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944年,美国人制作了这部中国抗战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944年,美国人制作了这部中国抗战片

《我们为何而战:中国之战》

1944年上映的美国影片《中国之战》(The Battle of China)是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在战时拍摄的系列战争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第六部(中国篇),由美国战争情报局(OWI)制作,全长超过60分钟。

《我们为何而战》系列共有七篇,是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为动员美军士兵参战拍摄的纪录片,后来也对美国公众播放,鼓舞他们支援国家作战。纪录片在拍摄中面临着一项艰巨挑战:说服一个在当时并非干涉主义的国家卷入战争,并与苏联结盟。

在《中国之战》中,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的片头曲后,电影首先展示了日本入侵中国的画面。接下来,影片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民,提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提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到了“国父”孙中山,并对比了中华民国的和平发展与日本帝国在现代化中的军事化。

日本侵华在影片中以《田中奏折》(即《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为参考进行了解释。不过在当今,这份奏折的真实性在大部分历史学家看来并不足信。

影片中这样说:

“这是他们的疯狂美梦:

第一阶段:占领满洲里,获取原材料。

第二阶段:兼并中国,获得人力。

第三阶段:向南横扫印度群岛,攫取财富。

第四阶段:向东进发,征服美利坚。”

影片称,为了避免来自外部的干预,日本最初的侵华行动一步步按部就班;但为了应对中国在国民政府治下愈发显出的团结与发展,日本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与当今史学界给出的很多二战叙事时间线不同,这部战时制作的影片弱化了中国在满洲里地区的抵抗,并把淞沪会战——而不是卢沟桥事变——视作真正战事的开端。制造出“血色星期六”(Bloody Saturday)那张照片的空中轰炸被称作历史上首次针对平民的大规模该类袭击。

影片使用了据说由一位医院工作人员带出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影像资料。影片中说,死亡人数空前巨大——不过其当时使用的4万的数字,远低于当今史学界的最高估计。

这部影片并没有涉及西安事变。按照影片的叙事,整个中国是在面对南京大屠杀暴行后最终团结在一起的。

影片提到了国民政府把人员和资源迁至重庆,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也得到了详细描述。国民政府为应对日军进犯而实施的“焦土政策”(焚烧长沙的计划,又称“文夕大火”)被一带而过。

这张年轻中国士兵的照片由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拍摄于武汉,后来出现在1938年5月16日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

影片描述了国民革命军的扩张,使用了包括军人训练以及一位女孩受训使用机枪的影像画面。

影片还提到了“飞虎队”以及他们的骄人战绩,但只是把他们称作由志愿者组成的支持团体,并没有轻视中国政府本身的战争动员和进行自我防卫的努力。

日本对中国港口的封锁和占领得到了展现。重庆国民政府治下的中国,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渠道只剩下滇越铁路和来自苏联地区通过戈壁沙漠的骆驼商队。

影片稍后提到了滇缅公路和通往昆明的卡车公路:一个据说使用最先进的机械也要七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在全凭简单劳动力的赶工下,不到12个月便大功告成。

花园口决堤事件阻止了日本对平汉铁路与陇海铁路郑州汇合点的进攻,但因此造成的人员损失也被跳过。这次事件被称为又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范例。

深陷中国战事泥淖的日本从欧洲战局发展中得到了一些慰藉——在德国入侵苏联、英国把海军力量留在大西洋海战后,他们不必再为苏联和英国对中国战区的干预力度殚精竭虑。

在美国本可能按计划建成能在两个大洋同时作战的海军力量时,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影片承认,在马来亚、新加坡、香港和菲律宾科雷希多岛的一系列失利,让中国长期与盟军隔绝,势单力孤,特别是在丢掉滇缅公路后。

战局的恶化,让中国在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的胜利变得尤为引人注目,这场会战也在影片中被着以重墨。

影片随后切换到1944年,美军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一路向西扫荡,协防中国。集结在印度的盟军部队将中国士兵送往西南受训,为他们装备现代化武器、带来新战术,并开始建造中印公路。

在影片接近结尾的影像中,当时的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上的一段英文演说获得了议员们的鼓掌欢呼。

她说:“和你们一样,我们中国也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不只是为我们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而我们必须做到。”

We in China, like you, want a better world, not for ourselves alone, but for all mankind, and we must have it.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响起,影片中又出现了中国军人行军的画面。随后是来自马歇尔将军的告诫:“只有彻底击败德国和日本的战争机器,民主国家才能获得完全的胜利。”

影片的最后,一个大大的“V”字出现在自由钟上。

(编辑:曾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944年,美国人制作了这部中国抗战片

《我们为何而战:中国之战》

1944年上映的美国影片《中国之战》(The Battle of China)是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在战时拍摄的系列战争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第六部(中国篇),由美国战争情报局(OWI)制作,全长超过60分钟。

《我们为何而战》系列共有七篇,是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为动员美军士兵参战拍摄的纪录片,后来也对美国公众播放,鼓舞他们支援国家作战。纪录片在拍摄中面临着一项艰巨挑战:说服一个在当时并非干涉主义的国家卷入战争,并与苏联结盟。

在《中国之战》中,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的片头曲后,电影首先展示了日本入侵中国的画面。接下来,影片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民,提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提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到了“国父”孙中山,并对比了中华民国的和平发展与日本帝国在现代化中的军事化。

日本侵华在影片中以《田中奏折》(即《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为参考进行了解释。不过在当今,这份奏折的真实性在大部分历史学家看来并不足信。

影片中这样说:

“这是他们的疯狂美梦:

第一阶段:占领满洲里,获取原材料。

第二阶段:兼并中国,获得人力。

第三阶段:向南横扫印度群岛,攫取财富。

第四阶段:向东进发,征服美利坚。”

影片称,为了避免来自外部的干预,日本最初的侵华行动一步步按部就班;但为了应对中国在国民政府治下愈发显出的团结与发展,日本加快了行动的步伐。

与当今史学界给出的很多二战叙事时间线不同,这部战时制作的影片弱化了中国在满洲里地区的抵抗,并把淞沪会战——而不是卢沟桥事变——视作真正战事的开端。制造出“血色星期六”(Bloody Saturday)那张照片的空中轰炸被称作历史上首次针对平民的大规模该类袭击。

影片使用了据说由一位医院工作人员带出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影像资料。影片中说,死亡人数空前巨大——不过其当时使用的4万的数字,远低于当今史学界的最高估计。

这部影片并没有涉及西安事变。按照影片的叙事,整个中国是在面对南京大屠杀暴行后最终团结在一起的。

影片提到了国民政府把人员和资源迁至重庆,而日本对重庆的轰炸也得到了详细描述。国民政府为应对日军进犯而实施的“焦土政策”(焚烧长沙的计划,又称“文夕大火”)被一带而过。

这张年轻中国士兵的照片由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拍摄于武汉,后来出现在1938年5月16日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

影片描述了国民革命军的扩张,使用了包括军人训练以及一位女孩受训使用机枪的影像画面。

影片还提到了“飞虎队”以及他们的骄人战绩,但只是把他们称作由志愿者组成的支持团体,并没有轻视中国政府本身的战争动员和进行自我防卫的努力。

日本对中国港口的封锁和占领得到了展现。重庆国民政府治下的中国,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渠道只剩下滇越铁路和来自苏联地区通过戈壁沙漠的骆驼商队。

影片稍后提到了滇缅公路和通往昆明的卡车公路:一个据说使用最先进的机械也要七年才能完成的工程,在全凭简单劳动力的赶工下,不到12个月便大功告成。

花园口决堤事件阻止了日本对平汉铁路与陇海铁路郑州汇合点的进攻,但因此造成的人员损失也被跳过。这次事件被称为又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范例。

深陷中国战事泥淖的日本从欧洲战局发展中得到了一些慰藉——在德国入侵苏联、英国把海军力量留在大西洋海战后,他们不必再为苏联和英国对中国战区的干预力度殚精竭虑。

在美国本可能按计划建成能在两个大洋同时作战的海军力量时,日本偷袭了珍珠港。影片承认,在马来亚、新加坡、香港和菲律宾科雷希多岛的一系列失利,让中国长期与盟军隔绝,势单力孤,特别是在丢掉滇缅公路后。

战局的恶化,让中国在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取得的胜利变得尤为引人注目,这场会战也在影片中被着以重墨。

影片随后切换到1944年,美军部队在太平洋战场一路向西扫荡,协防中国。集结在印度的盟军部队将中国士兵送往西南受训,为他们装备现代化武器、带来新战术,并开始建造中印公路。

在影片接近结尾的影像中,当时的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上的一段英文演说获得了议员们的鼓掌欢呼。

她说:“和你们一样,我们中国也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不只是为我们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而我们必须做到。”

We in China, like you, want a better world, not for ourselves alone, but for all mankind, and we must have it.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再次响起,影片中又出现了中国军人行军的画面。随后是来自马歇尔将军的告诫:“只有彻底击败德国和日本的战争机器,民主国家才能获得完全的胜利。”

影片的最后,一个大大的“V”字出现在自由钟上。

(编辑:曾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