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箭厂视频】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箭厂视频】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

在南京,日本人只有不到 500 个。他们来南京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出于工作,有的出于偶然,有的出于好奇,也有的出于无奈。但相似的是,来之前他们多少都会觉得恐惧,来了后却渐渐不再惧怕,对南京几乎都是一致好评。不少人还对我说,南京其实比他们想象的对日本人要更包容。

2016年12月13日,上午10点01分,凄厉的警报声又一次在南京上空响起。

两年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经过3天的审议,每年12月13日被正式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就是在那一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冒出了拍摄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的想法。

南京有多少日本人?中国有那么多城市,他们为什么选择南京?在他们眼里,南京又是怎样的一座城市?这些和南京大屠杀惨痛史实纠缠在一起,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

今年七月,通过我的高中老师,我联系到了一位南京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川濑由高。他来自日本北海道,过去几年,一直在南京周边一个叫高淳的地方做田野调查,每天和当地的农民们住在一起。农民们开玩笑叫他“小日本鬼子”,但却跟他相处非常愉快。最后,他要回日本前农民们还对他很不舍,请他吃了好几个咸鸭蛋。

从川濑那里,我得知在南京的日本人有一个微信群。他在群里提到了我的拍摄想法,问大家有没有人愿意来见我。一开始,我以为日本人会很害羞,并没有抱太多期望,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七八个日本人加我微信表示愿意见面。

其中,有位南京大学的留学生叫坂本,说他在日本有工作,来中国读书。聊的过程中,我们无意间聊到了日本老板很严厉的问题,我就问他,你老板是什么样的人?他说,我的老板是安倍。他的回答把我吓了一跳。然后他对我“招”了,说其实他是来自日本的外交官,到南京来学习中文,跟我见面是想探探我是真的在做纪录片,还是一个不怀好意的“间谍”。

这段小插曲让我对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群体更加充满了好奇。后来,通过介绍,我认识的在南京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有同样是外交官来中国读书的三枝与土屋,嫁给了南京老公的日本女孩秀美,本人是混血娶了个南京老婆刚刚生了宝宝的酒吧店长ryo,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当天过生日的日料店老板,不顾家人反对来读书的minori等等。

透过他们,我逐渐了解到,其实在南京日本人只有不到500个,而在相邻的上海,这个数字是50000。南京日本人少,除了历史原因,和南京在招商引资上向来比较保守也有关系。总之,日本人来南京的机会着实不多。

而他们来南京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出于工作,有的出于偶然,有的出于好奇,也有的出于无奈。相似的是,来之前他们多少会觉得恐惧,但来了南京后都渐渐不再惧怕,对南京也几乎都是一致好评。不少人还对我说,南京其实比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对日本都要包容。

最让我感动的,是片中的那位嫁到南京的石川果林。当初嫁来的时候,男方家庭一直反对,可她未婚夫那位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奶奶却说,没关系,你嫁吧。

还有在日料店打工的小哥仁通,为了爱情来到中国。在12月13日当天,面对讨厌日本的南京人“不是他干的无所谓,日本人就是日本人”的指责时,他仍然会觉得不好意思。尽管,他声称自己的爷爷并没有来过南京。

如果不是拍这个片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跟这么多日本人接触,也不会有机会更仔细地观察这样一个生活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中的群体。

当然,也有人不愿意接受拍摄,担心放出来后大众对他们会有难听的评价。还有人面对镜头,肆无忌惮地说出了一些个人对历史的看法和质疑,哪怕知道我听后会不舒服。但有趣的是,他们都喜欢这座城市,习惯了这座城市,渴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当下的南京,即便有时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份小心翼翼的警惕。

南京日本人会的会长兔泽,来南京已经有20年。他对我们说,在南京街头,看到梧桐树粗壮、高大,走在它们下面会有种安全的感觉。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中国安家落户。

2016年12月13日,时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9周年公祭,警报声再度鸣响,市中心最繁忙的街道上没有了车辆。

我不知道第一次经历公祭日的结奈心里会怎么想?不知道果林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三个孩子今天在学校被人欺负?仁通会不会又装一次韩国人?兔泽先生是否会走过街头那郁郁葱葱让他感到无比安全的梧桐树?

但我知道,大屠杀后79周年的纪念日,整个南京都在为逝去的亡灵默哀,祈祷世界和平。这座城市没有忘记历史,也没有留下仇恨。

制作团队简介:

郭容非:箭厂制片人,内向的、喜欢毛鸡蛋的南京人。

李佳摄像师,还是不敢吃毛鸡蛋。

余润泽:摄像师,终于吃上了毛鸡蛋。

唐筱岚:剪辑师,剪完该片get了日语味的南京口音。

陈炜森:箭厂制片助理,祝愿世界人民大团结。

王无冕:箭厂调色师,想认识那个日本姑娘。

温嘉峻:箭厂后期总监,嗜命如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箭厂视频】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

在南京,日本人只有不到 500 个。他们来南京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出于工作,有的出于偶然,有的出于好奇,也有的出于无奈。但相似的是,来之前他们多少都会觉得恐惧,来了后却渐渐不再惧怕,对南京几乎都是一致好评。不少人还对我说,南京其实比他们想象的对日本人要更包容。

2016年12月13日,上午10点01分,凄厉的警报声又一次在南京上空响起。

两年前,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经过3天的审议,每年12月13日被正式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就是在那一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冒出了拍摄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的想法。

南京有多少日本人?中国有那么多城市,他们为什么选择南京?在他们眼里,南京又是怎样的一座城市?这些和南京大屠杀惨痛史实纠缠在一起,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

今年七月,通过我的高中老师,我联系到了一位南京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川濑由高。他来自日本北海道,过去几年,一直在南京周边一个叫高淳的地方做田野调查,每天和当地的农民们住在一起。农民们开玩笑叫他“小日本鬼子”,但却跟他相处非常愉快。最后,他要回日本前农民们还对他很不舍,请他吃了好几个咸鸭蛋。

从川濑那里,我得知在南京的日本人有一个微信群。他在群里提到了我的拍摄想法,问大家有没有人愿意来见我。一开始,我以为日本人会很害羞,并没有抱太多期望,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七八个日本人加我微信表示愿意见面。

其中,有位南京大学的留学生叫坂本,说他在日本有工作,来中国读书。聊的过程中,我们无意间聊到了日本老板很严厉的问题,我就问他,你老板是什么样的人?他说,我的老板是安倍。他的回答把我吓了一跳。然后他对我“招”了,说其实他是来自日本的外交官,到南京来学习中文,跟我见面是想探探我是真的在做纪录片,还是一个不怀好意的“间谍”。

这段小插曲让我对生活在南京的日本人群体更加充满了好奇。后来,通过介绍,我认识的在南京的日本人越来越多。有同样是外交官来中国读书的三枝与土屋,嫁给了南京老公的日本女孩秀美,本人是混血娶了个南京老婆刚刚生了宝宝的酒吧店长ryo,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当天过生日的日料店老板,不顾家人反对来读书的minori等等。

透过他们,我逐渐了解到,其实在南京日本人只有不到500个,而在相邻的上海,这个数字是50000。南京日本人少,除了历史原因,和南京在招商引资上向来比较保守也有关系。总之,日本人来南京的机会着实不多。

而他们来南京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出于工作,有的出于偶然,有的出于好奇,也有的出于无奈。相似的是,来之前他们多少会觉得恐惧,但来了南京后都渐渐不再惧怕,对南京也几乎都是一致好评。不少人还对我说,南京其实比绝大多数中国城市对日本都要包容。

最让我感动的,是片中的那位嫁到南京的石川果林。当初嫁来的时候,男方家庭一直反对,可她未婚夫那位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奶奶却说,没关系,你嫁吧。

还有在日料店打工的小哥仁通,为了爱情来到中国。在12月13日当天,面对讨厌日本的南京人“不是他干的无所谓,日本人就是日本人”的指责时,他仍然会觉得不好意思。尽管,他声称自己的爷爷并没有来过南京。

如果不是拍这个片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跟这么多日本人接触,也不会有机会更仔细地观察这样一个生活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中的群体。

当然,也有人不愿意接受拍摄,担心放出来后大众对他们会有难听的评价。还有人面对镜头,肆无忌惮地说出了一些个人对历史的看法和质疑,哪怕知道我听后会不舒服。但有趣的是,他们都喜欢这座城市,习惯了这座城市,渴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当下的南京,即便有时不可避免地带着一份小心翼翼的警惕。

南京日本人会的会长兔泽,来南京已经有20年。他对我们说,在南京街头,看到梧桐树粗壮、高大,走在它们下面会有种安全的感觉。他希望自己可以在中国安家落户。

2016年12月13日,时值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9周年公祭,警报声再度鸣响,市中心最繁忙的街道上没有了车辆。

我不知道第一次经历公祭日的结奈心里会怎么想?不知道果林会不会担心自己的三个孩子今天在学校被人欺负?仁通会不会又装一次韩国人?兔泽先生是否会走过街头那郁郁葱葱让他感到无比安全的梧桐树?

但我知道,大屠杀后79周年的纪念日,整个南京都在为逝去的亡灵默哀,祈祷世界和平。这座城市没有忘记历史,也没有留下仇恨。

制作团队简介:

郭容非:箭厂制片人,内向的、喜欢毛鸡蛋的南京人。

李佳摄像师,还是不敢吃毛鸡蛋。

余润泽:摄像师,终于吃上了毛鸡蛋。

唐筱岚:剪辑师,剪完该片get了日语味的南京口音。

陈炜森:箭厂制片助理,祝愿世界人民大团结。

王无冕:箭厂调色师,想认识那个日本姑娘。

温嘉峻:箭厂后期总监,嗜命如钱。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