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庞氏骗局频现,金融领域是否已无净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庞氏骗局频现,金融领域是否已无净土?

实际上,部分消费金融平台,已开始出现腐坏变质的征兆。有业内人士曝出,一些一线平台的坏账率,已高达10%,而一些互联网平台,已高达20%以上。为了掩盖高坏账率,只能通过高利息来覆盖风险,行业中很多秘而不宣的现状是,很多平台的利息已高达100%,甚至400%。

当P2P网贷的热潮退去,监管的脚步也越来越密集,资本眼中的万亿蓝海——消费金融悄然接棒。成为时下最火的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创投圈为之着迷,也引来了消费者的狂热追捧。

一、消费金融行业前景广阔

有业内人士表示,到2017年,消费金融类贷款余额将增长至30万到40万亿元。到2020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可能占据非放贷消费金融1/3的份额,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又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引来各路玩家摩拳擦掌,纷纷入局。

我国的消费金融业务从2007年开始起步,经过不断探索、创新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范式,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新经济形态的产生,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并有可能成为未来5至10年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可挖潜的最大“蓝海”与“金矿”。

随着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网购的消费形势也渐渐成为了主流。已经由原来的“量入为出”逐步接受“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居民透支消费意愿的增强有利于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传统消费的平稳增长,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升级,个性、品质、讲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已经逐步进入到一个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消费时代,信息消费、绿色消费、跨境消费、旅游消费等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消费市场;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的需求升级与消费金融产业相互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即将进入爆发性增长期。

二、大发展中也暗藏着危机

截止目前,已有17家公司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实际上,参与消费金融夺金战的,远比17家公司多得多。学生、蓝领、农民、次贷人群,大量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人群,开始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争夺对象。

实际上,部分消费金融平台,已开始出现腐坏变质的征兆。有业内人士曝出,一些一线平台的坏账率,已高达10%,而一些互联网平台,已高达20%以上。为了掩盖高坏账率,只能通过高利息来覆盖风险,行业中很多秘而不宣的现状是,很多平台的利息已高达100%,甚至400%。

1.韩国信用卡危机

金融的发展,总具有一些规律性,一个行业周期,总要经历崛起、爆发、混乱、洗牌。消费金融也不例外。有人将中国消费金融的狂欢,与当年的韩国信用卡危机比较,发现惊人的相似。

1997年那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为了力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调整转为内需驱动型。正是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韩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大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消费,不难发现,这和我国现在所处的情况非常相似。

仅仅过了三年时间,韩国就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场,发卡总量突破1亿张,15岁以上人口人均拥有4张信用卡,同时,信用卡债务总额膨胀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发卡机构中同质化竞争,竞相采用无息分期付款服务,降低申请者信用审核门槛,甚至到无门槛程度,据调查,韩国由27.4%的无家可归者拥有各种信用卡。

诚然,信用卡确实推动了韩国经常的发展,2001年消费内需占总需求的75%,比1998年的20%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但病态的发展必然不会长久,很快信用卡滥发的病发作了。

从2001年开始,韩国的信用卡逾期率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3.8%,上升到2003年1月末的11.1%。

最终,信用卡市场崩溃,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集团下的LG信用卡公司资金流动性断裂,接受了16家银行45亿元救援及母集团的3.2美元注资才避免破产。包括LG、三星、Woori银行在内韩国8家主要信用卡公司,总共亏损34.6亿美元。

据估算,韩国信用卡的呆账高达54.8亿美元,382万人被列入信用不良者名单。

所以金融的发展,总具有一些规律性,一个行业周期,总要经历崛起、爆发、混乱、洗牌。

从韩国信用卡风波可以得出经验,一个国家如果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到达一定阶段后——一般是信用卡占比经济规模10%以上,持卡人士人均持卡4张信用卡,同业竞争恶劣导致门槛放松等,会有大概率出现信用卡危机,重则大小信用卡机构洗牌清盘,剩下背景雄厚的信用卡公司,轻则全行业亏损,小型公司出局。

历史总是这样重复着,人们在利益面前,往往忽视规律,迷失本心……

2. 现金贷风生水起但风险难掩

现金贷,也是一个美国的舶来品,它在美国被称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一般指7~30天,1000元以下(美国一般在100~1000美金)的个人短期信用贷款,国内年化利率在100%~200%之间(美国一般在400%以上)。

今年,现金贷可谓风生水起。它额度低、贷款周期短、审核门槛低的消费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的现金贷平台中,上线最长的不过两三年时间,但月交易规模已经能够达到三到五亿左右,而且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极大关注,甚至有风投人士称其是信贷领域创业的最后一波机会。

现金贷的用户主要锁定的是信用白户,也就是在借贷征信库中查询不到的人群,他们的特点是中低收入,大多收入在2000到3000元,平均借款金额在500到5000元不等,多为蓝领、学生或刚步入社会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年轻人。

但从金融风控角度而言,现金贷锁定的人群就是一些潜在的信用危险人群。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关键不是贷得出来,而是收得回来。

而现金贷目前的状况让人有些担忧。

有机构对市面上几家较大的现金贷公司的调研发现,国内的现金贷人群非常年轻,基本都在30岁以下,喜爱一个月以内的产品,多为男性,大部分有多头负债的情况。

目前,“一人多贷”已经成为小额现金贷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根本没有足够的薪水来及时还款,不少用户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持续不断地陷入债务漩涡,据不完全统计,小额现金类贷款的共债比例已经超过60%,部分平台已达到80%。客户在不同的借款渠道不断借新还旧,用以偿还此前的借款账单。

三、泥足深陷,恐成庞氏骗局

实际上,信誉高、优质的客户,都把持在银行手中,为其提供信用卡服务。而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客户的,恐怕都是“银行不愿发卡的人群”。

这部分“零征信人群”,信誉不够,加上风控缺失,必然导致行业坏账率难以控制。

然而,企业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只能陷得更深,不是吸引更多的用户来贷款、还利息,就是从VC处获得融资,以弥补资金的漏洞。然而这样循环下去,漏洞会越来越大,难逃崩盘命运,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庞氏骗局类似。

当然,现金贷和之前的P2P有着很大不同,因为现金贷的贷款资金为平台方所有,而不是平台上的普通投资人,现金贷不会像P2P那样存在平台方携款跑路的风险。

四、为何中国的金融业容易出现庞氏骗局?

曾经火热的P2P倒下了,让创投圈再次燃起希望的消费金融又遭遇了这样的成长危机,不禁引发一个思考:为何中国的金融这么容易出现庞氏骗局?曾经有专家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在美国有几十万家中小银行,而中国的银行数量目前也就一千多家。在建国之后的几十年,商品市场几乎不在存在,金融更是从祖国大地上消失,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也是对金融保持着保守的管控态度。这就导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法律、人才、监管等条件都不够成熟,金融从业者和金融消费者也处在初级水平。所以民间金融就经常进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第二,机构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虚假繁荣而恶性竞争

理财市场是很容易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尤其是众多门外汉参与其中的时候。利率补贴、红包、加息券、各种羊毛一块上,搜索竞价火力全开,媒体文章海量发布,各种协会开会领奖,所有这些运营成本一路高涨,貌似一片红火,实际上都在大量亏钱,而最终亏的是谁的钱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第三,金融创新总是被高估 

互联网科技不仅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事实上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很难被改变的。

我们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似乎都在把重点放在效率上,也就是怎么能更快地让借钱的人借到钱,把钱放出去!

没多少从业者关注到怎么把钱有效地收回来,而且借钱这种事,都是风险滞后的,往往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会显现出来。

为什么去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整个都不好了?就是因为大批投资者到期要收钱了,结果发现,根本收不回来!

纵观金融危机的根源都是来自于给了太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太多的贷款和向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吸收太多的资金。这两个恰恰就是所谓这一百年来金融创新一直在做的核心,绝大部分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挣脱监管。

近10年以来,国内P2P产业的所谓创新,都和“金融脱媒”无关,前一段时间,江南愤青曾在文章说:“整体而言,金融业基本都是靠情商吃饭的地方,专业性在里面的重要性占比很低,很多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都远高于金融业,医生,教师,甚至大量技术工人,都要远高于金融业的技术性,但是收入占比却截然不同。”

国内P2P产业中很多参与者的本质上都是绕过了监管,圆了一把民间资本开银行的梦想,殊不知,开银行需要多高的水准,以及要冒多大的风险,总是保守的金融机构能活下来,也总是最保守的投资者最后能获得正收益。

P2P的乱象对于监管层的启示就是,一个新的金融业态出现之后,以保守的眼光进行观察,看清本质,归口监管之后再从国家层面鼓励发展也不迟。

五、金融还是要回归本质,风控永远是金融的核心

在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人把关注点放在了变革和创新上。然而,金融的本质还是不会改变的,风控才是永远的金融核心。

金融从线下搬到线上就算创新和颠覆吗?并不是!

正像好贷网创始人兼总裁李明顺指出的:“真正的变革应该是利用新的技术和思路来健全风控的模型,只有牢牢抓住核心才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方向。”

乱象频生无疑是风控的缺失,在加快推进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牢牢把握风险管控这条生命线,避免在大发展后出现大风险的不利局面。

众所周知,京东和淘宝利用白条和蚂蚁花呗领跑全国的消费金融,这两家之所以敢这样做,完全是依托于多年积累的消费数据。

那么对于自身没有数据优势的平台来说,借助外力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国内首家大数据风控平台——好贷云风控,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整合了众多权威数据源,提供针对个人贷和企业贷中涵盖下户调查、反欺诈识别、贷款审批、贷中批量监控等全方位的服务,大幅度降低风险和风控成本,提高风控效率,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大数据风控服务。这个平台甚至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强大,这才是金融行业真正的革新!

编辑:王梓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庞氏骗局频现,金融领域是否已无净土?

实际上,部分消费金融平台,已开始出现腐坏变质的征兆。有业内人士曝出,一些一线平台的坏账率,已高达10%,而一些互联网平台,已高达20%以上。为了掩盖高坏账率,只能通过高利息来覆盖风险,行业中很多秘而不宣的现状是,很多平台的利息已高达100%,甚至400%。

当P2P网贷的热潮退去,监管的脚步也越来越密集,资本眼中的万亿蓝海——消费金融悄然接棒。成为时下最火的互联网金融细分领域。创投圈为之着迷,也引来了消费者的狂热追捧。

一、消费金融行业前景广阔

有业内人士表示,到2017年,消费金融类贷款余额将增长至30万到40万亿元。到2020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可能占据非放贷消费金融1/3的份额,市场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左右。又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引来各路玩家摩拳擦掌,纷纷入局。

我国的消费金融业务从2007年开始起步,经过不断探索、创新与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范式,尤其是随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新经济形态的产生,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迎来了巨大的机遇与空间,并有可能成为未来5至10年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可挖潜的最大“蓝海”与“金矿”。

随着90后成为消费的主力军,消费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网购的消费形势也渐渐成为了主流。已经由原来的“量入为出”逐步接受“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居民透支消费意愿的增强有利于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传统消费的平稳增长,消费的需求也不断升级,个性、品质、讲究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已经逐步进入到一个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消费时代,信息消费、绿色消费、跨境消费、旅游消费等新兴领域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消费市场;消费的快速增长、消费的需求升级与消费金融产业相互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即将进入爆发性增长期。

二、大发展中也暗藏着危机

截止目前,已有17家公司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实际上,参与消费金融夺金战的,远比17家公司多得多。学生、蓝领、农民、次贷人群,大量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人群,开始成为互联网公司的争夺对象。

实际上,部分消费金融平台,已开始出现腐坏变质的征兆。有业内人士曝出,一些一线平台的坏账率,已高达10%,而一些互联网平台,已高达20%以上。为了掩盖高坏账率,只能通过高利息来覆盖风险,行业中很多秘而不宣的现状是,很多平台的利息已高达100%,甚至400%。

1.韩国信用卡危机

金融的发展,总具有一些规律性,一个行业周期,总要经历崛起、爆发、混乱、洗牌。消费金融也不例外。有人将中国消费金融的狂欢,与当年的韩国信用卡危机比较,发现惊人的相似。

1997年那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为了力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调整转为内需驱动型。正是在这个政策的影响下,韩国政府从1999年开始大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消费,不难发现,这和我国现在所处的情况非常相似。

仅仅过了三年时间,韩国就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场,发卡总量突破1亿张,15岁以上人口人均拥有4张信用卡,同时,信用卡债务总额膨胀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发卡机构中同质化竞争,竞相采用无息分期付款服务,降低申请者信用审核门槛,甚至到无门槛程度,据调查,韩国由27.4%的无家可归者拥有各种信用卡。

诚然,信用卡确实推动了韩国经常的发展,2001年消费内需占总需求的75%,比1998年的20%提高了55个百分点。

但病态的发展必然不会长久,很快信用卡滥发的病发作了。

从2001年开始,韩国的信用卡逾期率大幅上升,从2001年的3.8%,上升到2003年1月末的11.1%。

最终,信用卡市场崩溃,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集团下的LG信用卡公司资金流动性断裂,接受了16家银行45亿元救援及母集团的3.2美元注资才避免破产。包括LG、三星、Woori银行在内韩国8家主要信用卡公司,总共亏损34.6亿美元。

据估算,韩国信用卡的呆账高达54.8亿美元,382万人被列入信用不良者名单。

所以金融的发展,总具有一些规律性,一个行业周期,总要经历崛起、爆发、混乱、洗牌。

从韩国信用卡风波可以得出经验,一个国家如果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到达一定阶段后——一般是信用卡占比经济规模10%以上,持卡人士人均持卡4张信用卡,同业竞争恶劣导致门槛放松等,会有大概率出现信用卡危机,重则大小信用卡机构洗牌清盘,剩下背景雄厚的信用卡公司,轻则全行业亏损,小型公司出局。

历史总是这样重复着,人们在利益面前,往往忽视规律,迷失本心……

2. 现金贷风生水起但风险难掩

现金贷,也是一个美国的舶来品,它在美国被称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一般指7~30天,1000元以下(美国一般在100~1000美金)的个人短期信用贷款,国内年化利率在100%~200%之间(美国一般在400%以上)。

今年,现金贷可谓风生水起。它额度低、贷款周期短、审核门槛低的消费方式正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的现金贷平台中,上线最长的不过两三年时间,但月交易规模已经能够达到三到五亿左右,而且在资本市场上受到了极大关注,甚至有风投人士称其是信贷领域创业的最后一波机会。

现金贷的用户主要锁定的是信用白户,也就是在借贷征信库中查询不到的人群,他们的特点是中低收入,大多收入在2000到3000元,平均借款金额在500到5000元不等,多为蓝领、学生或刚步入社会收入较低且不稳定的年轻人。

但从金融风控角度而言,现金贷锁定的人群就是一些潜在的信用危险人群。

金融的核心是风控,关键不是贷得出来,而是收得回来。

而现金贷目前的状况让人有些担忧。

有机构对市面上几家较大的现金贷公司的调研发现,国内的现金贷人群非常年轻,基本都在30岁以下,喜爱一个月以内的产品,多为男性,大部分有多头负债的情况。

目前,“一人多贷”已经成为小额现金贷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根本没有足够的薪水来及时还款,不少用户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持续不断地陷入债务漩涡,据不完全统计,小额现金类贷款的共债比例已经超过60%,部分平台已达到80%。客户在不同的借款渠道不断借新还旧,用以偿还此前的借款账单。

三、泥足深陷,恐成庞氏骗局

实际上,信誉高、优质的客户,都把持在银行手中,为其提供信用卡服务。而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客户的,恐怕都是“银行不愿发卡的人群”。

这部分“零征信人群”,信誉不够,加上风控缺失,必然导致行业坏账率难以控制。

然而,企业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只能陷得更深,不是吸引更多的用户来贷款、还利息,就是从VC处获得融资,以弥补资金的漏洞。然而这样循环下去,漏洞会越来越大,难逃崩盘命运,这在某种程度上,和庞氏骗局类似。

当然,现金贷和之前的P2P有着很大不同,因为现金贷的贷款资金为平台方所有,而不是平台上的普通投资人,现金贷不会像P2P那样存在平台方携款跑路的风险。

四、为何中国的金融业容易出现庞氏骗局?

曾经火热的P2P倒下了,让创投圈再次燃起希望的消费金融又遭遇了这样的成长危机,不禁引发一个思考:为何中国的金融这么容易出现庞氏骗局?曾经有专家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还不成熟 

在美国有几十万家中小银行,而中国的银行数量目前也就一千多家。在建国之后的几十年,商品市场几乎不在存在,金融更是从祖国大地上消失,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也是对金融保持着保守的管控态度。这就导致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法律、人才、监管等条件都不够成熟,金融从业者和金融消费者也处在初级水平。所以民间金融就经常进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第二,机构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虚假繁荣而恶性竞争

理财市场是很容易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尤其是众多门外汉参与其中的时候。利率补贴、红包、加息券、各种羊毛一块上,搜索竞价火力全开,媒体文章海量发布,各种协会开会领奖,所有这些运营成本一路高涨,貌似一片红火,实际上都在大量亏钱,而最终亏的是谁的钱大家心中都有答案。

第三,金融创新总是被高估 

互联网科技不仅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事实上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很难被改变的。

我们过去几年的互联网金融似乎都在把重点放在效率上,也就是怎么能更快地让借钱的人借到钱,把钱放出去!

没多少从业者关注到怎么把钱有效地收回来,而且借钱这种事,都是风险滞后的,往往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会显现出来。

为什么去年开始互联网金融整个都不好了?就是因为大批投资者到期要收钱了,结果发现,根本收不回来!

纵观金融危机的根源都是来自于给了太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太多的贷款和向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吸收太多的资金。这两个恰恰就是所谓这一百年来金融创新一直在做的核心,绝大部分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挣脱监管。

近10年以来,国内P2P产业的所谓创新,都和“金融脱媒”无关,前一段时间,江南愤青曾在文章说:“整体而言,金融业基本都是靠情商吃饭的地方,专业性在里面的重要性占比很低,很多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都远高于金融业,医生,教师,甚至大量技术工人,都要远高于金融业的技术性,但是收入占比却截然不同。”

国内P2P产业中很多参与者的本质上都是绕过了监管,圆了一把民间资本开银行的梦想,殊不知,开银行需要多高的水准,以及要冒多大的风险,总是保守的金融机构能活下来,也总是最保守的投资者最后能获得正收益。

P2P的乱象对于监管层的启示就是,一个新的金融业态出现之后,以保守的眼光进行观察,看清本质,归口监管之后再从国家层面鼓励发展也不迟。

五、金融还是要回归本质,风控永远是金融的核心

在互联网金融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人把关注点放在了变革和创新上。然而,金融的本质还是不会改变的,风控才是永远的金融核心。

金融从线下搬到线上就算创新和颠覆吗?并不是!

正像好贷网创始人兼总裁李明顺指出的:“真正的变革应该是利用新的技术和思路来健全风控的模型,只有牢牢抓住核心才能把握住事物发展的方向。”

乱象频生无疑是风控的缺失,在加快推进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牢牢把握风险管控这条生命线,避免在大发展后出现大风险的不利局面。

众所周知,京东和淘宝利用白条和蚂蚁花呗领跑全国的消费金融,这两家之所以敢这样做,完全是依托于多年积累的消费数据。

那么对于自身没有数据优势的平台来说,借助外力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国内首家大数据风控平台——好贷云风控,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整合了众多权威数据源,提供针对个人贷和企业贷中涵盖下户调查、反欺诈识别、贷款审批、贷中批量监控等全方位的服务,大幅度降低风险和风控成本,提高风控效率,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大数据风控服务。这个平台甚至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强大,这才是金融行业真正的革新!

编辑:王梓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