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都高新区:加快构建“PI—IP—IPO”生态链,科创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都高新区:加快构建“PI—IP—IPO”生态链,科创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今年7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省情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重要指示。

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目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66家;今年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7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突破4300家……这些数据是成都高新区当下科技创新活力四射的体现。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就将“科创”基因融入成长血脉。奋进新时代,如今它承担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一系列新使命。

如何更好发挥国家高新区的科技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PI—IP—IPO”(人才、科技成果、资本化)创新链条生态,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创引擎激活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厚植人才“第一资源”,打造引才留才“强磁场”

6月29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2023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开展项目征集。目前赛事正在进行项目复审选拔优质项目晋级,11月将举办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参赛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股权融资补贴。

据了解,仅2023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便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50余场。而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的举行,也是成都高新区大力引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缩影。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是当下各地发展的共识,成都高新区亦广发“求贤令”,“张开双臂”欢迎全球人才。

去年2月,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成都高新区出台《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试行)》,助力区内重点企业、新型研发事业单位招揽领军人才,对符合认定条件的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今年4月12日,在2023年成都高新区领军人才政策解读暨领军人才急需岗位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对领军人才实施细则进行了解读,并面向全球发布了领军人才急需岗位榜单,共计58个高能级岗位,年薪均超100万元。

成都高新区多家企业表示,“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将有效助力企业赴北上广深招揽人才,政府的支持是我们招才引智中重要推动力。”

成都高新区

除了“真金白银”的助力,暖心贴心的服务机制同样也是成都高新区提升人才吸引指数的重要方式。今年2月,成都高新区亲清在线“金熊猫人才通”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围绕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人才重点服务需求,搭建人才政策信息推送、人才创新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全方位服务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还十分重视发挥创新平台对人才招引的“强磁场”效应。

为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岷山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揭榜挂帅”积极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解决产业链细分领域“卡脖子”问题。“岷山行动”计划自实施以来,已有两批共11个团队成功揭榜,聚集各类人才超过300人,项目团队已获融资近亿元。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含国地联合)66家,省级创新平台417家。这些重大创新平台作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的同时,也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力推动了创新主体企业的加速聚集和成长。

2022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320家,净增量首次突破1000家,成为吸引人才就业的重要载体。

据悉,聚焦第一资源,成都高新区通过“筑巢引凤”厚植人才沃土,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强、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截至目前,区内已聚集各类人才超75万人,聚集国家级人才450名、省市级人才超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超8000人,其中高层次外籍专家10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才成为主力军。成都高新区平均每年新增外来从业人员超10万人、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万人,而35岁以下人才占比90%。

“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需求发布高能级岗位榜单,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切实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为助力建设西部创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撑。”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构建“中试+”创新生态,助推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9月8日,“岷山行动”计划首批揭榜挂帅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企业——成都万应微电子有限公司召开先进封测平台通线与工艺基线发布会,宣布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成都高新区先进封测领域再添新动能。

长期以来,制约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发展的一大堵点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中试作为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能帮助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四川高校院所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成都高新区大力发展中试平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以来,“中试”成为了成都高新区的一大重点工作。

1月9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中试十条政策”以及首批十大中试平台招引方向,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3月6日,成都高新区举办“中试+”生态大会,提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并揭牌首个“中试+”生态园区。

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大会现场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成都高新区将设立50亿元中试平台建设基金,新建20个中试平台,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一走进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就能看到展示大厅摆放着智能家电、医疗器械、商用服务机器人等一系列经历中试环节的成品,它们能够从一个创意设想变成实际的产品,背后得益于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其提供的中试熟化“一站式”服务。

利用模拟人体呼吸的原理、全球首创的呼吸式捕蚊机继在成都活水公园投入使用后,在今年的成都大运会大运村亦“大显身手”。在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入驻企业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智造”)的帮助下,目前产品已更新了2代,累计销售近2000台,意向订单2万台左右。

第1代与第2代呼吸式捕蚊机

对智能制造行业而言,通过中试,工程师团队帮助原创科研团队解决了产品走向工程化遭遇的制造环节等痛点,提速项目产业化步伐。“呼吸式捕蚊机的原理样机设计开发、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等服务均来自蜂鸟智造提供。”蜂鸟智造相关负责人说。

据该负责人透露,蜂鸟智造作为一家专业的第三方中试服务平台,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中试熟化服务,还能提供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等多维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200余家科技企业,推动2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其中有30%的项目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地。

“区别于其它地方的中试建设,成都高新区不局限于打造中试平台,而是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打造‘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中试平台建设。”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说,“‘中试+’生态包含高校院所、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器、天使基金、龙头企业五大主体,致力于推动优质创新成果实现专业且高效的转化。”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痛点,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和培育未来产业赛道,总投资1亿元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中试研发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4家中试平台认定开放;总投资约13亿元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等8个中试平台加快建设;聚焦车载智能系统、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布局11个中试平台;预计今年年底配套设立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中试投资基金……“科创之花”正加速结出“产业之果”。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深入开展中试平台招引落地工作,下半年完成打造2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通过构建“中试+投资+孵化”等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中试平台服务本地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科技成果项目及企业的能力,集聚中试平台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力争建成全国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聚焦科技成果资本化,引“资本活水”浇灌“科创之花”

7月26日,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四川君逸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成都高新区第62家上市企业。

据了解,在君逸数码成长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在资本、政策、人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君逸数码也成为了成都高新区以国资助力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2017年,成都高新区以“创业合伙人”角色,由区属国企——高投创投公司管理的天使基金完成君逸数码1170万元投资,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无缝对接。2020年10月,高投集团进一步追加投资1.17亿元,成为君逸数码第二大股东,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成为了企业成功上市的有力推手。

成都高新区是创新型企业汇聚之地,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在“0到1”再到“1到10”的关键节点上,成都高新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精准注入“血液”。

“股债通”是成都高新区面向拟上市企业进行市场化探索的创新型投贷联动产品,也是中西部首款政策性投贷联动产品。它采用投贷联动融资模式,由政府、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共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债权和股权投资共同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可有效帮助企业获得大金额长期限融资,加速企业上市进程。

同样极具创新意义的,还有“积分贷”。作为首批13家试点国家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获批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金熊猫创新积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专属定制信贷产品“积分贷”。该产品具有一键授信、积分抵贷款、积分省利率三大特色,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线上一键精准推送授信额度+线下流程享绿色通道”,让“金熊猫”积分企业便捷高效地获得融资。

截至目前,“金熊猫创新积分”评价企业突破8000家,“积分贷”已为全区640余家优秀积分企业提供超过100亿元的无抵押、低利率信用贷,参评企业数量和放款额度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

成都高新区交子金融大街地标-交子之环

为更好赋能科技企业成长,成都高新区还不断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去年10月,成都高新区成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首期出资15亿元,广泛征集邀约优质早期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资本合作,共同设立天使子基金,重点扶持优秀科技初创企业。

据悉,自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推出以来,已投资9家知名GP(指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或自然人),形成总规模约50亿元天使基金集群,吸引创新工场、君联资本、真格基金等15家清科投中早期及创投前20强机构入区投资布局。目前,母基金带动各合作基金为成都高新区推荐优质项目600余个,同时完成决策、签约、交割的股权投资项目共计33个,涉及投资金额共计47.15亿元,10余家被投企业已纳入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后备库。

资本市场投资活力持续涌动,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先后荣获“2022最佳天使母基金TOP10”“2023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区县级母基金TOP20”等荣誉。

5年时间,总额3000亿,成都高新区正计划打造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基金体系,通过构建“政策性补贴(支持)—天使子基金—天使直投—产业基金—产业直投”密切衔接机制,打通形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投资链,大力推动区内梯度培育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上市龙头企业13家、独角兽企业(潜在)30家、瞪羚企业653家、种子期雏鹰企业874家。

 “聚焦第一资源(PI),创新政策引才、大赛选才、生态留才等机制;聚焦科技成果(IP)转化,加快中试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试+’创新生态;聚焦以资本化(IPO)为引领,优化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强化“PI—IP—IPO”创新链条生态建设,成都高新区将不断释放科创新活力,以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都高新区:加快构建“PI—IP—IPO”生态链,科创引擎激活发展新动能

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今年7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着眼国家战略全局和四川省情实际,作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重要指示。

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鲜明提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目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

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66家;今年上半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7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突破4300家……这些数据是成都高新区当下科技创新活力四射的体现。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就将“科创”基因融入成长血脉。奋进新时代,如今它承担着“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等一系列新使命。

如何更好发挥国家高新区的科技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紧紧围绕“PI—IP—IPO”(人才、科技成果、资本化)创新链条生态,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科创引擎激活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厚植人才“第一资源”,打造引才留才“强磁场”

6月29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2023金熊猫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开展项目征集。目前赛事正在进行项目复审选拔优质项目晋级,11月将举办大赛总决赛及颁奖典礼,参赛企业最高可获500万元股权融资补贴。

据了解,仅2023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便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50余场。而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的举行,也是成都高新区大力引聚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缩影。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要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是当下各地发展的共识,成都高新区亦广发“求贤令”,“张开双臂”欢迎全球人才。

去年2月,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成都高新区出台《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试行)》,助力区内重点企业、新型研发事业单位招揽领军人才,对符合认定条件的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今年4月12日,在2023年成都高新区领军人才政策解读暨领军人才急需岗位发布会上,成都高新区对领军人才实施细则进行了解读,并面向全球发布了领军人才急需岗位榜单,共计58个高能级岗位,年薪均超100万元。

成都高新区多家企业表示,“产业领军人才引进专项政策将有效助力企业赴北上广深招揽人才,政府的支持是我们招才引智中重要推动力。”

成都高新区

除了“真金白银”的助力,暖心贴心的服务机制同样也是成都高新区提升人才吸引指数的重要方式。今年2月,成都高新区亲清在线“金熊猫人才通”平台正式运行。该平台围绕住房安居、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人才重点服务需求,搭建人才政策信息推送、人才创新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信息化服务支撑平台,全方位服务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还十分重视发挥创新平台对人才招引的“强磁场”效应。

为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成都高新区大力实施“岷山行动”计划,旨在通过“揭榜挂帅”积极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解决产业链细分领域“卡脖子”问题。“岷山行动”计划自实施以来,已有两批共11个团队成功揭榜,聚集各类人才超过300人,项目团队已获融资近亿元。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含国地联合)66家,省级创新平台417家。这些重大创新平台作为各类创新要素的汇聚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的同时,也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力推动了创新主体企业的加速聚集和成长。

2022年,成都高新区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320家,净增量首次突破1000家,成为吸引人才就业的重要载体。

据悉,聚焦第一资源,成都高新区通过“筑巢引凤”厚植人才沃土,已成为中西部地区人才密度最高、人才吸引力最强、人才活力最优的区域之一。截至目前,区内已聚集各类人才超75万人,聚集国家级人才450名、省市级人才超1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超8000人,其中高层次外籍专家100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人才成为主力军。成都高新区平均每年新增外来从业人员超10万人、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万人,而35岁以下人才占比90%。

“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围绕全区产业发展需求发布高能级岗位榜单,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快培养和引进领军人才,切实解决企业人才紧缺问题,为助力建设西部创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撑。”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构建“中试+”创新生态,助推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9月8日,“岷山行动”计划首批揭榜挂帅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企业——成都万应微电子有限公司召开先进封测平台通线与工艺基线发布会,宣布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这也意味着成都高新区先进封测领域再添新动能。

长期以来,制约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发展的一大堵点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中试作为科研成果实验室小试和产业化发展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产业,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转化器”,能帮助科技成果转化跨越“死亡之谷”。

四川高校院所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这些都为成都高新区大力发展中试平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以来,“中试”成为了成都高新区的一大重点工作。

1月9日,成都高新区发布“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中试十条政策”以及首批十大中试平台招引方向,提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3月6日,成都高新区举办“中试+”生态大会,提出“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并揭牌首个“中试+”生态园区。

成都高新区“中试+”生态大会现场

根据规划,未来五年,成都高新区将设立50亿元中试平台建设基金,新建20个中试平台,服务1000个中试项目,实现2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创新型科技企业。

一走进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就能看到展示大厅摆放着智能家电、医疗器械、商用服务机器人等一系列经历中试环节的成品,它们能够从一个创意设想变成实际的产品,背后得益于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其提供的中试熟化“一站式”服务。

利用模拟人体呼吸的原理、全球首创的呼吸式捕蚊机继在成都活水公园投入使用后,在今年的成都大运会大运村亦“大显身手”。在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入驻企业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蜂鸟智造”)的帮助下,目前产品已更新了2代,累计销售近2000台,意向订单2万台左右。

第1代与第2代呼吸式捕蚊机

对智能制造行业而言,通过中试,工程师团队帮助原创科研团队解决了产品走向工程化遭遇的制造环节等痛点,提速项目产业化步伐。“呼吸式捕蚊机的原理样机设计开发、结构设计、电路设计等服务均来自蜂鸟智造提供。”蜂鸟智造相关负责人说。

据该负责人透露,蜂鸟智造作为一家专业的第三方中试服务平台,不仅能为客户提供中试熟化服务,还能提供专业孵化、天使投资等多维服务,目前已累计服务200余家科技企业,推动2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其中有30%的项目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等地。

“区别于其它地方的中试建设,成都高新区不局限于打造中试平台,而是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打造‘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中试平台建设。”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说,“‘中试+’生态包含高校院所、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器、天使基金、龙头企业五大主体,致力于推动优质创新成果实现专业且高效的转化。”

据了解,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抓住科技成果转化痛点,聚焦产业建圈强链和培育未来产业赛道,总投资1亿元的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中试研发平台、总投资1.5亿元的生物治疗中试平台等24家中试平台认定开放;总投资约13亿元的功率半导体中试研发平台等8个中试平台加快建设;聚焦车载智能系统、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布局11个中试平台;预计今年年底配套设立规模不低于1亿元的中试投资基金……“科创之花”正加速结出“产业之果”。

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深入开展中试平台招引落地工作,下半年完成打造20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通过构建“中试+投资+孵化”等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中试平台服务本地及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科技成果项目及企业的能力,集聚中试平台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力争建成全国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聚焦科技成果资本化,引“资本活水”浇灌“科创之花”

7月26日,来自成都高新区的四川君逸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成都高新区第62家上市企业。

据了解,在君逸数码成长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在资本、政策、人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帮助与支持,君逸数码也成为了成都高新区以国资助力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2017年,成都高新区以“创业合伙人”角色,由区属国企——高投创投公司管理的天使基金完成君逸数码1170万元投资,实现资本与项目的无缝对接。2020年10月,高投集团进一步追加投资1.17亿元,成为君逸数码第二大股东,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成为了企业成功上市的有力推手。

成都高新区是创新型企业汇聚之地,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在“0到1”再到“1到10”的关键节点上,成都高新区聚焦重点产业领域,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精准注入“血液”。

“股债通”是成都高新区面向拟上市企业进行市场化探索的创新型投贷联动产品,也是中西部首款政策性投贷联动产品。它采用投贷联动融资模式,由政府、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共建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债权和股权投资共同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可有效帮助企业获得大金额长期限融资,加速企业上市进程。

同样极具创新意义的,还有“积分贷”。作为首批13家试点国家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获批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金熊猫创新积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专属定制信贷产品“积分贷”。该产品具有一键授信、积分抵贷款、积分省利率三大特色,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线上一键精准推送授信额度+线下流程享绿色通道”,让“金熊猫”积分企业便捷高效地获得融资。

截至目前,“金熊猫创新积分”评价企业突破8000家,“积分贷”已为全区640余家优秀积分企业提供超过100亿元的无抵押、低利率信用贷,参评企业数量和放款额度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一。

成都高新区交子金融大街地标-交子之环

为更好赋能科技企业成长,成都高新区还不断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去年10月,成都高新区成立总规模达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首期出资15亿元,广泛征集邀约优质早期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资本合作,共同设立天使子基金,重点扶持优秀科技初创企业。

据悉,自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推出以来,已投资9家知名GP(指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或自然人),形成总规模约50亿元天使基金集群,吸引创新工场、君联资本、真格基金等15家清科投中早期及创投前20强机构入区投资布局。目前,母基金带动各合作基金为成都高新区推荐优质项目600余个,同时完成决策、签约、交割的股权投资项目共计33个,涉及投资金额共计47.15亿元,10余家被投企业已纳入成都高新区上市企业后备库。

资本市场投资活力持续涌动,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先后荣获“2022最佳天使母基金TOP10”“2023投资机构软实力排行榜—区县级母基金TOP20”等荣誉。

5年时间,总额3000亿,成都高新区正计划打造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的基金体系,通过构建“政策性补贴(支持)—天使子基金—天使直投—产业基金—产业直投”密切衔接机制,打通形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投资链,大力推动区内梯度培育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上市龙头企业13家、独角兽企业(潜在)30家、瞪羚企业653家、种子期雏鹰企业874家。

 “聚焦第一资源(PI),创新政策引才、大赛选才、生态留才等机制;聚焦科技成果(IP)转化,加快中试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试+’创新生态;聚焦以资本化(IPO)为引领,优化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强化“PI—IP—IPO”创新链条生态建设,成都高新区将不断释放科创新活力,以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