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津冀本轮雾霾进入最严重时段,明天夜间将自北向南消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津冀本轮雾霾进入最严重时段,明天夜间将自北向南消散

截至11月1日16时,北京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大兴、平谷、顺义七区的空气质量已达五级重度污染水平。

11月11日,石家庄栾城被雾霾笼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弥漫在京津冀上空的雾霾天气已经持续数日,按照最新预测,2023年11月2日夜间起,受冷空气影响,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散。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本周前期,我国中东部仍然维持偏暖格局,华北、黄淮等地不少地方将出现同期罕见的暖热天气。升温的同时,华北、黄淮等地受静稳天气形势控制,风速小、湿度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雾和霾天气发展增多。11月1日早晨,华北一带雾和霾混杂,上午到中午雾逐渐减弱消散,但霾还在持续,天津、河北等地多地空气质量指数仍处于重度污染等级,部分地区严重污染。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李靓提醒,11月1日夜间到2日早晨,雾和霾影响最为严重,需关注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人体健康等的影响,加强交通管理,做好健康防护。

另据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1月1日表示,今天凌晨,在北风扰动下,区域污染再次得到缓解,区域污染程度低于昨日同时刻,中重度污染带范围大幅减小。北京凌晨到上午地面短时转北风,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至轻度污染级别。但从11时起,平原地区风场逐渐转弱东南风,浓度再次出现缓慢抬升,达到中度污染水平。

截至11月1日16时,北京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大兴、平谷、顺义七区的空气质量已达五级重度污染水平。

预计雾、霾天气还将持续至11月2日。中央气象台此前预计,10月31日至11月2日,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将有轻到中度霾天气过程,河北中南部、天津可达重度霾,夜间至早晨时段,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东部和南部、辽宁东南部、江苏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河北中部、天津中部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11月1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11月上半月(1-15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会商预测,11月1日-2日,污染略有缓解,京津冀中南部以轻至中度为主,其中河北中部城市仍有出现日均重度污染的风险。11月3日起,区域扩散条件逐步转好,污染自北向南逐渐清除。

会商结果显示,11月上半月,全国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部分区域个别时段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1-2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城市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部分点位短时可达严重污染,苏皖鲁豫交界个别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短时可达重度污染;辽宁西部、长三角区域北部内陆个别城市、珠三角局地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对于目前正在遭受污染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会商认为,1-2日,京津冀中部以重度污染为主,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其他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部分点位短时可达严重污染;3-15日,区域北部以优良为主,中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轻度污染,3-4日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伴随冷空气大风影响,部分地区PM10浓度可能短时升高。首要污染物为PM2.5或PM10。

自10月22日以来,京津冀区域气象条件转不利,PM2.5污染逐渐累积。截至10月30日8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13个城市累计发生20天次PM2.5中度及以上污染。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10月30日统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内已有20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等13个城市(包括定州、辛集、雄安新区),河南省安阳、鹤壁等5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周口启动黄色预警。

此前在10月20日,为更加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工作目标,在《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基础上,生态环境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指出,当预测到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预警启动标准时,各地应及时组织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并提前48小时及以上发布预警信息;或按照所在区域应急联动统一要求,及时启动预警。当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达到中度及以上污染,且预测持续时间达到预警启动标准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启动相应级别预警。

在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方面,征求意见稿拟要求,各级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等有关需求,尽量减轻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烟花爆竹燃放管控,避免采取企业停限产、工地停工以及其他扰动社会活动的措施。各级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等有关需求,尽量减轻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津冀本轮雾霾进入最严重时段,明天夜间将自北向南消散

截至11月1日16时,北京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大兴、平谷、顺义七区的空气质量已达五级重度污染水平。

11月11日,石家庄栾城被雾霾笼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张倩楠

界面新闻编辑 | 翟瑞民

弥漫在京津冀上空的雾霾天气已经持续数日,按照最新预测,2023年11月2日夜间起,受冷空气影响,雾霾天气将自北向南逐渐减弱消散。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本周前期,我国中东部仍然维持偏暖格局,华北、黄淮等地不少地方将出现同期罕见的暖热天气。升温的同时,华北、黄淮等地受静稳天气形势控制,风速小、湿度高,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雾和霾天气发展增多。11月1日早晨,华北一带雾和霾混杂,上午到中午雾逐渐减弱消散,但霾还在持续,天津、河北等地多地空气质量指数仍处于重度污染等级,部分地区严重污染。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李靓提醒,11月1日夜间到2日早晨,雾和霾影响最为严重,需关注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人体健康等的影响,加强交通管理,做好健康防护。

另据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11月1日表示,今天凌晨,在北风扰动下,区域污染再次得到缓解,区域污染程度低于昨日同时刻,中重度污染带范围大幅减小。北京凌晨到上午地面短时转北风,污染程度有所减轻,至轻度污染级别。但从11时起,平原地区风场逐渐转弱东南风,浓度再次出现缓慢抬升,达到中度污染水平。

截至11月1日16时,北京东城、西城、朝阳、通州、大兴、平谷、顺义七区的空气质量已达五级重度污染水平。

预计雾、霾天气还将持续至11月2日。中央气象台此前预计,10月31日至11月2日,华北中南部、黄淮西部等地将有轻到中度霾天气过程,河北中南部、天津可达重度霾,夜间至早晨时段,北京南部、天津、河北中东部和南部、辽宁东南部、江苏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雾,河北中部、天津中部局地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

11月1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11月上半月(1-15日)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

会商预测,11月1日-2日,污染略有缓解,京津冀中南部以轻至中度为主,其中河北中部城市仍有出现日均重度污染的风险。11月3日起,区域扩散条件逐步转好,污染自北向南逐渐清除。

会商结果显示,11月上半月,全国大部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部分区域个别时段可能出现中度及以上污染。1-2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城市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部分点位短时可达严重污染,苏皖鲁豫交界个别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短时可达重度污染;辽宁西部、长三角区域北部内陆个别城市、珠三角局地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对于目前正在遭受污染的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会商认为,1-2日,京津冀中部以重度污染为主,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其他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部分点位短时可达严重污染;3-15日,区域北部以优良为主,中南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轻度污染,3-4日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伴随冷空气大风影响,部分地区PM10浓度可能短时升高。首要污染物为PM2.5或PM10。

自10月22日以来,京津冀区域气象条件转不利,PM2.5污染逐渐累积。截至10月30日8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13个城市累计发生20天次PM2.5中度及以上污染。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10月30日统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区域内已有20个城市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等13个城市(包括定州、辛集、雄安新区),河南省安阳、鹤壁等5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周口启动黄色预警。

此前在10月20日,为更加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推动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工作目标,在《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行动方案》基础上,生态环境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指出,当预测到未来空气质量可能达到预警启动标准时,各地应及时组织启动相应级别预警,并提前48小时及以上发布预警信息;或按照所在区域应急联动统一要求,及时启动预警。当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达到中度及以上污染,且预测持续时间达到预警启动标准的,应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启动相应级别预警。

在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方面,征求意见稿拟要求,各级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等有关需求,尽量减轻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因烟花爆竹集中燃放造成的重污染天气,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烟花爆竹燃放管控,避免采取企业停限产、工地停工以及其他扰动社会活动的措施。各级应急预案应充分考虑保障民生、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等有关需求,尽量减轻对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