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年轻人考证成“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年轻人考证成“瘾”?

嗯?茶艺师是个什么证?

文|胖鲸头条 大可

年轻人掀起考证热,探讨考证的趋势变化与潜在商机。

一个年轻人新的社交话题在不断被提及——这次是“考证”。

同事请了两天假说是去考证,原以为是什么“中级工程师”或是什么“BEC英语”,毕竟在过去的印象中,好像只有为了突出技能又或是给自己加点工作竞争力,才会去“考证”加分。

计算机二级证、会计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这些耳熟能详的证书名称相信大部分人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或直接参与过。

因此,我理所应当地认为同事的“考证”是差不多范围内的技能证书。

谁知道半个月过去,同事是一脸兴奋地捧回了一个绿本本,正想恭喜她,定睛一看证书里上书几个大字——“茶艺师”。

嗯?茶艺师是个什么证?

好奇之下调研才发现,原来这届年轻人都有“考证”瘾,还是和过去不一样地“考证”。

“考证推荐”、“考证含金量高”、“适合女生考的证”……这类相关的话题已经是小红书的一股潮流,和“考证”相关的就已经有147万+的笔记帖。

除却传统的建筑注册师、教师资格证等考证笔记外,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还存在另一股的“考证流派”,而这一“考证流派”才是真正引起“考证热”的源头。

让年轻人上瘾的“考证”

朋友在家照顾孩子,本来是想能科学健康地给孩子做个饭,做着做着一不小心考了个“健康管理师”的证;

同事本来是行政岗,平时工作涉及一部分端茶送水,端着端着考回一个“茶艺师”证;

喜欢做家务收拾的闺蜜顺手考了个“整理收纳师”的证;

爱好红酒的朋友喝着喝着喝出了一个“品酒师”的证。

所以,你发现了没?

这届的年轻人考证不再是为了工作面试的“加分”,也不是为了去“考证”而准备考,而是顺应爱好,品味生活,彰显个性,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证”。

从为了工作转变为顺应生活,这其实非常符合以“彰显个性”为特点的Z世代年轻人。

大数据显示,目前“考证”的主力军集中在20岁至35岁之间的人群。活力、个性、随心,正是这个群体的特征。

除了“不为工作、为生活”这个趋势转变外,“不再为了别人考证”也成了最大的趋势变化之一。

“我妈让我考教资。”

“我爸说考个护士证好找工作。”

“我们人事要求考个普通话证。”

……

好像上述这些言论在5年前还是非常常见,于是过去的年轻人常常是为了“别人”而考证。

而现在——

“我想去考个品酒师,超酷!”

“说不定以后我可以成为一名瑜伽师?”

“别人”已经在年轻人“考证”的决定中缺失了过去的影响力。年轻人要不要考证主要在于自己想不想考。

心理咨询师、瑜伽师、婚庆情感咨询师、养老照护师等等,无数小众证书出现在了社交媒体分享笔记中,从备考经验到证书意义,从含金量比拼到难易程度,年轻人好像把“考证”当成了一个大型的“社交游戏”。

参照年前火的游戏“蛋仔派对”,或者我们可以称现在是更大型的“考证派对”?

“考证”成了烧钱的活动?

如果把“考证”称为一项活动,那么这项活动在中国由来已久。

从上文提到的过去流行的各类从业证,到现在网络总结出的“含金量前十证书排行榜”,“考证”二字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不同的是,和过去证书影响收入、证书影响未来的论调不同,这届年轻人如上文提及般把“考证”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总结,又或是对抗焦虑的一种手段。

不过考证的趋势、类别虽然有了大的变化,但考证需要付出的成本依旧没有大的改变,甚至需要付出更多。

茶艺师1200元的报名费,品酒师3000元左右的报名费,瑜伽师更是要八千到一万不等的培训课时费。

有年轻人在小红书分享自己准备心理咨询师证书花费费用的记录:

“报名3180,考务490,证书到付20,总计3690。”

从这些数据背后,我们也可以窥见“考证热”带来的部分商机。

从“靠谱的培训机构是哪些?”、“怎么挑选适合的培训课程”,到“报名的流程怎么走”、“怎么一次性通过考试”,借助各大社交平台引流的课程辅导机构和课程产品枚不胜数。

那么“考证”是门好生意吗?

从调研来看,“考证”辅导机构和产品的门槛并不低,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准备,到和报名机构的合作引导学生完成报名,这过程中都需要对整个“考证”的细节非常了解。

而目前这些机构盈利的主要模式依旧在于赚取过程中“服务费”或者“中介费”。

年轻人考证的趋势变化,为这些机构和课程产品带来了市场,同时也预示了未来的危机。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很多年轻人“追捧“的一部分证书大都因为他们的爱好、兴趣或是潮流动向决定的,那么一旦潮流“过气”,和该证书相关的产品也将一夜之间被“抛弃“。

“考证”市场毋庸置疑一直存在着机遇,但问题在于如何一直把握年轻人的动态有能力及时转变辅助考证的方向。

让年轻人抵抗焦虑的“考证”

上文提及,年轻人考证的驱动力更多的由“别人”转向“自己”,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谈及考证的原因和动力,一部分年轻人是自我成长的内驱动,而另外一部分年轻人依旧在被“潮流”和“焦虑”所裹挟。

“不知道该干什么,考个证消磨一下时间,证到手也总不至于说是浪费时间?”

这样的论调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分享中。

但一纸薄薄的证书真的可以抵抗焦虑,真的可以证明“这段时间”是有意义的吗?

有人说,人的生活和时间,人所做的事情,没必要都需要“意义”二字。换句话说,“虚度光阴”在现在本身就是一种悠闲下的美好。

如果用这种价值观去衡量考证,那也不必说考证消磨了时间,毕竟参照游戏来说,“考证”本身成为了陪伴年轻人的一项“大型闯关游戏”。

例如说每张证书代表一局游戏,从加入到通过,需要打通从报名到学习到考试大大小小的关卡。而一张证书到手恰如收获一张SSR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派上场,但总归是个厉害的存在,同时也可以再找到下一张自己感兴趣的想考的证书开启下一局。

这样类比,是不是显得“考证”有意思的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年轻人考证成“瘾”?

嗯?茶艺师是个什么证?

文|胖鲸头条 大可

年轻人掀起考证热,探讨考证的趋势变化与潜在商机。

一个年轻人新的社交话题在不断被提及——这次是“考证”。

同事请了两天假说是去考证,原以为是什么“中级工程师”或是什么“BEC英语”,毕竟在过去的印象中,好像只有为了突出技能又或是给自己加点工作竞争力,才会去“考证”加分。

计算机二级证、会计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这些耳熟能详的证书名称相信大部分人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都听说过或直接参与过。

因此,我理所应当地认为同事的“考证”是差不多范围内的技能证书。

谁知道半个月过去,同事是一脸兴奋地捧回了一个绿本本,正想恭喜她,定睛一看证书里上书几个大字——“茶艺师”。

嗯?茶艺师是个什么证?

好奇之下调研才发现,原来这届年轻人都有“考证”瘾,还是和过去不一样地“考证”。

“考证推荐”、“考证含金量高”、“适合女生考的证”……这类相关的话题已经是小红书的一股潮流,和“考证”相关的就已经有147万+的笔记帖。

除却传统的建筑注册师、教师资格证等考证笔记外,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还存在另一股的“考证流派”,而这一“考证流派”才是真正引起“考证热”的源头。

让年轻人上瘾的“考证”

朋友在家照顾孩子,本来是想能科学健康地给孩子做个饭,做着做着一不小心考了个“健康管理师”的证;

同事本来是行政岗,平时工作涉及一部分端茶送水,端着端着考回一个“茶艺师”证;

喜欢做家务收拾的闺蜜顺手考了个“整理收纳师”的证;

爱好红酒的朋友喝着喝着喝出了一个“品酒师”的证。

所以,你发现了没?

这届的年轻人考证不再是为了工作面试的“加分”,也不是为了去“考证”而准备考,而是顺应爱好,品味生活,彰显个性,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证”。

从为了工作转变为顺应生活,这其实非常符合以“彰显个性”为特点的Z世代年轻人。

大数据显示,目前“考证”的主力军集中在20岁至35岁之间的人群。活力、个性、随心,正是这个群体的特征。

除了“不为工作、为生活”这个趋势转变外,“不再为了别人考证”也成了最大的趋势变化之一。

“我妈让我考教资。”

“我爸说考个护士证好找工作。”

“我们人事要求考个普通话证。”

……

好像上述这些言论在5年前还是非常常见,于是过去的年轻人常常是为了“别人”而考证。

而现在——

“我想去考个品酒师,超酷!”

“说不定以后我可以成为一名瑜伽师?”

“别人”已经在年轻人“考证”的决定中缺失了过去的影响力。年轻人要不要考证主要在于自己想不想考。

心理咨询师、瑜伽师、婚庆情感咨询师、养老照护师等等,无数小众证书出现在了社交媒体分享笔记中,从备考经验到证书意义,从含金量比拼到难易程度,年轻人好像把“考证”当成了一个大型的“社交游戏”。

参照年前火的游戏“蛋仔派对”,或者我们可以称现在是更大型的“考证派对”?

“考证”成了烧钱的活动?

如果把“考证”称为一项活动,那么这项活动在中国由来已久。

从上文提到的过去流行的各类从业证,到现在网络总结出的“含金量前十证书排行榜”,“考证”二字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

不同的是,和过去证书影响收入、证书影响未来的论调不同,这届年轻人如上文提及般把“考证”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总结,又或是对抗焦虑的一种手段。

不过考证的趋势、类别虽然有了大的变化,但考证需要付出的成本依旧没有大的改变,甚至需要付出更多。

茶艺师1200元的报名费,品酒师3000元左右的报名费,瑜伽师更是要八千到一万不等的培训课时费。

有年轻人在小红书分享自己准备心理咨询师证书花费费用的记录:

“报名3180,考务490,证书到付20,总计3690。”

从这些数据背后,我们也可以窥见“考证热”带来的部分商机。

从“靠谱的培训机构是哪些?”、“怎么挑选适合的培训课程”,到“报名的流程怎么走”、“怎么一次性通过考试”,借助各大社交平台引流的课程辅导机构和课程产品枚不胜数。

那么“考证”是门好生意吗?

从调研来看,“考证”辅导机构和产品的门槛并不低,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准备,到和报名机构的合作引导学生完成报名,这过程中都需要对整个“考证”的细节非常了解。

而目前这些机构盈利的主要模式依旧在于赚取过程中“服务费”或者“中介费”。

年轻人考证的趋势变化,为这些机构和课程产品带来了市场,同时也预示了未来的危机。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很多年轻人“追捧“的一部分证书大都因为他们的爱好、兴趣或是潮流动向决定的,那么一旦潮流“过气”,和该证书相关的产品也将一夜之间被“抛弃“。

“考证”市场毋庸置疑一直存在着机遇,但问题在于如何一直把握年轻人的动态有能力及时转变辅助考证的方向。

让年轻人抵抗焦虑的“考证”

上文提及,年轻人考证的驱动力更多的由“别人”转向“自己”,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谈及考证的原因和动力,一部分年轻人是自我成长的内驱动,而另外一部分年轻人依旧在被“潮流”和“焦虑”所裹挟。

“不知道该干什么,考个证消磨一下时间,证到手也总不至于说是浪费时间?”

这样的论调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分享中。

但一纸薄薄的证书真的可以抵抗焦虑,真的可以证明“这段时间”是有意义的吗?

有人说,人的生活和时间,人所做的事情,没必要都需要“意义”二字。换句话说,“虚度光阴”在现在本身就是一种悠闲下的美好。

如果用这种价值观去衡量考证,那也不必说考证消磨了时间,毕竟参照游戏来说,“考证”本身成为了陪伴年轻人的一项“大型闯关游戏”。

例如说每张证书代表一局游戏,从加入到通过,需要打通从报名到学习到考试大大小小的关卡。而一张证书到手恰如收获一张SSR卡,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派上场,但总归是个厉害的存在,同时也可以再找到下一张自己感兴趣的想考的证书开启下一局。

这样类比,是不是显得“考证”有意思的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