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一个城市要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抓好产业发展,做强工业支撑。
近日,济南对产业发展的重视达到新高度。十天之内,市委书记刘强连续两次聚焦省级以上开发区展开调研。
据济南日报,9月13日,刘强先后来到济南黄河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现场,济南新材料产业园以及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的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园、德迈国际信息产业园调研。
9月19日,刘强再赴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鲁中矿业有限公司、莱芜高新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调研。
在调研期间,刘强多次提到,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充分发挥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强化数字赋能,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强省会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
在“拼经济”“拼项目”的关键时期,频频走访调研重点产业园区,市委书记的脚步显示出正致力于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济南,对产业发展有着更高期待。
而细数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强省会”战略下的济南,聚焦建设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和数字经济引领战略,已经站上了新一轮产业竞速以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风口。
三年跨越三个千亿,跑出工业发展“加速度”
济南既是闻名中外的“天下泉城”,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41个工业大类和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是国内制造业门类完备的城市之一。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强产业生态创新,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济南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刘强的讲话掷地有声。
走工业强市之路,符合济南发展实际,是深化重大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2022年,济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连续三年每年新增300家以上,总数达到2548家;工业大类产品达到近300种;工业营业收入由2018年的5171亿元三年跨越三个千亿达到8336亿元,向万亿目标坚定迈进。其中,制造业占全部工业比重超过90%,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60%以上。
今年以来,济南的工业发展迎来强势增长,成功跑赢全国全省。数据显示,1-8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9.3、6.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3.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4、33.3个百分点。
更为清晰的是,济南打造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主导产业崛起成势,规模总量达到1.4万亿元。集成电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透明质酸、生物质材料、空天信息等六大产业共同体加速壮大。
目前,济南新增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个、省特色产业集群2个,链式集群规模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同时,济南科技企业集聚,创新动能显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超过5700家、7600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8家。
作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已连续4年居山东全省首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13位,跃居2022全球科研城市100强第36位。
根据济南打造一流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到2025年,以加快建设智能经济强市和数字先锋城市为牵引,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两个万亿级产业高地,支撑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构建起“1+2”三个万亿级产业发展体系,四大主导支柱产业规模总量突破2万亿元,努力让工业“压舱石”成为实体经济“硬核”。
抢滩数字经济新蓝海,构筑产业新高地
产业向“新”,重在抢抓机遇乘势突破。
面对奔涌而至的数字浪潮,近年来,济南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协同发展,大力推进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基建建设,城市发展的“数字动能”愈发强劲。
作为济南市重点打造的标志性产业链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跃居济南市四大主导支柱产业首位,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5853亿元,行业纳统企业2575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带动下,2022年济南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7.63%,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到47%,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城市排名第6位,全省第1位。
目前,济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5个细分产业链群。
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22年规模达到4382亿元,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率保持全球第二、中国第一;
集成电路初步形成了“设计-制造-封测-应用-支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均居全国第8位,拥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三区”叠加优势。
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拥有浪潮集团、高速信息、中创软件、山东天岳、山大地纬等龙头骨干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822家、10亿元以上企业56家。
如今,“数字经济”已成为济南的鲜明标签,成就出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气质和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济南不仅吸引着高端数字产业链的加速集聚,还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到实体经济中,持续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济南拥有浪潮云洲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11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18个,总数达到52个;获评省级智能制造场景36个,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5个,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15个,居全省前列。
驶上“快车道”的数字经济,正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项目突破”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撬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找到“支点”,项目便是发展的动力引擎和关键支撑。
今年伊始,济南就把项目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在2023年“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上,以最高规格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
同时,大会印发实施《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谋划了十大领域1301个经济社会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达2.4万亿元,以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方面,济南突出抓好齐鲁制药、临工重机、泉意光罩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加快推进弗迪动力电池二期、世界透明质酸谷、山东华光半导体激光器、比亚迪半导体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吉利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高功率芯片、圣泉生物基硬碳负极材料等项目加快达产达效。
另一方面,济南密切关注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战略调整等最新动向,加快双招双引步伐,引进强链补链项目。特别是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关键配套企业,推进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试点和“双智”试点,做优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打造新能源汽车标志性产业链群。
顶格推进之下,一大批重点项目纷纷签约落地,成为济南这片发展沃土上新的“座上宾”。
2月14日,在山东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济南集中开工77个项目,总投资1174亿元;3月底,在第三届儒商大会期间,济南现场签约50个重点项目;4月25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示范区总投资486.5亿元的33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一批产业园区项目也集中亮相,如济南历城区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项目,天桥区的普洛斯冷链及供应链管理项目、健康肉预制菜产业园项目,商河县的家家悦5.0供应链产业园项目等。
抢时间、拼项目、赶进度,在今年“项目突破年”的发展主基调下,济南全市上下积极投身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上演着新一轮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批1301个重点项目,经过动态调整增加,如今数量已经达到1810个,总投资额达2.8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过3400亿元。
如今,俯瞰济南这片发展热土,加速建设的工业项目、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正汇聚起城市发展的磅礴力量。
布局工业经济发展的“先手棋”,持续给济南带来了价值反馈。根据济南市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9、0.2个百分点。在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济南位居全国第14位。
济南这座曾经的千年古城正以腾飞的姿态蓄势着新时代的奋进,表现出强劲的城市“生长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