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连年亏损,现金流为负,数字疗法企业脑动极光要如何“自我疗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连年亏损,现金流为负,数字疗法企业脑动极光要如何“自我疗伤”?

截至2023年一季度,脑动极光仍未实现盈利,经营现金流在报告期内也未能转正,公司经营依靠外部融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于浩

近日,数字疗法企业脑动极光向港股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浦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脑动极光是中国首家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发出针对认知障碍的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

其核心产品是一款将脑科学临床经验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软件,用于评估患者病情并提供个性化的数字疗法治疗方案。该系统可为由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理障碍和儿童发育缺陷等引起的各类认知障碍提供临床评估及干预。

基于上述系统的评估功能技术框架,脑动极光所开发的、获得监管批准的产品包含基本认知能力测试软件(BCAT)和认知能力补充筛查和评估软件(SAS)等。据招股书中介绍,除上述产品外,脑动极光还有数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如阅读障碍补充筛查和评估软件、新型冠状病毒导致认知障碍测评与康复训练软件等。 

国际数字疗法联盟对数字疗法的定义为“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干预措施,由高质量软件程序驱动,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医学问题或疾病。 ”由于形式更适合用来干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相关的慢性健康问题,数字疗法产品在心理健康领域更为普及。

数字疗法概念兴起的数年间,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的市场规模达到1.494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9.522亿元,2030年将增至95.68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5.5%及37.4%。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2022年收入计,起步较早的脑动极光已经是2022年中国市场医疗级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商业化收入最高的企业。财报显示,脑动极光于2021年度、2022年度以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9.9万元、1129.1万元、1056.4万元。

拆分收入项来看,医院认知评估及干预仍为脑动极光的营收增长主力。在该项业务模式下,脑动极光根据医院使用产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的次数来收取评估和训练费用。财报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收入96.7万元、407.5万元及541.9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42.1%、36.1%、51.3%。

此外,脑动极光还提供技术、运营支持服务以促进客户的认知障碍研究项目,客户主要包含大学、医院及研究机构。该项收入在报告期内分别录得收入41.3万元、599.3万元、361.3万元,所占总营收比例为18%、53.1%、34.2%。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一季度,脑动极光仍未实现盈利。报告期内,公司年/期内亏损分别为6.98亿元、5.02亿元、0.95亿元,经营现金流在报告期内也未能转正,公司经营依靠外部融资。

截图自脑动极光招股书

脑动极光的销售和分销开支在2021年及2022年基本保持一致,在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了84%;研发开支则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产生的研发开支为3280万元、6760万元及1480万元。

这也与脑动极光在招股书中的解释一致。几乎所有经营亏损来自于公司的研究和开发项目、销售和分销所产生的开支以及运营相关行政开支。

同时,脑动极光还面临着客户过度集中的问题。报告期内,来自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70.0%、73.1%及86.3%;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35.4%、39.1%及41.7%。 

受其商业模式所限,脑动极光往往会授予客户30天至180天的信贷期,这也意味着大客户的现金流情况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脑动极光的经营。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21年、2022年12月31日及2023年3月31日,脑动极光的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110万元、840万元及1860万元,呈不断上涨态势。 

当前广受热议的大语言模型是脑动极光未来的研发重点之一,脑动极光在招股书中称,其研发工作将致力于建立多模式的认知计算模型,以实现更准确的评估和诊断,建立一个基于因果关系的自适应协作干预模型,以激发多区域协同干预,以及建立一个多模式的情感计算模型及一个专注于认知技能的大型语言模型。

研发团队的人员成本、算力采购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成本投入,这也意味着脑动极光会新增销售成本项及研发成本项,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疗法产品的监管框架不断完善,脑动极光新产品的商业落地将会面临更严格的政策监管。

成立至今,脑动极光已获得北极光创投、中金等知名机构的投资。IPO前,北极光创投持有脑动极光超10%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担任脑动极光非执行董事。

至于所募的资金用途,脑动极光在招股书中表示,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开展研发活动、推进更多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并推动核心产品系统的销售和分销活动;帮助国内更多医院建立新认知中心;加强AI及相关技术能力;加快现有产品管线内外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度;与学术机构及医院合作的脑科学及数字疗法研究中心;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连年亏损,现金流为负,数字疗法企业脑动极光要如何“自我疗伤”?

截至2023年一季度,脑动极光仍未实现盈利,经营现金流在报告期内也未能转正,公司经营依靠外部融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于浩

近日,数字疗法企业脑动极光向港股提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和浦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脑动极光是中国首家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开发出针对认知障碍的医疗级数字疗法产品的公司。

其核心产品是一款将脑科学临床经验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软件,用于评估患者病情并提供个性化的数字疗法治疗方案。该系统可为由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心理障碍和儿童发育缺陷等引起的各类认知障碍提供临床评估及干预。

基于上述系统的评估功能技术框架,脑动极光所开发的、获得监管批准的产品包含基本认知能力测试软件(BCAT)和认知能力补充筛查和评估软件(SAS)等。据招股书中介绍,除上述产品外,脑动极光还有数款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如阅读障碍补充筛查和评估软件、新型冠状病毒导致认知障碍测评与康复训练软件等。 

国际数字疗法联盟对数字疗法的定义为“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干预措施,由高质量软件程序驱动,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医学问题或疾病。 ”由于形式更适合用来干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相关的慢性健康问题,数字疗法产品在心理健康领域更为普及。

数字疗法概念兴起的数年间,其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2022年,中国认知障碍数字疗法的市场规模达到1.494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19.522亿元,2030年将增至95.68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5.5%及37.4%。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2022年收入计,起步较早的脑动极光已经是2022年中国市场医疗级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商业化收入最高的企业。财报显示,脑动极光于2021年度、2022年度以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9.9万元、1129.1万元、1056.4万元。

拆分收入项来看,医院认知评估及干预仍为脑动极光的营收增长主力。在该项业务模式下,脑动极光根据医院使用产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治疗的次数来收取评估和训练费用。财报显示,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收入96.7万元、407.5万元及541.9万元,占总营收比例为42.1%、36.1%、51.3%。

此外,脑动极光还提供技术、运营支持服务以促进客户的认知障碍研究项目,客户主要包含大学、医院及研究机构。该项收入在报告期内分别录得收入41.3万元、599.3万元、361.3万元,所占总营收比例为18%、53.1%、34.2%。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一季度,脑动极光仍未实现盈利。报告期内,公司年/期内亏损分别为6.98亿元、5.02亿元、0.95亿元,经营现金流在报告期内也未能转正,公司经营依靠外部融资。

截图自脑动极光招股书

脑动极光的销售和分销开支在2021年及2022年基本保持一致,在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了84%;研发开支则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于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一季度分别产生的研发开支为3280万元、6760万元及1480万元。

这也与脑动极光在招股书中的解释一致。几乎所有经营亏损来自于公司的研究和开发项目、销售和分销所产生的开支以及运营相关行政开支。

同时,脑动极光还面临着客户过度集中的问题。报告期内,来自五大客户的总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70.0%、73.1%及86.3%;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35.4%、39.1%及41.7%。 

受其商业模式所限,脑动极光往往会授予客户30天至180天的信贷期,这也意味着大客户的现金流情况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脑动极光的经营。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21年、2022年12月31日及2023年3月31日,脑动极光的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110万元、840万元及1860万元,呈不断上涨态势。 

当前广受热议的大语言模型是脑动极光未来的研发重点之一,脑动极光在招股书中称,其研发工作将致力于建立多模式的认知计算模型,以实现更准确的评估和诊断,建立一个基于因果关系的自适应协作干预模型,以激发多区域协同干预,以及建立一个多模式的情感计算模型及一个专注于认知技能的大型语言模型。

研发团队的人员成本、算力采购等都是不可避免的成本投入,这也意味着脑动极光会新增销售成本项及研发成本项,进而影响其盈利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疗法产品的监管框架不断完善,脑动极光新产品的商业落地将会面临更严格的政策监管。

成立至今,脑动极光已获得北极光创投、中金等知名机构的投资。IPO前,北极光创投持有脑动极光超10%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担任脑动极光非执行董事。

至于所募的资金用途,脑动极光在招股书中表示,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开展研发活动、推进更多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并推动核心产品系统的销售和分销活动;帮助国内更多医院建立新认知中心;加强AI及相关技术能力;加快现有产品管线内外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和商业化进度;与学术机构及医院合作的脑科学及数字疗法研究中心;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