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中华文明根植于乡土。千百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技术,还衍生和发展出悠远而灿烂的乡土文化。
从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力见证和宝贵资源。
山东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多样的地理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农牧景观,孕育了鲜明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人文资源,呈现出独具一方特色的乡土魅力。
时至今日,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山东持续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加快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让源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历经千年依然能在当下滋养人心,并以多元化业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成功打开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浸润文明乡风,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山东被寄予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厚望。
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展开了一场探索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变革。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一直以来,坐拥天赋异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山东,在不断厚植物质基础的同时,深耕人文沃土,齐鲁乡土文化愈发闪耀色彩斑斓的时代魅力。
走进济宁任城区大屯村,儒韵亭、儒学广场、家训广场、信义广场、儒学讲堂、君子墙等文化景观典雅而灵动,村民们可出门见“景”,在潜移默化中崇德向善。这里还定期举行汉服经典诵读、“儒风润节庆”“喇叭里的儒学讲堂”“母子传承国学”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
在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当地为老年人提供就餐和住宿的同时,组建腰鼓队、歌咏队、八段锦、太极剑等文体队伍,形成了“幸福食堂+N 服务”的延展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
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垦利区杨庙社区,两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3支群众文艺队伍,撑起了社区文化生活的展示舞台,创排的沉浸式情景小剧《魂系黄河滩》,更是屡次到周边社区演出,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村红”。
如今,行走在齐鲁大地,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长廊、文化墙、村史馆等景观和场馆引人入胜,散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家书屋、“乡村记忆”博物馆、图书室滋养着村民们的精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生动活泼的文艺演出,形式多样的美德评选激发着村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持续发力,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也为构建文明乡村、稳定乡村、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多元业态融合,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漫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凝聚着人文之美。历史发展至今,无论是出于对自然、大地的精神向往,还是对中华文化的精神皈依,人们依然对乡土文化充满眷恋。
只有把传统乡土文化留住,同时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
而放眼山东,各个乡村地理环境与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五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烙印多样多变,造就着文化传统与风土人情的截然不同,而这本身就是乡土文化的重要遗产,是面向未来的可贵价值。
近年来,山东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保护与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并以多元化业态与自然风光、淳朴民风融合,不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敲开了村民致富幸福门。

在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坐落于此的龙湖湾阅读尚儒研学基地围绕研学、培训、文创三大板块,成功打造龙湾书房、丛林穿越、鲁班记忆木工作坊、七间民宿、龙湾学舍等研学教育实践和配套空间,形成了非遗传统文化体验、农耕文明体验、林果种植采摘、产品展销输出等研学空间与相关产业业态。
目前,东仲都村已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今年“五一”假期,东仲都村接待游客2万余人,带动消费300余万元,实现了强村富民。
在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这句俗语曾广泛流传。不到700口人的高密市姜庄镇聂家庄村,泥塑技艺传承多年。
为实现乡村振兴,聂家庄村近年来统筹发展布局,打造“民俗文化村”,探索“传承人得到保护+群众收获实惠+村集体经济实现壮大”的民俗技艺发展路径。
截至今年7月,聂家庄村及周边村庄有120多名艺人加入合作社,集体进行泥塑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在博兴县湾头村,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实现了草编、柳编、藤编、蒲编等工艺的有机融合,柳编、草编分别入选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山东省政府在湾头村投资5.18亿元建设中国草柳编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出以草柳编为主题,辅以老粗布、厨具、藤制家具等产业元素,融集创意研发、产品展示、仓储物流、跨境电商、金融服务、人才公寓等于一体的园区,一个亿元文创产业在湾头村发展起势。
可以看到,在山东,乡村振兴不仅仅只有田野的绿色和丰收的金色,多元的文化产业绘就出一幅缤纷的致富新画卷。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之下,山东以时代精神激活优秀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充分挖掘文化催生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不断创造新模式、壮大新业态,放大文化的倍增效应,全面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山东的乡村振兴改革对解决全国“三农”问题有着特殊的样板与示范价值。显然,无论是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乡风文明激发内生动力,还是构筑多元化经济业态,山东已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出一份先行示范的独特样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