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的、格力的老对手,志高空调为何没了存在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的、格力的老对手,志高空调为何没了存在感?

如今,志高已没什么存在感,但曾经,它却是对格力、美的和海尔等空调巨头而言,都绕不开的可怕对手。

文丨华商韬略 耿康祁

8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作为建筑装饰企业深装总股东之一的李兴浩,此前被公安机关控制,或涉“挪用资金”的刑事案件。

相比深装总股东,李兴浩的另一个身份更令人熟悉:志高空调创始人。

如今,志高已没什么存在感,但曾经,它却是对格力、美的和海尔等空调巨头而言,都绕不开的可怕对手。

2010年,志高登陆港交所的第二年,是李兴浩最辉煌的一年。那一年,志高销量赶超海尔,跻身行业前三。有人说他是暴发户,他淡淡地回应:

“我就是要超越海尔,违法吗?”

而且,他还升级目标:要超越格力,成为中国空调业的“冠军”,并多次公开叫板:

“我不认为我的贡献比董明珠小。”

他宣称,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空调”,要十年内做到1000亿销售额,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

李兴浩的信心,很大程度来自于,他已经创造了奇迹。

现年59岁的李兴浩,如今的家电之都广东佛山南海人,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甩掉锄头,拿起算盘,创业经商的企业家。

创办志高空调之前,他已卖过冰棍,开过制衣、塑料、五金、电子电器等各种小型工厂,几乎是什么买卖都做,用他后来的回忆是:

“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他有次去五金店买东西,听到有人来买钻子,但店主没货了,竟直接对买钻子的说“我的店里有,你要多少?”然后骑车去广州“代购”转卖,真就开了个五金店。

1989年,开酒楼的李兴浩,因为空调总坏,维修费就要1000元。图省钱又想赚钱的李兴浩,索性自己开了个维修铺,自此与空调行业结缘。

只是总做小生意,赚不来大钱。1993年10月,一个中国台湾老板问他有没有兴趣做空调。李兴浩没有任何犹豫,“贪小便宜不能做企业家,贪大就可以,这是梦想。”

这一年,美的和海尔刚刚上市,董明珠以5000万销售额奠定在格力的江湖地位。李兴浩与台商各出600万元合资成立志高空调厂,决心大干一场。

不料,他马上遭遇了“四面楚歌”。

志高投产的第三天,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爆发。科龙空调宣布,直接降价1000元。志高被迫调价到2980元,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成本就高达3600元。

然而,“赔本儿甩卖”也没能换来市场。1994年,志高空调只卖出几千台,但李兴浩没有惊慌,他暗自发誓:

“即便是杯毒药,也要喝下去。”

1995年春,全国各地空调经销商云集广东顺德订货会。李兴浩趁机大做广告造势,一些天津、北京的经销商开始寻上门来,忽忽悠悠中半推半就给了他订单。

然后,他拿着发货单,往各个配套厂家跑:“你看看,我的市场已打开了,全年肯定能卖3万套,你们必须把配件价格给我降下来。”

两边“忽悠”下,1995年志高空调竟卖出去1万多台,也因此得到了续命的机会。

此后,李兴浩还先后经历了台商撤资纠纷等困难,但都被他克服,并且靠着与经销商捆绑,快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渠道网络,以及除了压缩机外的所有配件厂,将自身成本大大降低。

当空调行业爆发式增长,构建了完整产业链和经销网络的志高,开始靠主动掀起价格战不断翻身,到2005年,其年销已达350万台,李兴浩也以18亿元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

到2008年,志高已成为仅次于格力、美的、海尔的第四大空调巨头。

当年12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宣布了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出口退税等政策,一贯善于抓住机会的李兴浩,带领志高ALL in补贴重头戏的一级能效产品。

2009年6月1日,国家第一批高能效空调补贴推广目录上,志高中标数量达到112个,是格力3倍多,美的11倍多,海尔的16倍,并以占比34%成为行业领头羊。

借助大好势头,李兴浩还将志高带到香港成功上市,其业绩报告显示,仅从国家“节能惠民工程”中获得的补贴就高达2.336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74%。

第二年,志高继续强势表现,销量一鼓作气超越海尔,打破了国内空调业延续了近15年的前三强格局,也有了成为冠军的底气和勇气。

2011年9月2日,志高罕见地在广州举行全球客户商务大会,首次将供应商会议和经销商会议合并举行。但李兴浩宣布的却是:

危机来了。

志高2011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为55.294亿元,同比增幅达18.6%,看起来是不错的成绩,但相比格力和美的超400亿营收及超60%的增速,就显得太寒酸了。

更惨的是,志高还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净利润亏损1331万元,也是行业头部里的“唯一亏损”企业。国家补贴按下“暂停键”,被视为直接原因。

刚刚强调要赶超格力,结果却被越拉越远,李兴浩决定发起一个更大的冲锋战。

他大胆提出,力争两年内把空调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造周期,从半年压缩到45天。

并且,要与松下、三菱电机等上游供应商,及传统经销商、连锁大卖场,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网络渠道商,建立“一体化产业价值链”,增速提效且抗风险。

同时,还要加大海外市场力度。

一系列努力之下,2011年的志高实现营收9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0.3%,其中出口销售37.69亿元,同比增长13.6%,但亏损却进一步扩大至7080万元。

增收不增利表明,一系列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军心不稳时,李兴浩却做了一个“反常”决定:2012年1月4日,宣布让郑祖义担任公司董事长,自己成为“幕后”的董事局主席。

李兴浩表示,15年前他就决定,志高集团产值超百亿后就隐退。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后,让权年轻团队的人才战略,就开始部署。现在,是最后一步。

接棒者郑祖义是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曾在格力、科龙摸爬滚打多年,长期担任志高常务副总裁,被李兴浩评价“是实现志高未来技术发展战略目标的最佳人选”。

郑祖义上任一个月后,主导推出了“全球首款变频云空调系列”,主要特色却是“对用户家中的空调实施远程故障诊断和修复”,其实就是软件升级和网上报修。

志高对这个变频云空调起的调子极高,将其视为“颠覆传统空调”的杀手锏。2014年格力与成龙解约,志高更斥巨资请来成龙代言。其广告语“志高空调,掌握智能云核心科技”,也被指与“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极像。

李兴浩也不惜下场,“我们请成龙大哥来,就是为了打破格力垄断,把志高打造成全国第一”,气得董明珠回怼:

“志高用的人,都是格力不要的人。”

一番折腾,志高2014年营收92.332亿元,仅增长0.5%,亏损近6000万元。相应的,格力和美的都以每年增长200亿,相当于两个多志高规模的速度攀升。

坐不住的李兴浩,于2015年8月1日回归一线:“我跟他们说2016年要增长20%,他们都说好难。所以我就亲自上阵,这不是他们做的不好,而是我可以做的更好。”

他将志高组织架构,由传统的“总部—总监—业务中心”三级管理,转为“总部—业务中心”两级管理,并全面提升一线业务员营销权。

“进攻、进攻、再进攻!”理念下,志高国内十大事业部责任人主动递交“军令状”——约定2016年必须实现的销售目标,否则主动辞职。

李兴浩还推出志高财富宝App,让用户都能成为经销商;推出卖转租,在高校、政府等公共场所推出空调租赁服务;甚至计划“三年内向有车阶层赠送1000万台云空调”。

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李兴浩乐观估计,志高将很快重返前三甲、1000亿目标都不是梦。

但当这些办法一个个出来,情况反倒更糟糕了。

2015年,志高仅实现营收77.74亿元,不足格力空调的1/11,巨亏达6.9亿元。此后两年,志高业绩稍微“复苏”,但仍在百亿元徘徊,格力、美的空调营收却直超千亿。

2018年,志高亏损4.8亿元,2019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4亿元并直接导致志高退市。

从此,志高再也没有醒来。

志高的衰落有各种原因,但最根本原因还是,李兴浩在公司势头最好之时的2010年就偏离了初心,走上了歧途。

2010年之前,他多次公开讲,要专注空调主业,不做到全球第一不罢休。包括2010年,也都还在强调,要走“先产品,后市场”战略,要扎扎实实做,十年后打败格力和美的。

但也就在2010年,他却跨界房地产,入股深装总。1983年成立的深装总,是中国最早从事建筑装饰的国企,曾承接广州白云机场、北京小米互联网产业园等大项目。

2010年恰逢这家近30年历史的国企改制,李兴浩顺势入局,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和董事长。

他看中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和民间对机场、高铁、地铁、商业及旅游物业等基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且上市前景丰厚。

因此,他一上任就为深装总制定了宏大计划:“3年完成上市,5年产值达100亿元。”

但身为外行的李兴浩,并未让深装总大展拳脚。到2015年,其营收也不过21.66亿元,即便如此,李兴浩还是努力实现了半个目标,于2016年将其在新三板上市。

可还不如不上。2017年7月14日,因无法如期披露年度报告,深装总的新三板也走到了尽头,被终止挂牌。为什么无法披露,自然是内部已经打起了乱仗。

随着志高空调业绩“暴雷”,资金紧张的李兴浩与另一股东陷入一场长达三年的,因借款及股权代持等引发的诉讼纠纷。深装总因此一蹶不振,内部发不出工资,数百名员工离职。

这还只是李兴浩,涉足多元化失败的一个缩影。

2002年5月,李兴浩语出惊人道“外国可以做民营银行,为什么中国不行?”六个月后,志高就以民间资本身份,豪掷1亿元参与成立民营南华银行。

面对跨界太大的质疑,李兴浩却说“没多大差别!”。他觉得志高每月“赊数”给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约3亿,三年内100%按时回笼,与银行贷款原理一样。

甚至,在南华银行等待批复期间,又传来了志高以38.5%控股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公司;还与广州银达担保等6家股东,共同成立了佛山首家专业性担保公司——银达担保投资公司。

大手笔背后,李兴浩非常“天马行空”:接到一个电话、参加一次会议就决定投资。

“我决定一件事很快,1个小时就够,凭的是我20几年的市场经历”。

就这样,从电器、信息、科教,到金融、医药、物流等多个领域,志高身影无处不在。但现实却是,各类副业要么无疾而终,要么一地鸡毛。

与此同时,对最该被重视的空调上游技术,志高却并不上心。

当美的、格力愈加重视技术研发,争相把研发推到每年40亿的高度之上。2013年志高研发仅为8500万元,占销售额不到1%。

志高因此耽误了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而市场上拼核心能力、拼技术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志高最终一败涂地。

比如,核心的压缩机零件,志高一直从日本三菱采购,而美的不仅有自己的压缩机生产厂,且与东芝、三洋联合开发变频芯片技术,格力则早在2004就收购了凌达压缩机厂。

李兴浩的管理,也曾被人诟病。性子急躁的他,不喜欢条条框框,一位公司元老曾建议企业应更制度化,他却大手一挥,“搞那么复杂,我怕自己发挥不出来”。

在很多场合,李兴浩提到志高最大的风险可能就是自己,“要搞科学决策,主要应靠团队、靠制度”。“我连短信息都不会发,怎么造空调也不懂,哪里能懂那么多事情”。

但他转头又不无得意地说,“180位中层干部全部直线向我汇报。”

他选拔合适人才的标准,是忠诚大于优秀。他曾提到让一家工厂半年由亏转盈的秘诀,只是让管理者忠于自己。

李兴浩认定,企业家不过是做人、做事、做资源整合,也是他常说的“把复杂变简单”,但他显然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以至于,他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志高内部早已千疮百孔的人。

2019年5月,志高空调执行总裁张平曾几乎哽咽地反思:内部组织混乱,办事假大空;管理团队牟取私利,销售政策随意变更;项目投资过于草率、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

李兴浩会客室上挂着一幅字:“思路决定出路”。

这话没错,但同样的,思路也可能导致死路。

[1]《李兴浩:超海尔,违法吗?》人物

[2]《曾叫板董明珠,这位佛山富豪今何在》中国企业家

[3]《李兴浩被警方控制 退出志高空调经营后,他做了什么》每日经济新闻

[4]《志高空调背后的“快刀手”》人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的、格力的老对手,志高空调为何没了存在感?

如今,志高已没什么存在感,但曾经,它却是对格力、美的和海尔等空调巨头而言,都绕不开的可怕对手。

文丨华商韬略 耿康祁

8月19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作为建筑装饰企业深装总股东之一的李兴浩,此前被公安机关控制,或涉“挪用资金”的刑事案件。

相比深装总股东,李兴浩的另一个身份更令人熟悉:志高空调创始人。

如今,志高已没什么存在感,但曾经,它却是对格力、美的和海尔等空调巨头而言,都绕不开的可怕对手。

2010年,志高登陆港交所的第二年,是李兴浩最辉煌的一年。那一年,志高销量赶超海尔,跻身行业前三。有人说他是暴发户,他淡淡地回应:

“我就是要超越海尔,违法吗?”

而且,他还升级目标:要超越格力,成为中国空调业的“冠军”,并多次公开叫板:

“我不认为我的贡献比董明珠小。”

他宣称,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空调”,要十年内做到1000亿销售额,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

李兴浩的信心,很大程度来自于,他已经创造了奇迹。

现年59岁的李兴浩,如今的家电之都广东佛山南海人,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甩掉锄头,拿起算盘,创业经商的企业家。

创办志高空调之前,他已卖过冰棍,开过制衣、塑料、五金、电子电器等各种小型工厂,几乎是什么买卖都做,用他后来的回忆是:

“当我发现一个更赚钱的事情,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转过去。”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他有次去五金店买东西,听到有人来买钻子,但店主没货了,竟直接对买钻子的说“我的店里有,你要多少?”然后骑车去广州“代购”转卖,真就开了个五金店。

1989年,开酒楼的李兴浩,因为空调总坏,维修费就要1000元。图省钱又想赚钱的李兴浩,索性自己开了个维修铺,自此与空调行业结缘。

只是总做小生意,赚不来大钱。1993年10月,一个中国台湾老板问他有没有兴趣做空调。李兴浩没有任何犹豫,“贪小便宜不能做企业家,贪大就可以,这是梦想。”

这一年,美的和海尔刚刚上市,董明珠以5000万销售额奠定在格力的江湖地位。李兴浩与台商各出600万元合资成立志高空调厂,决心大干一场。

不料,他马上遭遇了“四面楚歌”。

志高投产的第三天,前所未有的空调价格大战爆发。科龙空调宣布,直接降价1000元。志高被迫调价到2980元,可一台空调的原材料成本就高达3600元。

然而,“赔本儿甩卖”也没能换来市场。1994年,志高空调只卖出几千台,但李兴浩没有惊慌,他暗自发誓:

“即便是杯毒药,也要喝下去。”

1995年春,全国各地空调经销商云集广东顺德订货会。李兴浩趁机大做广告造势,一些天津、北京的经销商开始寻上门来,忽忽悠悠中半推半就给了他订单。

然后,他拿着发货单,往各个配套厂家跑:“你看看,我的市场已打开了,全年肯定能卖3万套,你们必须把配件价格给我降下来。”

两边“忽悠”下,1995年志高空调竟卖出去1万多台,也因此得到了续命的机会。

此后,李兴浩还先后经历了台商撤资纠纷等困难,但都被他克服,并且靠着与经销商捆绑,快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渠道网络,以及除了压缩机外的所有配件厂,将自身成本大大降低。

当空调行业爆发式增长,构建了完整产业链和经销网络的志高,开始靠主动掀起价格战不断翻身,到2005年,其年销已达350万台,李兴浩也以18亿元身家登上胡润中国富豪榜。

到2008年,志高已成为仅次于格力、美的、海尔的第四大空调巨头。

当年12月,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宣布了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出口退税等政策,一贯善于抓住机会的李兴浩,带领志高ALL in补贴重头戏的一级能效产品。

2009年6月1日,国家第一批高能效空调补贴推广目录上,志高中标数量达到112个,是格力3倍多,美的11倍多,海尔的16倍,并以占比34%成为行业领头羊。

借助大好势头,李兴浩还将志高带到香港成功上市,其业绩报告显示,仅从国家“节能惠民工程”中获得的补贴就高达2.336亿元,占全年净利润的74%。

第二年,志高继续强势表现,销量一鼓作气超越海尔,打破了国内空调业延续了近15年的前三强格局,也有了成为冠军的底气和勇气。

2011年9月2日,志高罕见地在广州举行全球客户商务大会,首次将供应商会议和经销商会议合并举行。但李兴浩宣布的却是:

危机来了。

志高2011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为55.294亿元,同比增幅达18.6%,看起来是不错的成绩,但相比格力和美的超400亿营收及超60%的增速,就显得太寒酸了。

更惨的是,志高还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净利润亏损1331万元,也是行业头部里的“唯一亏损”企业。国家补贴按下“暂停键”,被视为直接原因。

刚刚强调要赶超格力,结果却被越拉越远,李兴浩决定发起一个更大的冲锋战。

他大胆提出,力争两年内把空调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制造周期,从半年压缩到45天。

并且,要与松下、三菱电机等上游供应商,及传统经销商、连锁大卖场,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等网络渠道商,建立“一体化产业价值链”,增速提效且抗风险。

同时,还要加大海外市场力度。

一系列努力之下,2011年的志高实现营收9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0.3%,其中出口销售37.69亿元,同比增长13.6%,但亏损却进一步扩大至7080万元。

增收不增利表明,一系列举措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军心不稳时,李兴浩却做了一个“反常”决定:2012年1月4日,宣布让郑祖义担任公司董事长,自己成为“幕后”的董事局主席。

李兴浩表示,15年前他就决定,志高集团产值超百亿后就隐退。2010年突破百亿大关后,让权年轻团队的人才战略,就开始部署。现在,是最后一步。

接棒者郑祖义是清华大学第一代制冷博士后,曾在格力、科龙摸爬滚打多年,长期担任志高常务副总裁,被李兴浩评价“是实现志高未来技术发展战略目标的最佳人选”。

郑祖义上任一个月后,主导推出了“全球首款变频云空调系列”,主要特色却是“对用户家中的空调实施远程故障诊断和修复”,其实就是软件升级和网上报修。

志高对这个变频云空调起的调子极高,将其视为“颠覆传统空调”的杀手锏。2014年格力与成龙解约,志高更斥巨资请来成龙代言。其广告语“志高空调,掌握智能云核心科技”,也被指与“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极像。

李兴浩也不惜下场,“我们请成龙大哥来,就是为了打破格力垄断,把志高打造成全国第一”,气得董明珠回怼:

“志高用的人,都是格力不要的人。”

一番折腾,志高2014年营收92.332亿元,仅增长0.5%,亏损近6000万元。相应的,格力和美的都以每年增长200亿,相当于两个多志高规模的速度攀升。

坐不住的李兴浩,于2015年8月1日回归一线:“我跟他们说2016年要增长20%,他们都说好难。所以我就亲自上阵,这不是他们做的不好,而是我可以做的更好。”

他将志高组织架构,由传统的“总部—总监—业务中心”三级管理,转为“总部—业务中心”两级管理,并全面提升一线业务员营销权。

“进攻、进攻、再进攻!”理念下,志高国内十大事业部责任人主动递交“军令状”——约定2016年必须实现的销售目标,否则主动辞职。

李兴浩还推出志高财富宝App,让用户都能成为经销商;推出卖转租,在高校、政府等公共场所推出空调租赁服务;甚至计划“三年内向有车阶层赠送1000万台云空调”。

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李兴浩乐观估计,志高将很快重返前三甲、1000亿目标都不是梦。

但当这些办法一个个出来,情况反倒更糟糕了。

2015年,志高仅实现营收77.74亿元,不足格力空调的1/11,巨亏达6.9亿元。此后两年,志高业绩稍微“复苏”,但仍在百亿元徘徊,格力、美的空调营收却直超千亿。

2018年,志高亏损4.8亿元,2019年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4亿元并直接导致志高退市。

从此,志高再也没有醒来。

志高的衰落有各种原因,但最根本原因还是,李兴浩在公司势头最好之时的2010年就偏离了初心,走上了歧途。

2010年之前,他多次公开讲,要专注空调主业,不做到全球第一不罢休。包括2010年,也都还在强调,要走“先产品,后市场”战略,要扎扎实实做,十年后打败格力和美的。

但也就在2010年,他却跨界房地产,入股深装总。1983年成立的深装总,是中国最早从事建筑装饰的国企,曾承接广州白云机场、北京小米互联网产业园等大项目。

2010年恰逢这家近30年历史的国企改制,李兴浩顺势入局,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和董事长。

他看中的,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和民间对机场、高铁、地铁、商业及旅游物业等基建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且上市前景丰厚。

因此,他一上任就为深装总制定了宏大计划:“3年完成上市,5年产值达100亿元。”

但身为外行的李兴浩,并未让深装总大展拳脚。到2015年,其营收也不过21.66亿元,即便如此,李兴浩还是努力实现了半个目标,于2016年将其在新三板上市。

可还不如不上。2017年7月14日,因无法如期披露年度报告,深装总的新三板也走到了尽头,被终止挂牌。为什么无法披露,自然是内部已经打起了乱仗。

随着志高空调业绩“暴雷”,资金紧张的李兴浩与另一股东陷入一场长达三年的,因借款及股权代持等引发的诉讼纠纷。深装总因此一蹶不振,内部发不出工资,数百名员工离职。

这还只是李兴浩,涉足多元化失败的一个缩影。

2002年5月,李兴浩语出惊人道“外国可以做民营银行,为什么中国不行?”六个月后,志高就以民间资本身份,豪掷1亿元参与成立民营南华银行。

面对跨界太大的质疑,李兴浩却说“没多大差别!”。他觉得志高每月“赊数”给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约3亿,三年内100%按时回笼,与银行贷款原理一样。

甚至,在南华银行等待批复期间,又传来了志高以38.5%控股广东粤广数字多媒体公司;还与广州银达担保等6家股东,共同成立了佛山首家专业性担保公司——银达担保投资公司。

大手笔背后,李兴浩非常“天马行空”:接到一个电话、参加一次会议就决定投资。

“我决定一件事很快,1个小时就够,凭的是我20几年的市场经历”。

就这样,从电器、信息、科教,到金融、医药、物流等多个领域,志高身影无处不在。但现实却是,各类副业要么无疾而终,要么一地鸡毛。

与此同时,对最该被重视的空调上游技术,志高却并不上心。

当美的、格力愈加重视技术研发,争相把研发推到每年40亿的高度之上。2013年志高研发仅为8500万元,占销售额不到1%。

志高因此耽误了在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而市场上拼核心能力、拼技术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志高最终一败涂地。

比如,核心的压缩机零件,志高一直从日本三菱采购,而美的不仅有自己的压缩机生产厂,且与东芝、三洋联合开发变频芯片技术,格力则早在2004就收购了凌达压缩机厂。

李兴浩的管理,也曾被人诟病。性子急躁的他,不喜欢条条框框,一位公司元老曾建议企业应更制度化,他却大手一挥,“搞那么复杂,我怕自己发挥不出来”。

在很多场合,李兴浩提到志高最大的风险可能就是自己,“要搞科学决策,主要应靠团队、靠制度”。“我连短信息都不会发,怎么造空调也不懂,哪里能懂那么多事情”。

但他转头又不无得意地说,“180位中层干部全部直线向我汇报。”

他选拔合适人才的标准,是忠诚大于优秀。他曾提到让一家工厂半年由亏转盈的秘诀,只是让管理者忠于自己。

李兴浩认定,企业家不过是做人、做事、做资源整合,也是他常说的“把复杂变简单”,但他显然是把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了,以至于,他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志高内部早已千疮百孔的人。

2019年5月,志高空调执行总裁张平曾几乎哽咽地反思:内部组织混乱,办事假大空;管理团队牟取私利,销售政策随意变更;项目投资过于草率、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不到位……

李兴浩会客室上挂着一幅字:“思路决定出路”。

这话没错,但同样的,思路也可能导致死路。

[1]《李兴浩:超海尔,违法吗?》人物

[2]《曾叫板董明珠,这位佛山富豪今何在》中国企业家

[3]《李兴浩被警方控制 退出志高空调经营后,他做了什么》每日经济新闻

[4]《志高空调背后的“快刀手”》人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