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动漫“入侵”中国30余年,缘何“相爱又相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动漫“入侵”中国30余年,缘何“相爱又相杀”?

希望中国动漫能多一点反思,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2016年,对内地“日漫迷”来说,绝对是“福利年”。哆啦A梦、圣斗士、海贼王、小丸子、柯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老动漫人物齐聚银幕。而随着最近一部《你的名字。》的上映,今年引进内地的日本动漫电影多达9部。单从类型上来说,今年引进中国的日本动漫数量已超越好莱坞,创历年新高。

要知道,2013年和2014年,内地银幕连续两年都看不到日本片的影子。2015年也仅引进《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和《哆啦A梦》剧场版。今年形势剧变,一口气涌进众多日本影片,变化如此之大,究竟为何?

这或许要从近30余年,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寻找答案。

日漫在中国36年:从繁荣到封杀到二度回春

自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始,日本动漫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此后的30多年里,日本动漫一直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但是,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命途多舛”来形容。

1.繁荣期:80年代初

日漫开创海外动画片引进中国之先河

1980年是公认的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动画片的年份。当年,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手冢治虫的动漫名作《铁臂阿童木》,开创了海外动画片引进中国之先河。1981年播出的《龙子太郎》成为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电影。此后,日本动画片作为进口动画片中的主力军,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中国内地动画时段的半壁江山。

80年代最初的几部作品,包括《铁臂阿童木》、《龙子太郎》在内,《森林大帝》、《天鹅湖》、《聪明的一休》、《机器猫》、《花仙子》等都算是当是日本动画的经典代表,而引进后的中文配音和主题歌更是带来了强烈认同感,很多人下意识都没把这几部作品当成“外人”。

1984年之后,日本的机器人动画开始大规模盛行,高达之外的一批作品,如《六神合体》、《战神金刚》等都有体现。而当时译制动画片另一个特色是往往首选并非日本原版,而是美国方面自己剪辑甚至改编后的版本,比如当时又叫“星球大战”的《麦克伦一号》就是如此。当然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还是《太空堡垒》。美版将另两部和《超时空要塞》原本无关的作品编辑成了三部曲,反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牌,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更是只有《太空堡垒》才有着特定意义。

80年代后期,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一批日本少年漫画陆续改编动画,之后以不同方式进入国内,从《阿拉蕾》《足球小将》《北斗神拳》到《圣斗士星矢》《龙珠》《棒球英豪》等,为后来的盗版漫画市场繁荣也打下了不同程度的基础。

2.野蛮生长期:90年代

日本动画席卷中国,盛极而衰

90年代,无疑是日本动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时期引进中国的动画作品,不但数量之多,而且种类繁杂。从1992年的《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1993年的《灌篮高手》,到1996年动画化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动画席卷了中国。在这一时期,《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忍者乱太郎》也以不一样的魅力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当然还有1995年诞生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只是它多年后以“天鹰战士”的方式进入国内电视台则是典型的黑历史了……

或许是因为早期的《聪明的一休》《世界童话名作选》《三千里寻母记》《咪咪流浪记》等日本引进动画片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方面功不可没。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当时的广电部及后来的广电总局都没有对日系引进动画片出台过任何相应的监管措施。

但是,在1995年前后,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教育电视台的兴起,进口动画片的引进呈现出泛滥之势。因为动画片进口不受审核、配额限制,一些暴力倾向突出的日本动画片随之频频出现中国的在电视荧屏上。其中,影响最大的《北斗神拳》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后,其“血肉横飞,五官挪移”的画面令许多人“都惊呆了”。随后,该片被紧急叫停,但“日系动画片的成人化倾向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开始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再后来,随着VCD,盗版碟以及最初网络的普及,电视台播出的日本动画逐渐失去了吸引多数人的理由,大家更乐意第一时间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作品。随着1999年《海贼王》TV动画的诞生,也正是代表着日本动漫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上世纪的许多名字不觉中成了经典,要依靠电视台播出才能看到新动画的时代也早已经是过去时。

3.封杀期:2000年-2015年

从荧幕到网络,日漫成为众矢之的

在盗版盛行、监管无力的大背景之下,2000年3月,广电总局颁布了标志着“封杀日本动漫”的《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出进口动画片在少儿节目中的占比不能超过25%,而进口动画片在动画片播出总量中的比重不能起过40%。这也是广电总局首次就进口动画片的引进播出作出明确规定。而这份通知的下发源自于,当年一些电视台播放了被认定为充斥暴力场面的《北斗神拳》,结果日本动画作品被“一刀切”地挤出国内,大银幕上的日本动画几乎绝迹。

2006年前后,有关进口动画片,特别是日系动画片的负面评论再度甚嚣尘上,民族动画产业界对其微词颇多——一些日本动画片为推广其动画品牌,不惜将相关动画片以免费或极低的价格提供给内地电视台播放,这让一些国产动画片公司难以生存。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广电总局连续两次下达“禁播令”,要求各电视台在每天晚间黄金时间不得播出进口动画片。这份禁播令,让日本动画从内地电视银屏消失,直到内地视频网站开始版权收购大战,日本动画才又密集出现在内地的网络视频平台上。

但网络也非自由之地。2015年,一直与广电总局“相爱相杀”的文化部发文,对包括优酷、爱奇艺等29家网站在内的视频平台提出警告和处罚,处罚的原因,是因为文化部认为《进击的巨人》、《东京食尸鬼》等日本动漫“宣扬以暴制暴”,已被列入“禁播黑名单”,视频网站必须将这些动漫作品做“下架”处理。

一时间,日本动漫成为了众矢之的。当时有法制节目竟然以“《名侦探柯南》教导孩子如何犯罪”为由,大肆抨击这部以推理破案为主题的日本动漫作品。

4.复兴期:2016年开始

日本动漫电影重返银幕,“二次回春”

撇开视频网站另辟蹊径的私下引进,日本动漫在中国真正的复兴,从近几年的内地大银幕上可以初见端倪。

2010年,伴随内地影市的开放,大银幕终于能够找到日本动画电影的影子,《名侦探柯南 漆黑的追踪者》上映。一年后,另一部剧场版《沉默的15分钟》上映,两周便拿下3000万票房。2015年,柯南系列的第十九部剧场版《业火的向日葵》也顺利于内地上映。

被柯南敲开的内地院线之门,让日本动画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既然中国的银屏上不去,那就攻占他们的大银幕吧!日本人很快便实现了目标:为了适应内地审查,他们在动画故事上尽量避开敏感内容,竭尽全力获取日本动画能够登陆中国内地院线的机会。2015年,一刀未剪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成为黑马,在内地获得了惊人的5亿票房,日本动画开始了新一轮动漫文化输出的大戏。

作为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破冰之作,《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成功无疑重振了中国电影市场对日本电影的信心,为日本电影的引进开辟了道路。同年,《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上映,收获8000多万票房。

进入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呈现出了大幅增长的态势。最终登上银幕的动漫电影有9部之多,包括《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火影忍者:傅人转》、《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寄生兽》、《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航海王:GOLD》,《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和《你的名字。》。

日本动漫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

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90后,都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如果说现在日本动画的风靡因为主力消费群体有着儿时的回忆作为情感依托,那为什么情感依托一点不少的国产动画就没那么招人待见呢?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点:

1.国产动画的没落,日本动画的崛起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盛行,与国产动漫自身的没落不无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成为几代人的美好童年记忆。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国产动画无论制作、市场都在走下坡路,中国动画业渐渐“风光不再”。

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当时日本却正处经济腾飞之时,动画发展乘势而上,迅速崛起。事实上,日本的动画正式起步并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年以前,完全没有欧美动画和中国动画那样的世界影响。为了提高自身动画的制作水平,一方面向中国和欧美学习动画制作经验,如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漫画鼻祖手冢治虫,受当时中国动画《铁扇公主》的影响,决定学习动画制作,并多次到中国学习交流。另一方面,日本开始在技术上向美国等国家学习3D技术、CG技术,以及各种动画能运到的特效技术。正是艺术上技术上的不断积淀,才造就了今天大量运用3D技术却又内敛含蓄独具艺术特色的日本2D动画。

2.中日两国文化背景接近,容易产生精神共鸣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本是同根而生的,文化差异不大,价值观念也很相似,所以在动漫作品的鉴赏方面,可以很好地去理解,概括来说就是精神共鸣。

日本是唯一一个把东亚的Style做得非常酷,并且文化输出到全球的东亚国家,比如动漫里面常见的武士精神(银魂,薄樱鬼)和道家精神(虫师)等东亚传统。同时,日本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文化来重构西方经典的东亚国家,并且这种重构还得到了西方观众的欣赏。得益于这种对东西方文化的借鉴融合,使得日本不仅能迅速占领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渊源的亚洲市场,而且在欧美动画市场也广受欢迎。

3.“成人向”动漫作品填补市场需求空白

以“情节为主,内容为王”的手冢治虫,奠定了日本动画的根基。他曾提出:“动漫,绝不能只是小孩子和少数爱好者的娱乐,应当把动漫产业覆盖到所有群体。”正因为此,日本动画和漫画的市场定位早已不是“小朋友”,这大大扩大了日本动漫的市场,使得动漫创作人员可以放开手脚创作作品。而宽松的审查制度,就连大胆描写兄妹禁断之恋,主角与自己亲生妹妹之间的乱伦,兄妹相X的电视动画《缘之空》也能顺利通过日本审查部门的审核。

相比之下,在国内,由于不合理的审查管理制度,加之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国民众以及中国动画制作和管理人员对动画的观念和认识都十分落后,制作的动画片大都是“给小孩子看的”,直接将成人观众拒之门外。在此背景下,当日本思想开放,极富创新能力的动漫作品进入中国市场,怎能不受欢迎?更何况,日本成人向的动漫作品,刚好填补了国内长期以来的市场需求空白。

4.推陈出新,质量过硬,确实好看

在日本动漫人才辈出,至日本动画和漫画手冢治虫后,宫崎骏,安达充,新海诚,鸟山明,新房昭之等动画和漫画人才不断涌现。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推成出新。日本动画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其独特的画面风格,人物形象设计,镜头表现手法。

画面风格上,日本的动画(2D动画),既不同于中国的水墨画风,也不同于欧美的写实画风,为了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美感,日本动画在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3D技术和CG技术,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动画风格。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日本人更是史无前例的独创萌系和美少女系两种人物风格,萌化的人物形象轻松搞笑而平易近人,可爱的造型总让人有一种忍不住去抱一下的冲动。美少女的人物画风则更是完全颠覆了动画的人物形象设计。

我们知道,一部动画是由画面(人设,布景)、剧情、脚本、配音、配乐伴奏这几个部分组成。而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就是其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剧情则是日本动漫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日本动漫在剧情上做了十足的功夫。

日本经典的动画《龙珠》系列、《灌篮高手》并没有华丽鲜艳的画面风格,甚至在专业人士看来线条处理都还有瑕疵,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剧情。日本动漫的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不是像中国动漫那样的千篇一律。当然这主要归功于在脚本创作上,创作者的精炼的台词设计既创造了鲜明人物个性,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往往给人意外的惊喜。在日本动漫中,尤其是热血题材都十分注重剧情铺垫,在故事进行之中埋下很多伏笔,如《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环环相扣,让读者欲罢不能,期待着最终的谜底而对动画一追到底。可以说,很多被誉为“神作”的动画作品,都是赢在剧情设计、台词的锤炼。当然也有很多动画是更多地是赢在题材上,如后宫+校园+恋爱+搞笑+卖肉之类的作品,以及充满大量性描写和暗示的18X作品。

5.时间成就经典,粉丝群体庞大

时间成就经典,在日本连载超过15年的漫画作品不在少数。比如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臼井仪人的《蜡笔小新》、clamp的《X战记》、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 高桥弘《热血高校》、许斐刚的《网球王子》、岸本齐史的《火影忍者》、久保带人的《死神》等等。而由漫画衍生出来的动画tv版、剧场版,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

就拿今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来说,《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火影忍者:傅人转》、《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寄生兽》、《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航海王:GOLD》,《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等都是历经数十年打造的动漫品牌,而且有着同样的共性:动漫作品曾陪伴一代人成长,涌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

事实上,日本动漫电影为中国观众接受,和日本漫画形成的强大粉丝基础不无关系。日本是漫画大国,以“二次元”为特征的日本漫画、动画,在海外影响非常大。比如,在日本被人们尊称为“漫画之神”的手塚治虫,其创作的包括《铁臂阿童木》在内的诸多经典漫画,对大部分70后、80后来说,是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日本漫画家臼井仪人1990年开始连载的漫画作品《蜡笔小新》,1992年被改编为电视动画,在中国也广有影响。在日本,从1993年起每年4月都会上映一部《蜡笔小新》的电影版动画,即使在臼井去世后,这一传统也没有改变。日本动漫在中国有强大的读者和观众基础,当这些漫画和电视动画走上大银幕之后,之前的粉丝就是强大的观众群。

6.以大博小,资本趋之若鹜

日本动漫电影在中国市场受到青睐,和其以小博大的投资回报也有关系。日本动漫电影引进中国大多数是批片身份,即由中国发行方买断发行权,日本制片方不参与票房分成。而大部分引进的日本动漫在日本早已下映,算是“老电影”,加之BD/DVD这类实体光盘也销售得差不多了,所以引进价格其实相当便宜,这也为引进方获得高收益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这些电影经过市场的验证“老电影”,因为有特定的粉丝群体,票房都不会太差。正如《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虽然在日本本土的票房不佳,但无奈中国地区的死忠粉丝多,在低成本的批片成本下,最终获得的3786万票房可谓是收益丰厚。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资本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中国电影公司参与日本动画的投资或发行,也是日本动漫电影迅速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因素。今年以来,优酷土豆、爱奇艺、光线影业等或成为《火影忍者》投资引进方,《樱桃小丸子》的发行方,或参与引进《你的名字》,这些公司的参与不仅缩短了日本动漫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时间差,也极大增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力度。

日本动漫的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不可否认,中国动画曾经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辉煌的过去。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大闹天宫》曾经震惊国际动画界。上海万氏兄弟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日本漫画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建国之后,一大批动画人才云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包括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万氏兄弟等,无论从影片数量,还是影响范围,或者影片的艺术成就,应该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45部动画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先后73次获奖,可谓是“拿奖拿到手软”。这就是被国际评论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随后的《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等作品也成了儿时回忆的经典。

但是,同时中国动漫也开始走下坡路,动画发展停滞不前。与中国相反,日本动漫却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开始将日本动漫带入了全盛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海外动画片特别是欧美动画片和日本动画片被引入,而中国动画的创作人员和主管人员思维僵化,观念滞后,不能更上时代潮流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外优秀动画面前,中国动画开始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在随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片市场儿童片被日本动画和欧美动画占据大半壁江山,而青少年动画和成人动画片市场几乎完全被日本动画占领。

虽然,后来中国意识到了危机,政府出台各种政策也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甚至通过“打压”、“封杀”日漫,来为国产动漫争取发展空间,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虽然也出现了《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爆款动画作品,但真正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大多数动漫企业除了做“幼儿片”就是做欧美和日本的动画代工,甚至于为了获得政府扶持资金,大量“欺负观众智商的烂片泛滥成灾”。

当然,日本动漫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作者的收入低、有些内容比较低俗等,但其动漫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完整精细的产业链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有比较才会有差距,纵观中国动漫发展的90年,再看日本动漫在中国流行的30余年,文创资讯总结出,中国动漫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落后,思想迂腐

在“欺负人类智商”的国产动画片占领电视动画的中国,在民众眼里,动画和漫画都是小孩子的东西,动画片也只是想“给小孩子看的”。因此很多成人观众直接将动画片拒之门外,当然这种影响还扩散到自己的子女。中国动漫的市场比较狭窄。另外一方面,根植于动画片=小孩教育片的思想,动画创作人员的创作方向都集中铺在了儿童片,由于极大的成本风险,动画创作人员不会考虑制作面向成人观众的动画,导致剧情幼稚,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感染力。

2.不合理的审查管理制度

日本动画审查十分宽松,可以这么说,日本的动画几乎没有审查,一般都是做好后直接交给电视台播放。即使审查,也只是对那些已经放映的引起比较大的争议的作品进行审查。而中国的审查制度非常之严格,所有电视动画作品都必须通过审核后才能在电视上放映,一旦审查不通过,一部作品就前功尽弃,付之东流,自己消化亏损的资金。而且,掌握动画片审查权的并不是专业的动画和影视评论管理人员,这也是中国动画管理的症结所在。再者,由于没有动画分级制度,根植于“儿童片”的思想,审查部门对“暴力,血腥,色情”管制非常之严格,将大多数动画作品进行“和谐”。严格的审查制度,使中国的动画创作人员根本不敢尝试除“儿童片”以外的青少年和成人观看的作品,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审核,中国的动画创作人员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创作空间,制作低龄观众看的幼儿片。所以,中国动画的分级制度势在必行。

3.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盗版横行

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中国制作动画没钱赚。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力度低,导致中国盗版横行。能够在网上不用付费还能看到高清动画和漫画恐怕也只有中国有这种福利。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来讲,正版盗版无所谓,“便宜才是硬道理”,“免费才是王道”,为了图便宜,中国消费者更乐意购买盗版动画DVD和漫画书籍,更喜欢网上的免费点播。正是由于中国观众的既希望有好的动画作品又不喜欢掏钱的思想,扑灭了很多独立动画制作公司的和动漫创作人员的热情。

4.专业化程度低,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动画,制作上基本上都是一套班子包干,整个创作团队基本上负责了动画、音乐、配音。由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动画公司主要业务在制作半成品的动画上,对音乐、配音都基本上属于门外汉,这严重影响了动画片的成片质量,相对于日本动画的专业声优和专业音乐制作公司的专业化分工,中国动画足以汗颜。另外,中国的动画急缺动画的上游,比如动画监督、脚本创作、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一直以来,日本的很多优秀的动画都是中国代工的,如果你要中国人复制一部和《火影忍者》《海贼王》画面质量一模一样的动画,只要资金足够,是绝对没问题的。可见,在动画制作技术上中国并不弱于日本,中国缺的是优秀的动画监督,缺的是优秀的编剧,缺的是充满想象力的动画造型师之类。

5.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这尤其表现在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我国动漫产业的扶植之后。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大对中国动漫产业特别是动画产业的资金支持,在税收上和财政上给予优惠和补贴。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够促进中国动漫的发展。但是这好似一把双刃剑,很多动画企业就是奔着补贴去的,将动画制作完全当成了生意来做。于是各种通过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拉长分钟数来换取政策补贴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事到如今,面临大量日本动画的涌入,媒体,民众和动画主管部门应该做的是深刻反思为什么日本动画能够占领中国市场,为什么日本动漫崛起了而中国动画却衰败了,应该如何去虚心学习人家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一味地抵制,甚至丑化。中国动漫市场庞大,有着无限的潜力,打开中国动漫市场的大门缺的只是一把钥匙。总之,不变革观念,中国动漫难兴;中国动画审查制度不改,中国动漫难兴;动画分级制度不实行,中国动画难兴;不打击盗版保护产权,中国动漫难兴;不蓄人才,中国动漫难兴。

恨其不能,怒其不争。希望中国动漫能多一点反思,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动漫“入侵”中国30余年,缘何“相爱又相杀”?

希望中国动漫能多一点反思,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2016年,对内地“日漫迷”来说,绝对是“福利年”。哆啦A梦、圣斗士、海贼王、小丸子、柯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老动漫人物齐聚银幕。而随着最近一部《你的名字。》的上映,今年引进内地的日本动漫电影多达9部。单从类型上来说,今年引进中国的日本动漫数量已超越好莱坞,创历年新高。

要知道,2013年和2014年,内地银幕连续两年都看不到日本片的影子。2015年也仅引进《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和《哆啦A梦》剧场版。今年形势剧变,一口气涌进众多日本影片,变化如此之大,究竟为何?

这或许要从近30余年,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寻找答案。

日漫在中国36年:从繁荣到封杀到二度回春

自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始,日本动漫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在此后的30多年里,日本动漫一直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但是,日本动漫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命途多舛”来形容。

1.繁荣期:80年代初

日漫开创海外动画片引进中国之先河

1980年是公认的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动画片的年份。当年,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手冢治虫的动漫名作《铁臂阿童木》,开创了海外动画片引进中国之先河。1981年播出的《龙子太郎》成为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电影。此后,日本动画片作为进口动画片中的主力军,一直牢牢地占据着中国内地动画时段的半壁江山。

80年代最初的几部作品,包括《铁臂阿童木》、《龙子太郎》在内,《森林大帝》、《天鹅湖》、《聪明的一休》、《机器猫》、《花仙子》等都算是当是日本动画的经典代表,而引进后的中文配音和主题歌更是带来了强烈认同感,很多人下意识都没把这几部作品当成“外人”。

1984年之后,日本的机器人动画开始大规模盛行,高达之外的一批作品,如《六神合体》、《战神金刚》等都有体现。而当时译制动画片另一个特色是往往首选并非日本原版,而是美国方面自己剪辑甚至改编后的版本,比如当时又叫“星球大战”的《麦克伦一号》就是如此。当然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还是《太空堡垒》。美版将另两部和《超时空要塞》原本无关的作品编辑成了三部曲,反而诞生了一个新的品牌,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更是只有《太空堡垒》才有着特定意义。

80年代后期,当时正处于巅峰时期的一批日本少年漫画陆续改编动画,之后以不同方式进入国内,从《阿拉蕾》《足球小将》《北斗神拳》到《圣斗士星矢》《龙珠》《棒球英豪》等,为后来的盗版漫画市场繁荣也打下了不同程度的基础。

2.野蛮生长期:90年代

日本动画席卷中国,盛极而衰

90年代,无疑是日本动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时期引进中国的动画作品,不但数量之多,而且种类繁杂。从1992年的《美少女战士》、《宇宙英雄奥特曼》,1993年的《灌篮高手》,到1996年动画化的《名侦探柯南》,日本动画席卷了中国。在这一时期,《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忍者乱太郎》也以不一样的魅力深入人心,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当然还有1995年诞生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只是它多年后以“天鹰战士”的方式进入国内电视台则是典型的黑历史了……

或许是因为早期的《聪明的一休》《世界童话名作选》《三千里寻母记》《咪咪流浪记》等日本引进动画片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方面功不可没。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当时的广电部及后来的广电总局都没有对日系引进动画片出台过任何相应的监管措施。

但是,在1995年前后,随着卫星电视、有线电视以及教育电视台的兴起,进口动画片的引进呈现出泛滥之势。因为动画片进口不受审核、配额限制,一些暴力倾向突出的日本动画片随之频频出现中国的在电视荧屏上。其中,影响最大的《北斗神拳》在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后,其“血肉横飞,五官挪移”的画面令许多人“都惊呆了”。随后,该片被紧急叫停,但“日系动画片的成人化倾向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开始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再后来,随着VCD,盗版碟以及最初网络的普及,电视台播出的日本动画逐渐失去了吸引多数人的理由,大家更乐意第一时间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作品。随着1999年《海贼王》TV动画的诞生,也正是代表着日本动漫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上世纪的许多名字不觉中成了经典,要依靠电视台播出才能看到新动画的时代也早已经是过去时。

3.封杀期:2000年-2015年

从荧幕到网络,日漫成为众矢之的

在盗版盛行、监管无力的大背景之下,2000年3月,广电总局颁布了标志着“封杀日本动漫”的《关于加强动画片引进和播放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出进口动画片在少儿节目中的占比不能超过25%,而进口动画片在动画片播出总量中的比重不能起过40%。这也是广电总局首次就进口动画片的引进播出作出明确规定。而这份通知的下发源自于,当年一些电视台播放了被认定为充斥暴力场面的《北斗神拳》,结果日本动画作品被“一刀切”地挤出国内,大银幕上的日本动画几乎绝迹。

2006年前后,有关进口动画片,特别是日系动画片的负面评论再度甚嚣尘上,民族动画产业界对其微词颇多——一些日本动画片为推广其动画品牌,不惜将相关动画片以免费或极低的价格提供给内地电视台播放,这让一些国产动画片公司难以生存。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广电总局连续两次下达“禁播令”,要求各电视台在每天晚间黄金时间不得播出进口动画片。这份禁播令,让日本动画从内地电视银屏消失,直到内地视频网站开始版权收购大战,日本动画才又密集出现在内地的网络视频平台上。

但网络也非自由之地。2015年,一直与广电总局“相爱相杀”的文化部发文,对包括优酷、爱奇艺等29家网站在内的视频平台提出警告和处罚,处罚的原因,是因为文化部认为《进击的巨人》、《东京食尸鬼》等日本动漫“宣扬以暴制暴”,已被列入“禁播黑名单”,视频网站必须将这些动漫作品做“下架”处理。

一时间,日本动漫成为了众矢之的。当时有法制节目竟然以“《名侦探柯南》教导孩子如何犯罪”为由,大肆抨击这部以推理破案为主题的日本动漫作品。

4.复兴期:2016年开始

日本动漫电影重返银幕,“二次回春”

撇开视频网站另辟蹊径的私下引进,日本动漫在中国真正的复兴,从近几年的内地大银幕上可以初见端倪。

2010年,伴随内地影市的开放,大银幕终于能够找到日本动画电影的影子,《名侦探柯南 漆黑的追踪者》上映。一年后,另一部剧场版《沉默的15分钟》上映,两周便拿下3000万票房。2015年,柯南系列的第十九部剧场版《业火的向日葵》也顺利于内地上映。

被柯南敲开的内地院线之门,让日本动画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既然中国的银屏上不去,那就攻占他们的大银幕吧!日本人很快便实现了目标:为了适应内地审查,他们在动画故事上尽量避开敏感内容,竭尽全力获取日本动画能够登陆中国内地院线的机会。2015年,一刀未剪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成为黑马,在内地获得了惊人的5亿票房,日本动画开始了新一轮动漫文化输出的大戏。

作为日本动画电影在中国的破冰之作,《哆啦A梦:伴我同行》的成功无疑重振了中国电影市场对日本电影的信心,为日本电影的引进开辟了道路。同年,《名侦探柯南:业火的向日葵》上映,收获8000多万票房。

进入2016年,在中国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呈现出了大幅增长的态势。最终登上银幕的动漫电影有9部之多,包括《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火影忍者:傅人转》、《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寄生兽》、《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航海王:GOLD》,《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和《你的名字。》。

日本动漫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

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90后,都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如果说现在日本动画的风靡因为主力消费群体有着儿时的回忆作为情感依托,那为什么情感依托一点不少的国产动画就没那么招人待见呢?究其原因,大概不外乎以下几点:

1.国产动画的没落,日本动画的崛起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盛行,与国产动漫自身的没落不无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初,国产动画片曾经创造了辉煌,出现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优秀动画片,成为几代人的美好童年记忆。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才的断层,国产动画无论制作、市场都在走下坡路,中国动画业渐渐“风光不再”。

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当时日本却正处经济腾飞之时,动画发展乘势而上,迅速崛起。事实上,日本的动画正式起步并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年以前,完全没有欧美动画和中国动画那样的世界影响。为了提高自身动画的制作水平,一方面向中国和欧美学习动画制作经验,如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日本漫画鼻祖手冢治虫,受当时中国动画《铁扇公主》的影响,决定学习动画制作,并多次到中国学习交流。另一方面,日本开始在技术上向美国等国家学习3D技术、CG技术,以及各种动画能运到的特效技术。正是艺术上技术上的不断积淀,才造就了今天大量运用3D技术却又内敛含蓄独具艺术特色的日本2D动画。

2.中日两国文化背景接近,容易产生精神共鸣

中国和日本的文化本是同根而生的,文化差异不大,价值观念也很相似,所以在动漫作品的鉴赏方面,可以很好地去理解,概括来说就是精神共鸣。

日本是唯一一个把东亚的Style做得非常酷,并且文化输出到全球的东亚国家,比如动漫里面常见的武士精神(银魂,薄樱鬼)和道家精神(虫师)等东亚传统。同时,日本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文化来重构西方经典的东亚国家,并且这种重构还得到了西方观众的欣赏。得益于这种对东西方文化的借鉴融合,使得日本不仅能迅速占领具有相似文化背景和渊源的亚洲市场,而且在欧美动画市场也广受欢迎。

3.“成人向”动漫作品填补市场需求空白

以“情节为主,内容为王”的手冢治虫,奠定了日本动画的根基。他曾提出:“动漫,绝不能只是小孩子和少数爱好者的娱乐,应当把动漫产业覆盖到所有群体。”正因为此,日本动画和漫画的市场定位早已不是“小朋友”,这大大扩大了日本动漫的市场,使得动漫创作人员可以放开手脚创作作品。而宽松的审查制度,就连大胆描写兄妹禁断之恋,主角与自己亲生妹妹之间的乱伦,兄妹相X的电视动画《缘之空》也能顺利通过日本审查部门的审核。

相比之下,在国内,由于不合理的审查管理制度,加之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环境,中国民众以及中国动画制作和管理人员对动画的观念和认识都十分落后,制作的动画片大都是“给小孩子看的”,直接将成人观众拒之门外。在此背景下,当日本思想开放,极富创新能力的动漫作品进入中国市场,怎能不受欢迎?更何况,日本成人向的动漫作品,刚好填补了国内长期以来的市场需求空白。

4.推陈出新,质量过硬,确实好看

在日本动漫人才辈出,至日本动画和漫画手冢治虫后,宫崎骏,安达充,新海诚,鸟山明,新房昭之等动画和漫画人才不断涌现。并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推成出新。日本动画的创新精神体现在其独特的画面风格,人物形象设计,镜头表现手法。

画面风格上,日本的动画(2D动画),既不同于中国的水墨画风,也不同于欧美的写实画风,为了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美感,日本动画在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3D技术和CG技术,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动画风格。在人物形象设计上,日本人更是史无前例的独创萌系和美少女系两种人物风格,萌化的人物形象轻松搞笑而平易近人,可爱的造型总让人有一种忍不住去抱一下的冲动。美少女的人物画风则更是完全颠覆了动画的人物形象设计。

我们知道,一部动画是由画面(人设,布景)、剧情、脚本、配音、配乐伴奏这几个部分组成。而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就是其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而剧情则是日本动漫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日本动漫在剧情上做了十足的功夫。

日本经典的动画《龙珠》系列、《灌篮高手》并没有华丽鲜艳的画面风格,甚至在专业人士看来线条处理都还有瑕疵,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观众心中的地位。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引人入胜,令人着迷而欲罢不能的剧情。日本动漫的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而不是像中国动漫那样的千篇一律。当然这主要归功于在脚本创作上,创作者的精炼的台词设计既创造了鲜明人物个性,又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往往给人意外的惊喜。在日本动漫中,尤其是热血题材都十分注重剧情铺垫,在故事进行之中埋下很多伏笔,如《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环环相扣,让读者欲罢不能,期待着最终的谜底而对动画一追到底。可以说,很多被誉为“神作”的动画作品,都是赢在剧情设计、台词的锤炼。当然也有很多动画是更多地是赢在题材上,如后宫+校园+恋爱+搞笑+卖肉之类的作品,以及充满大量性描写和暗示的18X作品。

5.时间成就经典,粉丝群体庞大

时间成就经典,在日本连载超过15年的漫画作品不在少数。比如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臼井仪人的《蜡笔小新》、clamp的《X战记》、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 高桥弘《热血高校》、许斐刚的《网球王子》、岸本齐史的《火影忍者》、久保带人的《死神》等等。而由漫画衍生出来的动画tv版、剧场版,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

就拿今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来说,《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火影忍者:傅人转》、《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寄生兽》、《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航海王:GOLD》,《名侦探柯南:纯黑的噩梦》等都是历经数十年打造的动漫品牌,而且有着同样的共性:动漫作品曾陪伴一代人成长,涌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

事实上,日本动漫电影为中国观众接受,和日本漫画形成的强大粉丝基础不无关系。日本是漫画大国,以“二次元”为特征的日本漫画、动画,在海外影响非常大。比如,在日本被人们尊称为“漫画之神”的手塚治虫,其创作的包括《铁臂阿童木》在内的诸多经典漫画,对大部分70后、80后来说,是他们童年的美好记忆。日本漫画家臼井仪人1990年开始连载的漫画作品《蜡笔小新》,1992年被改编为电视动画,在中国也广有影响。在日本,从1993年起每年4月都会上映一部《蜡笔小新》的电影版动画,即使在臼井去世后,这一传统也没有改变。日本动漫在中国有强大的读者和观众基础,当这些漫画和电视动画走上大银幕之后,之前的粉丝就是强大的观众群。

6.以大博小,资本趋之若鹜

日本动漫电影在中国市场受到青睐,和其以小博大的投资回报也有关系。日本动漫电影引进中国大多数是批片身份,即由中国发行方买断发行权,日本制片方不参与票房分成。而大部分引进的日本动漫在日本早已下映,算是“老电影”,加之BD/DVD这类实体光盘也销售得差不多了,所以引进价格其实相当便宜,这也为引进方获得高收益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这些电影经过市场的验证“老电影”,因为有特定的粉丝群体,票房都不会太差。正如《圣斗士星矢:圣域传说》,虽然在日本本土的票房不佳,但无奈中国地区的死忠粉丝多,在低成本的批片成本下,最终获得的3786万票房可谓是收益丰厚。如此稳赚不赔的买卖,资本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中国电影公司参与日本动画的投资或发行,也是日本动漫电影迅速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因素。今年以来,优酷土豆、爱奇艺、光线影业等或成为《火影忍者》投资引进方,《樱桃小丸子》的发行方,或参与引进《你的名字》,这些公司的参与不仅缩短了日本动漫电影在中国上映的时间差,也极大增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力度。

日本动漫的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不可否认,中国动画曾经在亚洲乃至世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辉煌的过去。中国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大闹天宫》曾经震惊国际动画界。上海万氏兄弟制作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篇《铁扇公主》,日本漫画鼻祖手冢治虫,就是在看了这部动画后放弃学医,决定从事动画创作的。建国之后,一大批动画人才云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包括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万氏兄弟等,无论从影片数量,还是影响范围,或者影片的艺术成就,应该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三个和尚》等45部动画作品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先后73次获奖,可谓是“拿奖拿到手软”。这就是被国际评论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 随后的《黑猫警长》《舒克和贝塔》等作品也成了儿时回忆的经典。

但是,同时中国动漫也开始走下坡路,动画发展停滞不前。与中国相反,日本动漫却在这个时候得到了繁荣的发展,开始将日本动漫带入了全盛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海外动画片特别是欧美动画片和日本动画片被引入,而中国动画的创作人员和主管人员思维僵化,观念滞后,不能更上时代潮流适应市场变化,在国外优秀动画面前,中国动画开始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在随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动画片市场儿童片被日本动画和欧美动画占据大半壁江山,而青少年动画和成人动画片市场几乎完全被日本动画占领。

虽然,后来中国意识到了危机,政府出台各种政策也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甚至通过“打压”、“封杀”日漫,来为国产动漫争取发展空间,但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虽然也出现了《喜洋洋与灰太狼》、《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爆款动画作品,但真正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屈指可数,大多数动漫企业除了做“幼儿片”就是做欧美和日本的动画代工,甚至于为了获得政府扶持资金,大量“欺负观众智商的烂片泛滥成灾”。

当然,日本动漫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作者的收入低、有些内容比较低俗等,但其动漫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完整精细的产业链是我们应该借鉴的。有比较才会有差距,纵观中国动漫发展的90年,再看日本动漫在中国流行的30余年,文创资讯总结出,中国动漫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落后,思想迂腐

在“欺负人类智商”的国产动画片占领电视动画的中国,在民众眼里,动画和漫画都是小孩子的东西,动画片也只是想“给小孩子看的”。因此很多成人观众直接将动画片拒之门外,当然这种影响还扩散到自己的子女。中国动漫的市场比较狭窄。另外一方面,根植于动画片=小孩教育片的思想,动画创作人员的创作方向都集中铺在了儿童片,由于极大的成本风险,动画创作人员不会考虑制作面向成人观众的动画,导致剧情幼稚,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感染力。

2.不合理的审查管理制度

日本动画审查十分宽松,可以这么说,日本的动画几乎没有审查,一般都是做好后直接交给电视台播放。即使审查,也只是对那些已经放映的引起比较大的争议的作品进行审查。而中国的审查制度非常之严格,所有电视动画作品都必须通过审核后才能在电视上放映,一旦审查不通过,一部作品就前功尽弃,付之东流,自己消化亏损的资金。而且,掌握动画片审查权的并不是专业的动画和影视评论管理人员,这也是中国动画管理的症结所在。再者,由于没有动画分级制度,根植于“儿童片”的思想,审查部门对“暴力,血腥,色情”管制非常之严格,将大多数动画作品进行“和谐”。严格的审查制度,使中国的动画创作人员根本不敢尝试除“儿童片”以外的青少年和成人观看的作品,为了能够顺利通过审核,中国的动画创作人员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创作空间,制作低龄观众看的幼儿片。所以,中国动画的分级制度势在必行。

3.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盗版横行

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中国制作动画没钱赚。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力度低,导致中国盗版横行。能够在网上不用付费还能看到高清动画和漫画恐怕也只有中国有这种福利。对于广大的中国人来讲,正版盗版无所谓,“便宜才是硬道理”,“免费才是王道”,为了图便宜,中国消费者更乐意购买盗版动画DVD和漫画书籍,更喜欢网上的免费点播。正是由于中国观众的既希望有好的动画作品又不喜欢掏钱的思想,扑灭了很多独立动画制作公司的和动漫创作人员的热情。

4.专业化程度低,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动画,制作上基本上都是一套班子包干,整个创作团队基本上负责了动画、音乐、配音。由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动画公司主要业务在制作半成品的动画上,对音乐、配音都基本上属于门外汉,这严重影响了动画片的成片质量,相对于日本动画的专业声优和专业音乐制作公司的专业化分工,中国动画足以汗颜。另外,中国的动画急缺动画的上游,比如动画监督、脚本创作、策划等方面的人才。一直以来,日本的很多优秀的动画都是中国代工的,如果你要中国人复制一部和《火影忍者》《海贼王》画面质量一模一样的动画,只要资金足够,是绝对没问题的。可见,在动画制作技术上中国并不弱于日本,中国缺的是优秀的动画监督,缺的是优秀的编剧,缺的是充满想象力的动画造型师之类。

5.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这尤其表现在中国政府决定加大对我国动漫产业的扶植之后。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加大对中国动漫产业特别是动画产业的资金支持,在税收上和财政上给予优惠和补贴。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能够促进中国动漫的发展。但是这好似一把双刃剑,很多动画企业就是奔着补贴去的,将动画制作完全当成了生意来做。于是各种通过粗制滥造来降低成本、拉长分钟数来换取政策补贴的动画作品层出不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事到如今,面临大量日本动画的涌入,媒体,民众和动画主管部门应该做的是深刻反思为什么日本动画能够占领中国市场,为什么日本动漫崛起了而中国动画却衰败了,应该如何去虚心学习人家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一味地抵制,甚至丑化。中国动漫市场庞大,有着无限的潜力,打开中国动漫市场的大门缺的只是一把钥匙。总之,不变革观念,中国动漫难兴;中国动画审查制度不改,中国动漫难兴;动画分级制度不实行,中国动画难兴;不打击盗版保护产权,中国动漫难兴;不蓄人才,中国动漫难兴。

恨其不能,怒其不争。希望中国动漫能多一点反思,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