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别策划 | 别做“扫兴”的父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别策划 | 别做“扫兴”的父母

因此,与其讨论为何存在”扫兴式父母“,不如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基于此,TOPHER推出本期特别策划,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编辑 | summer

小时候攒零花钱为父母买一束花却被责骂“不实用”、考了九十分父母会说“为什么不是一百分”、带父母外出吃饭被说成是“浪费”……当孩子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充满期待地与最亲近的父母分享时,却被迎头一盆冷水浇灭热情。这样的父母被称之为“扫兴式父母”,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亲子间的鸿沟也会越来越深。

似乎很多中国父母都不会和小孩好好说话,和他们分享快乐,只会收到挖苦,倾诉烦恼,只会收到讽刺。这种病态的亲子关系,带有强烈的东亚风格。除中国外,在日本、韩国,孩子的快乐总是不被允许,他们被所谓的学业、前途所围困,同时还要为父母交上一份未来的完美人生答卷。

那么,为何有些父母总会习惯性扫兴呢?事实上,这一方面源于父母无法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他们没办法“蹲下来”感受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成长,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自身权威的消失,因此,出于恐惧,他们会下意识地给孩子泼冷水,并进行否定、打击等挫折式教育。

另一方面,东亚式父母曾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框架里,对放肆快乐的情绪非常陌生。在他们看来,延续自己父母的老旧教育方式再正常不过。长此以往,他们便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因此,与其讨论为何存在”扫兴式父母“,不如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基于此,TOPHER推出本期特别策划,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PART 1 学会沟通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挺好的/还不错。没了?没了。

孩子放学后,你是这样跟孩子聊天的吗?可能这样的问答在东亚家庭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或许你也不曾发觉这种交流有什么问题,因为孩子还要赶去上课外班、赶回去吃晚饭、赶紧洗澡、赶紧写作业,甚至抓紧时间睡觉;

又或许你发觉这种交流有问题,但却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是孩子敷衍你,孩子不愿意跟你交流,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孩子进入青春期了所以叛逆;

或许你想改变现状、想跟孩子好好谈谈心,但你忙于工作、疲于家务,好不容易读完几本沟通类书籍,却发现方法真多,运用真难,下定决心容易,长期坚持很难。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样聊天的问题在哪里?

事实上,孩子不是只会接受指令的机器人,需要有跟父母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机会,如果父母每天无视或忽视孩子的想法,直到某个时刻后知后觉地发现对孩子太不了解了,发现孩子除了你之外,愿意告诉任何人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往往追悔莫及。

那父母应该怎么引导,怎么跟孩子沟通呢?由丹尼尔·J.克劳福德所撰写的《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书则为父母列出了解决方案。

本书有足够多的问题和话引子,都是父母平日里很难想到要问或者想问却不知怎么问出口的;不善沟通的父母可以照着提问,会提问的父母也可以根据自家情况对问题作出调整,每天问点新内容,亲子交流不烦恼。

它有的是对孩子性格、心理、思维和人际交往等多方位的关注,不过分纠结孩子成长的某一个方面,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提问,让孩子会答、愿意答、乐意答,从细节入手也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与关心,而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更能增强他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它有的是对孩子个性和隐私的尊重,不为获取想了解的信息对孩子刨根问底,而是用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父母在每天的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每隔几个问题还以“我去过/听过/看过/想过”为话引子跟孩子分享自身的经历,从心底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去对待。

希望你翻翻本书,每天跟孩子少一点啰嗦、无聊、烦恼与矛盾;多一点平等、话题、了解与关爱。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美] 丹尼尔·J.克劳福德

译者:梁世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2 学会溯源

拥有新人生的前提条件或许是从根源处,找到自己问题性格的根源所在,比如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教育水平等等。

单纯以大多数东亚家庭模版来看,大部分或许是以下这样:一个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家庭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

这一连串看似无解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生存于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如果是过去的话,我们肯定会把这些矛盾归咎于个人,但实际上,这是整个家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从根源解决,如何为人生构建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些答案在由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两位治疗师所撰写的《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可以找到。

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他们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既引发了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相信这些内容会让读者收获不小。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美] 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

译者:李瑞玲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3 学会理解

在演员迈克尔·麦金太尔的脱口秀节目中,他曾表示,“我们需要帮孩子做四件事:帮他们穿衣,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洗澡,哄他们睡觉”。

他说,当爸爸之前有个幻想,以为家长就是陪着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然后坐下来悠闲地吃着野餐,但实际上,每天面对孩子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你得一直帮他们做那四件基本的事情。

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无聊、令人沮丧、让人失望、伤透脑筋,当你忙着换尿布,为孩子生病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地看着孩子发脾气,或上了班回到家,开始你的所谓永不停歇的“父母”本职工作时,你很难冷静客观地看待为人父母这件事。

因为教养孩子并非简单的穿衣吃饭,更重要在于“教”。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良好的亲自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TOPHER认为,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可以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将来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孩子的能量来源。

菲利帕·佩里撰写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一书,用最简单的育儿理论为人们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教会我们更自在地活在所有亲密关系里。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因为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TA只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这本书是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指导书,它涵盖的读者群,包括从怀孕时的准父母,到婴幼儿的父母,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到已长大成人孩子的父母,帮助各年龄层孩子的父母缕清在亲子关系中犯下的错误,存在的问题,从父母自己的童年经历中寻找心理根源,为父母的失当行为找到心理学的原因。

它将帮你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同时,教会你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让你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与此同时,本书也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除了能带来亲子关系的改变外,本书还能帮助我们改变人际沟通方式,获得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英】菲利帕·佩里 著

译者:洪慧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4 学会放手

传统社会结构中,“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构成模式,而家庭劳动分工的模式中,主要责任承担者是妻子。调查显示,女性独自承担家务劳动(包括未成年子女的照料)的比例为85.9%,高于男性68.8%。

在这之中,母亲所面临的教养之困似乎更加庞大,大到道德品质的培养,小到行为规范的制定,孩子的养育过程仿佛升级打怪一般层层递进。

尤其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母亲无法认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却又并未形成细致深入的思考,如此看来,新一代母亲更容易在教养中陷入迷茫。

我们常常认为,身为母亲,必须事无巨细为孩子打理好一切事务,否则就是不够称职和体贴。然而,日本作者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提出了诸多与传统教育观念大相径庭的理念,劝导父母适时放手,不要过度插手孩子的人生。

其实岸见一郎要谈的,不是真的“不教养”,而是父母亲要放弃掉许多更为任性的、更为自私的、更为非理性的教养方式。

我认为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这种事情自己决定就好了”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2 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重要的并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发现自身的价值。3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用哲学的观点为我们讲述如何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独立、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学习、如何与孩子构建起更加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等。

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孩子的发展怎么养,是属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的,父母亲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读《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可以让很多的父母亲重新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养,对孩子来说才是最正确的并且最有帮助的。

作为父母,或许通过淡定坦然的不管教及适度的边界感,才能够为孩子赋予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

图片来源:千寻·晨光出版社

荐书:《不管教的勇气》

作者: [日]岸见一郎

出版社: 千寻·晨光出版社

PART 5 最终觉醒

你是否有发现,很多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往往会带着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自负感,自认为可以通过讲大道理和命令来控制孩子,而非真的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例如孩子从小喜欢表演艺术,希望可以报考专业的戏剧院校,但却迫于父母的权威和命令不得不放弃喜爱的戏剧,转投商学院。即使在毕业之后,他拥有了一份体面的职业,但却依旧非常痛苦。

而这样不合理的亲子关系却是普遍现象,由沙法丽 萨巴瑞撰写的《父母的觉醒》为人们解释了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

本书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作者萨巴瑞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站在一个局外的角度去评判曾经的行为,从而反思自己思想和安抚自己身心的教育著作。

图片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荐书:《父母的觉醒》

作者:[美]沙法丽 萨巴瑞(Shefali Tsabary)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王臻

纪伯伦曾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孩子只是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

却非因父母而来也并不属于父母;

父母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

却不是自己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而亲子关系也并非由父母主导,

作为孩子,不能一味责备父母

毕竟他们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存在局限。

在TOPHER看来,

亲子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

只有彼此都敞开心扉,耐心聆听,

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及孩子。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别策划 | 别做“扫兴”的父母

因此,与其讨论为何存在”扫兴式父母“,不如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基于此,TOPHER推出本期特别策划,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编辑 | summer

小时候攒零花钱为父母买一束花却被责骂“不实用”、考了九十分父母会说“为什么不是一百分”、带父母外出吃饭被说成是“浪费”……当孩子们怀着愉悦的心情,充满期待地与最亲近的父母分享时,却被迎头一盆冷水浇灭热情。这样的父母被称之为“扫兴式父母”,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沉默,亲子间的鸿沟也会越来越深。

似乎很多中国父母都不会和小孩好好说话,和他们分享快乐,只会收到挖苦,倾诉烦恼,只会收到讽刺。这种病态的亲子关系,带有强烈的东亚风格。除中国外,在日本、韩国,孩子的快乐总是不被允许,他们被所谓的学业、前途所围困,同时还要为父母交上一份未来的完美人生答卷。

那么,为何有些父母总会习惯性扫兴呢?事实上,这一方面源于父母无法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他们没办法“蹲下来”感受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成长,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自身权威的消失,因此,出于恐惧,他们会下意识地给孩子泼冷水,并进行否定、打击等挫折式教育。

另一方面,东亚式父母曾被困在上一辈的人生框架里,对放肆快乐的情绪非常陌生。在他们看来,延续自己父母的老旧教育方式再正常不过。长此以往,他们便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因此,与其讨论为何存在”扫兴式父母“,不如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基于此,TOPHER推出本期特别策划,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PART 1 学会沟通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挺好的/还不错。没了?没了。

孩子放学后,你是这样跟孩子聊天的吗?可能这样的问答在东亚家庭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或许你也不曾发觉这种交流有什么问题,因为孩子还要赶去上课外班、赶回去吃晚饭、赶紧洗澡、赶紧写作业,甚至抓紧时间睡觉;

又或许你发觉这种交流有问题,但却认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是孩子敷衍你,孩子不愿意跟你交流,因为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孩子进入青春期了所以叛逆;

或许你想改变现状、想跟孩子好好谈谈心,但你忙于工作、疲于家务,好不容易读完几本沟通类书籍,却发现方法真多,运用真难,下定决心容易,长期坚持很难。

那么,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样聊天的问题在哪里?

事实上,孩子不是只会接受指令的机器人,需要有跟父母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机会,如果父母每天无视或忽视孩子的想法,直到某个时刻后知后觉地发现对孩子太不了解了,发现孩子除了你之外,愿意告诉任何人内心的想法。这个时候往往追悔莫及。

那父母应该怎么引导,怎么跟孩子沟通呢?由丹尼尔·J.克劳福德所撰写的《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书则为父母列出了解决方案。

本书有足够多的问题和话引子,都是父母平日里很难想到要问或者想问却不知怎么问出口的;不善沟通的父母可以照着提问,会提问的父母也可以根据自家情况对问题作出调整,每天问点新内容,亲子交流不烦恼。

它有的是对孩子性格、心理、思维和人际交往等多方位的关注,不过分纠结孩子成长的某一个方面,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提问,让孩子会答、愿意答、乐意答,从细节入手也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与关心,而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更能增强他对自我的认识和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它有的是对孩子个性和隐私的尊重,不为获取想了解的信息对孩子刨根问底,而是用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父母在每天的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对孩子的了解。每隔几个问题还以“我去过/听过/看过/想过”为话引子跟孩子分享自身的经历,从心底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去对待。

希望你翻翻本书,每天跟孩子少一点啰嗦、无聊、烦恼与矛盾;多一点平等、话题、了解与关爱。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跟孩子聊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美] 丹尼尔·J.克劳福德

译者:梁世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2 学会溯源

拥有新人生的前提条件或许是从根源处,找到自己问题性格的根源所在,比如原生家庭,成长环境,教育水平等等。

单纯以大多数东亚家庭模版来看,大部分或许是以下这样:一个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家庭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

这一连串看似无解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让生存于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时候,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如果是过去的话,我们肯定会把这些矛盾归咎于个人,但实际上,这是整个家庭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从根源解决,如何为人生构建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这些答案在由奥古斯都·纳皮尔和卡尔·惠特克两位治疗师所撰写的《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可以找到。

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他们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它既引发了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为人们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相信这些内容会让读者收获不小。

图片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热锅上的家庭》

作者:[美] 奥古斯都·纳皮尔 / 卡尔·惠特克

译者:李瑞玲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PART 3 学会理解

在演员迈克尔·麦金太尔的脱口秀节目中,他曾表示,“我们需要帮孩子做四件事:帮他们穿衣,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洗澡,哄他们睡觉”。

他说,当爸爸之前有个幻想,以为家长就是陪着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然后坐下来悠闲地吃着野餐,但实际上,每天面对孩子都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战斗,你得一直帮他们做那四件基本的事情。

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无聊、令人沮丧、让人失望、伤透脑筋,当你忙着换尿布,为孩子生病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地看着孩子发脾气,或上了班回到家,开始你的所谓永不停歇的“父母”本职工作时,你很难冷静客观地看待为人父母这件事。

因为教养孩子并非简单的穿衣吃饭,更重要在于“教”。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人比作植物,关系就是土壤。良好的亲自关系支持和滋养着孩子,让孩子得以成长。少了可以依靠的关系,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受损。TOPHER认为,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可以变成孩子获得力量的源泉,将来也可以成为他们的孩子的能量来源。

菲利帕·佩里撰写的《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一书,用最简单的育儿理论为人们讲透了亲子关系,以及教会我们更自在地活在所有亲密关系里。

与一般的“亲子教养书”不同,这本书并没有把养育孩子当作令人生畏的杂事。因为孩子不是一堆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TA只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归根结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而且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

这本书是奠定父母与孩子一生亲密关系的指导书,它涵盖的读者群,包括从怀孕时的准父母,到婴幼儿的父母,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到已长大成人孩子的父母,帮助各年龄层孩子的父母缕清在亲子关系中犯下的错误,存在的问题,从父母自己的童年经历中寻找心理根源,为父母的失当行为找到心理学的原因。

它将帮你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了你的亲子教养方式。同时,教会你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结,让你学会用心倾听,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

与此同时,本书也会剖析我们在亲子教养方面犯下的错误,尤其是那些我们从来不想犯的错,这些错误的深层心理根源,以及有了过错之后我们如何弥补,修复裂痕。除了能带来亲子关系的改变外,本书还能帮助我们改变人际沟通方式,获得更美好的人际关系。

图片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荐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英】菲利帕·佩里 著

译者:洪慧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PART 4 学会放手

传统社会结构中,“男主外,女主内”是家庭生活的基本构成模式,而家庭劳动分工的模式中,主要责任承担者是妻子。调查显示,女性独自承担家务劳动(包括未成年子女的照料)的比例为85.9%,高于男性68.8%。

在这之中,母亲所面临的教养之困似乎更加庞大,大到道德品质的培养,小到行为规范的制定,孩子的养育过程仿佛升级打怪一般层层递进。

尤其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母亲无法认同上一辈的教养方式,却又并未形成细致深入的思考,如此看来,新一代母亲更容易在教养中陷入迷茫。

我们常常认为,身为母亲,必须事无巨细为孩子打理好一切事务,否则就是不够称职和体贴。然而,日本作者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提出了诸多与传统教育观念大相径庭的理念,劝导父母适时放手,不要过度插手孩子的人生。

其实岸见一郎要谈的,不是真的“不教养”,而是父母亲要放弃掉许多更为任性的、更为自私的、更为非理性的教养方式。

我认为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1.能够独立做出选择。“这种事情自己决定就好了”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2 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重要的并不是与别人不同,而是发现自身的价值。3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作者以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为理论依据,用哲学的观点为我们讲述如何让孩子学会真正的独立、如何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学习、如何与孩子构建起更加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等。

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孩子的发展怎么养,是属于孩子未来的人生的,父母亲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在读《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我相信可以让很多的父母亲重新去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教养,对孩子来说才是最正确的并且最有帮助的。

作为父母,或许通过淡定坦然的不管教及适度的边界感,才能够为孩子赋予自我成长的勇气和动力。

图片来源:千寻·晨光出版社

荐书:《不管教的勇气》

作者: [日]岸见一郎

出版社: 千寻·晨光出版社

PART 5 最终觉醒

你是否有发现,很多家长在亲子关系中,往往会带着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自负感,自认为可以通过讲大道理和命令来控制孩子,而非真的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例如孩子从小喜欢表演艺术,希望可以报考专业的戏剧院校,但却迫于父母的权威和命令不得不放弃喜爱的戏剧,转投商学院。即使在毕业之后,他拥有了一份体面的职业,但却依旧非常痛苦。

而这样不合理的亲子关系却是普遍现象,由沙法丽 萨巴瑞撰写的《父母的觉醒》为人们解释了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

本书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作者萨巴瑞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

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你站在一个局外的角度去评判曾经的行为,从而反思自己思想和安抚自己身心的教育著作。

图片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荐书:《父母的觉醒》

作者:[美]沙法丽 萨巴瑞(Shefali Tsabary)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译者:王臻

纪伯伦曾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孩子只是借由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

却非因父母而来也并不属于父母;

父母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

却不是自己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而亲子关系也并非由父母主导,

作为孩子,不能一味责备父母

毕竟他们受到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存在局限。

在TOPHER看来,

亲子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

只有彼此都敞开心扉,耐心聆听,

才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及孩子。

 

TOP HER|记录女性成长价值与商业价值

垂类精准媒体|她经济整合营销|数据增长决策|高净值社群经济

北京·上海·香港·纽约·伦敦·温哥华|topher@topherglobal.com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