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格力一直是媒体舆论的焦点。先是议案遭股东反对导致方案流产,董明珠一气之下在股东大会上发飙,之后董小姐又被免去了格力集团董事长的职务,最近又是发生了前海人寿增持格力的大事,董小姐就此事发言警告资本不能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
在这个风波不断的时期,正如那首同名的歌唱的那样,董小姐真的是要“燥起来”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格力增持案复盘
资本增持股票本是寻常事,为何前海人寿增持格力这件事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呢?小新(微信ID:xinscj)这就来给各位读者复盘这一系列的事件,看看一起增持事件究竟是怎样发展成为惊动证监会、保监会的大事的。
11月17日,在珠海银隆收购失败后,格力电器股票复牌,此时前海人寿发力增持格力股票,逼近举牌线,致使格力股价在17日至28日期间上涨27%。
11月28日,深交所就格力股票大涨一事发出问询函。
11月30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前海人寿持有格力电器的比例已经由三季度末的0.99%上升至4.13%,其已经成为格力第三大股东。
12月2日,深交所就增持事件对前海人寿发出关注函,要求前海人寿做出回复。
12月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中表示,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你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行为上从门口的陌生人变成野蛮人,最后变成行业的强盗,这是不可以的……这是人性和商业道德的倒退和沦丧,根本不是金融创新。”媒体分析这是在警告近期举牌动作不断的险企。
12月3日,董明珠公开露面,就近期的事件回应道:“格力电器作为一家制造企业,不会因为别人的资本变化而影响到自己,未来将持续专注在打造创造性企业的方向上。如果成为中国制造的破坏者,他们会成为罪人。”
12月3日,前海人寿回复深交所问询,称增持格力电器是因为看好格力电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目前公司并没有参与格力电器日常经营管理的计划,同时在未来12个月内将根据证券市场整体状况,并结合格力电器的业务发展及其股票价格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增持或减持格力电器股份。
12月5日,周一,格力电器在开盘后股价就大幅下跌,其余一些被举牌的股票也都遭遇不同程度的下跌。
12月5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公告,称前海人寿对万能险整改不力,近日已下发监管函,停止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新业务,并责令其就产品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在3个月内禁止申报新的产品。
12月6日,前海人寿就保监会的整改做出回应,称已安排专项工作组负责万能险账户分拆的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12月30日前完成。
前海人寿的整改究竟能否如期完成?其对格力的持股是否会继续增加?其余被险企举牌的公司会遭遇什么?这些问题都吊足了社会各界的胃口。
险企野蛮入侵是对实体经济的重击
宝能系前脚是让王石一阵头大,后脚又让董明珠烦恼重重,再加上前海人寿近期不断在二级市场上“淘宝”,一直就没从舆论中心出来过。不过,这次的主角并不是只有宝能系的前海人寿一家,在今年频频举牌的各大险企同样是这次事件的主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共持有654家A股公司股票,涉及市值9582.75亿元,其中安邦、阳光、国华人寿等近10家险企斥资千亿对万科A、长江证券、中国建筑等上市公司进行了举牌,伊利、格力等大众消费类上市公司都是“被举牌”的高危对象。
正如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所说,所谓“用来路不当的钱从事杠杆收购”,是指保险机构不应该将银行理财资金、银行贷款、尤其万能险等来路不正的资金加过高的杠杆投入股市,这让出资方和投资人都承担了过大的风险。
尤其是万能险这类的险种,保险机构为了提高该险种的安全性而在这个保险上再保一层险,将其他保险机构、各类资本也拉了进来,而大批的客户觉得这样就万无一失了,便一拥而上前来购买。但是就像2008年次贷危机一样,虽然出事的概率很小,然而一旦有一环出现问题,被绑在一起的资金全部收到威胁,大面积的资金缺口无法得到补充,将会引发大范围的金融危机。
除此之外,保险机构对国内优秀实体企业的野蛮入侵对中国整个实体经济都会产生不小的冲击。保险企业毕竟只是金融机构,无法对实体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类似于前段时间前海人寿对南玻集团的管理层大换血,对实体企业是重大的打击。
国内实体经济本就处在衰弱期,而金融业逐渐走强,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也开始慢慢转变成为金融中心,对于目前的情况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此进行下去,中国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转身投入金融行业,中国经济“由实转虚”,将会给中国经济埋下极其巨大的安全隐患。
新声财经(ID:xinscj)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