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商惠民能否成为社区便利店的变革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商惠民能否成为社区便利店的变革者?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快消品行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假货问题,一直存在。

张一春现在的身份是一名全职创业者。2013年创立中商惠民。

据张一春自己表述,中商惠民不是他第一次创业。之前创过好几次业。中商惠民是令他最满意的一次创业。

他创立中商惠民,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国内600万家左右的社区便利店与零售商品供应商连接起来,打造国内的全球领先综合社区O2O服务平台。解决目前社区便利店老板所面临的3个难题。进货难、进货贵、进假货。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社区便利店在供货渠道、规范管理方面相比国外品牌便利店,都处于落后局面。通过他在过去几年观察发现,国内社区便利店无论是服务能力还是服务效率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不仅是社区便利店一端具有提升空间,商品供货商一端同样也有提升空间。两端都需要一次升级与重塑。

在张一春看来:原来的社区便利店都是通过自家三轮车、面包车到商品批发市场进货。这种方式太辛苦,幸福指数低;整个快消品产品链条里,社区便利店处于最低端。低端位置决定了便利店对商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低,拿不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商品进货价格。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快消品行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假货问题,一直存在。

对于商品供货商一端而言,原来讲渠道,是要总代、1P、2P、3P等,层层剥壳,中间环节成本无形中就占了大量资源,每个环节都要有利益。

而中商惠民就是要将这些中间环节去掉,扁平化。减少的中间环节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而且还能让信息自下而上、急速的反馈至最上层,以便实时调整。

为什么现在快消品行业下行这么严重?

不是市场购买力不足,而是商品不能满足现行需求,不管是口味、眼球、还是其它,都没满足。而中商惠民对于商品供应商来讲,让其在最短时间、最短路径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且将直接反馈信息到终端。

中商惠民创立于2013年5月。截止目前,其已经覆盖全国23个城市,50万家社区便利店。这个数据每天都会随着中商惠民扩张步伐而发生变化。

每开拓一个城市,中商惠民都会在当地相应的建立一个仓储物流中心。配置相应的物流配送人员、地推人员、市场人员。有的城市会建立2个甚至更多仓储物流中心。这个是根据城市中的社区便利店多少规模来决定的。

比如,在北京,中商惠民就有8个仓储物流中心。8个物流中心配置人员加起来有400人左右。其他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基本是50-60人规模。货物配送采取当地配送模式。即下单即配送。

张一春对善缘街0号记者说,中商惠民就是互联网+社区民生,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让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模式实现扁平化,创造一个新生态,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再进一步讲,就是分享共享的互联网思维,通过构建中商惠民这个平台,整合社区超市等商超的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去帮助传统便利店模式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其打造成一个完全具有互联网能力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中商惠民不仅帮助国内社区便利店解决进货难、进货贵、进假货难题。而且还希望通过中商惠民平台输出便利店领域其他价值,比如培训价值。

为了更好服务于社区便利店,中商惠民在做好自身业务同时,也在向国外品牌便利店学习管理体系、产品体系、大数据应用知识。比如:7-eleven、罗森等品牌。然后再结合中国本地社区便利店特色,推出真正适合国内本土社区便利店的管理培训体系。通过中商惠民平台输出给他们所服务过的便利店老板。让他们接受国外关于便利店的最新最前沿的便利店管理知识。

与此同时,中商惠民还在公司总部旁边开设了一家自己直营便利店。张一春给出的解释是: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情景当中,才能理解这个行业,以及这个平台所处的环境。从而更好的服务这个行业。

据中商惠民内部人员介绍:中商惠民直营店目前只有北京1家。但与中商惠民合作并打出中商惠民品牌标识的社区便利店目前在北京已经有2000多家。

现在张一春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是思考。思考公司走过的弯路,思考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思考公司的发展步伐是否过快,思考公司的商业模式。张一春坦言,中商惠民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追求公司发展速度时,忽略与公司管理之间的协同。过多追求业务增长时,忽略了商业本质,盈利本质,发展本质之间的关系。

中商惠民的公司战略,可以归纳为“一机两翼”。一机就是中商惠民平台,这是惠民网的核心。两翼是指便民服务与社区金融。

张一春略带兴奋地向善缘街0号记者描述社区金融未来的想象空间:想想看,今后你可以直接走到楼下的中商惠民便利店取款、汇款、办理小额贷、缴费、买保险、车险等各类金融业务。

未来想象空间有可能远远超过社区电商平台价值。这种生态包括电子商务,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这是一个生态价值,而不只是电商价值。

在公司发展步伐方面,中商惠民用三年时间,走了其他公司7-10年走完的路。中商惠民发展是否过快?截止2016年11月,中商惠民公司员工总数已经接近5000人。是否会遇到公司管理瓶颈问题?

张一春认为:只要中商惠民不固步自封,多思考根源,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方向没有错,路没有走偏。常常跟下边同事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只是跨出了前几步而已。

商业模式也是张一春目前思考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公司盈利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存量;二是增量。存量主要是指在将渠道扁平化过程之中,会逐渐挤压出一部分利润。增量是指中商惠民平台会整合一些新价值。比如,原来一个社区便利店,仅仅一个便利店。现在则不然,他在社区便利店基础上可能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卖机票、卖彩票、交水电费、煤气费、手机充值等等,这时增值空间就创造出来了,盈利空间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 The End -

「本文为善缘街0号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商惠民能否成为社区便利店的变革者?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快消品行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假货问题,一直存在。

张一春现在的身份是一名全职创业者。2013年创立中商惠民。

据张一春自己表述,中商惠民不是他第一次创业。之前创过好几次业。中商惠民是令他最满意的一次创业。

他创立中商惠民,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国内600万家左右的社区便利店与零售商品供应商连接起来,打造国内的全球领先综合社区O2O服务平台。解决目前社区便利店老板所面临的3个难题。进货难、进货贵、进假货。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社区便利店在供货渠道、规范管理方面相比国外品牌便利店,都处于落后局面。通过他在过去几年观察发现,国内社区便利店无论是服务能力还是服务效率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不仅是社区便利店一端具有提升空间,商品供货商一端同样也有提升空间。两端都需要一次升级与重塑。

在张一春看来:原来的社区便利店都是通过自家三轮车、面包车到商品批发市场进货。这种方式太辛苦,幸福指数低;整个快消品产品链条里,社区便利店处于最低端。低端位置决定了便利店对商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低,拿不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商品进货价格。

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快消品行业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尤其假货问题,一直存在。

对于商品供货商一端而言,原来讲渠道,是要总代、1P、2P、3P等,层层剥壳,中间环节成本无形中就占了大量资源,每个环节都要有利益。

而中商惠民就是要将这些中间环节去掉,扁平化。减少的中间环节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而且还能让信息自下而上、急速的反馈至最上层,以便实时调整。

为什么现在快消品行业下行这么严重?

不是市场购买力不足,而是商品不能满足现行需求,不管是口味、眼球、还是其它,都没满足。而中商惠民对于商品供应商来讲,让其在最短时间、最短路径把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并且将直接反馈信息到终端。

中商惠民创立于2013年5月。截止目前,其已经覆盖全国23个城市,50万家社区便利店。这个数据每天都会随着中商惠民扩张步伐而发生变化。

每开拓一个城市,中商惠民都会在当地相应的建立一个仓储物流中心。配置相应的物流配送人员、地推人员、市场人员。有的城市会建立2个甚至更多仓储物流中心。这个是根据城市中的社区便利店多少规模来决定的。

比如,在北京,中商惠民就有8个仓储物流中心。8个物流中心配置人员加起来有400人左右。其他城市的仓储物流中心基本是50-60人规模。货物配送采取当地配送模式。即下单即配送。

张一春对善缘街0号记者说,中商惠民就是互联网+社区民生,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让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模式实现扁平化,创造一个新生态,从而创造新的价值。

再进一步讲,就是分享共享的互联网思维,通过构建中商惠民这个平台,整合社区超市等商超的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去帮助传统便利店模式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其打造成一个完全具有互联网能力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

中商惠民不仅帮助国内社区便利店解决进货难、进货贵、进假货难题。而且还希望通过中商惠民平台输出便利店领域其他价值,比如培训价值。

为了更好服务于社区便利店,中商惠民在做好自身业务同时,也在向国外品牌便利店学习管理体系、产品体系、大数据应用知识。比如:7-eleven、罗森等品牌。然后再结合中国本地社区便利店特色,推出真正适合国内本土社区便利店的管理培训体系。通过中商惠民平台输出给他们所服务过的便利店老板。让他们接受国外关于便利店的最新最前沿的便利店管理知识。

与此同时,中商惠民还在公司总部旁边开设了一家自己直营便利店。张一春给出的解释是:只有深入到这个行业情景当中,才能理解这个行业,以及这个平台所处的环境。从而更好的服务这个行业。

据中商惠民内部人员介绍:中商惠民直营店目前只有北京1家。但与中商惠民合作并打出中商惠民品牌标识的社区便利店目前在北京已经有2000多家。

现在张一春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是思考。思考公司走过的弯路,思考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思考公司的发展步伐是否过快,思考公司的商业模式。张一春坦言,中商惠民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追求公司发展速度时,忽略与公司管理之间的协同。过多追求业务增长时,忽略了商业本质,盈利本质,发展本质之间的关系。

中商惠民的公司战略,可以归纳为“一机两翼”。一机就是中商惠民平台,这是惠民网的核心。两翼是指便民服务与社区金融。

张一春略带兴奋地向善缘街0号记者描述社区金融未来的想象空间:想想看,今后你可以直接走到楼下的中商惠民便利店取款、汇款、办理小额贷、缴费、买保险、车险等各类金融业务。

未来想象空间有可能远远超过社区电商平台价值。这种生态包括电子商务,便民服务,金融服务等。这是一个生态价值,而不只是电商价值。

在公司发展步伐方面,中商惠民用三年时间,走了其他公司7-10年走完的路。中商惠民发展是否过快?截止2016年11月,中商惠民公司员工总数已经接近5000人。是否会遇到公司管理瓶颈问题?

张一春认为:只要中商惠民不固步自封,多思考根源,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方向没有错,路没有走偏。常常跟下边同事说,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只是跨出了前几步而已。

商业模式也是张一春目前思考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在他看来:公司盈利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存量;二是增量。存量主要是指在将渠道扁平化过程之中,会逐渐挤压出一部分利润。增量是指中商惠民平台会整合一些新价值。比如,原来一个社区便利店,仅仅一个便利店。现在则不然,他在社区便利店基础上可能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卖机票、卖彩票、交水电费、煤气费、手机充值等等,这时增值空间就创造出来了,盈利空间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 The End -

「本文为善缘街0号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