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明一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这一句箴言,济宁,恰如其分。
许多人的记忆又会回到6月25日,在济宁曲阜尼山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
“数字文明对话选在济宁尼山,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赞扬,尼山是孔子的诞生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思想为世界多元文明和谐相处提供了思想理念的基础,是人类文明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尼山开展对话,正是体现了传统文明的思想智慧与数字时代新知识的碰撞交流。
翻看历史文化底蕴的另一面,如今的济宁,走过资源型探索的岁月,迈上多元化经济转型的道路,数字产业经济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赋能“制造强市”、践行文化“两创”。济宁的发展轨迹,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活缩影。

一脉相承的古城文明
每一座城市都拥有遥远的记忆,对于有着7000余年记忆的济宁来说,古槐路上那棵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孔子亲手栽种的槐树,成就了济宁的“孔孟之乡”,穿城而过,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给予了济宁“江北小苏州”的美誉,那夹在古槐和运河之间,毫不起眼的一座古楼,却承载着“诗仙”李白太多太多的情感。
时光匆匆而过,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伏羲氏)封任姓于此,任国又是济宁的前世;今生,济宁因济水而得名,更因此地从未遭受过洪涝灾害,人们得以繁衍生息,取名济宁。
安宁之地,政通人和,山水得灵性,风物必存异彩。
自春秋战国开始,历经千年朝代更迭,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人文景观,逐渐创建形成了“济宁古八景”,“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交相辉映,光彩齐放。
济宁是一座神奇的城市,这里不仅有孔孟二圣的儒家经典,还有水泊梁山八百里的豪情冲天,更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如果说“鲁菜”的前身孔府菜为官府菜,运河宴为商贾菜,那么梁山“水浒菜”就应该是农耕文化民间菜……
一座城市,万物比邻而居,却雅俗共赏,和美无常。它们相互不合,却在济宁融洽存在了上千年,依然欣欣向荣。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如今,济宁市已是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之一,十一个县市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和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有孟庙、孟府、水泊梁山、微山湖、宝相寺、峄山、少昊陵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不胜数。
千年风物,岁月洗礼。“文化济宁”也为城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动能。
当文化潜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岁月静好,仅是见证诉说一段过往。近些年,文化自信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幕后登台,诞生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中的强大动能蓄势待发。这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强劲的济宁而言,皆是机遇。

传统文化的现代解构
文化脉络绵延千年,又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国家赋予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文化使命。十年来,山东牢记嘱托,深耕山东人文沃土,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
而在积极践行文化“两创”的道路上,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济宁,必然要率先垂范。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文化“两创”工作,将建设文化济宁、突破文化强市纳入“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总体布局,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成功获得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权,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纵向看来,39 届国际孔子文化节、8 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国网络诚信大会、“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大会、2022 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首届中华印信文化精品展等一系列活动在济宁先后举办,赋予城市带有深刻印记的文化,并萌发影响世界的力量,在推动世界各类文明交流互鉴当中发挥积极作用。
横向看来,从曲阜尼山文化“两创”核心区到大运河文化带,再到黄河文化带,无数丰厚的文化资源正在被逐步开发挖掘,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上形成济宁新实践。

济宁的文化繁荣发展,正在适应和引导转向更广阔区域人群的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这也是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和文旅突破战略,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增长极的结果。
一方面,编制《济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济宁建成启用尼山圣境一期、孔子博物馆、孟苑等牵引性项目,微山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曲阜市、汶上县分别获评省首批文旅康养强县。
另一方面,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机遇,济宁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加大微山岛和南阳古镇保护性开发,微山湖旅游区已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
值得一提的是,在济宁,与文化相融合创造直接效益的,不仅仅是旅游,企业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同样是济宁市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济宁市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文化系统助企攀登活动,实施“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推进工程,孵化壮大三孔文旅、尼山文旅、孔府印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建成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9个,培育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0余家,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全媒体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最重要的是,通过建设“济宁好礼”项目库,济宁正不断培育壮大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多媒体等新兴业态,扶持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领军人物,计划年内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0家。
资源不一定就是优势,资源只有转化为价值才能变成优势,借由“文旅+”培育提振而来的文化消费,以及文化企业相结合带来的集群规模,济宁市正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样的发展思路极具创造性。

数字化的城市变革
大运河千载悠悠,不仅是文化的流传,更是数字产业时代的召唤。
深度融合了京杭运河水运特色,济宁龙拱港正以打造全国一流的内河智慧化集装箱示范港为目标,充分借鉴海港理念,在港机设备远控自动化、港口无人驾驶技术、港机设备国产化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5G全场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首创性成果。
这里建成了内河首个全流程自动化集装箱港口,实践了“远控自动化岸桥+无人智能水平运输平板车+自动化场桥”的内河集装箱装卸工艺新范式,实现了内河港口L4级无人平板车的商业化落地,探索实践了内河岸桥远控自动化常态化运营方案。
当前,数字技术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融入人类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的水平本身也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先进程度——既是一种标准,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济宁先后制定出台《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济宁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提出以“数字强市”为目标,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协同发展,在此推动下,济宁市数字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

近五年,济宁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0.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增长5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尤其,2022年,济宁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2023年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31.2亿元,同比增长40.5%,发展势头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并不仅仅体现于数据,也带给了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变革——
2021年、2022年济宁市连续两年宽带下载速率综合排名居全省第4位;实现市区、县城城区、乡镇镇区5G网络全覆盖,成功获评国家级千兆城市和国家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数字机关”建设等工作得到省大数据局通报表扬,“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品牌被评选为全国“政务服务优秀品牌”。
当下的济宁,正在全力构建智慧便捷的数字社会。
这里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城市大脑”开展提标建设,聚焦民生需求积极打造重点场景应用,并在2022年全省智慧社区考核成绩中位居全省第1位。建成“城市大脑”,形成“济宁市城市运行全景图”,济宁基本实现了“一屏观全城”;打造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等重点应用,济宁实现了入学报名“掌上办”、卫生健康服务“一码通用”、景区远程智能管理……
借势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济宁让文化“两创”插上了“数字翅膀”,涌现了许多国内首创、独创的运营模式。
济宁以济宁公共文化云为枢纽,引进了大量国家级和其他省市的优质数字文化服务资源,同时,将济宁本地的文化艺术特色数字资源推送至省级、国家级艺术平台,充分展示了济宁市文化艺术风采,实现文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
当数字化成为推动文明发展的“动力”引擎,“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正是千年文化底蕴走向世界的极佳契机。最重要的是,数字文明尼山对话通过精心策划展演展陈,以数字化方式生动呈现文化“两创”成果。

一场对话,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穿越千年时光,济宁在文化“两创”和数字产业方面的造诣传递出,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虽相隔千年时空,现今却相互成就。
文化终究会走向交流与繁荣,当全世界聚焦人工智能,构建交流、互鉴、包容的“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济宁,乃至我国与国际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诸多观点交汇,碰撞出新的火花。
对话,本身是一种文明交流的方式,儒家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世界也正是因为多样化的文化传承、交流而丰富多彩。
在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的道路上,济宁已成为“让世界认识山东、了解中国的又一前沿窗口”,亦成为国内与国际观点交汇的节点城市。
近年来,济宁围绕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逐步搭建起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为代表的高端文化交流平台。
尤其,济宁以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角度谋划文化“两创”主要内容,打通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联动渠道,相继组织开展“相约孔孟之乡 品味文化济宁”国内外线上联动宣传、“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遇见济宁”优秀传统文化综合传播项目等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有效扩大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城市品牌效应。

当“数字文明尼山对话”花落济宁,为期三天的活动除开幕式、主论坛外,还举办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员代表座谈会,围绕“共迎数字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信心·复苏”的主题进行座谈。
推进数字技术点亮文明之灯,回忆彼时举办的数字文化展演、“天涯若比邻”光影秀等,让古老文化穿越厚重的历史,集中展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最具有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象征的济宁曲阜尼山举办数字文化论坛,将传统文化、古代文明和当代的数字发展、数字文明相对话,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地的一个标识性事件。
传统文化牵手数字文明,这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契机,济宁也将牢牢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企业、高端信息化人才集聚济宁。
可以说,属于济宁的舞台已经到来——继“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之后,9月26日至28日,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又将在济宁曲阜尼山举办。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主题,除主论坛外,还将举办10场分论坛,并在泰国、奥地利、意大利开设三场海外分论坛。
立足自身作为儒家文化“泉源”的资源特色,借助数字赋能,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登峰”与推广普及“落地”并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济宁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