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地炼大量“蚕食”两桶油市场利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地炼大量“蚕食”两桶油市场利益

截至2016年10月,地炼的市场份额大涨了8%。其中,中石油的份额下跌了3%多,中石化的份额下跌了4%多。目前,全国地炼大概占了28%的市场份额,其中山东地炼占了大约2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中,大型石油央企与国企长期处于能源行业的支配性地位,地方独立炼厂只是行业中的‘鲶鱼’,鲶鱼一旦获得同等市场主体地位,获得行业与政策公平,必将取得快速发展,也能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

这是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副总裁张留成近期参加一次业内活动时做的结束语。受益于获得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地方炼油企业(下称“地炼”)这只“鲶鱼”正在“取得快速发展”。

据张留成透露,截至目前,共有21家地炼获得进口原油配额7983万吨,非国营贸易进口量达到5573万吨。而在近期,国内仍有6家地炼正在申请资质。上述27家地炼预计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共计将达1亿吨,接近于现有中国原油进口规模的近1/3。

除了油源问题得到解决,地炼的市场份额和挣钱能力亦大幅提高。

一份来自“两桶油”内部的月度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地炼的市场份额大涨了8%。其中,中石油的份额下跌了3%多,中石化的份额下跌了4%多。据张留成介绍,目前,全国地炼大概占了28%的市场份额,其中山东地炼占了大约20%。

此外,地炼的吨炼油利润最高达1000元左右,而中石化的吨油利润为400多元,中石油的吨油利润仅40多元。

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监管机构明显在收紧政策。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在政策收紧下,已经获批的配额和资质有可能因为没有实现承诺而打水漂。

地炼开工率带来的另一个隐忧是,原本已产能过剩的炼油行业,在地炼的“突进”之下,或将更加严峻。

未来,地炼这只正在成长的“鲶鱼”能带来“鲶鱼效应”吗?

地炼“反转”

近几年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2014年中,国际油价还曾在100美元/桶以上。但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开始暴跌,跌至每桶60美元左右,并于2015年完全陷入低迷。2016年2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跌到每桶30美元以下,纽约油价甚至跌至12年来的地点。

国际油价暴跌给整个石油市场带来了重创。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作为全国地炼的代表,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一度跌至20%。刘孟凯称,当年大量地炼企业濒临倒闭。

一位山东地炼企业从业人士称,他所在的公司仅维持最低开工率,实际上处于半停产状态。“不过,地炼这么多年来都是在夹缝中生存,也已经习惯了。”上述人士称。

在他的印象中,十多年前或许是地炼生存最好的时候。彼时,“国进民退”趋势没有那么明显,来自“两桶油”的挤压也没那么严重。

“民营石油大亨”龚家龙和他的天发实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在1997年,龚家龙便组建了湖北天发实业集团公司,逐渐形成了成品油及液化气经营、农副产品深加工、日用化工等业务。

2004年12月,龚家龙更是联合全国10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发起成立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涵盖了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并当选为首任会长。来自山东的许多大型地炼企业亦参与其中,试图以这种“联盟”的方式与“两桶油”相抗衡,谋求油源话语权。

但龚家龙在2008年曾因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7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尽管2011年8他被法院判决无罪,但“联盟”在失去了这位带头大哥之后随即土崩瓦解。

在此后数年的抗争中,民营地炼企业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动。由于被“两桶油”掐住了喉咙——油源被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住,而原油进口权则迟迟未能放开,地炼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燃料油。

张留成表示,在原油“两权”开放之前,地方独立炼厂的主要原料为燃料油,82家地方炼厂只有国内原油指标170万吨国内石油计划。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下半年。商务部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申请工作。

进口原油权的放开,是致使地炼“反转”的直接原因。刘孟凯称,2015年5-12月,地炼的指标是4000多万吨。地炼的效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好转,原料供应充足。

随之而来的是开工率的大幅提高。在2015年之前,地炼企业的开工率普遍只有30%左右,而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开工率大幅提高。刘孟凯介绍,一些单个炼厂的开工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行业平均也在70%左右。

张留成称,今年1-9月,山东地炼开工率达到73.8%,同比提高35%,加工总量6500万吨,提高55%,生产汽柴油分别增加14%和23%。

开工率的提高也促使地炼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以山东地炼为例,今年前三季度,获得资质的地炼实现利税增长177%,比未获得资质的企业增速高55%。

数据显示,1-9月,山东地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5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半年提高6.6%;实现利税231亿元、利润98亿元,分别增长119%、76%。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约占全省5万亿GDP中的10%。

政策驱动

上述《通知》要求,申请企业除有对外贸易或进出口经营资格,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还需拥有单套原油加工能力大于2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并对炼油能耗、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作了一系列规定。符合条件企业可向所在省市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原油进口资格。

此前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被要求“近两年具有原油进口业绩或新经国家产业主管部门核准的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实际上扼杀了民企进口原油的可能。而此次的条件“很多民企都能满足”。

《通知》下发后,先期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山东东明、辽宁盘锦北方沥青随即被赋予进口资质。之后,利津石化、山东垦利石化集团、亚通石化、宁夏宝塔石化也先后获得非国营原油进口资质。

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上述六家获得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累计获批原油进口额度达3474万吨。包含正在公示尚未获批的额度,累计已达4918.88万吨。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应是今年油改配套政策的一部分,意味着民企进口原油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优先惠及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对在海外拥有油气资源的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事实上,发改委早在去年2月曾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经确认符合条件并履行相应义务的相关企业,可使用进口原油。该文件旨在规范有序确定新增进口原油使用企业及用油数量,促进炼油行业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自《通知》下发后,各部位相关政策文件密集下发。2015年10月30日,商务部发布《201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启动了2016年的申请。

2016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针对《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规定从事原油加工、成品油批发和原油进出口的企业,应当承担企业义务储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这意味着原油进口双权将继续下放,民营炼厂也将成为我国石油储备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的驱动下,地炼解决了困扰十多年的油源难题,并在石油储备方面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原油进口开始猛增。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山东省青岛和济南海关共进口原油2734万吨,同比强劲增长78%,超过华南地区稳坐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区,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30%。青岛港4月份原油进口量升至1025万吨,创纪录新高,环比上升4%,同比上升47%。

管道“阳谋”

随着获得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的地炼越来越多,原油进口短时间内激增。今年上半年,大批满载原油的油轮密集抵达青岛港,导致青岛港出现了严重的船舶压港。

青岛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山东口岸进口原油273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8.2%;价值432.8亿元人民币,增长13.4%;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583元,下跌36.4%。

事实上,今年2月中旬,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到30美元以下,刚刚获得原油进口资质的山东地炼便纷纷“抄底”,从海外购入了大量的原油。张留成坦承,从今年2月份开始,山东大大小小的地炼都在想办法进口原油。

在张留成看来,造成“青岛港堵塞”的原因除了多家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配额,以及恰逢国际油价低点外,港口的储运设施不配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原油进口激增,物流、港口接卸能力不匹配,这促使地炼正在谋求原油运输物流方面的改进。在获得资质的地炼企业中,除了宝塔石化位于宁夏银川,盘锦北方位于辽宁盘锦外,其余地炼大部分均分布在山东淄博、东营、菏泽、日照、潍坊、滨州六市。

由于过往原油以铁路、公路为主的运输方式成本过高,山东地炼正在围绕上述六市,图谋“逐步向管道为主”的“阳谋”。

在山东境内,原油进口接卸港口主要集中在青岛港、日照港、东营港、莱州港,因而山东境内的原油管道建设的两点分别是各大地炼企业和上述各大港口。

据了解,山东修建完成、正在修建,以及纳入规划的管道网线多达九条,最终形成“四纵五横”的输油系统,输油能力将达到1.28亿吨。

例如,“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年输送能力达到1000万吨,为东明石化的专用管道。此外,还包括“专供”昌邑石化的年输送能力1300万吨的“莱州-昌邑输油管线”;“专供”中化弘润的年输送能力1500万吨的“黄岛至潍坊重质原料输送管道工程”。

目前,纳入规划中的原油管道有两条,分别是年输能力达到2000万吨的“潍坊-青州管线”和年输送能力达到1500万吨的“东营港-广饶”线。

张留成透露,“董家口-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线”已经开工建设,设计年输送能力达到3000万吨,主要用户企业为潍坊、东营、滨州、淄博四市地炼。

除了管道外,港口的接卸能力也至关重要,港口码头的建设也内提上了议程。11月底,山东省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厅联合出台全省油气输送设施规划建设方案,提出将在青岛、日照、烟台、潍坊、东营、滨州等港口规划新建13座原油码头、38座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码头以及3座LNG码头。

新建码头将分布在青岛港、日照港、龙口港、莱州港、烟台港及东营港。据张留成介绍,烟台30万吨原油码头预计年底前正式投入使用。

不过,目前,山东除了青岛港、日照港,具备接卸国际原油运输常用的VLCC级油轮码头外,其他港口只能接卸10万吨以下油轮。

“小船运费较高,且由于大量的小船接卸,码头资源紧张,造成地方独立炼厂油轮滞期常态化,高港的滞期费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张留成表示。

收紧隐忧

不过,拥有地炼大量进口原油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今年8月23日,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原油加工企业申报使用进口原油有关工作的通知》,开始对地炼原油进口收紧。

《通知》再次强调规范地炼进口原油使用,要求从严执行申报条件、评估监督、产能淘汰/扩建以及税收等五方面。此次《通知》措词严厉,提及“严厉打击偷逃税”,体现了监管层对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

过去两年中,共有23家地炼申请约9170.28万吨的年进口原油使用权。其中16家(共约6872.88万吨)走完全部流程,获得了进口原油使用权。以地炼大省山东为例,目前山东地炼加工原油占比提升至95%以上,其中进口原油加工量占比达到51%。

另一方面,与去年发改委对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集中批复相比,今年的批复节奏有所放缓。截至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只核准了3个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而去年多达13个。

刘孟凯称,去年下半年地炼的指标达到4000多万吨,今年全年仅2000万吨,不及去年的一半。这也说明监管机构的政策正在收紧。

《通知》指出,申报资料要从严审查,并重申将根据复查情况“追溯”已批进口原油资质和配额,没有关停、拆除落后装置的,坚决不允许使用进口原油;没有按要求淘汰足够规模落后能力的,严格控制用油数量;承诺淘汰等事项没有在规定时间兑现的,扣减用油数量或取消用油资质。

地炼开工率急速提升的另一个隐忧是,原油进口开放或将刺激地炼进一步投资,扩大产能,而我国的炼油产能其实早已过剩。

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在今年参加“两会”时指出,石油行业炼油产能过剩比钢铁行业还严重,此前预计柴油需求的高峰期在2018年出现,结果在2014年就出现。对于汽油的需求预计2025年达到峰值,但估计在2020年就会出现。

傅成玉表示,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但实际需求仅5亿吨,加上已经批准在建的,预计到2020年炼油能力将达到9亿吨。

“之所以没有把炼油纳入去产能行业之列,主要是因为石油行业现在还赚钱,还不是全行业亏损,压力暂时还可以缓解。”傅成玉说。

来自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炼化企业炼油总产能为7.31亿吨。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能力分别为2.94亿吨和2.04亿吨,分别占到总产能的41%、27%。中海油炼油能力不到3700万吨,只有5%左右,而山东地方炼厂产能达到1.35亿吨,占比约为18%。

来源:石油Link

原标题:两桶油市场利益被大量“蚕食”,地炼的“进攻”不可小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地炼大量“蚕食”两桶油市场利益

截至2016年10月,地炼的市场份额大涨了8%。其中,中石油的份额下跌了3%多,中石化的份额下跌了4%多。目前,全国地炼大概占了28%的市场份额,其中山东地炼占了大约2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中,大型石油央企与国企长期处于能源行业的支配性地位,地方独立炼厂只是行业中的‘鲶鱼’,鲶鱼一旦获得同等市场主体地位,获得行业与政策公平,必将取得快速发展,也能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

这是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副总裁张留成近期参加一次业内活动时做的结束语。受益于获得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地方炼油企业(下称“地炼”)这只“鲶鱼”正在“取得快速发展”。

据张留成透露,截至目前,共有21家地炼获得进口原油配额7983万吨,非国营贸易进口量达到5573万吨。而在近期,国内仍有6家地炼正在申请资质。上述27家地炼预计进口原油使用配额共计将达1亿吨,接近于现有中国原油进口规模的近1/3。

除了油源问题得到解决,地炼的市场份额和挣钱能力亦大幅提高。

一份来自“两桶油”内部的月度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0月,地炼的市场份额大涨了8%。其中,中石油的份额下跌了3%多,中石化的份额下跌了4%多。据张留成介绍,目前,全国地炼大概占了28%的市场份额,其中山东地炼占了大约20%。

此外,地炼的吨炼油利润最高达1000元左右,而中石化的吨油利润为400多元,中石油的吨油利润仅40多元。

但今年下半年以来,监管机构明显在收紧政策。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在政策收紧下,已经获批的配额和资质有可能因为没有实现承诺而打水漂。

地炼开工率带来的另一个隐忧是,原本已产能过剩的炼油行业,在地炼的“突进”之下,或将更加严峻。

未来,地炼这只正在成长的“鲶鱼”能带来“鲶鱼效应”吗?

地炼“反转”

近几年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2014年中,国际油价还曾在100美元/桶以上。但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开始暴跌,跌至每桶60美元左右,并于2015年完全陷入低迷。2016年2月中旬,国际油价一度跌到每桶30美元以下,纽约油价甚至跌至12年来的地点。

国际油价暴跌给整个石油市场带来了重创。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作为全国地炼的代表,山东地炼的开工率一度跌至20%。刘孟凯称,当年大量地炼企业濒临倒闭。

一位山东地炼企业从业人士称,他所在的公司仅维持最低开工率,实际上处于半停产状态。“不过,地炼这么多年来都是在夹缝中生存,也已经习惯了。”上述人士称。

在他的印象中,十多年前或许是地炼生存最好的时候。彼时,“国进民退”趋势没有那么明显,来自“两桶油”的挤压也没那么严重。

“民营石油大亨”龚家龙和他的天发实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在1997年,龚家龙便组建了湖北天发实业集团公司,逐渐形成了成品油及液化气经营、农副产品深加工、日用化工等业务。

2004年12月,龚家龙更是联合全国10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发起成立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涵盖了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并当选为首任会长。来自山东的许多大型地炼企业亦参与其中,试图以这种“联盟”的方式与“两桶油”相抗衡,谋求油源话语权。

但龚家龙在2008年曾因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7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尽管2011年8他被法院判决无罪,但“联盟”在失去了这位带头大哥之后随即土崩瓦解。

在此后数年的抗争中,民营地炼企业实际上一直处于被动。由于被“两桶油”掐住了喉咙——油源被中石油、中石化控制住,而原油进口权则迟迟未能放开,地炼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燃料油。

张留成表示,在原油“两权”开放之前,地方独立炼厂的主要原料为燃料油,82家地方炼厂只有国内原油指标170万吨国内石油计划。

转机出现在2015年下半年。商务部于2015年7月23日发布《原油加工企业申请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申请工作。

进口原油权的放开,是致使地炼“反转”的直接原因。刘孟凯称,2015年5-12月,地炼的指标是4000多万吨。地炼的效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明显好转,原料供应充足。

随之而来的是开工率的大幅提高。在2015年之前,地炼企业的开工率普遍只有30%左右,而从去年下半年至今,开工率大幅提高。刘孟凯介绍,一些单个炼厂的开工率能够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行业平均也在70%左右。

张留成称,今年1-9月,山东地炼开工率达到73.8%,同比提高35%,加工总量6500万吨,提高55%,生产汽柴油分别增加14%和23%。

开工率的提高也促使地炼的经营状况得到改善。以山东地炼为例,今年前三季度,获得资质的地炼实现利税增长177%,比未获得资质的企业增速高55%。

数据显示,1-9月,山东地炼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25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半年提高6.6%;实现利税231亿元、利润98亿元,分别增长119%、76%。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约占全省5万亿GDP中的10%。

政策驱动

上述《通知》要求,申请企业除有对外贸易或进出口经营资格,具有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还需拥有单套原油加工能力大于20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并对炼油能耗、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作了一系列规定。符合条件企业可向所在省市商务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获得原油进口资格。

此前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被要求“近两年具有原油进口业绩或新经国家产业主管部门核准的使用进口原油资质”,实际上扼杀了民企进口原油的可能。而此次的条件“很多民企都能满足”。

《通知》下发后,先期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山东东明、辽宁盘锦北方沥青随即被赋予进口资质。之后,利津石化、山东垦利石化集团、亚通石化、宁夏宝塔石化也先后获得非国营原油进口资质。

根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上述六家获得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累计获批原油进口额度达3474万吨。包含正在公示尚未获批的额度,累计已达4918.88万吨。

分析人士认为,此举应是今年油改配套政策的一部分,意味着民企进口原油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优先惠及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对在海外拥有油气资源的企业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事实上,发改委早在去年2月曾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经确认符合条件并履行相应义务的相关企业,可使用进口原油。该文件旨在规范有序确定新增进口原油使用企业及用油数量,促进炼油行业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自《通知》下发后,各部位相关政策文件密集下发。2015年10月30日,商务部发布《201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总量、申请条件和申请程序》,启动了2016年的申请。

2016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针对《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规定从事原油加工、成品油批发和原油进出口的企业,应当承担企业义务储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这意味着原油进口双权将继续下放,民营炼厂也将成为我国石油储备的重要力量。

在政策的驱动下,地炼解决了困扰十多年的油源难题,并在石油储备方面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原油进口开始猛增。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山东省青岛和济南海关共进口原油2734万吨,同比强劲增长78%,超过华南地区稳坐中国原油进口第一大区,占全国原油进口量的30%。青岛港4月份原油进口量升至1025万吨,创纪录新高,环比上升4%,同比上升47%。

管道“阳谋”

随着获得原油使用权和进口权的地炼越来越多,原油进口短时间内激增。今年上半年,大批满载原油的油轮密集抵达青岛港,导致青岛港出现了严重的船舶压港。

青岛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山东口岸进口原油273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78.2%;价值432.8亿元人民币,增长13.4%;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583元,下跌36.4%。

事实上,今年2月中旬,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下跌到30美元以下,刚刚获得原油进口资质的山东地炼便纷纷“抄底”,从海外购入了大量的原油。张留成坦承,从今年2月份开始,山东大大小小的地炼都在想办法进口原油。

在张留成看来,造成“青岛港堵塞”的原因除了多家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配额,以及恰逢国际油价低点外,港口的储运设施不配套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原油进口激增,物流、港口接卸能力不匹配,这促使地炼正在谋求原油运输物流方面的改进。在获得资质的地炼企业中,除了宝塔石化位于宁夏银川,盘锦北方位于辽宁盘锦外,其余地炼大部分均分布在山东淄博、东营、菏泽、日照、潍坊、滨州六市。

由于过往原油以铁路、公路为主的运输方式成本过高,山东地炼正在围绕上述六市,图谋“逐步向管道为主”的“阳谋”。

在山东境内,原油进口接卸港口主要集中在青岛港、日照港、东营港、莱州港,因而山东境内的原油管道建设的两点分别是各大地炼企业和上述各大港口。

据了解,山东修建完成、正在修建,以及纳入规划的管道网线多达九条,最终形成“四纵五横”的输油系统,输油能力将达到1.28亿吨。

例如,“日照-东明原油管道”,年输送能力达到1000万吨,为东明石化的专用管道。此外,还包括“专供”昌邑石化的年输送能力1300万吨的“莱州-昌邑输油管线”;“专供”中化弘润的年输送能力1500万吨的“黄岛至潍坊重质原料输送管道工程”。

目前,纳入规划中的原油管道有两条,分别是年输能力达到2000万吨的“潍坊-青州管线”和年输送能力达到1500万吨的“东营港-广饶”线。

张留成透露,“董家口-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线”已经开工建设,设计年输送能力达到3000万吨,主要用户企业为潍坊、东营、滨州、淄博四市地炼。

除了管道外,港口的接卸能力也至关重要,港口码头的建设也内提上了议程。11月底,山东省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厅联合出台全省油气输送设施规划建设方案,提出将在青岛、日照、烟台、潍坊、东营、滨州等港口规划新建13座原油码头、38座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码头以及3座LNG码头。

新建码头将分布在青岛港、日照港、龙口港、莱州港、烟台港及东营港。据张留成介绍,烟台30万吨原油码头预计年底前正式投入使用。

不过,目前,山东除了青岛港、日照港,具备接卸国际原油运输常用的VLCC级油轮码头外,其他港口只能接卸10万吨以下油轮。

“小船运费较高,且由于大量的小船接卸,码头资源紧张,造成地方独立炼厂油轮滞期常态化,高港的滞期费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张留成表示。

收紧隐忧

不过,拥有地炼大量进口原油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今年8月23日,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原油加工企业申报使用进口原油有关工作的通知》,开始对地炼原油进口收紧。

《通知》再次强调规范地炼进口原油使用,要求从严执行申报条件、评估监督、产能淘汰/扩建以及税收等五方面。此次《通知》措词严厉,提及“严厉打击偷逃税”,体现了监管层对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心。

过去两年中,共有23家地炼申请约9170.28万吨的年进口原油使用权。其中16家(共约6872.88万吨)走完全部流程,获得了进口原油使用权。以地炼大省山东为例,目前山东地炼加工原油占比提升至95%以上,其中进口原油加工量占比达到51%。

另一方面,与去年发改委对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集中批复相比,今年的批复节奏有所放缓。截至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在2016年只核准了3个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而去年多达13个。

刘孟凯称,去年下半年地炼的指标达到4000多万吨,今年全年仅2000万吨,不及去年的一半。这也说明监管机构的政策正在收紧。

《通知》指出,申报资料要从严审查,并重申将根据复查情况“追溯”已批进口原油资质和配额,没有关停、拆除落后装置的,坚决不允许使用进口原油;没有按要求淘汰足够规模落后能力的,严格控制用油数量;承诺淘汰等事项没有在规定时间兑现的,扣减用油数量或取消用油资质。

地炼开工率急速提升的另一个隐忧是,原油进口开放或将刺激地炼进一步投资,扩大产能,而我国的炼油产能其实早已过剩。

中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在今年参加“两会”时指出,石油行业炼油产能过剩比钢铁行业还严重,此前预计柴油需求的高峰期在2018年出现,结果在2014年就出现。对于汽油的需求预计2025年达到峰值,但估计在2020年就会出现。

傅成玉表示,2015年,全国炼油能力达到7.5亿吨,但实际需求仅5亿吨,加上已经批准在建的,预计到2020年炼油能力将达到9亿吨。

“之所以没有把炼油纳入去产能行业之列,主要是因为石油行业现在还赚钱,还不是全行业亏损,压力暂时还可以缓解。”傅成玉说。

来自卓创资讯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炼化企业炼油总产能为7.31亿吨。其中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能力分别为2.94亿吨和2.04亿吨,分别占到总产能的41%、27%。中海油炼油能力不到3700万吨,只有5%左右,而山东地方炼厂产能达到1.35亿吨,占比约为18%。

来源:石油Link

原标题:两桶油市场利益被大量“蚕食”,地炼的“进攻”不可小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