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才神童”打动“幸运之神”,遭遇逆境不能全靠天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才神童”打动“幸运之神”,遭遇逆境不能全靠天赋?

体会大咖背后的点滴。

编辑:李梓晗

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创始人汪潮涌

投资阶段:成熟期,拓展期

投资方向:零售消费、文化教育、信息科技、金融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健康等

代表案例:北大青鸟、百度、瑞星、华谊兄弟、东田造型、麦包包、小马奔腾、龙文教育、长安保险、中诚信

15岁就考上了大学的汪潮涌一直被人们称为“神童”,然而他不仅有着令人咋舌称叹的“学霸”之路,在之后的事业发展上也是走着非同一般的“高大上”之路。

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这些著名的金融机构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简历之上,那么他一定有着卓越的成绩和能力。

而他同时也是一个喜欢“冒险”的探险家,他擅长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学习总结对事业有益处的营养,学习能力是他成功的法宝利器。

那么,他成功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和理念呢?

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潮涌,体会大咖背后的点滴。

、“天才神童”还是“励志少年”,再苦也要坚持下去

汪潮涌成长在湖北蕲春,父母都是湖北人。

汪潮涌极具商业头脑,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深深植根于他的骨子里,而生长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里,也让汪潮涌十分重视文化内涵,他曾强调,做商人,也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商人”。

说起汪潮涌的故事,就不得不说到“神童”。

这个称呼似乎一直伴随着汪潮涌的读书时代,15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批MBA中最年轻的学员,简直是让太多的同龄人根本难以望其项背,感叹自己“望尘莫及”。

然而命运仿佛也格外关注这个“天才少年”的成长道路,1985年的一天下午,汪潮涌像往常那样跑步回来,看见副院长在门口等他,他赶忙跑上前去,副院长小声对他说:“朱院长刚回来,带回来一个留学奖学金名额,我们研究让你去。”

朱院长指的就是当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他去美国考察,巧遇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校长,于是便争取回来了一个奖学金名额。就这样,被“幸运之神”敲开了门的汪潮涌在20岁这一年,就带着30美元和一只箱子,只身踏上赴美留学的道路。

虽然年轻的“梦想少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但那时的他也充满了对未来前途的彷徨与不安。

青涩的汪潮涌初到美国的那段时间,生活可以用“备受煎熬”四个字来形容,他不熟悉那里的语言,不熟悉那里的环境,也没有钱。身上带的钱明显不足以维持太久,于是努力学习,吃力追上同学进度又要适应环境的汪潮涌还要而在课余时间里打零工勤工俭学,他甚至要去餐厅里端盘子。

但纵然有千难万难,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回首那段岁月,他承认极大地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这对他之后的工作事业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二、华尔街如鱼得水,拓展人脉深受巴菲特触动

22岁,汪潮涌顺利获得了美国罗格斯大学MBA学位,毕业后,他就入华尔街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从事不动产融资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那里,学习金融投资知识,初期的不适应很快就消散一空,而后迎来的是汪潮涌在华尔街的如鱼得水。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当你到一个新环境时,是不是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否能迅速适应是最关键的因素。”

几年以后,他又进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就此成为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标准普尔高级职员。

在此之后,30岁就成为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

华尔街是一个金融的万花筒,又或者说是个“金融大染缸”,那里的种种高深莫测的门道曾让汪潮涌感到眼花缭乱,而他性格里更多的却是不服输的信念,还有早年在艰苦的求学时代练就的韧性,再加上天生的头脑敏捷,超高的智商情商,他快速地观察并总结——要想在在华尔街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广结人脉。

为了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他参加了各种社交活动,甚至由此结识了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人生楷模”巴菲特。

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并不是像之前想象的那样被他强大的气场碾压,反而是对方的平凡和普通深深地震撼了他。

巴菲特完全看不出“股神”应有的的显赫与威严,他是那么平易近人,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又是那么慷慨,他将自己三百多亿美元全部捐献了出来,并且不留自己的名,全部捐给了“盖茨基金会”。

巴菲特这种对财富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汪潮涌。

三、辞职创业,看似草率的背后都有深厚的积累

尽管此时的汪潮涌年薪很高,但他却在1998年5月从摩根士丹利辞职,显然,世界上最大跨国投行的地区总裁还不足以满足汪潮涌的梦想和野心,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中国,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1999年5月,汪潮涌在国内注册成立了信中利公司,专注于投资银行和融资顾问业务,而主要的对象就是那些无缘结识海外投资银行家又被国内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2001年,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汪潮涌便与合作伙伴一起,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搜狐股票,他坦言“尽管当时看起来风险很大,但直觉告诉我,这种模式肯定会赢”。

两年后退出时,汪潮涌获得了15倍以上的回报。当被问及为何能做出看似“有点悬”但是事后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时,汪潮涌表示,其实每一种投资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一个好的企业家投资人应该有长时间的积累和观察,一些看似草率,令人费解的投资背后其实蕴藏了大量的分析,假如分析对了,那就是成功,假如分析错了,那也是经验,二者都很正常。

截至目前,信中利累计管理了8只基金,基金规模达10多亿元美元,3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了6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百度、搜狐、华谊兄弟、东田造型、龙文教育、中国诚信、长安责任保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公司。这些项目的成功不仅带来了高倍回报,也奠定了汪潮涌在投资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低谷入手”的投资理念,源自偶像巴菲特

通过梳理信中利早前的投资项目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几乎它的每个项目都是在其企业价值处于低位的时候进入的,这种“寻找价值被低估企业”的投资理念,源于巴菲特对汪潮涌的影响。

早在华尔街工作期间,汪潮涌就与股神巴菲特成为了忘年交,这在汪潮涌看来,是自己莫大的幸运,当然与此同时,汪潮涌也会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海绵”,在巴菲特这位良师益友的影响下吸收了他不少的投资理念。“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做风投的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实说起来也是非常简单,比如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入后就耐心持有。”

汪潮涌说,这些看似简单的原理成为了制胜法宝,从复杂到简单,就如同如果能够把人性回归到原始状态,那么你会有很多收获。

说起这个还是要举一个很早期但却在汪潮涌眼里很典型的例子:2004年信中利投华谊兄弟时,华谊兄弟仅是冯小刚每年拍一部贺岁片,更重要的是,中国当时没有创业板,华谊兄弟上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汪潮涌却果断认为:“但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肯定会爆发,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年轻人看电影的兴趣提升,只要有好片子好的产品,肯定会引爆市场”。

2009年华谊兄弟成功上市后,信中利的投资自然也终于有了巨大的收益,再看今天华谊兄弟在电影市场中可圈可点的表现,不得不承认汪潮涌的眼光颇有前瞻性,而且很是成功。

五、“急功近利”的人不能合作,年轻印记谨记于心

汪潮涌认为,对于做投资这件事情来说,心态和眼光同样重要,“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是投资的“死敌”。

其次就是用智慧,用头脑,投资人要想成长最大的优势就是超乎常人的学习总结能力。

另外还有就是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互动,他曾说:“投资人、LP之间的互动要做好,和企业家的这种沟通能力也很重要。你如果是一个拿鼻孔看人,一上来就只想着挣钱的投资人,那么恐怕会‘吓走’很多企业家,或者最后大家的把关系搞的十分尴尬。”

汪潮涌补充道,“当然我们选企业家的时候也是有我们的标准,首先他是有创业的激情、有理想、有抱负,而不是说我很快就想赚一笔快钱,那种急于求成的企业家我们也不喜欢,而且他们失败的概率会很大。”

汪潮涌透露,信中利除了特别关注原有的TMT领域的投资之外,由于目前中国未来经济前景呈现出了数字化、全球化、本土化、城镇化、低碳化、整合化、现代化等趋势,他们还会重点关注零售消费、健康医疗、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等行业。

这就是信中利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投资观念,紧跟时代风向。

汪潮涌的创业和投资之路,无不渗透着最明显的一点,那就是强大的观察和适应能力,初到美国的经历给了他太大的启发和感触,而对于自己创业的汪潮涌来说,自己的企业就像是自己的缩影一样,会一直铭记——若不是努力适应环境,适应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很难生存的。

六、术业有专攻,要做一名有文化的投资人,敬畏知识

关于汪潮涌,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就是,他十分看重读书,或者说知识的重要性。

“读书是一切力量的来源。”他曾这样感叹。

之所以对书籍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求”,这跟他小时候书籍的匮乏息息相关:“那时整个村子能找到的书也不过几十本,残缺不全,甚至有些是那时所谓的禁书,但是我会照样拿回来读,武汉来的下乡知青们带来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村子里蹲点的干部,不但有四大名著,还有在文革时期停刊的《人民文学》、《大众电影》以及《解放军文艺》等文艺杂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父亲带回来的《唐诗宋词》”

不管对于书籍是怎样的热爱,可是对于他而言,恐怕最擅长的还是有着多年经验的金融专业,但市场里的新知识和新需求是不断更迭的,汪潮涌说:“新出的这些东西我们要跟上,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要有敬畏之心,专业的就要问专家。”

他深知,一个公司要扩大就要不断地拓展新鲜知识和新兴领域,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大时代下,全都指望着一个人,就算他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难以应对市场需求,于是汪潮涌主张海纳百川,百花齐鸣,术业有专攻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

在机器人领域,他会请教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而3D 打印、VR 技术领域,他可以请教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并且信中利投资了丘教授参与创立的关注3D 打印技术领域的 GIT 集团。

诚然,抱有对知识的敬畏才能首先清楚自己的专业,学强学精,其次,要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对于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有正确的认可和尊重。汪潮涌正是深谙其道才会如此强调作为一个创业者,或是一个投资人,知识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七、“冒险家”生活中的投资哲学

 

汪潮涌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冒险家”,他喜欢和三五好友组成小组到户外探险,在他看来这些探险活动中蕴含着生动形象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样在事业中也受益匪浅。

不过汪潮涌本人更欣赏的生活方式则是动与静的结合的,动的时候,他像王石一样,去航海、爬山、探险,在那种极致中挑战自我;有时候,他也会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内心,平静地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而在他所从事的各项运动中,他认为高尔夫是最不同于其他运动的一项,汪潮涌曾经说:“它是跟自个较劲的运动,即使是最好的球手,每场球赛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遗憾。”

在他看来,这也是投资场上同样适用的道理,“我不会很在意成绩,每次打完球,我都会请教教练,找到并纠正一些错误的地方,不断改进,掌握其中的技巧。”

每个企业家或是投资人心里都得能装得下遗憾,因为那是太沉重的包袱,终会拖累你前进的脚步。但是同时,你不能焦躁,不能坐以待毙,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反思沉淀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才不至于一步错步步错。也正是因此,当国内的风险投资处于低潮时,汪潮涌并没有感到失落。他说:“打高尔夫以后,我开始学会了耐心。”

看过了“天才神童”一路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汪潮涌并不是靠着天赋异禀的幸运一路顺风顺水,而他也是凭借着坚持不懈地努力步步走出高度的。如果问什么是他最大的天赋,那么一定是他强大的学习适应和总结能力,每走出一步他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他汲取营养的源泉,这样的“天才”,也许就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只是,你足够努力吗?

他的经典语录:

  1. 成功的人永远是孤独的,因为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有太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默默地独自承担,即使再多的鲜花和掌声也难以驱除心底的那份孤寂感。

  2. 创业者千万不要急着数钱算身价,未来还有变数,没有资本市场什么都是纸上的。

  3. 科技改变生活方式。看电视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了,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个性化信息消费的主动性,私密性和移动快捷性将成为主流。

  4. 当你跌倒的时候,再累,再疼,也只能靠自己站起来。当你不再恐惧的的时候,原本你认为会让你跌倒的陡坡,在你身后呼啸而过。

  5. 我很欣赏牛津大学一对一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在国内目前学校公共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对一"的课外辅导模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才神童”打动“幸运之神”,遭遇逆境不能全靠天赋?

体会大咖背后的点滴。

编辑:李梓晗

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创始人汪潮涌

投资阶段:成熟期,拓展期

投资方向:零售消费、文化教育、信息科技、金融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健康等

代表案例:北大青鸟、百度、瑞星、华谊兄弟、东田造型、麦包包、小马奔腾、龙文教育、长安保险、中诚信

15岁就考上了大学的汪潮涌一直被人们称为“神童”,然而他不仅有着令人咋舌称叹的“学霸”之路,在之后的事业发展上也是走着非同一般的“高大上”之路。

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这些著名的金融机构如果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简历之上,那么他一定有着卓越的成绩和能力。

而他同时也是一个喜欢“冒险”的探险家,他擅长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学习总结对事业有益处的营养,学习能力是他成功的法宝利器。

那么,他成功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

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和理念呢?

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汪潮涌,体会大咖背后的点滴。

、“天才神童”还是“励志少年”,再苦也要坚持下去

汪潮涌成长在湖北蕲春,父母都是湖北人。

汪潮涌极具商业头脑,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一样,深深植根于他的骨子里,而生长在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里,也让汪潮涌十分重视文化内涵,他曾强调,做商人,也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商人”。

说起汪潮涌的故事,就不得不说到“神童”。

这个称呼似乎一直伴随着汪潮涌的读书时代,15岁考入华中科技大学,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批MBA中最年轻的学员,简直是让太多的同龄人根本难以望其项背,感叹自己“望尘莫及”。

然而命运仿佛也格外关注这个“天才少年”的成长道路,1985年的一天下午,汪潮涌像往常那样跑步回来,看见副院长在门口等他,他赶忙跑上前去,副院长小声对他说:“朱院长刚回来,带回来一个留学奖学金名额,我们研究让你去。”

朱院长指的就是当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兼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的朱镕基,他去美国考察,巧遇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校长,于是便争取回来了一个奖学金名额。就这样,被“幸运之神”敲开了门的汪潮涌在20岁这一年,就带着30美元和一只箱子,只身踏上赴美留学的道路。

虽然年轻的“梦想少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但那时的他也充满了对未来前途的彷徨与不安。

青涩的汪潮涌初到美国的那段时间,生活可以用“备受煎熬”四个字来形容,他不熟悉那里的语言,不熟悉那里的环境,也没有钱。身上带的钱明显不足以维持太久,于是努力学习,吃力追上同学进度又要适应环境的汪潮涌还要而在课余时间里打零工勤工俭学,他甚至要去餐厅里端盘子。

但纵然有千难万难,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回首那段岁月,他承认极大地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这对他之后的工作事业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二、华尔街如鱼得水,拓展人脉深受巴菲特触动

22岁,汪潮涌顺利获得了美国罗格斯大学MBA学位,毕业后,他就入华尔街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从事不动产融资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在那里,学习金融投资知识,初期的不适应很快就消散一空,而后迎来的是汪潮涌在华尔街的如鱼得水。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当你到一个新环境时,是不是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否能迅速适应是最关键的因素。”

几年以后,他又进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就此成为了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标准普尔高级职员。

在此之后,30岁就成为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

华尔街是一个金融的万花筒,又或者说是个“金融大染缸”,那里的种种高深莫测的门道曾让汪潮涌感到眼花缭乱,而他性格里更多的却是不服输的信念,还有早年在艰苦的求学时代练就的韧性,再加上天生的头脑敏捷,超高的智商情商,他快速地观察并总结——要想在在华尔街站稳脚跟,首先要做的就是广结人脉。

为了拓展自己的社交圈,他参加了各种社交活动,甚至由此结识了自己一生中最敬佩的“人生楷模”巴菲特。

他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巴菲特时,并不是像之前想象的那样被他强大的气场碾压,反而是对方的平凡和普通深深地震撼了他。

巴菲特完全看不出“股神”应有的的显赫与威严,他是那么平易近人,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又是那么慷慨,他将自己三百多亿美元全部捐献了出来,并且不留自己的名,全部捐给了“盖茨基金会”。

巴菲特这种对财富的态度,深深地触动了汪潮涌。

三、辞职创业,看似草率的背后都有深厚的积累

尽管此时的汪潮涌年薪很高,但他却在1998年5月从摩根士丹利辞职,显然,世界上最大跨国投行的地区总裁还不足以满足汪潮涌的梦想和野心,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中国,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1999年5月,汪潮涌在国内注册成立了信中利公司,专注于投资银行和融资顾问业务,而主要的对象就是那些无缘结识海外投资银行家又被国内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2001年,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汪潮涌便与合作伙伴一起,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搜狐股票,他坦言“尽管当时看起来风险很大,但直觉告诉我,这种模式肯定会赢”。

两年后退出时,汪潮涌获得了15倍以上的回报。当被问及为何能做出看似“有点悬”但是事后结果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时,汪潮涌表示,其实每一种投资都可能存在风险,而一个好的企业家投资人应该有长时间的积累和观察,一些看似草率,令人费解的投资背后其实蕴藏了大量的分析,假如分析对了,那就是成功,假如分析错了,那也是经验,二者都很正常。

截至目前,信中利累计管理了8只基金,基金规模达10多亿元美元,30亿元人民币,累计投资了60多家企业,其中包括百度、搜狐、华谊兄弟、东田造型、龙文教育、中国诚信、长安责任保险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公司。这些项目的成功不仅带来了高倍回报,也奠定了汪潮涌在投资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低谷入手”的投资理念,源自偶像巴菲特

通过梳理信中利早前的投资项目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几乎它的每个项目都是在其企业价值处于低位的时候进入的,这种“寻找价值被低估企业”的投资理念,源于巴菲特对汪潮涌的影响。

早在华尔街工作期间,汪潮涌就与股神巴菲特成为了忘年交,这在汪潮涌看来,是自己莫大的幸运,当然与此同时,汪潮涌也会抓住一切机会把自己变成了一块“海绵”,在巴菲特这位良师益友的影响下吸收了他不少的投资理念。“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对做风投的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实说起来也是非常简单,比如寻找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买入后就耐心持有。”

汪潮涌说,这些看似简单的原理成为了制胜法宝,从复杂到简单,就如同如果能够把人性回归到原始状态,那么你会有很多收获。

说起这个还是要举一个很早期但却在汪潮涌眼里很典型的例子:2004年信中利投华谊兄弟时,华谊兄弟仅是冯小刚每年拍一部贺岁片,更重要的是,中国当时没有创业板,华谊兄弟上市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汪潮涌却果断认为:“但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肯定会爆发,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年轻人看电影的兴趣提升,只要有好片子好的产品,肯定会引爆市场”。

2009年华谊兄弟成功上市后,信中利的投资自然也终于有了巨大的收益,再看今天华谊兄弟在电影市场中可圈可点的表现,不得不承认汪潮涌的眼光颇有前瞻性,而且很是成功。

五、“急功近利”的人不能合作,年轻印记谨记于心

汪潮涌认为,对于做投资这件事情来说,心态和眼光同样重要,“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是投资的“死敌”。

其次就是用智慧,用头脑,投资人要想成长最大的优势就是超乎常人的学习总结能力。

另外还有就是投资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互动,他曾说:“投资人、LP之间的互动要做好,和企业家的这种沟通能力也很重要。你如果是一个拿鼻孔看人,一上来就只想着挣钱的投资人,那么恐怕会‘吓走’很多企业家,或者最后大家的把关系搞的十分尴尬。”

汪潮涌补充道,“当然我们选企业家的时候也是有我们的标准,首先他是有创业的激情、有理想、有抱负,而不是说我很快就想赚一笔快钱,那种急于求成的企业家我们也不喜欢,而且他们失败的概率会很大。”

汪潮涌透露,信中利除了特别关注原有的TMT领域的投资之外,由于目前中国未来经济前景呈现出了数字化、全球化、本土化、城镇化、低碳化、整合化、现代化等趋势,他们还会重点关注零售消费、健康医疗、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等行业。

这就是信中利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投资观念,紧跟时代风向。

汪潮涌的创业和投资之路,无不渗透着最明显的一点,那就是强大的观察和适应能力,初到美国的经历给了他太大的启发和感触,而对于自己创业的汪潮涌来说,自己的企业就像是自己的缩影一样,会一直铭记——若不是努力适应环境,适应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很难生存的。

六、术业有专攻,要做一名有文化的投资人,敬畏知识

关于汪潮涌,还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就是,他十分看重读书,或者说知识的重要性。

“读书是一切力量的来源。”他曾这样感叹。

之所以对书籍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求”,这跟他小时候书籍的匮乏息息相关:“那时整个村子能找到的书也不过几十本,残缺不全,甚至有些是那时所谓的禁书,但是我会照样拿回来读,武汉来的下乡知青们带来了《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村子里蹲点的干部,不但有四大名著,还有在文革时期停刊的《人民文学》、《大众电影》以及《解放军文艺》等文艺杂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父亲带回来的《唐诗宋词》”

不管对于书籍是怎样的热爱,可是对于他而言,恐怕最擅长的还是有着多年经验的金融专业,但市场里的新知识和新需求是不断更迭的,汪潮涌说:“新出的这些东西我们要跟上,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要有敬畏之心,专业的就要问专家。”

他深知,一个公司要扩大就要不断地拓展新鲜知识和新兴领域,但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大时代下,全都指望着一个人,就算他有三头六臂恐怕也难以应对市场需求,于是汪潮涌主张海纳百川,百花齐鸣,术业有专攻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

在机器人领域,他会请教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而3D 打印、VR 技术领域,他可以请教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并且信中利投资了丘教授参与创立的关注3D 打印技术领域的 GIT 集团。

诚然,抱有对知识的敬畏才能首先清楚自己的专业,学强学精,其次,要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对于各个领域的人才都有正确的认可和尊重。汪潮涌正是深谙其道才会如此强调作为一个创业者,或是一个投资人,知识也是成功的必要因素。

七、“冒险家”生活中的投资哲学

 

汪潮涌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冒险家”,他喜欢和三五好友组成小组到户外探险,在他看来这些探险活动中蕴含着生动形象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样在事业中也受益匪浅。

不过汪潮涌本人更欣赏的生活方式则是动与静的结合的,动的时候,他像王石一样,去航海、爬山、探险,在那种极致中挑战自我;有时候,他也会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内心,平静地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而在他所从事的各项运动中,他认为高尔夫是最不同于其他运动的一项,汪潮涌曾经说:“它是跟自个较劲的运动,即使是最好的球手,每场球赛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遗憾。”

在他看来,这也是投资场上同样适用的道理,“我不会很在意成绩,每次打完球,我都会请教教练,找到并纠正一些错误的地方,不断改进,掌握其中的技巧。”

每个企业家或是投资人心里都得能装得下遗憾,因为那是太沉重的包袱,终会拖累你前进的脚步。但是同时,你不能焦躁,不能坐以待毙,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反思沉淀并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样才不至于一步错步步错。也正是因此,当国内的风险投资处于低潮时,汪潮涌并没有感到失落。他说:“打高尔夫以后,我开始学会了耐心。”

看过了“天才神童”一路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汪潮涌并不是靠着天赋异禀的幸运一路顺风顺水,而他也是凭借着坚持不懈地努力步步走出高度的。如果问什么是他最大的天赋,那么一定是他强大的学习适应和总结能力,每走出一步他都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是他汲取营养的源泉,这样的“天才”,也许就潜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只是,你足够努力吗?

他的经典语录:

  1. 成功的人永远是孤独的,因为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有太多的压力和责任需要默默地独自承担,即使再多的鲜花和掌声也难以驱除心底的那份孤寂感。

  2. 创业者千万不要急着数钱算身价,未来还有变数,没有资本市场什么都是纸上的。

  3. 科技改变生活方式。看电视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了,用手机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个性化信息消费的主动性,私密性和移动快捷性将成为主流。

  4. 当你跌倒的时候,再累,再疼,也只能靠自己站起来。当你不再恐惧的的时候,原本你认为会让你跌倒的陡坡,在你身后呼啸而过。

  5. 我很欣赏牛津大学一对一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在国内目前学校公共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对一"的课外辅导模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