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7年时间将弱校变成牛校,上海这位“全国最美教师”如何点石成金?| 新征程新奋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7年时间将弱校变成牛校,上海这位“全国最美教师”如何点石成金?| 新征程新奋斗

张人利校长和静教院附校几乎获得了教师和学校所能拥有的所有最高荣誉。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2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和孩子们亲切交流,孩子们可以当面向张校长反映问题,也可以提出要求。受访者供图

记者 刘素楠

年逾古稀的张人利,身形颀长,精神矍铄,时常笑容满面地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被家长簇拥。

“校门口是最快获得学校信息的地方,家长不可能不跟你聊聊孩子的事情。”张人利说。他是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用7年时间,将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薄弱学校变成了沪上牛校。

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张人利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时至今日,张人利校长和静教院附校几乎获得了教师和学校所能拥有的所有最高荣誉。

“张校长有点石成金的方法和艺术。”谈起这位传奇校长,他带教的“徒弟”们说。

薄弱学校逆袭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又要求张人利兼任已经更名为静教院附校的校长。这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底子较为薄弱。

一面是区级教育学院,一面是中小学,两者如何共同发展?

“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说。

他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一系列调查分析之后,张人利将静教院附校定位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静教院承办附校,目标是改变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锤炼一支能上(教育学院)能下(附校)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批教育理论应用与教育实践的研究项目,把附校的研究成果通过培训向全区辐射推广。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

第一个突破口是课程与教学改革。

张人利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尽管每个孩子都有其差异性和独特性,但大致的“最佳发展期”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但一定有英语课。因为在张人利看来,幼儿园、小学阶段是语言的“最佳发展期”,数学会晚一些,物理则更晚。而且,同一门学科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理数在小学时学习需要60课时,而到了中学,只需要26个课时学生就能学会;对于没上一年级的孩子,无论家长怎么教总是很难学会跳绳;一些左右不分的孩子,到了二年级自然就能明白……

“如果一个外地游客来问路,你态度很好地用上海话讲了1遍、2遍、5遍甚至10遍,外地朋友听不懂,你再讲10遍,他还是听不懂,那么到底是谁的问题?这就像我们教师习惯性的话语‘这个问题我反复讲多次了,学生好像还是没有掌握’,其实这是一个教学评价的问题。”张人利经常举这个例子。

他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讲正确、讲完整,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师生之间生命的跃动,它也许是未来课堂教学新的突破点。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的序幕。

张人利踩准教育改革的步伐,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同年,教育部要求中央教科所专门设立课题组到附校调研。中央教科所的调研报告中,对附校的教育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学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从此,“轻负担高质量”成为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2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观看学生大课间列队练习。受访者供图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2008年起,张人利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

静教院附校以张人利为组长建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教学效能的研究》,该课题产生了教育研究核心成果——后“茶馆式”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段力佩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让课堂变成茶馆那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随便交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阔思路,产生创见。

张人利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

在静教院附校的课堂上,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要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并加以解决。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书中学”、“做中学”。

“备课本上写好的内容不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这到底能行吗?”改革之初,静教院附校语文教师陈美对此有所顾虑。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变成教学实践,如何落地?改革从来不是上面振臂一呼,下面应者云集。相反,改革往往是逆水行舟,难上加难。

附校数学老师李贞当时同样有此困惑。她曾在全国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却要放弃原来优秀的教学方式,这并非易事。

物理老师出身的张人利治学素来严谨科学。他让老师们在两个平行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上一节课,课后做题来比较效果,让数据说话。“实验的数据让我心服口服。”李贞说。

后来,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决赛中,李贞放弃了精美的课件,使用后“茶馆式”教学方法,用了一张平时家常课用的工作单。其中一部分课堂设计的内容便是让学生自己看书8分钟。“评委等了8分钟,最后我们获得了一等奖。”李贞感到了认可,也对张人利校长更加信服。“后来我把这一理念带到了新加坡交流讨论,新加坡的教师和教育专家们对这一新思路新理念非常感兴趣,我的课堂教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

数据不会骗人。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静教院附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喜欢程度增加,回家作业减少,后“茶馆式”教学逐步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2010年教育部评教学成果奖,后“茶馆式”教学荣获一等奖。之后,静教院附校第一次独立开设教育部重点课题《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研究》,且获结题优秀。2014年,《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受访者供图

2015年起,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张人利校长引领全校又开启了一项新的研究——《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

这项研究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原思品课)、科学等,以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4种方式进行统整实施,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评价,成为学校后“茶馆式”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2022年《深度整合式教学》荣获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进一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除此之外,静教院附校还推出了许多特色活动和机制,例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但有上午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还有放学之后的长跑;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

张人利校长还特别关注减轻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他要求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初三毕业班照样参加所有全校活动,包括春游、秋游等等。

“张校长深谙教育规律。当其他学校小一家长为简单的数学计算频频暴怒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用英语闲聊数学。”家长郑捷说。她的孩子在附校上学9年,没有接受任何市面上的培训班,最终仍然以附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上海市重点高中。

郑捷认为,静教院附校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亮眼的升学成绩,更是幸福的基石,张人利校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他一直强调家校共育其实是各司其职,家长更多要做的在于孩子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孩子将来的长久发展考虑,让孩子接受拓展性的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08年5月5日作为火炬手在校园领跑,与师生共迎北京奥运。受访者供图

立足上海,影响远播

张人利不仅仅是静教院附校、静安区的校长,更是上海市的名校长。

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计划”导师,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还先后受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等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等。

张人利还担任了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主持人、长三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实践培训基地主持人等,并受多地教育局邀请长期带教杭州、贵阳、宁波等地中、小学校长。现在,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张人利古道热肠。

“我是他的‘开山大弟子’,20多年前,静安区首次创立名师工作室,我是张校长的首批学员,自此开始了师徒之情。”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云一提到张校长便滔滔不绝。

当时,陈青云担任育才中学副校长,学校地处嘉定,每周四晚上7点到9点,她和学员们到张人利家里的书房开展有主题的研讨或无主题的漫谈,他们称之为“相约星期四”。在她眼中,张人利尊重教育规律,对教育改革具有敏锐洞察,而且极具行动力。“在我有困难、有困惑的时候,就找他谈。每次张校长都很高兴答应我,跟我聊,不到手机发烫,我是不会放下来的。”

张人利热爱教育事业。

静安区五四中学校长沈嵘曾是“相约星期四”的“旁听生”,有一年每周四晚都从莘庄来到静安,有时师徒相谈甚欢,回去连地铁都没了。他记得张校长曾说“你希望你的子女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努力去做这样的老师”。

2018年,五四中学成为上海首批强校工程学校。沈嵘邀请张人利作为指导专家对强校工作方案进行探讨研究。张人利指出,单纯加强初中可能还缺少一个环节,因为初中加强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小学优质生源,而如果加强对口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准,就可以为初中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五四中学的强校工程方案便将初中和小学作为一体化来推进,这在100多所强校工程学校的方案里独此一家。

同时,张人利建议,要达到强校工程的指标必须要落实重点项目,关键在于研究课堂设计和学生素养提高。之后,五四中学经过三年的强校工程建设后,在终期评估中获得了优异的评价。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崇明裕安中学进行“强校工程”的调研指导,助力提升办学质量。受访者供图

上海实验学校西校校长章志强来自闵行区,2010年在一次报告中认识了张人利。“他激情四溢,幽默风趣,思路清晰。他讲到,当时全国教学改革的模式非常多,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学设计的结构。教学设计以前都是按学科知识逻辑来设计,但是现在按照学生的学习逻辑来设计。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精准。”

2011年,章志强通过了张人利的面试,进入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学习。闵行区把后茶馆式教学引入之后,组织13个学校一起学习,张人利便常去闵行区,走进课堂。

“那时候他也六十多岁了,有一次摔了一跤,拄了个拐杖到我们学校。还有一次,他下午来闵行做完报告,就回到静教院附校给学生开毕业典礼,后来还进医院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对教育的追求。”章志强说。

他透露,上海实验学校西校已连续5年每年派3-4名教师去静教院附校进行沉浸式学习,目前这些老师都成为了骨干教师。如今,静教院附校每月都有一个对全市开放的开放日,来自上海各区的老师争相报名,一旦去晚了,只能在过道上听课。即便如此,老师们也感到收获颇丰。

在他看来,张人利是个非常真实的人,真问题、真研究、真实践,对基层学校的帮助、对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助推作用非常大。

对于各方赞赏,张人利显得十分清醒。“静教院附校是个公立学校,这是一个立体的学校,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不是顺风顺水的。”

但他笑容未改,直面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7年时间将弱校变成牛校,上海这位“全国最美教师”如何点石成金?| 新征程新奋斗

张人利校长和静教院附校几乎获得了教师和学校所能拥有的所有最高荣誉。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2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和孩子们亲切交流,孩子们可以当面向张校长反映问题,也可以提出要求。受访者供图

记者 刘素楠

年逾古稀的张人利,身形颀长,精神矍铄,时常笑容满面地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被家长簇拥。

“校门口是最快获得学校信息的地方,家长不可能不跟你聊聊孩子的事情。”张人利说。他是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用7年时间,将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从薄弱学校变成了沪上牛校。

9月10日,中宣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先进事迹。张人利获评全国“最美教师”。时至今日,张人利校长和静教院附校几乎获得了教师和学校所能拥有的所有最高荣誉。

“张校长有点石成金的方法和艺术。”谈起这位传奇校长,他带教的“徒弟”们说。

薄弱学校逆袭

1998年,张人利担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时,区教育局又要求张人利兼任已经更名为静教院附校的校长。这是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底子较为薄弱。

一面是区级教育学院,一面是中小学,两者如何共同发展?

“我当时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沿用旧法,按照许多学校和教育学院的常规模式运行,两边都可以勉强维持;要么另辟蹊径,搞课程教学改革,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注入学院,注入学校,有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张人利说。

他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一系列调查分析之后,张人利将静教院附校定位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验基地”。静教院承办附校,目标是改变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锤炼一支能上(教育学院)能下(附校)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批教育理论应用与教育实践的研究项目,把附校的研究成果通过培训向全区辐射推广。

然而,千头万绪,从何抓起?

第一个突破口是课程与教学改革。

张人利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想法。尽管每个孩子都有其差异性和独特性,但大致的“最佳发展期”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静教院附校小学一年级不上数学课,但一定有英语课。因为在张人利看来,幼儿园、小学阶段是语言的“最佳发展期”,数学会晚一些,物理则更晚。而且,同一门学科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所需要的时间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理数在小学时学习需要60课时,而到了中学,只需要26个课时学生就能学会;对于没上一年级的孩子,无论家长怎么教总是很难学会跳绳;一些左右不分的孩子,到了二年级自然就能明白……

“如果一个外地游客来问路,你态度很好地用上海话讲了1遍、2遍、5遍甚至10遍,外地朋友听不懂,你再讲10遍,他还是听不懂,那么到底是谁的问题?这就像我们教师习惯性的话语‘这个问题我反复讲多次了,学生好像还是没有掌握’,其实这是一个教学评价的问题。”张人利经常举这个例子。

他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只是讲正确、讲完整,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关注学生“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课堂教学中还要关注师生关系,让课堂充满师生之间生命的跃动,它也许是未来课堂教学新的突破点。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拉开了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转向整体推进和制度创新的序幕。

张人利踩准教育改革的步伐,改革德育课程,将传统德育课发展为“没有围墙的课程”“整体生命投入的课程”“超前发展的课程”。

一系列改革举措,使静教院与附校在短短的几年中就走出了困境,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静安区教育学院以上海市最高分荣获了由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首批示范性地区教师培训机构”,静教院附校也从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一跃成为“上海新的优质教育资源”。

同年,教育部要求中央教科所专门设立课题组到附校调研。中央教科所的调研报告中,对附校的教育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个学校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从此,“轻负担高质量”成为了静教院附校的一张“名片”。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23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观看学生大课间列队练习。受访者供图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

2008年起,张人利专任静教院附校校长。

静教院附校以张人利为组长建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教学效能的研究》,该课题产生了教育研究核心成果——后“茶馆式”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著名教育家段力佩提出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方式就是让课堂变成茶馆那样,在教师的引导下随便交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阔思路,产生创见。

张人利提出的后“茶馆式”教学,进一步发展为“改变教学的逻辑结构,从以授课教师认为的学科体系为线索进行讲解变成遵循教育规律,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建构”。

在静教院附校的课堂上,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教师要尽可能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并加以解决。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书中学”、“做中学”。

“备课本上写好的内容不讲,让学生自己讨论,这到底能行吗?”改革之初,静教院附校语文教师陈美对此有所顾虑。先进的教学理念要变成教学实践,如何落地?改革从来不是上面振臂一呼,下面应者云集。相反,改革往往是逆水行舟,难上加难。

附校数学老师李贞当时同样有此困惑。她曾在全国教学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却要放弃原来优秀的教学方式,这并非易事。

物理老师出身的张人利治学素来严谨科学。他让老师们在两个平行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只上一节课,课后做题来比较效果,让数据说话。“实验的数据让我心服口服。”李贞说。

后来,在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决赛中,李贞放弃了精美的课件,使用后“茶馆式”教学方法,用了一张平时家常课用的工作单。其中一部分课堂设计的内容便是让学生自己看书8分钟。“评委等了8分钟,最后我们获得了一等奖。”李贞感到了认可,也对张人利校长更加信服。“后来我把这一理念带到了新加坡交流讨论,新加坡的教师和教育专家们对这一新思路新理念非常感兴趣,我的课堂教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有机会参加国际交流。”

数据不会骗人。

推进后“茶馆式”教学以后,静教院附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喜欢程度增加,回家作业减少,后“茶馆式”教学逐步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行为。上海市教委多年“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及其他评价显示,与市、区的平均指标比较,静教院附校学生睡眠时间多,体艺科活动多,课外作业少,近视率低,学业成绩好。

2010年教育部评教学成果奖,后“茶馆式”教学荣获一等奖。之后,静教院附校第一次独立开设教育部重点课题《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研究》,且获结题优秀。2014年,《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受访者供图

2015年起,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关键能力,张人利校长引领全校又开启了一项新的研究——《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

这项研究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社会、道德与法治(原思品课)、科学等,以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实践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4种方式进行统整实施,完全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和教学评价,成为学校后“茶馆式”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全新的教学样态。2022年《深度整合式教学》荣获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进一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除此之外,静教院附校还推出了许多特色活动和机制,例如每周一次全校性的文艺演出——“明星闪亮30分”;保证每人每天超过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不但有上午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还有放学之后的长跑;学校不提倡购买任何教辅材料。

张人利校长还特别关注减轻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他要求作业分层,推行“两个举手”制度,即班级学习委员对当天全班作业超量举手,家长对自己孩子当天作业超量举手;坚决不准全班补课,坚决提倡个别辅导,为个别辅导老师在绩效工资中设置“爱心津贴”;初三毕业班照样参加所有全校活动,包括春游、秋游等等。

“张校长深谙教育规律。当其他学校小一家长为简单的数学计算频频暴怒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用英语闲聊数学。”家长郑捷说。她的孩子在附校上学9年,没有接受任何市面上的培训班,最终仍然以附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上海市重点高中。

郑捷认为,静教院附校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亮眼的升学成绩,更是幸福的基石,张人利校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他一直强调家校共育其实是各司其职,家长更多要做的在于孩子品德和习惯的养成、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孩子将来的长久发展考虑,让孩子接受拓展性的教育。”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2008年5月5日作为火炬手在校园领跑,与师生共迎北京奥运。受访者供图

立足上海,影响远播

张人利不仅仅是静教院附校、静安区的校长,更是上海市的名校长。

作为“上海市中小幼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第1~3期基地主持人,第4期“高峰计划”导师,以及“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第1~5期基地主持人,张人利还先后受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等委托为校长带教导师,领衔参与了上海市教委推行的多个项目,包括“城乡结对”“初中强校工程”“集团化办学”“课程领导力”等等。

张人利还担任了首批国培专家、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主持人、长三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实践培训基地主持人等,并受多地教育局邀请长期带教杭州、贵阳、宁波等地中、小学校长。现在,他的“徒弟”已遍布上海和全国各地。

张人利古道热肠。

“我是他的‘开山大弟子’,20多年前,静安区首次创立名师工作室,我是张校长的首批学员,自此开始了师徒之情。”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陈青云一提到张校长便滔滔不绝。

当时,陈青云担任育才中学副校长,学校地处嘉定,每周四晚上7点到9点,她和学员们到张人利家里的书房开展有主题的研讨或无主题的漫谈,他们称之为“相约星期四”。在她眼中,张人利尊重教育规律,对教育改革具有敏锐洞察,而且极具行动力。“在我有困难、有困惑的时候,就找他谈。每次张校长都很高兴答应我,跟我聊,不到手机发烫,我是不会放下来的。”

张人利热爱教育事业。

静安区五四中学校长沈嵘曾是“相约星期四”的“旁听生”,有一年每周四晚都从莘庄来到静安,有时师徒相谈甚欢,回去连地铁都没了。他记得张校长曾说“你希望你的子女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努力去做这样的老师”。

2018年,五四中学成为上海首批强校工程学校。沈嵘邀请张人利作为指导专家对强校工作方案进行探讨研究。张人利指出,单纯加强初中可能还缺少一个环节,因为初中加强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小学优质生源,而如果加强对口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准,就可以为初中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因此,五四中学的强校工程方案便将初中和小学作为一体化来推进,这在100多所强校工程学校的方案里独此一家。

同时,张人利建议,要达到强校工程的指标必须要落实重点项目,关键在于研究课堂设计和学生素养提高。之后,五四中学经过三年的强校工程建设后,在终期评估中获得了优异的评价。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在崇明裕安中学进行“强校工程”的调研指导,助力提升办学质量。受访者供图

上海实验学校西校校长章志强来自闵行区,2010年在一次报告中认识了张人利。“他激情四溢,幽默风趣,思路清晰。他讲到,当时全国教学改革的模式非常多,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学设计的结构。教学设计以前都是按学科知识逻辑来设计,但是现在按照学生的学习逻辑来设计。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精准。”

2011年,章志强通过了张人利的面试,进入上海市德育骨干教师实训基地学习。闵行区把后茶馆式教学引入之后,组织13个学校一起学习,张人利便常去闵行区,走进课堂。

“那时候他也六十多岁了,有一次摔了一跤,拄了个拐杖到我们学校。还有一次,他下午来闵行做完报告,就回到静教院附校给学生开毕业典礼,后来还进医院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对教育的追求。”章志强说。

他透露,上海实验学校西校已连续5年每年派3-4名教师去静教院附校进行沉浸式学习,目前这些老师都成为了骨干教师。如今,静教院附校每月都有一个对全市开放的开放日,来自上海各区的老师争相报名,一旦去晚了,只能在过道上听课。即便如此,老师们也感到收获颇丰。

在他看来,张人利是个非常真实的人,真问题、真研究、真实践,对基层学校的帮助、对上海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助推作用非常大。

对于各方赞赏,张人利显得十分清醒。“静教院附校是个公立学校,这是一个立体的学校,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不是顺风顺水的。”

但他笑容未改,直面挑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用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照亮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