓励全市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有了目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融合,线上线下的结合,让人忧心的问题也同时存在,就是服务质量方面有待提高。由于前期,养老企业盈利模式不清晰,客户人群心态不稳定,居高不下的成本,服务质量很难保证。

在“大健康”和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的养老模式也火热起来。

在蓝鲸健康看来,实际上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其一定得道理,也有它的需求。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全社会养老方面专业知识教育和学习不够、养老服务的实际经验缺乏也是一个大问题。国家社会保障的公益属性与养老医疗公司的逐利属性两者有待平衡,如何将几亿人的“老有所依”保障好,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妨看一看,在政策的引导下,面对如此大的社会需求,中国的养老企业和社会资本如何布局、入局、解局。

本文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手握2.22亿人,为何这个行业的盈利还这么难?

尽管整体的养老市场氛围趋于高潮,但所有人都面对着问题,养老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真正解决社会需求?如何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盈利?

实际上,盈利是困扰中国大多数养老产业投资者的最大问题,因为就目前的实践而言,能赚钱的还是极少数。

11月13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无论是展览规模还是产业数量都较过去两届有了明显的增长,社会资本对养老产业的关注度逐年提升。近年来,社会资本频频入局,新三板市场更是多家养老机构挂牌。养老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已是市场大佬们的共识。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总人口的16.1%,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4亿,占总人口的10.5%。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中国,“老有所依”这样一句口号早已深入人心。资本大佬们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纷纷入局,但是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没有找到精准的商业模式,虽然前景远大,但养老产业也不是谁都玩得转的。实际上,盈利是困扰中国大多数养老产业投资者的最大问题,因为就目前的实践而言,能赚钱的还是极少数。

各家养老医疗企业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模式,以求走出发展困境。作为带动养老医疗企业发展的佼佼者,养老医疗上市公司们又是如何面对这种“市场蛋糕大吃不动”的局面呢?

赚不到钱的局面在骚动

近年来,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养老产业,登上新三板的养老公司逐渐增多。

据蓝鲸健康统计,截至2016年10月31日,根据全国中小股份转让系统显示,主营业务在养老领域的有14家代表性的挂牌公司。

蓝鲸健康对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养老产业新三板挂牌公司——朗高养老、三开科技、雅达养老三家进行了简单解析。

朗高养老

郎高养老是中国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企业。如下图所示,2016年前两个月朗高养老的利润是109.09万元。

可以看出,朗高养老是有部分利润的,且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成为养老新三板挂牌公司中为数不多的盈利企业。拥有较好的发展势头也正得益于朗高养老以社区中心为突破口,积极同互联网、电信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具有线上功能的居家养老设备,让居家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护理照料服务的发展策略。

三开科技

三开科技是一家主要面向智慧养老领域的公司。根据该公司最近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公告显示(如下图)三开科技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5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1.43%,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709.95%。

可以看出,三开科技的利润是不容乐观的,这也说明三开科技主要依靠出售智慧养老产品,利润还是较低的,仅仅靠向养老机构出售软硬件产品已经难以支持公司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三开科技也采取了经营策略,例如,面向养老机构推出SaaS系统,链接起尽可能多的养老机构,同时设立养老线下服务公司,向居家和社区方向进行扩展。

雅达养老

雅达养老是一家主要面向养老企业服务的公司,提供养老产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根据该公司2016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如下图),截止2016年6月30日,雅达养老营业收入为374.8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30%;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04万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35.54万元。

可以看出雅达养老目前尚未达到盈利的水平,这或许与公司业务发展势头不够强劲有关。

通过具有代表性的3家养老领域新三板挂牌公司近期的财务数据来看,养老企业的盈利现状并不乐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位养老行业相关人士向蓝鲸健康透露,由于进入门槛比较低,最近两年从各个行业转型而来的养老企业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导致行业竞争激烈,而且很多企业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可以说,客户需求不明是市场策略的大忌,盈利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当然,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互联网时代,与以往单一竞争模式不同的是,由于“互联网+”的引领,也出现了大量不同商业模式的创新公司。

政策红利一直都在

回顾国内近10年养老行业的发展,蓝鲸健康梳理发现,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政府的身影一直都在。

2010年前从事养老行业(主要是养老机构)的人基本上是一步步在做自己的机构,稍微大型的养老机构要不就是吃政府补贴,要不就是两三年就消亡。据了解,国内不少投资机构是奔着政策红利去的,只想着拿补贴,完全没有在经营上下功夫,北京有一个2000床位的长期照料中心,在享受补贴后仍只能勉强维持运营。

从2011年-2014年,国家政策上出现倾斜,国内出现了大量的以养老地产为主的养老机构。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认为,大家一窝蜂去做养老地产,这是一个极端,盈利模式清晰,服务总量稳定,服务总量、服务质量、团队、成本相对可控,但入住率低的问题很难解决。

2014年以后,随着政府对养老政策优惠力度加大,养老市场出现了多样性的局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也被提到日程上来。

在“大健康”和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也火热起来,即将医疗引入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

不难发现,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有政府在背后的政策扶持和引导。正如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郝福庆所说,养老服务既是国家重大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今年5月底,中央政治局召开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会议,指出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业面临的发展难等问题,未来还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发挥养老产业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作用。

所以说,这一项关于社会民生和人民健康的事业国家层面会持续给予支持,政策的红利会一直在。

市场蛋糕如何到碗里来?

尽管整体的养老市场氛围趋于高潮,但所有人都面对着问题,养老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真正解决社会需求?如何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盈利?

在蓝鲸健康看来,破解当前的困境一是需要养老企业持续往线下服务下沉,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融合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时拓展新的商业模式;二是需要国家层面“政策之手”的调节。当然,社会主流投资机构也应看到行业的变化,给予发展壮大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市场开始全面融合发展。实际上,目前很多设在市内的养老机构都把服务半径扩张到了社区/居家养老,同时政策层面支持的态度也已经非常明显:今年10月份,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养老机构辐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已经明确:北京市养老机构利用专业优势,为社区老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洁等服务,可获得补贴支持。鼓励全市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有了目前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融合,线上线下的结合,让人忧心的问题也同时存在,就是服务质量方面有待提高。由于前期,养老企业盈利模式不清晰,客户人群心态不稳定,居高不下的成本,服务质量很难保证。

在“大健康”和新一轮医改的推动下,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新的养老模式也火热起来。

在蓝鲸健康看来,实际上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其一定得道理,也有它的需求。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全社会养老方面专业知识教育和学习不够、养老服务的实际经验缺乏也是一个大问题。国家社会保障的公益属性与养老医疗公司的逐利属性两者有待平衡,如何将几亿人的“老有所依”保障好,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妨看一看,在政策的引导下,面对如此大的社会需求,中国的养老企业和社会资本如何布局、入局、解局。

本文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