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66岁的孙正义,不想做大模型时代的局外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66岁的孙正义,不想做大模型时代的局外人

All in AI的背后,到底是“投资教父”的战略定力,还是被大潮裹挟不得不为?

文|Alter聊科技 顾青云

编辑|沈菲菲

经过长时间的IPO寒冬后,芯片巨头ARM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

相较于10倍超额认购、2023年全球最大IPO等亮眼表现,外界关注最多的却是ARM的市值:545亿美元的估值不及早前640亿的市场预估,连带着孙正义的投资策略也受到了质疑。

有人翻出孙正义七年前的言论,对比320亿美元的收购价,“Arm的价值将在五年内增长5倍”的判断已然落空;也有人为孙正义算了一笔账,上市的ARM将为软银提供新的“提款机器”,进而在AI领域有更多翻身的机会。

早在2017年的时候,孙正义就开始为AI站台,把调门拉得很高,每年的业绩报告都会特意提到AI。然而,2023年前后涌现出的AI明星企业,大多和软银没有关系,特别是OpenAI这匹前所未见的“千里马”。

孙正义似乎并不气馁。两个多月前的股东大会上,软银宣布从防御模式切换到进攻模式,孙正义毫不掩饰地说道:“我最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革命。我相信人类将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超越。我们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革命的领导者!”

豪壮的誓词,充沛的粮草,软银俨然要在人工智能领域打一个翻身仗。不由得让人想要复盘孙正义的AI战略,All in AI的背后,到底是“投资教父”的战略定力,还是被大潮裹挟不得不为?

01 押注趋势

虽然软银投资一些人工智能企业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2年,但故事的开篇还是要从2017年开始讲起。

这一年,孙正义牵头成立了愿景基金,专注于投资各种初创企业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公司,且投资风格不可谓不激进:投资下限是1亿美元,大多在5亿至50亿美元之间,旨在收购这家公司20%到40%的股份。

外界普遍认为,愿景基金的理论基础是“奇点”理论,即未来学家Ray Kurzweil提出的观点,将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时刻称为“奇点”,并预测“奇点”将在2040年左右到来。

孙正义被视为奇点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相信计算机终有一天会超越人类,以至于想要用烧钱的方式抓住任何一个潜在的黑马。

可仅仅是从奇点理论审视孙正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策略,难免会有失偏颇相较于理论信仰,孙正义更多地是在押注趋势。彼时深度学习的概念风头正劲,人工智能的落地看起来已不再遥远。

回到2019年的语境里,即使大模型还是极少数人关注的赛道,但AlphaGo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深度学习已经在不少领域打败了人脑。在孙正义的眼里,AI正是1900年的“汽车”,势必会在不久后替代一辆辆“马车”。

即使将孙正义的这份演讲放在2023年,依旧会让不少人心潮澎湃,佩服孙正义的洞察和行动力。相较于奇点理论的“空洞”,孙正义说服自己以及愿景基金其他投资人的,其实是稍微伸下手就能触摸到的趋势。

几乎在同一时间,孙正义成立了愿景基金二期,主要由软银自身出资, 规模达到1080亿美元。相比愿景一期投资的ARM、Uber、滴滴出行、WeWork、Cruise等知名企业,愿景基金二期专注人工智能,软银给出的定位是“通过投资于市场领先的、以科技为支撑的成长型企业,推动人工智能革命继续加速发展。”

只是战略和战术并不能划等号,战略方向没有错,孙正义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似乎差了几分运气。至少现在回头去看,孙正义的AI布局差了点火候,甚至会有几分莽撞和盲目的色彩。

02 踩偏风口

在给400多家创业公司输送1400亿美元后,孙正义和软银渐渐在新一轮的AI投资狂潮中慢了半拍。

曾经有好事者扒出风投数据库PitchBook的统计数据,26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生成式AI创业公司中,软银只投资了其中一家,而Coatue、Lightspeed、老虎环球基金等均押中了多家独角兽。

面对不佳的业绩,孙正义被迫“退休”,宣布不再出席软银财报会议,并坦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投资都没有好的表现。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接近全军覆没,愿景基金也受到重大打击。”

中国的舆论场上,顺势开启了针对孙正义的“群嘲”模式,软银一个个失败的投资案例成了屡试不爽的流量话题。

比如软银在2017年购买了英伟达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却在2019年初以36亿美元的价格卖出。要是孙正义的目光足够长远,目前这些股票的价值已经有5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将远超ARM。

再比如印度一家名叫Engineer.ai的企业,宣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缺少工程师的公司,自动“组装”新的代码。在2018年拿到了软银的投资,第二年被曝出是用真人程序员冒充AI编写程序。

投资本就是一场豪赌,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摆在孙正义案头的,还有一份份亏损的财报。2019财年、2021财年及2022财年,软银分别亏损1.4万亿日元、3.4万亿日元和8350亿日元,孙正义也在此期间“跌落神坛”。

很多人将软银的失利归咎于WeWork、Brandless、OneWeb等项目,仅仅是一个WeWork,就让孙正义亏损了上百亿美元。但在软银自己公布的财报里,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愿景基金一期的总收益为124亿美元,而主攻人工智能的愿景基金二期,自创立以来的亏损为186亿美元。

为了回笼资金,软银一度大笔减持手中的阿里巴巴股票,亏本减持商汤,就连ARM也险些被卖掉。时间来到2022年11月份,在源源不断的质疑声中,软银选择进入“冬眠”模式,孙正义将集团日常管理工作移交给CFO后藤芳光,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退休生活。

倘若故事到这里收尾,孙正义被人们所记住的,恐怕不再是押对雅虎、阿里巴巴的辉煌事迹,而是盲目激进、野心落后的负面案例,还可能被写入商学院的教材,用来警示一届届初出茅庐的投资人。

转折出现在2023年初,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AI的浪潮,似乎抚平了孙正义内心的忧伤,试图重振旗鼓绝地反攻。

03 重返战场

阔别七个月后,孙正义再度现身软银的财报会议上,不但食言了自己的退休计划,还公开表态称:人工智能革命和今后的AI投资令他兴奋至极。

和孙正义一起回归的,还有软银相对厚实的钱包。根据孙正义自己的说法,“我们手头的现金已增加到5万亿日元(约353亿美元)。”如果借着ARM上市的机会,向银行抵押股票借款的话,软银手中的现金有望超过550亿美元,不无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继续进行高频的投资布局。

然而,有别于2020年之前的笃定和自信,孙正义这一次有意在借助“外力”来说服自己和股东。比如孙正义说自己每天都在与ChatGPT聊天,要求ChatGPT为手冢治虫的经典漫画《铁臂阿童木》续写新的冒险故事,由此得出结论:“AI正在创造故事,就好像它是人类一样。AI革命正在爆炸式地发生。”

再比如孙正义“几乎每天”都在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交谈,甚至软银从谋求平衡到直接“进攻”的策略转变,都与孙正义和阿尔特曼的见面有关。阿尔特曼也适时公开表态称:“与软银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但我们正在考虑可以一起做些什么,我和他(孙正义)已经是老朋友了。”

没有人知道孙正义的真实想法,到底是在重拾2017年所信仰的愿景,还是被大模型的热闹所吸引。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孙正义就给出了行动。英国保险科技公司Tractable在7月中旬宣布,自己在软银远景基金领投的E轮融资中筹集了6500万美,也是软银在2023年第一次公开新的投资项目。

让外界有些不解的是,Tractable并不是当红的大模型企业,而是一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自动视觉识别平台,核心业务在于保险索赔处理的自动化,即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灾难照片,替代人来评估损失,以加快保险理赔进程。

和MosaicML、Hugging Face等同时期的融资事件相比,Tractable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全世界都在“疯抢”AI初创企业的背景下,一个应用层的项目,并不能让外界看清楚孙正义会采取什么样的打法。

悬念正在于此,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泡沫不言而喻,毕竟已经有多家机构开始敦促投资者对人工智能投资保持谨慎,孙正义自身也曾因为短期套利的投资哲学,错估了虚拟货币结构性风险而踩雷。对人工智能重建信心的孙正义,是否会继续以往“快、准、狠”的投资风格呢?

04 英雄迟暮

不少媒体报道过孙正义的人生计划:20岁开始创业,30岁赚够十亿美元,40岁成为第一,50岁赚到百亿美元,60岁退休。

其实在2014年软银的高光时刻,孙正义就卸任过日本软银CEO和雅虎日本董事长的职位,或许也曾想做一位懂得急流勇退富家翁。可作为风投史上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孙正义仍有一颗不服老的心。

有人将孙正义比作是天生的冒险家,“冒险精神”在大模型时代是否奏效,越来越像是一个未知数。

大模型的技术架构可以划分为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主要聚焦算力和数据集,模型层包括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应用层对应的是大模型落地和价值创造的窗口。不同的层级,有着不同的投资哲学,不同的生存法则,不同的投资回报周期。

《日本经济新闻》对孙正义进行过系列报道,让“70%创业法则”广为人知:“只有一半的胜算时不能出手。要一直执拗地思考出获得70%以上胜算的方法。反之,胜算达到90%时再出手就已经晚了。”

沿循这样的胜负逻辑,不论是基础层模型层,还是应用层,想要获得70%以上胜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押注ARM而小觑英伟达,无疑是孙正义在算力方面的决策失误;而在“千模大战”的背景下,继续抱着“宁可投错,不能错过”的心态在全球市场扫货,成功率大抵和彩票中大奖差不多。

2017年的愿景基金承载了一位花甲老人的雄迈,2023年的转守为攻则夹杂着更多的情感:大模型的浪潮,再次让人工智能行业出现了“万物竞发”的景象,而且是孙正义熟悉的一幕。

30年前的互联网黎明期,孙正义提出了著名的“群战略”,即通过投资,与引领时代的旗手创建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如果投资目标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开始下降,就撤出投资,重新寻找新的投资目标。遗憾的是,孙正义在人工智能的投资中,复制了“群战略”的打法,目前的结果显然不够乐观。

真正让孙正义焦虑的,也许是时间。就像他在股东大会上感慨的:“作为企业家的人生,不知道还剩多少时间。难道真就这样结束吗?”

在软银顺风顺水的时候,孙正义将人工智能革命视为“现代淘金热”,自己将成为“指挥者”。如今波澜壮阔的大模型时代已经到来,孙正义也开始了即将迈入70岁的“加时赛”,剩下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再抓不住OpenAI这样的现象级独家兽,ARM大概就是孙正义的最后一个超级IPO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孙正义

  • 孙正义“剑指”英伟达,底气何在?
  • 7000亿,孙正义正式宣战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66岁的孙正义,不想做大模型时代的局外人

All in AI的背后,到底是“投资教父”的战略定力,还是被大潮裹挟不得不为?

文|Alter聊科技 顾青云

编辑|沈菲菲

经过长时间的IPO寒冬后,芯片巨头ARM终于在纳斯达克上市。

相较于10倍超额认购、2023年全球最大IPO等亮眼表现,外界关注最多的却是ARM的市值:545亿美元的估值不及早前640亿的市场预估,连带着孙正义的投资策略也受到了质疑。

有人翻出孙正义七年前的言论,对比320亿美元的收购价,“Arm的价值将在五年内增长5倍”的判断已然落空;也有人为孙正义算了一笔账,上市的ARM将为软银提供新的“提款机器”,进而在AI领域有更多翻身的机会。

早在2017年的时候,孙正义就开始为AI站台,把调门拉得很高,每年的业绩报告都会特意提到AI。然而,2023年前后涌现出的AI明星企业,大多和软银没有关系,特别是OpenAI这匹前所未见的“千里马”。

孙正义似乎并不气馁。两个多月前的股东大会上,软银宣布从防御模式切换到进攻模式,孙正义毫不掩饰地说道:“我最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革命。我相信人类将被计算机或人工智能超越。我们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革命的领导者!”

豪壮的誓词,充沛的粮草,软银俨然要在人工智能领域打一个翻身仗。不由得让人想要复盘孙正义的AI战略,All in AI的背后,到底是“投资教父”的战略定力,还是被大潮裹挟不得不为?

01 押注趋势

虽然软银投资一些人工智能企业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2年,但故事的开篇还是要从2017年开始讲起。

这一年,孙正义牵头成立了愿景基金,专注于投资各种初创企业和科技领域的创新公司,且投资风格不可谓不激进:投资下限是1亿美元,大多在5亿至50亿美元之间,旨在收购这家公司20%到40%的股份。

外界普遍认为,愿景基金的理论基础是“奇点”理论,即未来学家Ray Kurzweil提出的观点,将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时刻称为“奇点”,并预测“奇点”将在2040年左右到来。

孙正义被视为奇点理论最忠实的实践者,相信计算机终有一天会超越人类,以至于想要用烧钱的方式抓住任何一个潜在的黑马。

可仅仅是从奇点理论审视孙正义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策略,难免会有失偏颇相较于理论信仰,孙正义更多地是在押注趋势。彼时深度学习的概念风头正劲,人工智能的落地看起来已不再遥远。

回到2019年的语境里,即使大模型还是极少数人关注的赛道,但AlphaGo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深度学习已经在不少领域打败了人脑。在孙正义的眼里,AI正是1900年的“汽车”,势必会在不久后替代一辆辆“马车”。

即使将孙正义的这份演讲放在2023年,依旧会让不少人心潮澎湃,佩服孙正义的洞察和行动力。相较于奇点理论的“空洞”,孙正义说服自己以及愿景基金其他投资人的,其实是稍微伸下手就能触摸到的趋势。

几乎在同一时间,孙正义成立了愿景基金二期,主要由软银自身出资, 规模达到1080亿美元。相比愿景一期投资的ARM、Uber、滴滴出行、WeWork、Cruise等知名企业,愿景基金二期专注人工智能,软银给出的定位是“通过投资于市场领先的、以科技为支撑的成长型企业,推动人工智能革命继续加速发展。”

只是战略和战术并不能划等号,战略方向没有错,孙正义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似乎差了几分运气。至少现在回头去看,孙正义的AI布局差了点火候,甚至会有几分莽撞和盲目的色彩。

02 踩偏风口

在给400多家创业公司输送1400亿美元后,孙正义和软银渐渐在新一轮的AI投资狂潮中慢了半拍。

曾经有好事者扒出风投数据库PitchBook的统计数据,26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生成式AI创业公司中,软银只投资了其中一家,而Coatue、Lightspeed、老虎环球基金等均押中了多家独角兽。

面对不佳的业绩,孙正义被迫“退休”,宣布不再出席软银财报会议,并坦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投资都没有好的表现。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接近全军覆没,愿景基金也受到重大打击。”

中国的舆论场上,顺势开启了针对孙正义的“群嘲”模式,软银一个个失败的投资案例成了屡试不爽的流量话题。

比如软银在2017年购买了英伟达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却在2019年初以36亿美元的价格卖出。要是孙正义的目光足够长远,目前这些股票的价值已经有5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将远超ARM。

再比如印度一家名叫Engineer.ai的企业,宣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辅助缺少工程师的公司,自动“组装”新的代码。在2018年拿到了软银的投资,第二年被曝出是用真人程序员冒充AI编写程序。

投资本就是一场豪赌,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摆在孙正义案头的,还有一份份亏损的财报。2019财年、2021财年及2022财年,软银分别亏损1.4万亿日元、3.4万亿日元和8350亿日元,孙正义也在此期间“跌落神坛”。

很多人将软银的失利归咎于WeWork、Brandless、OneWeb等项目,仅仅是一个WeWork,就让孙正义亏损了上百亿美元。但在软银自己公布的财报里,截止到2023年上半年,愿景基金一期的总收益为124亿美元,而主攻人工智能的愿景基金二期,自创立以来的亏损为186亿美元。

为了回笼资金,软银一度大笔减持手中的阿里巴巴股票,亏本减持商汤,就连ARM也险些被卖掉。时间来到2022年11月份,在源源不断的质疑声中,软银选择进入“冬眠”模式,孙正义将集团日常管理工作移交给CFO后藤芳光,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退休生活。

倘若故事到这里收尾,孙正义被人们所记住的,恐怕不再是押对雅虎、阿里巴巴的辉煌事迹,而是盲目激进、野心落后的负面案例,还可能被写入商学院的教材,用来警示一届届初出茅庐的投资人。

转折出现在2023年初,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AI的浪潮,似乎抚平了孙正义内心的忧伤,试图重振旗鼓绝地反攻。

03 重返战场

阔别七个月后,孙正义再度现身软银的财报会议上,不但食言了自己的退休计划,还公开表态称:人工智能革命和今后的AI投资令他兴奋至极。

和孙正义一起回归的,还有软银相对厚实的钱包。根据孙正义自己的说法,“我们手头的现金已增加到5万亿日元(约353亿美元)。”如果借着ARM上市的机会,向银行抵押股票借款的话,软银手中的现金有望超过550亿美元,不无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继续进行高频的投资布局。

然而,有别于2020年之前的笃定和自信,孙正义这一次有意在借助“外力”来说服自己和股东。比如孙正义说自己每天都在与ChatGPT聊天,要求ChatGPT为手冢治虫的经典漫画《铁臂阿童木》续写新的冒险故事,由此得出结论:“AI正在创造故事,就好像它是人类一样。AI革命正在爆炸式地发生。”

再比如孙正义“几乎每天”都在与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交谈,甚至软银从谋求平衡到直接“进攻”的策略转变,都与孙正义和阿尔特曼的见面有关。阿尔特曼也适时公开表态称:“与软银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但我们正在考虑可以一起做些什么,我和他(孙正义)已经是老朋友了。”

没有人知道孙正义的真实想法,到底是在重拾2017年所信仰的愿景,还是被大模型的热闹所吸引。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孙正义就给出了行动。英国保险科技公司Tractable在7月中旬宣布,自己在软银远景基金领投的E轮融资中筹集了6500万美,也是软银在2023年第一次公开新的投资项目。

让外界有些不解的是,Tractable并不是当红的大模型企业,而是一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自动视觉识别平台,核心业务在于保险索赔处理的自动化,即使用深度学习技术分析灾难照片,替代人来评估损失,以加快保险理赔进程。

和MosaicML、Hugging Face等同时期的融资事件相比,Tractable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全世界都在“疯抢”AI初创企业的背景下,一个应用层的项目,并不能让外界看清楚孙正义会采取什么样的打法。

悬念正在于此,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的泡沫不言而喻,毕竟已经有多家机构开始敦促投资者对人工智能投资保持谨慎,孙正义自身也曾因为短期套利的投资哲学,错估了虚拟货币结构性风险而踩雷。对人工智能重建信心的孙正义,是否会继续以往“快、准、狠”的投资风格呢?

04 英雄迟暮

不少媒体报道过孙正义的人生计划:20岁开始创业,30岁赚够十亿美元,40岁成为第一,50岁赚到百亿美元,60岁退休。

其实在2014年软银的高光时刻,孙正义就卸任过日本软银CEO和雅虎日本董事长的职位,或许也曾想做一位懂得急流勇退富家翁。可作为风投史上最具话题性的人物之一,孙正义仍有一颗不服老的心。

有人将孙正义比作是天生的冒险家,“冒险精神”在大模型时代是否奏效,越来越像是一个未知数。

大模型的技术架构可以划分为基础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基础层主要聚焦算力和数据集,模型层包括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应用层对应的是大模型落地和价值创造的窗口。不同的层级,有着不同的投资哲学,不同的生存法则,不同的投资回报周期。

《日本经济新闻》对孙正义进行过系列报道,让“70%创业法则”广为人知:“只有一半的胜算时不能出手。要一直执拗地思考出获得70%以上胜算的方法。反之,胜算达到90%时再出手就已经晚了。”

沿循这样的胜负逻辑,不论是基础层模型层,还是应用层,想要获得70%以上胜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押注ARM而小觑英伟达,无疑是孙正义在算力方面的决策失误;而在“千模大战”的背景下,继续抱着“宁可投错,不能错过”的心态在全球市场扫货,成功率大抵和彩票中大奖差不多。

2017年的愿景基金承载了一位花甲老人的雄迈,2023年的转守为攻则夹杂着更多的情感:大模型的浪潮,再次让人工智能行业出现了“万物竞发”的景象,而且是孙正义熟悉的一幕。

30年前的互联网黎明期,孙正义提出了著名的“群战略”,即通过投资,与引领时代的旗手创建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如果投资目标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开始下降,就撤出投资,重新寻找新的投资目标。遗憾的是,孙正义在人工智能的投资中,复制了“群战略”的打法,目前的结果显然不够乐观。

真正让孙正义焦虑的,也许是时间。就像他在股东大会上感慨的:“作为企业家的人生,不知道还剩多少时间。难道真就这样结束吗?”

在软银顺风顺水的时候,孙正义将人工智能革命视为“现代淘金热”,自己将成为“指挥者”。如今波澜壮阔的大模型时代已经到来,孙正义也开始了即将迈入70岁的“加时赛”,剩下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再抓不住OpenAI这样的现象级独家兽,ARM大概就是孙正义的最后一个超级IPO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