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怪谈》点击破六亿,其实它都是日本上世纪玩剩下的套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怪谈》点击破六亿,其实它都是日本上世纪玩剩下的套路

目前的《中国怪谈》才学到了一点皮毛,现在就高呼这是一部中国动漫史上转折性漫画集还为时尚早。

作者:毛利小二郎

上周,网易漫画上的一部《中国怪谈》点击量突破了6亿,很多人高呼这预示着新时代的商业变现之路,作者十日十月为“中国版的伊藤润二”,这部恐怖故事漫画会成为中国动漫史上转折点。But,读娱君看了几话以后发现,这不就是漫画版日本长寿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么?

首先从名字上,日语中“物语”的意思就是故事,霓虹就是“世界”(这里吐槽一下日本人的自大……),《世界奇妙物语》整个翻译过来就是《日本志怪》,再看《中国怪谈》,是不是有点眼熟?

再次从内容上看。稍微关注日本动漫影视的人应该都知道《世界奇妙物语》,因为实在是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剧,读娱君已经向身边的小伙伴安利这部剧长达五年。这是日本1990年开始拍摄的一部每集由3个每个约15分钟的短篇构成的超级长寿剧,剧中永久设置一位“叙述人”,但仅作为串起整话的承接作用。

该剧故事的内容大多由都市传说改编而来,场景都是现代人们生活的地方,利用人们的好奇心、超级大脑洞以及前卫的科技感,吸引了日本各大明星的参与,也掠夺了全世界青少年用户。当时甚至有“不要在日本的Yahoo搜寻框内输入「ががばば」”的强效营销手段引爆全球市场。(大家可以随手百度一下,特效还是很赞的)

来看看目前更新至130集的《中国怪谈》:每一话1-4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15-20个画幅,以单元叙事的方式讲述主人翁小智的“恐怖日常”。虽然主人公与《世奇》不一样,一直是小智(这部剧也被称为“小智的一万种死法”),但是是主人公无数次死亡后重生,故事场景电梯、卧室、办公室等日常场所,切入点往往以日常生活中接触几率极大的手机、电视……

是不是很眼熟?

然而,这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剧,目前的《中国怪谈》才学到了其中的皮毛,就要高呼这是一部中国动漫史上转折性漫画集还为时尚早。

为何?且听读娱君娓娓道来。

首先,中国动漫从一开始并不是“日向”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动漫就曾以独特的“中国风”横扫全球市场。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缺乏工业化路线的上美应该给动漫创业公司上了第一课。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应该是上世纪中国动漫产业最老资格的动画制作单位,没有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美的成绩堪比“东方迪士尼”:上美凭借“中国风”走天下,有48部美术片先后在国内69次获奖;有45部美术片在国际上73次获奖。《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等在内的200多个奖项。

但是在其市场运作方面,却仍然停留在“小儿科”的阶段,相比工业化按季度几十上百集生产动画的日本,在中国大量引进日本动画的同时期,上美仍旧习惯于传统的一集完结型动画,年产量大约在20集左右,制作10集舒克贝塔用了两年,制作九集魔方大厦用了4年。

在制作成本与产出比也是令人乍舌:一部10分钟的国产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一次只能卖到100元人民币,成本却高达30万元。但当时没有所谓的IP,更没有什么延伸品发展。该厂2000年全年的销售额为2279.6万元,21世纪基本就没有上美什么事了。

央产动漫的大投入低产出,也一定程度说明中国动漫产业的商业化的众多问题,那段时间,国家真的是不计人力、不计成本在扶植动漫发展,慢工出细活没关系。

当然,中国也有商业化走的很好的个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还有最近遭人诟病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通过衍生品和版权,成功打造出模糊初级的中国式动漫IP商业模式。

然而,随着“日向”风靡,中国风的动漫形象在中国基本卖不动。这与青少年用户长期接触日本、美国高质量“进口货”有关。

不像美国、日本动漫有极高的辨识度,中国动漫完全没有中国特色!除了幼稚化、低龄化来过总局的“安检”,就没有任何特色。现在连维密秀都用龙袍、青花瓷作为图案样板了,我们还在拼大制作、炫特效,学完美国的特效制作,再学日本的故事线,最终成了四不像。

读娱君认为,抛弃“中国风”不仅是影视行业,更是文创领域最大的悲哀,中日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为什么日本在文学、影视、动漫领域崭露头角,而中国却一直没什么起色。

最终,这波靠着进口动漫培养出来的80、90、00后,逐渐转向了日本动漫和美国漫画,而国内像《大闹天宫》这样经典的宣扬国粹的东西,根本无法提起现在孩子的兴趣,更别说为之买单。

这不得不说到另一个问题:国内动漫制作水平不足,动漫人的创作能力参差不齐。

日本从短期大学到正规帝大,都有十分正规的培训体系,并且每个工种都有定向培养,从上色的仕上到到画室购买画材的帮工,有20-30种。而国内学画漫画简直是不务正业,小广告上的民办动漫学校不是传销组织就万幸了。

乱七八杂的资本先行的动漫产业

中国动漫产业确实在最近几年有了质的突破,商业化之路也亦步亦趋学得像模像样。据网络数据显示,目前在动漫产业厮杀的除了2015年下半年以来新成立的几百个创业企业,还有几大上市公司和巨头的布局:

更别说以动漫产业上市的奥飞动漫等行业内巨头。虽然上表略显乱七八糟,但是各大“巨头”们的布局基本只有两个脉络:

一是买买买,投资导向。有技术、创作能力强的团队,拿不到钱只会白搭,大公司投资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不仅给钱还给资源。但是有投资方就意味着“站队”。国内动漫作品聚集地A、B站就是因为投资者不一样,产生的一系列不太光彩的竞争手段,读娱君说极其反感,相信大家也不会反对。

随着IP概念的炒作,但凡手上有点钱的,都想进来碰碰运气,据读娱君统计,2016年动漫相关创企至少有300家,而仅在2016年下半年,获投的创业企业就有31起。

而是作品导向,各大巨头旗下重点宣传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小的创企甚至是团队生产,并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后,巨头们直接将整个团队、公司买过来,这次的《中国怪谈》就是网易漫画在作者这部作品受众很广以后买过来,再大力宣传,更深入的IP挖掘怒赚一笔的典型。这其实与第一条买买买没什么区别。

再说一下分级制度,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还不实施,不分级,就不可能光明正大的看到不弱智的动画片和漫画书。就像贺岁的《大闹天宫》真的不太适合全家人一起看,读娱君也就睡了三觉,被小侄子尖叫吵醒了两次而已。

虽然你们可能说,创新是一步步来的,国漫怎么能一口吃个胖子嘛,但是读娱君认为靠这一个类似“单行本”的《中国怪谈》,耍着90年代日本人玩剩下的套路来“扭转局势”,读娱君是不大赞成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怪谈》点击破六亿,其实它都是日本上世纪玩剩下的套路

目前的《中国怪谈》才学到了一点皮毛,现在就高呼这是一部中国动漫史上转折性漫画集还为时尚早。

作者:毛利小二郎

上周,网易漫画上的一部《中国怪谈》点击量突破了6亿,很多人高呼这预示着新时代的商业变现之路,作者十日十月为“中国版的伊藤润二”,这部恐怖故事漫画会成为中国动漫史上转折点。But,读娱君看了几话以后发现,这不就是漫画版日本长寿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么?

首先从名字上,日语中“物语”的意思就是故事,霓虹就是“世界”(这里吐槽一下日本人的自大……),《世界奇妙物语》整个翻译过来就是《日本志怪》,再看《中国怪谈》,是不是有点眼熟?

再次从内容上看。稍微关注日本动漫影视的人应该都知道《世界奇妙物语》,因为实在是一部让人脑洞大开的剧,读娱君已经向身边的小伙伴安利这部剧长达五年。这是日本1990年开始拍摄的一部每集由3个每个约15分钟的短篇构成的超级长寿剧,剧中永久设置一位“叙述人”,但仅作为串起整话的承接作用。

该剧故事的内容大多由都市传说改编而来,场景都是现代人们生活的地方,利用人们的好奇心、超级大脑洞以及前卫的科技感,吸引了日本各大明星的参与,也掠夺了全世界青少年用户。当时甚至有“不要在日本的Yahoo搜寻框内输入「ががばば」”的强效营销手段引爆全球市场。(大家可以随手百度一下,特效还是很赞的)

来看看目前更新至130集的《中国怪谈》:每一话1-4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15-20个画幅,以单元叙事的方式讲述主人翁小智的“恐怖日常”。虽然主人公与《世奇》不一样,一直是小智(这部剧也被称为“小智的一万种死法”),但是是主人公无数次死亡后重生,故事场景电梯、卧室、办公室等日常场所,切入点往往以日常生活中接触几率极大的手机、电视……

是不是很眼熟?

然而,这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剧,目前的《中国怪谈》才学到了其中的皮毛,就要高呼这是一部中国动漫史上转折性漫画集还为时尚早。

为何?且听读娱君娓娓道来。

首先,中国动漫从一开始并不是“日向”的,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动漫就曾以独特的“中国风”横扫全球市场。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缺乏工业化路线的上美应该给动漫创业公司上了第一课。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应该是上世纪中国动漫产业最老资格的动画制作单位,没有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上美的成绩堪比“东方迪士尼”:上美凭借“中国风”走天下,有48部美术片先后在国内69次获奖;有45部美术片在国际上73次获奖。《大闹天宫》、《牧笛》、《三个和尚》、《宝莲灯》等优秀作品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包括丹麦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及“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童牛奖”等在内的200多个奖项。

但是在其市场运作方面,却仍然停留在“小儿科”的阶段,相比工业化按季度几十上百集生产动画的日本,在中国大量引进日本动画的同时期,上美仍旧习惯于传统的一集完结型动画,年产量大约在20集左右,制作10集舒克贝塔用了两年,制作九集魔方大厦用了4年。

在制作成本与产出比也是令人乍舌:一部10分钟的国产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一次只能卖到100元人民币,成本却高达30万元。但当时没有所谓的IP,更没有什么延伸品发展。该厂2000年全年的销售额为2279.6万元,21世纪基本就没有上美什么事了。

央产动漫的大投入低产出,也一定程度说明中国动漫产业的商业化的众多问题,那段时间,国家真的是不计人力、不计成本在扶植动漫发展,慢工出细活没关系。

当然,中国也有商业化走的很好的个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还有最近遭人诟病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通过衍生品和版权,成功打造出模糊初级的中国式动漫IP商业模式。

然而,随着“日向”风靡,中国风的动漫形象在中国基本卖不动。这与青少年用户长期接触日本、美国高质量“进口货”有关。

不像美国、日本动漫有极高的辨识度,中国动漫完全没有中国特色!除了幼稚化、低龄化来过总局的“安检”,就没有任何特色。现在连维密秀都用龙袍、青花瓷作为图案样板了,我们还在拼大制作、炫特效,学完美国的特效制作,再学日本的故事线,最终成了四不像。

读娱君认为,抛弃“中国风”不仅是影视行业,更是文创领域最大的悲哀,中日同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为什么日本在文学、影视、动漫领域崭露头角,而中国却一直没什么起色。

最终,这波靠着进口动漫培养出来的80、90、00后,逐渐转向了日本动漫和美国漫画,而国内像《大闹天宫》这样经典的宣扬国粹的东西,根本无法提起现在孩子的兴趣,更别说为之买单。

这不得不说到另一个问题:国内动漫制作水平不足,动漫人的创作能力参差不齐。

日本从短期大学到正规帝大,都有十分正规的培训体系,并且每个工种都有定向培养,从上色的仕上到到画室购买画材的帮工,有20-30种。而国内学画漫画简直是不务正业,小广告上的民办动漫学校不是传销组织就万幸了。

乱七八杂的资本先行的动漫产业

中国动漫产业确实在最近几年有了质的突破,商业化之路也亦步亦趋学得像模像样。据网络数据显示,目前在动漫产业厮杀的除了2015年下半年以来新成立的几百个创业企业,还有几大上市公司和巨头的布局:

更别说以动漫产业上市的奥飞动漫等行业内巨头。虽然上表略显乱七八糟,但是各大“巨头”们的布局基本只有两个脉络:

一是买买买,投资导向。有技术、创作能力强的团队,拿不到钱只会白搭,大公司投资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不仅给钱还给资源。但是有投资方就意味着“站队”。国内动漫作品聚集地A、B站就是因为投资者不一样,产生的一系列不太光彩的竞争手段,读娱君说极其反感,相信大家也不会反对。

随着IP概念的炒作,但凡手上有点钱的,都想进来碰碰运气,据读娱君统计,2016年动漫相关创企至少有300家,而仅在2016年下半年,获投的创业企业就有31起。

而是作品导向,各大巨头旗下重点宣传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小的创企甚至是团队生产,并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后,巨头们直接将整个团队、公司买过来,这次的《中国怪谈》就是网易漫画在作者这部作品受众很广以后买过来,再大力宣传,更深入的IP挖掘怒赚一笔的典型。这其实与第一条买买买没什么区别。

再说一下分级制度,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还不实施,不分级,就不可能光明正大的看到不弱智的动画片和漫画书。就像贺岁的《大闹天宫》真的不太适合全家人一起看,读娱君也就睡了三觉,被小侄子尖叫吵醒了两次而已。

虽然你们可能说,创新是一步步来的,国漫怎么能一口吃个胖子嘛,但是读娱君认为靠这一个类似“单行本”的《中国怪谈》,耍着90年代日本人玩剩下的套路来“扭转局势”,读娱君是不大赞成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