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3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港举办,探寻科创联动发展机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港举办,探寻科创联动发展机遇

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作为沪港澳三地青年合作交流的最大公约数,深入探寻沪港沪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联动发展机遇,全面探讨青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图片来源:上海团市委

记者 黄景源

2023年9月12日,香港科学园迎来沪港澳两百余名各界嘉宾和青年代表,2023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此举行。围绕“中国科技创新与青年机遇”主题,三地企业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创新创业等热点话题。

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宋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分别作开幕致辞,上海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作总结致辞。

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作为沪港澳三地青年合作交流的最大公约数,深入探寻沪港沪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联动发展机遇,全面探讨青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在致辞中说,希望三地青年以论坛为契机,牢牢把握时代机遇,进一步加强交流交融,携手推动科技创新,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成就精彩人生,在助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中收获事业果实。上海也在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真诚欢迎港澳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上海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与上海青年并肩而立、同向而行,一起开辟创新未来。

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沪港澳三地交流合作的现实力量和未来力量。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宋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均表示,希望三地青年继续发挥科创生力军的作用,也希望社会各界支持三地青年的交流合作,打造更多精品活动,乘着国家发展的快车,青年定能开辟出更多科创新赛道、新机遇。

“沪港澳三地有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巨大空间,论坛也展示了沪港澳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前景。”上海市青联主席邬斌在总结发言中分享了三点感受,希望青年朋友坚守爱国情怀,共创祖国繁荣新未来。坚定必胜信心,共谋转型升级新机遇。坚持务实合作,共享协同发展新成果。

“我们也热忱欢迎港澳地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一起开辟科创新未来,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推动沪港澳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成就精彩人生。”邬斌说。

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始于1999年上海青联与香港青年组织合作发起的沪港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今年已经是第25个年头。论坛旨在推动三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开启沪港澳青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全新局面。

本次论坛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澳门青年联合会、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沪港社团总会、沪港青年会、沪澳青年交流促进会等共同主办。

主旨演讲环节,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顾春华介绍了临港集团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情况。临港集团在上海具有“三个最”的优势:拥有上海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正在开发上海开放度最高的区域;已经形成最齐全的园区布局。

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临港集团积极整合沪港两地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

顾春华表示,一方面临港集团推动人才和技术交流,开展国际创新协同。如与香港大学共同谋划,在临港新片区打造创新研究院,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发挥香港海外平台作用,引进国际资源助力科技创新。同时也促进园区深化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

科技创新,也需行政部门推动创新科技转化。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助理署长李蕴妍介绍说,论坛举办地香港科学园目前有1400家专注于科研领域的初创企业,凝聚了1.3万名科研人员。在国家支持下,香港创科生态环境越来越蓬勃。香港特区政府也从四个方面、八个主要政策重点推动香港创科发展。

李蕴妍介绍,香港目前正持续完善创科生态链和创科生态圈,如推出“产学研E+”计划,政府投入100亿港元,希望促进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将优秀研究成果商品化。同时在努力引进拥有前沿技术、科研能力的企业落户香港,为此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助理刘鹏飞则从“澳科一号”来看科技发展新活力。今年5月21日下午4点,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把澳门科学一号A星、B星准确送入到了预定轨道。

刘鹏飞介绍,四年来,他们联合国内外的团队设计了先进的卫星平台,研制了10个科学载荷,召开了100多次关于澳科一号的讨论会,建立了澳门首个现代化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数据应用中心。“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利用澳科一号卫星的数据,建立属于我们独立自主的地球磁场模型。”

作为内地科技青年,刘鹏飞来到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的科学家们合作完成了一个科技项目的突破,这也正是内地和港澳地区实现人才融合、科技融合、创新融合的典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港举办,探寻科创联动发展机遇

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作为沪港澳三地青年合作交流的最大公约数,深入探寻沪港沪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联动发展机遇,全面探讨青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图片来源:上海团市委

记者 黄景源

2023年9月12日,香港科学园迎来沪港澳两百余名各界嘉宾和青年代表,2023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此举行。围绕“中国科技创新与青年机遇”主题,三地企业家共同探讨金融科技、创新创业等热点话题。

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宋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分别作开幕致辞,上海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作总结致辞。

本次论坛以科技创新作为沪港澳三地青年合作交流的最大公约数,深入探寻沪港沪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联动发展机遇,全面探讨青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进程中的使命担当。

上海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在致辞中说,希望三地青年以论坛为契机,牢牢把握时代机遇,进一步加强交流交融,携手推动科技创新,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成就精彩人生,在助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中收获事业果实。上海也在用心打造青年为之向往、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真诚欢迎港澳青年人才积极参与上海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与上海青年并肩而立、同向而行,一起开辟创新未来。

青年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沪港澳三地交流合作的现实力量和未来力量。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宋来,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局长戴建业,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均表示,希望三地青年继续发挥科创生力军的作用,也希望社会各界支持三地青年的交流合作,打造更多精品活动,乘着国家发展的快车,青年定能开辟出更多科创新赛道、新机遇。

“沪港澳三地有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巨大空间,论坛也展示了沪港澳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美好前景。”上海市青联主席邬斌在总结发言中分享了三点感受,希望青年朋友坚守爱国情怀,共创祖国繁荣新未来。坚定必胜信心,共谋转型升级新机遇。坚持务实合作,共享协同发展新成果。

“我们也热忱欢迎港澳地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年轻人,积极参与到上海新一轮改革发展中,一起开辟科创新未来,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推动沪港澳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中成就精彩人生。”邬斌说。

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始于1999年上海青联与香港青年组织合作发起的沪港青年经济发展论坛,今年已经是第25个年头。论坛旨在推动三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开启沪港澳青年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全新局面。

本次论坛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澳门青年联合会、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沪港社团总会、沪港青年会、沪澳青年交流促进会等共同主办。

主旨演讲环节,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顾春华介绍了临港集团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情况。临港集团在上海具有“三个最”的优势:拥有上海最早的高新技术园区;正在开发上海开放度最高的区域;已经形成最齐全的园区布局。

聚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临港集团积极整合沪港两地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

顾春华表示,一方面临港集团推动人才和技术交流,开展国际创新协同。如与香港大学共同谋划,在临港新片区打造创新研究院,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发挥香港海外平台作用,引进国际资源助力科技创新。同时也促进园区深化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

科技创新,也需行政部门推动创新科技转化。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助理署长李蕴妍介绍说,论坛举办地香港科学园目前有1400家专注于科研领域的初创企业,凝聚了1.3万名科研人员。在国家支持下,香港创科生态环境越来越蓬勃。香港特区政府也从四个方面、八个主要政策重点推动香港创科发展。

李蕴妍介绍,香港目前正持续完善创科生态链和创科生态圈,如推出“产学研E+”计划,政府投入100亿港元,希望促进有潜质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将优秀研究成果商品化。同时在努力引进拥有前沿技术、科研能力的企业落户香港,为此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助理刘鹏飞则从“澳科一号”来看科技发展新活力。今年5月21日下午4点,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以“一箭三星”的方式把澳门科学一号A星、B星准确送入到了预定轨道。

刘鹏飞介绍,四年来,他们联合国内外的团队设计了先进的卫星平台,研制了10个科学载荷,召开了100多次关于澳科一号的讨论会,建立了澳门首个现代化卫星地面接收站和数据应用中心。“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利用澳科一号卫星的数据,建立属于我们独立自主的地球磁场模型。”

作为内地科技青年,刘鹏飞来到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的科学家们合作完成了一个科技项目的突破,这也正是内地和港澳地区实现人才融合、科技融合、创新融合的典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