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张艺谋凭借《英雄》开启了内地的大片时代。这部国产大片在全球斩获1.77亿美元,一举终结内地电影市场近十年的低靡期,带动了国内电影市场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一时间,国产大片蔚然成风。
14年后,张艺谋执导的魔幻巨制《长城》再次成为舆论焦点。12月15日上映后,《长城》几乎以一天一亿的速度刷新着国内票房纪录。这是一部中美合拍片,投资高达1.5亿美元,云集了中外一线明星,被寄予了输出中国文化、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厚望。
尽管票房一路高歌猛进,《长城》的口碑却出现了两极分化。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后,即成为了影评人“群嘲”的对象,被认为是一部二流爆米花电影。从《英雄》到《长城》,国产大片似乎总是逃脱不了票房高企,口碑扑街的宿命。这是为什么呢?
一、从《英雄》到《长城》 观国产大片进化史
自从李安的《卧虎藏龙》在海外市场一炮打响后,国内的各大名导似乎在一夜之间知晓了拍摄国产大片的秘方。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横空出世,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帷幕,引得国内导演纷纷效仿。
国产大片一般指由中国完成拍摄的,集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大投入、大场面、大阵容、大回报等于一身的的电影作品。国产大片全面借鉴了好莱坞的发行、制作和宣传模式,较好地制衡了进口大片在国内一枝独秀的局面。然而,从《英雄》到《长城》,国产大片不断转型升级,争议却始终如影随影——
2002年
《英雄》开启国产大片时代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英雄》上映,不仅在国内斩获2.5亿票房,在北美、日本、韩国等地也票房登顶,全球票房共计1.77亿美元(约14亿元人民币)。取得票房佳绩之外,《英雄》还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等多个国内外电影奖项。
《英雄》缔造了国产电影的全球票房神话,同时也开启了内地的“大片时代”。这部电影明星云集,场面宏大,画面精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然而,业界和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对国内观众来说,《英雄》剧情薄弱,人物不够丰满,还有美化独裁者的嫌疑。西方观众则难以理解电影要表达的内容和价值观,只对电影的画面之美叹为观止。
2002年-2006年
名导入局 国产大片叫座不叫好
尽管《英雄》的口碑不如票房给力,票房上的成功却是不争的事实。《英雄》呈现出的一整套符合商业规律的市场化电影运作范式,迅速被国内各大名导习得。陈凯歌的《无极》,徐克的《七剑》,冯小刚的《夜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国产大片接踵而至,却都遭遇了叫座不叫好的命运。
这一时期的国产大片,基本上都是对好莱坞大片的简单模仿。影片追求宏大的场面、精美的画面和大牌的明星,却严重忽视剧情和人物塑造。剧情不知所云的《无极》,过分浮夸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台词无厘头的《夜宴》,都成为了群嘲的对象,网上甚至掀起了一股恶搞大片的潮流。国产大片一时之间沦为了“烂片”的代名词。
2007年-2015年
国产大片类型更丰富 质量良莠不齐
正当国产大片沉浸在浮夸风中无法自拔时,《投名状》、《集结号》等影片的出现,为国产大片挽回了声誉。
2007年上映的《投名状》,虽然也是一部古装片,却一扫此前国产大片浮夸的风格,剖析了大历史背景下的人性善恶。《集结号》看似是一部主旋律战争片,却没有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对战场上每个士兵的性格和感受的展示,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先烈的伟大。
2008年,《画皮》、《叶问》、《梅兰芳》等准大片的出现,丰富了国产大片的类型。自此,国产大片不再拘泥于古装题材,以《画皮》系列为代表的魔幻片,以《叶问》系列为代表的功夫片,以《建国大业》为代表的主旋律片,以《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灾难片,以《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为代表的特效片,都探索出了各自的成功范式。
口碑回温之外,国产大片的票房也一路走高。2008年,仅《长江七号》、《画皮》、《梅兰芳》等八部票房过亿的大片,就揽下了20亿票房。到了2010年,有27部影片都成为了“亿元户”,其中大部分都是国产大片。2013年的内地票房排行榜中,《西游降魔篇》、《私人订制》等四部影片都是国产大片。
不过,这一阶段国产大片的质量依旧良莠不齐。既有《富春山居图》、《赤壁》、《战国》等存在硬伤的影片,也有《让子弹飞》、《风声》、《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等票房口碑都不错的作品。
2015年-2016年
国产大片票房登顶 《长城》走向国际
自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都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腾飞。2015年,内地票房总量已达440亿,稳坐全球第二大电影票仓之位。电影市场的火爆,助力多部国产大片票房创下了惊人的票房佳绩。
2015年暑期档上映的奇幻大片《捉妖记》,一举斩获24.4亿票房,成为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开放21年来首部获得影史冠军的国产影片。仅仅半年后,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以33.92亿的惊人票房,刷新了《捉妖记》创下的记录,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总冠军。
《美人鱼》之后,国内电影市场开始降温,多个档期接连遇冷。不过,今年国产大片的票房表现总体依旧坚挺,《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盗墓笔记》五部国产大片票房都超过了10亿。
票房井喷之外,今年年末还迎来了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国产大片——《长城》。《长城》是首部由中国导演执导,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的中国大片。这是一部真正意义的中美合拍片,除了导演张艺谋之外,制片、编剧、监制乃至特效团队,都来自好莱坞。可以说,《长城》是第一部真正走向国际的国产大片。
然而,包括《长城》在内,今年的多数国产大片同样难逃高票房低口碑的怪圈。《盗墓笔记》、《西游记之三大白骨精》、《澳门风云3》都因剧情的空洞饱受诟病。《封神传奇》、《爵迹》、《王牌对王牌》更是被吐槽为“超级烂片”。《长城》则因剧情的薄弱和人物形象的单薄招致了不少口水,骂《长城》一时之间竟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
二、国产大片的局限性 《长城》仍无法超越
国产大片自诞生之初,便饱受争议。无论是陈凯歌、张艺谋还是冯小刚,即使在自身领域佳作无数,一旦开始拍摄大片,都无法逃脱挨骂的命运。迎着一路的白眼和口水,国产大片跌跌撞撞地走过了14年,却依然难以摆脱自身的局限性,《长城》也不是例外——
1、场面宏大,故事薄弱
自《英雄》获得票房成功以来,不少国内导演都效仿了这部电影的“套路”——追求场面的宏大和画面的精美,剧情却被抛诸脑后。《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电影都有着宏大的场面,极尽奢华的服道化,却无法掩盖剧情的苍白。最终,《无极》被嘲讽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黄金甲》和《夜宴》中的不伦恋桥段也沦为笑柄。
随着特效技术的发展,重特效、轻剧情的国产大片也层出不穷。今年上映的《封神传奇》、《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电影都有着较高水准的特效,剧情却相当薄弱。尤其是《封神传奇》,完全脱离了《封神榜》原著,整部影片都是对西方大片特效的山寨,讲述的故事却让观众摸不着头脑,被封为“绝世烂片”。
刚刚上映的《长城》,同样存在着场面宏大、故事薄弱的弊病。这部电影的特效场面达到了好莱坞的水准,战斗场面也足够震撼。然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欧洲雇佣兵威廉与中国军队在长城上打怪兽。故事一开头,看惯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就能猜到,威廉会受到中国军队的感化,变成打败怪兽、拯救世界的英雄。实际上,《长城》的剧情的确遵循了这个套路,酷炫特效的包裹之下,依然是一个俗套的草根变英雄的故事。
2、过度追求明星效应
为了吸引海内外观众,国产大片一般会邀请大牌明星来参演,试图通过明星效应来带动票房。从《英雄》到《长城》,几乎每部国产大片都是大牌扎堆,主演阵容也越来越豪华。
早期的国产大片,一般只有5-6个主演是大牌明星,到了近些年的《建国大业》、《爵迹》等影片,逐渐变成了全明星阵容。刚刚上映的《长城》,主演阵容更是空前豪华,囊括了马特·达蒙、佩德罗·帕斯卡等国外知名影星,以及刘德华、张涵予、鹿晗、彭于晏、林更新、黄轩、王俊凯等国内一线明星。实际上,大部分一线明星在片中只是个“路人甲”,这让为偶像买票观影的粉丝倍感失望。
3、人物塑造苍白无力
大牌明星扎堆,却拯救不了国产大片中人物塑造的苍白。在《英雄》中,暴君秦始皇在结尾处突然表现出了“心系天下”的一面,却未交待这种人物性格复杂性的原因。《夜宴》中的厉帝弑兄娶嫂,性格阴险毒辣,最终却因为皇后不爱他,就喝下毒酒殉情。这类一言不合就性格突变的人物,在国产大片中比比皆是。
《长城》在人物塑造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除了鹿晗饰演的小兵,其他中国军队的将士都性格模糊,几乎沦为了人肉背景板。马特达蒙饰演的欧洲雇佣兵威廉,仅仅因为林梅将军说的一句话,就从“只信自己”的小偷变成了大无畏的英雄,这样的性格转变十分突兀,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英雄》到《长城》,几乎每部国产大片都显现出了走向国际,冲击奥斯卡的野心,但至今没有一部能够如愿。究其原因,大部分国产大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质量问题。在形式、画面、特效、演员阵容方面,很多国产大片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在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却出现了明显的欠缺。
诚然,这些年也出现了《集结号》、《让子弹飞》、《寻龙诀》、《湄公河行动》这类能够讲好故事的国产大片,但这些作品仍属凤毛麟角。更多的国产大片都放弃了故事性,在追求视觉奇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长城》也不是例外。
三、是谁误读了中国大片 导演还是观众?
《长城》上映后,一边以惊人的速度刷新着票房纪录,一边迎接着潮水般的质疑和吐槽。这似乎已成为国产大片的一种宿命。在这14年间,观众一次次为大片走进电影院,在走出影院后却吐槽谩骂不断。到底是导演对大片的认识有偏差,还是国内的观众难以满足呢?
国产大片本质上是商业片,商业片关注票房,这无可厚非。为了拉动票房,商业片往往会通过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来提高观赏性,吸引更多观众。然而,电影的核心不是画面、明星和特效,而是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即使是商业片,也应当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如《拯救大兵瑞恩》和《血战钢锯岭》,同样是视觉盛宴,但也传达了美国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
反观近些年的国产大片,相当多的电影都把特效当噱头,把明星当王牌,却忽略了对剧本的打磨。归根结底,中国导演对大片的认识依然有偏差,他们只看到了好莱坞影片特技的酷炫,场面的宏大,却忽略了好莱坞影片中输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而后者,才是决定一部电影能否名传青史的关键。
诚然,在一些国产大片中,同样试图输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精神。在刚刚上映的《长城》中,不但出现了秦腔、火药、孔明灯等诸多中国元素,也通过常年驻守长城的中国军队展示了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中国精神。然而,苍白的剧情,扁平化的人物,使得张艺谋口中的“家国情怀”更像是一种口号。在缺乏足够细节铺陈的情况下,景甜口中的“相互信任”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
每当国内观众吐槽剧情简单,国内导演总会让中国文化来背锅。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过于博大精深,只有故事足够简单,才能够使全球观众都能看懂。实际上,反映种族歧视的好莱坞影片《撞车》,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沉默的羔羊》,展现苏格兰起义的《勇敢的心》,讲述的故事同样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仍然能获得国内观众的青睐。这说明,讲述一个风靡全球的故事并非难于登天,只不过国产大片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
导演误解了“大片”,观众同样也对大片有误解。国产大片诞生之初,观众一看到大制作、大投资、大明星的配置,就认为这是一部佳作。随着国产大片陆续口碑扑街,观众又开始认为,大片就是烂片的代名词,不跟着骂一骂,似乎会显得自己没品位。实际上,国产大片只不过是商业片的一种,大片不等于好片。不如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在骂声中成长的国产大片多一些宽容。
从《英雄》到《长城》,国产大片缺的不是特效,不是明星,而是打动人心的故事和角色。国产大片努力了14年,都没能摆脱剧情单薄、人物苍白的痼疾,这的确令人唏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导演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渴望。即使《长城》败北,也没必要群起而攻之。对迟迟不能走向国际的国产大片来说,《长城》仍然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尝试。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http://news.vsochina.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