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参加总理座谈会的四位经济学家最近在关注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参加总理座谈会的四位经济学家最近在关注什么?

座谈会上,刘元春、黄群慧、黄益平、高瑞东等经济学家先后发言。

2023年2月6日,杭州,临安区天目山镇一家外贸企业,工人在抛光销售海外的自行车钢圈。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10月13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专家、企业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刘元春、黄群慧、黄益平、高瑞东等经济学家先后发言。

会后发布的新闻稿并未披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内容,界面新闻整理了四位专家近期公开发表的观点,其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接下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发力方向。

刘元春:对房地产深度调整要有充分预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增长等,他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谈及了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可能给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刘元春表示,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整比较剧烈,其调整深度、长度、难度可能不同于以往,要对“超级房地产周期”有充分的预期,对房地产调整路径和风险释放方式有足够的研判。

他指出,房地产从原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转变到适宜的杠杆、流转速度、盈利的新模式,需要时间调整。房地产调整的艰难性,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投融资模式等造成冲击,地方投融资模式和激励机制重构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房地产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会不断释放。

他还表示,虽然近期政府密集出台的稳楼市措施会发挥积极作用,但不能寄希望于短时间内行业出现明显逆转。预计到明年防风险依然是重要课题,三年疫情让我国政策空间有所压缩,但是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依然很重要,经济的稳步恢复需要政策加以呵护。

黄群慧: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他最近的观点聚焦在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黄群慧在10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在西方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打压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面临着多重压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他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拓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黄益平: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应该包含四条原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为金融市场、数字经济等,他最近的观点涉及平台经济监管。

9月24日,黄益平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过去几年来,平台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监管和规范是合理的,但不可否认强监管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业信心和发展态势受到一定影响。如今,对于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治已经结束,下一步要进入常态化监管的阶段。

对于常态化监管,他认为应该包含四条比较主要的原则。首先,监管要在规范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对于不好的行为要进行规范,同时不要扼杀创新的动力,此外还要在头部平台和中小微企业生存之间求得平衡;其次,平台经济监管和治理必然牵涉到多个部门,需要协调地制定政策和施行政策;第三,监管规则应该透明,以稳定市场和行业的预期;第四,对于数字经济,需要制定国际化的标准,比如,跨境数据规则制定需要考虑和国际接轨、衔接。

高瑞东:扩大总需求以应对美国“去风险”政策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长期研究全球宏观经济和中美政经形势,他最近的观点涉及美国政府推动的“去风险”经济策略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9月27日,高瑞东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时表示,美国推动“去风险”策略的重灾区在贸易方面,这值得高度重视。在2007年-2022年期间,中国一直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国,但目前已经滑落到第四位,前三位是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

在他看来,应对美国的“去风险”经济策略,中国在应对上需要多头并进。一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全球化的捍卫者;二是着力打造更加强韧的供应链体系;三是着力扩大总需求。

高瑞东进一步表示,对外商而言,到中国投资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市场,其次是看重中国的营商环境、要素成本相关优势。如果整体总需求不足,价格相对低迷,中国对于外商的吸引力就会出现系统性下降。所以,着力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增速保持在符合潜在产出的水平上,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资本、技术外溢效应的持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参加总理座谈会的四位经济学家最近在关注什么?

座谈会上,刘元春、黄群慧、黄益平、高瑞东等经济学家先后发言。

2023年2月6日,杭州,临安区天目山镇一家外贸企业,工人在抛光销售海外的自行车钢圈。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10月13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专家、企业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刘元春、黄群慧、黄益平、高瑞东等经济学家先后发言。

会后发布的新闻稿并未披露与会专家的具体发言内容,界面新闻整理了四位专家近期公开发表的观点,其观点和建议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透露接下来中国经济政策可能的发力方向。

刘元春:对房地产深度调整要有充分预期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增长等,他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谈及了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可能给经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刘元春表示,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整比较剧烈,其调整深度、长度、难度可能不同于以往,要对“超级房地产周期”有充分的预期,对房地产调整路径和风险释放方式有足够的研判。

他指出,房地产从原来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的发展模式,转变到适宜的杠杆、流转速度、盈利的新模式,需要时间调整。房地产调整的艰难性,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出让金、投融资模式等造成冲击,地方投融资模式和激励机制重构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房地产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可能会不断释放。

他还表示,虽然近期政府密集出台的稳楼市措施会发挥积极作用,但不能寄希望于短时间内行业出现明显逆转。预计到明年防风险依然是重要课题,三年疫情让我国政策空间有所压缩,但是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定位依然很重要,经济的稳步恢复需要政策加以呵护。

黄群慧: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他最近的观点聚焦在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黄群慧在10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在西方对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打压的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面临着多重压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他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顺应产业发展大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实体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推动形成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产业基础能力和现代化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

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优化升级。

另一方面,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拓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黄益平: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应该包含四条原则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为金融市场、数字经济等,他最近的观点涉及平台经济监管。

9月24日,黄益平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过去几年来,平台经济出现了一些问题,监管和规范是合理的,但不可否认强监管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业信心和发展态势受到一定影响。如今,对于平台经济的专项整治已经结束,下一步要进入常态化监管的阶段。

对于常态化监管,他认为应该包含四条比较主要的原则。首先,监管要在规范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对于不好的行为要进行规范,同时不要扼杀创新的动力,此外还要在头部平台和中小微企业生存之间求得平衡;其次,平台经济监管和治理必然牵涉到多个部门,需要协调地制定政策和施行政策;第三,监管规则应该透明,以稳定市场和行业的预期;第四,对于数字经济,需要制定国际化的标准,比如,跨境数据规则制定需要考虑和国际接轨、衔接。

高瑞东:扩大总需求以应对美国“去风险”政策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长期研究全球宏观经济和中美政经形势,他最近的观点涉及美国政府推动的“去风险”经济策略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9月27日,高瑞东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时表示,美国推动“去风险”策略的重灾区在贸易方面,这值得高度重视。在2007年-2022年期间,中国一直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国,但目前已经滑落到第四位,前三位是欧盟、墨西哥和加拿大。

在他看来,应对美国的“去风险”经济策略,中国在应对上需要多头并进。一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做全球化的捍卫者;二是着力打造更加强韧的供应链体系;三是着力扩大总需求。

高瑞东进一步表示,对外商而言,到中国投资首先看重的是中国市场,其次是看重中国的营商环境、要素成本相关优势。如果整体总需求不足,价格相对低迷,中国对于外商的吸引力就会出现系统性下降。所以,着力扩大总需求,使得经济增速保持在符合潜在产出的水平上,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资本、技术外溢效应的持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