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今夏我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第二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夏我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第二高

2023年6-8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22.3℃)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仅次于2022年夏季(22.3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夏季我国气温达到历史次高,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的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背景可能起到较大的贡献。”

2023年9月5日,中国气象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夏季天气气候特点情况并对9月气候趋势进行预测。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指出,今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

贾小龙介绍,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32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5%,主要多雨区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东部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全国共有22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江苏灌云、广东英德等43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官方微信9月2日曾发文表示,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偏少,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全国共有22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江苏灌云(348.2毫米)、广东英德(335.5毫米)、湖南保靖(316.9毫米)等43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尤其指出,华北、东北等地阶段性强降水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出现“旱涝急转”。夏季,我国共发生17次暴雨过程,其中7月29日至8月1日为特强暴雨过程。

具体来看,6月1日至7月28日,华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华北中南部和河北北部部分地区偏少5-8成,并多高温天气,河北北部、山西西部等地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7月20日,华北地区中旱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最大,为18.9万平方公里。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强降水过程,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350-600毫米,局地700-800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达1003毫米(河北邢台临城县);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17万平方公里。

今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二高。贾小龙指出,2023年夏季(6-8月),全球陆地平均气温15.2℃,较同期气候平均(14.7℃)偏高0.6℃,为1961年以来气温第3高的夏季。6-8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22.3℃)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仅次于2022年夏季(22.3 ℃)。

“北京、河北、海南、新疆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天津、山东为第二高,山西、宁夏、广东、云南为第三高。”贾小龙说。

而且,夏季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贾小龙指出,全国共35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69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据悉,今年夏季我国共发生13次高温过程,其中6月29日至7月2日、7月5-16日为全国型高温过程。

除却全球变暖背景导致夏季气温偏高外,贾小龙解释,6月份在贝加尔湖附近出现阻塞高压,也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异常高温;7-8月份,贝加尔湖及邻近地区高度场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南亚高压偏强,造成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

我国今年夏季气温达到历史次高,是否与厄尔尼诺有关?贾小龙指出,夏季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于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发生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热带和热带外环流,对全球和我国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关系比较复杂,因此不能简单理解厄尔尼诺对气候的作用,这其中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台风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章建成介绍,截至9月5日8时(北京时间),今年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共有12个台风生成,台风生成个数比历史同期偏少2个,其中4个台风登陆我国,包括“泰利”7月17日、“杜苏芮”7月28日、“苏拉”9月2日、“海葵”9月3日,比历史同期偏少1个。

“虽然生成和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路径复杂,影响范围广,致灾风险高,其中5号台风‘杜苏芮’深入内陆造成北方极端暴雨严重灾害,11号台风‘海葵’9月3日登陆台湾后,今天早晨再次先后登陆福建和广东,预计‘海葵’及其减弱后的残留系统将横穿广东和广西,在上述地区将持续4日之久,8日前后减弱消散,将给福建、广东、广西带来暴雨到大暴雨。”章建成特别强调,9月仍然是台风活跃季节,未来10天,还将有台风生成和发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夏我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平均气温为1961年来历史同期第二高

2023年6-8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22.3℃)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仅次于2022年夏季(22.3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旭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夏季我国气温达到历史次高,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变率的共同作用,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背景可能起到较大的贡献。”

2023年9月5日,中国气象局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夏季天气气候特点情况并对9月气候趋势进行预测。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指出,今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

贾小龙介绍,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32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5%,主要多雨区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东部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全国共有22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江苏灌云、广东英德等43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官方微信9月2日曾发文表示,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偏少,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全国共有22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江苏灌云(348.2毫米)、广东英德(335.5毫米)、湖南保靖(316.9毫米)等43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国家气候中心尤其指出,华北、东北等地阶段性强降水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出现“旱涝急转”。夏季,我国共发生17次暴雨过程,其中7月29日至8月1日为特强暴雨过程。

具体来看,6月1日至7月28日,华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华北中南部和河北北部部分地区偏少5-8成,并多高温天气,河北北部、山西西部等地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7月20日,华北地区中旱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最大,为18.9万平方公里。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强降水过程,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350-600毫米,局地700-800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达1003毫米(河北邢台临城县);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17万平方公里。

今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二高。贾小龙指出,2023年夏季(6-8月),全球陆地平均气温15.2℃,较同期气候平均(14.7℃)偏高0.6℃,为1961年以来气温第3高的夏季。6-8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平均气温为22.0℃,较常年同期(22.3℃)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高,仅次于2022年夏季(22.3 ℃)。

“北京、河北、海南、新疆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天津、山东为第二高,山西、宁夏、广东、云南为第三高。”贾小龙说。

而且,夏季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贾小龙指出,全国共35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69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据悉,今年夏季我国共发生13次高温过程,其中6月29日至7月2日、7月5-16日为全国型高温过程。

除却全球变暖背景导致夏季气温偏高外,贾小龙解释,6月份在贝加尔湖附近出现阻塞高压,也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异常高温;7-8月份,贝加尔湖及邻近地区高度场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南亚高压偏强,造成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

我国今年夏季气温达到历史次高,是否与厄尔尼诺有关?贾小龙指出,夏季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预计于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发生后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到热带和热带外环流,对全球和我国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关系比较复杂,因此不能简单理解厄尔尼诺对气候的作用,这其中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台风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章建成介绍,截至9月5日8时(北京时间),今年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共有12个台风生成,台风生成个数比历史同期偏少2个,其中4个台风登陆我国,包括“泰利”7月17日、“杜苏芮”7月28日、“苏拉”9月2日、“海葵”9月3日,比历史同期偏少1个。

“虽然生成和登陆我国台风个数偏少,但强度偏强,路径复杂,影响范围广,致灾风险高,其中5号台风‘杜苏芮’深入内陆造成北方极端暴雨严重灾害,11号台风‘海葵’9月3日登陆台湾后,今天早晨再次先后登陆福建和广东,预计‘海葵’及其减弱后的残留系统将横穿广东和广西,在上述地区将持续4日之久,8日前后减弱消散,将给福建、广东、广西带来暴雨到大暴雨。”章建成特别强调,9月仍然是台风活跃季节,未来10天,还将有台风生成和发展,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台风防御工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