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话银杏谷资本陈向明:科技创业和投资都要追寻最小阻力线 | REAL大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对话银杏谷资本陈向明:科技创业和投资都要追寻最小阻力线 | REAL大会

早期投资最大的风险不是投错了什么,而是错过了什么。

摄影:界面新闻记者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李京亚

去年投资圈无人不谈的“投早投小投科技”,进入今年下半年已失去声量。

相比避风港属性,投早投小的泡沫气质更浓。上海科创集团董事长傅红岩就曾提到, 2022年中国种子期投资数仅占投资总数量的7%。 据他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创业有项目荒、赛道荒;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投资的投资量大幅减少。

但仍有投资人逆势而上,高举高打投早投小,诞生于杭州的银杏谷资本就是其中之一。这家机构脱身于制造业产投士兰创投,有着浓郁的阿里基因,其创始人陈向明的研究生导师是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其机构的不少投资经理曾在阿里工程条线任职。成立十年来,银杏谷资本累计投资了300多家早期科技类企业,其中上市企业20余家,近三年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共有8家。

1026日,在界面新闻主办的2023 REAL科技大会上,银杏谷资本创始人、总裁陈向明发表了题为《科技投资的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演讲。这位坚持关注早期科技投资的投资人,直面了早期投资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现实,坦言国内早期投资已经过了个人天使的阶段,进入到机构化、阵地战阶段。但他强调要正确看待科技投资面临的风险,把高损耗率视作科技投资公司盈利模型的一部分,而良好生态的搭建,可以帮助机构提升项目线索质量和投资判断力。

界面新闻了解到,近年为贯彻自己机构的创始理念,陈向明开始与政府合作一些有别于市场化融资的交易结构,并尝试把二级市场的资金引入到一级市场投早小科技的实体领域。他表示,银杏谷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多余的募资压力,也没有进行投资回调,甚至直言银杏谷投早投小的手法与十年前并无变化。

银杏谷的这种投资风格是否适用于其他投资机构?其投资成效又如何?

以下为专访摘要:

界面新闻:除了AI之外,从卫星通信到先进制造再到企业服务,银杏谷资本投资的科技赛道似乎分散而精细,在如今投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的时期,你们是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选择这些精细赛道的?

陈向明:我们的投资团队脱胎于士兰微半导体,有着浓郁的科技基因,对硬科技也有着天然的热情,同时因为半导体也算是产业龙头赛道,所以我们虽然投早期,但团队也有着识别边界判断未来商业前景的素养,能够很好把握科技前沿的同时,又不能离钱太远。

做早期投资,每个新项目都是510年才见分晓,所以你短期经营的好与不好其实没有关系,反而短期的经济不景气是给你一个从容去判断项目、理性找到更好项目的机会。我没有特别感受到要去谨慎分配有限的投资资源,我们机构其实还在招人。

我们今年并没有回调,反而在扩大边界,走出了浙江,在深圳做了一支鹏城愿景基金。基金是以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专业投资机构模式组建,首期规模为10亿元,专门为鹏城实验室所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方面通过基金的赋能,让科学研究离产业转化更近一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我们大量的科技种子项目的来源问题

鹏城愿景基金将会是银杏谷未来投资业务的重点。我们把原来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大学、云栖工程院的科技投资经验,放到鹏城实验室大的体系里去做复制放大,系统性地推广。

界面新闻:2019年科创板登场之后,硬科技掀起IPO浪潮,从此硬科技投资人分为两大阵营,一部分有深厚的的产业背景,一部分由TMT投资人转战而来。当行业处于低活跃度时期哪类投资人更有优势?

陈向明:我自己是一头产业一头互联网的投资人,银杏谷本身也是一个产业跟互联网平台羁绊深厚的机构,这种结合的浓度甚至高于阿里的投资部,有很多阿里过来的工程师在做我们的投资经理。同时,我们跟科学家也结合得非常紧密。

我通过十几年的摸索,找到了三者之间怎么协同起来用投资的方式去做表达范式,做得尚可,所以我们对行业回调体感会更好。

界面新闻:阿里走出的10万毕业生里有800多位创办了知名企业,如何看待一级市场近年达成的如大厂高P不投的共识

陈向明:我觉得“大厂高P不投”这句话太教条,有点刻舟求剑。就像以前的口号,唯大厂高P就投,现在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我们也投过很多大厂高P,有失败也有成功。

具备大厂经验的人肯定有优势,这是无可质疑的。只是大厂的人一般更擅长高空飞行,但创业公司起步阶段的主要技能又要靠低空飞行。但以前我也跟阿里很多高P说过,不要把阿里平台给你的能力,幻想成你个人的能力,投资人也要有方式判断这个人有哪些能力是离开大厂后继续具备的。此外,投资人最好帮助离开大厂的创业者,找到一个传统制造业的搭档,尤其是了解现实世界问题的人进行创业结合,同时考察大厂出来的高管是否具备开放的学习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创业九死一生,这样成功的几率会高。

再聪明的人,最终都会体现在做得事情上,做事是照妖镜,能识别是真高P还是假高P。创业项目自商业计划书BP为起点,一个人能把BP写好,把想做的事情表达得很通透,其实就反映出了他的认知能力。创业的关键点,在于创业者能否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的交汇处,同时还能够找到一个阻力最小的切入点,画出最小阻力线。

界面新闻:似乎大多数机构对投早投小投科技停留在口号层面,甚至演变成泡沫和更大的风险,那么去年到今年,早期项目的机会和风险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陈向明:更多的后期公司来参与投小投早投科技,但他们原来的理念和投资逻辑需要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对风险的感知要改变,从回避风险到拥抱风险。我一直认为,早期投资最大的风险不是投错了什么,而是错过了什么。再如,盈利模型也要调整,要把高损耗率视作科技投资公司盈利模型的一部分。一个投资公司特别强调成功率的时候,说明你没有站在炮火纷飞的最前线,你就触摸不到伟大的创业公司。

界面新闻:银杏谷在早期投资的手法上最近一年有什么新变化?

陈向明:新变化是对投资经理的技术前沿性要求在大幅提高,特别是GPU、GPT、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热点。现在投资界都要狂补科学技术知识,找科学家交朋友。我们项目判断的时间越也来越短,一旦犹豫,别人就会出手了,这让很多投资经理非常焦虑。现在任何机构要扛起投早投小的大旗都很艰难,即使是红杉这样引领时代的公司,我相信他们的早期投资人也很焦虑。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与原来也差不多,关注项目的创新颠覆性、门槛、差异化属性、用户的买单意愿,以及用户的持续付费意愿。

银杏谷本来做投早投小也是机缘巧合。我们当时有半导体团队的基因,慢慢做起来形成逻辑的闭环,现在的收入靠的是8-9年前投出的项目,所以没有那么焦虑。投早投小当然需要章法,纯粹的后期投资人怀揣满腔热情不适合投早,投资经理在早期和后期的技能要求也并不一致。早期投资人的法律财务知识较弱可以接受,因为早期投资是望远镜,看科技前沿,后期投资是后视镜,看财务报表。我们更多是招工科背景的,招聘对未来乐观,对科技新兴事物敏感的人来做投资经理,而不是那些相对严谨的保守的、对财务精通、对法律条款熟悉的人才。这两类人的投资文化并不相同。

界面新闻:你曾提到,想把杭州二级市场的钱吸引到早小科技实体领域,具体想怎么做?

陈向明:我们深圳鹏城愿景基金里面大部分是二级市场的钱。杭州是奇特的土壤,据说期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可能有1/4发生在杭州。

我发现一个有点感动的事实,一些成功的交易者的家国情怀和对科技前沿的热情,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期。他们中很多人在二级市场炒科技股赚到了钱,希望更多科技赛道种子轮公司将来能出现在二级市场,也愿意拿出一笔钱放十年去孵化科技种子的产业。我其实希望能把二级市场的钱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导到科技前沿,这很有意义,鹏城愿景基金就在做这样一个尝试。

投资机构一定要把显示度打出,找到气味相投的资金做LP,事情才会越做越顺,这也是一个最小阻力线。此外,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最小阻力原则。这几年大家都说募资难,我们也没有特别感受到,我是不会玩“惯蛋”的投资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对话银杏谷资本陈向明:科技创业和投资都要追寻最小阻力线 | REAL大会

早期投资最大的风险不是投错了什么,而是错过了什么。

摄影:界面新闻记者匡达

界面新闻记者 | 李京亚

去年投资圈无人不谈的“投早投小投科技”,进入今年下半年已失去声量。

相比避风港属性,投早投小的泡沫气质更浓。上海科创集团董事长傅红岩就曾提到, 2022年中国种子期投资数仅占投资总数量的7%。 据他分析,一方面是因为创业有项目荒、赛道荒;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投资的投资量大幅减少。

但仍有投资人逆势而上,高举高打投早投小,诞生于杭州的银杏谷资本就是其中之一。这家机构脱身于制造业产投士兰创投,有着浓郁的阿里基因,其创始人陈向明的研究生导师是阿里云的创始人王坚,其机构的不少投资经理曾在阿里工程条线任职。成立十年来,银杏谷资本累计投资了300多家早期科技类企业,其中上市企业20余家,近三年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共有8家。

1026日,在界面新闻主办的2023 REAL科技大会上,银杏谷资本创始人、总裁陈向明发表了题为《科技投资的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演讲。这位坚持关注早期科技投资的投资人,直面了早期投资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现实,坦言国内早期投资已经过了个人天使的阶段,进入到机构化、阵地战阶段。但他强调要正确看待科技投资面临的风险,把高损耗率视作科技投资公司盈利模型的一部分,而良好生态的搭建,可以帮助机构提升项目线索质量和投资判断力。

界面新闻了解到,近年为贯彻自己机构的创始理念,陈向明开始与政府合作一些有别于市场化融资的交易结构,并尝试把二级市场的资金引入到一级市场投早小科技的实体领域。他表示,银杏谷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没有多余的募资压力,也没有进行投资回调,甚至直言银杏谷投早投小的手法与十年前并无变化。

银杏谷的这种投资风格是否适用于其他投资机构?其投资成效又如何?

以下为专访摘要:

界面新闻:除了AI之外,从卫星通信到先进制造再到企业服务,银杏谷资本投资的科技赛道似乎分散而精细,在如今投资选择需要非常谨慎的时期,你们是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选择这些精细赛道的?

陈向明:我们的投资团队脱胎于士兰微半导体,有着浓郁的科技基因,对硬科技也有着天然的热情,同时因为半导体也算是产业龙头赛道,所以我们虽然投早期,但团队也有着识别边界判断未来商业前景的素养,能够很好把握科技前沿的同时,又不能离钱太远。

做早期投资,每个新项目都是510年才见分晓,所以你短期经营的好与不好其实没有关系,反而短期的经济不景气是给你一个从容去判断项目、理性找到更好项目的机会。我没有特别感受到要去谨慎分配有限的投资资源,我们机构其实还在招人。

我们今年并没有回调,反而在扩大边界,走出了浙江,在深圳做了一支鹏城愿景基金。基金是以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专业投资机构模式组建,首期规模为10亿元,专门为鹏城实验室所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一方面通过基金的赋能,让科学研究离产业转化更近一些,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我们大量的科技种子项目的来源问题

鹏城愿景基金将会是银杏谷未来投资业务的重点。我们把原来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大学、云栖工程院的科技投资经验,放到鹏城实验室大的体系里去做复制放大,系统性地推广。

界面新闻:2019年科创板登场之后,硬科技掀起IPO浪潮,从此硬科技投资人分为两大阵营,一部分有深厚的的产业背景,一部分由TMT投资人转战而来。当行业处于低活跃度时期哪类投资人更有优势?

陈向明:我自己是一头产业一头互联网的投资人,银杏谷本身也是一个产业跟互联网平台羁绊深厚的机构,这种结合的浓度甚至高于阿里的投资部,有很多阿里过来的工程师在做我们的投资经理。同时,我们跟科学家也结合得非常紧密。

我通过十几年的摸索,找到了三者之间怎么协同起来用投资的方式去做表达范式,做得尚可,所以我们对行业回调体感会更好。

界面新闻:阿里走出的10万毕业生里有800多位创办了知名企业,如何看待一级市场近年达成的如大厂高P不投的共识

陈向明:我觉得“大厂高P不投”这句话太教条,有点刻舟求剑。就像以前的口号,唯大厂高P就投,现在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我们也投过很多大厂高P,有失败也有成功。

具备大厂经验的人肯定有优势,这是无可质疑的。只是大厂的人一般更擅长高空飞行,但创业公司起步阶段的主要技能又要靠低空飞行。但以前我也跟阿里很多高P说过,不要把阿里平台给你的能力,幻想成你个人的能力,投资人也要有方式判断这个人有哪些能力是离开大厂后继续具备的。此外,投资人最好帮助离开大厂的创业者,找到一个传统制造业的搭档,尤其是了解现实世界问题的人进行创业结合,同时考察大厂出来的高管是否具备开放的学习能力和抗打击能力。创业九死一生,这样成功的几率会高。

再聪明的人,最终都会体现在做得事情上,做事是照妖镜,能识别是真高P还是假高P。创业项目自商业计划书BP为起点,一个人能把BP写好,把想做的事情表达得很通透,其实就反映出了他的认知能力。创业的关键点,在于创业者能否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前沿的交汇处,同时还能够找到一个阻力最小的切入点,画出最小阻力线。

界面新闻:似乎大多数机构对投早投小投科技停留在口号层面,甚至演变成泡沫和更大的风险,那么去年到今年,早期项目的机会和风险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

陈向明:更多的后期公司来参与投小投早投科技,但他们原来的理念和投资逻辑需要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对风险的感知要改变,从回避风险到拥抱风险。我一直认为,早期投资最大的风险不是投错了什么,而是错过了什么。再如,盈利模型也要调整,要把高损耗率视作科技投资公司盈利模型的一部分。一个投资公司特别强调成功率的时候,说明你没有站在炮火纷飞的最前线,你就触摸不到伟大的创业公司。

界面新闻:银杏谷在早期投资的手法上最近一年有什么新变化?

陈向明:新变化是对投资经理的技术前沿性要求在大幅提高,特别是GPU、GPT、人形机器人、大模型等热点。现在投资界都要狂补科学技术知识,找科学家交朋友。我们项目判断的时间越也来越短,一旦犹豫,别人就会出手了,这让很多投资经理非常焦虑。现在任何机构要扛起投早投小的大旗都很艰难,即使是红杉这样引领时代的公司,我相信他们的早期投资人也很焦虑。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与原来也差不多,关注项目的创新颠覆性、门槛、差异化属性、用户的买单意愿,以及用户的持续付费意愿。

银杏谷本来做投早投小也是机缘巧合。我们当时有半导体团队的基因,慢慢做起来形成逻辑的闭环,现在的收入靠的是8-9年前投出的项目,所以没有那么焦虑。投早投小当然需要章法,纯粹的后期投资人怀揣满腔热情不适合投早,投资经理在早期和后期的技能要求也并不一致。早期投资人的法律财务知识较弱可以接受,因为早期投资是望远镜,看科技前沿,后期投资是后视镜,看财务报表。我们更多是招工科背景的,招聘对未来乐观,对科技新兴事物敏感的人来做投资经理,而不是那些相对严谨的保守的、对财务精通、对法律条款熟悉的人才。这两类人的投资文化并不相同。

界面新闻:你曾提到,想把杭州二级市场的钱吸引到早小科技实体领域,具体想怎么做?

陈向明:我们深圳鹏城愿景基金里面大部分是二级市场的钱。杭州是奇特的土壤,据说期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股票交易,可能有1/4发生在杭州。

我发现一个有点感动的事实,一些成功的交易者的家国情怀和对科技前沿的热情,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期。他们中很多人在二级市场炒科技股赚到了钱,希望更多科技赛道种子轮公司将来能出现在二级市场,也愿意拿出一笔钱放十年去孵化科技种子的产业。我其实希望能把二级市场的钱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引导到科技前沿,这很有意义,鹏城愿景基金就在做这样一个尝试。

投资机构一定要把显示度打出,找到气味相投的资金做LP,事情才会越做越顺,这也是一个最小阻力线。此外,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最小阻力原则。这几年大家都说募资难,我们也没有特别感受到,我是不会玩“惯蛋”的投资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