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995万消失疑云:上市公司巨额存款丢失谁之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995万消失疑云:上市公司巨额存款丢失谁之过?

巨额资金是如何消失的?

文|独角金融 邱天

发布关于“5995万去哪儿了”公告一天后,“失主”超卓航科紧接着宣布了自己的调查结果。

11月5日,超卓航科召开网上情况说明会时表示,事后从招商银行调取的该银行(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合同,发现“合同系伪造”。

多数质疑观点认为,银行开具承兑汇票有着严格的业务审核流程,仅凭伪造合同完成整个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流程可能性太小。

且已公布的事实信息中,尚存蹊跷之处。如开具银行承兑票据的日期,为何是存款的前一天?

11月3日周五收盘之后,发布“5995万被银行划走”公告,11月6日早盘,超卓航科股价低开5.47%,盘中一度创下40.53元/股的新低。截至收盘,该股报42.54元,跌幅为2.7%。

01 “5995万被银行划走”有何蹊跷?

11月3日晚,超卓航科发布公告称,称其原本作为现金理财的5995万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被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划入保证金存款账户,后被两家与自己无任何关系的公司进行承兑汇票。

同时,超卓航科表示,已向南京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并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举报。

一天后,超卓航科公布了自己的调查结果。

11月5日,超卓航科召开网上情况说明会。会上表示,事后从招商银行调取的该银行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合同发现“合同系伪造”。

超卓航科还配合出具了一份落款为“李弈含”,上海超卓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与北控(江苏)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兑汇票的涉事公司之一)的合同。

超卓航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超卓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应为“李羿含”,同时也是上市公司超卓航科董事、总经理。正常的业务合同,是不会把公司法人和总经理姓名写成错别字。

超卓航科的说法能否消除投资者和公众的疑虑暂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合同的造假方是谁?开承兑汇票资料与开户资料是否也存在造假,造假方又是谁?需要进一步说明。

有行业人士指出,银行开具承兑汇票有着严格的业务审核流程。开承兑汇票需要合同和发票,但更重要的,还需要用资金所属公司的U盾和相关密码等,这只有公司两位以上经办人才有。

情况说明会现场,也有投资者质疑,若仅凭伪造合同,想要完成整个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流程似乎不太可能,是否存在公司内部人士与第三方勾结,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套取公司资金。

超卓航科回应称,经公司自查,目前尚未发现公司内部人士存在违规行为。

同时,结果未查明前,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自然也被质疑。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重要的表外业务,可以贴现,也可以替代发放流动性的贷款,既可以增加存款额度,又可以间接提升贷款额度。”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但业务过程涉及诸多环节,有赖于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如果形成内控漏洞被内部人员为了提升业绩联合突破,就造成了当下的局面。

此外,该事件仍存在蹊跷之处尚待解释。

根据超卓航科公告,超卓航科2023年03月30日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承兑汇票出票日期为2023年03月29日,比存款日早一天。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日期差异。”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这种反常情况可能暗示着银行或相关机构在存款前就已经计划好了后续的操作,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前开具了承兑汇票。

02 信披、内控之问

无论最终事件调查结果如何,从目前的事实来看,超卓航科已经暴露内控问题,且信披也严重存疑。

公司将6000万元存入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购买了一款半年期的理财产品,9月30日到期。但一直到国庆节后,钱还没到,向银行询问,才知道钱被划走了。超卓航科董事长李光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超卓航科公告,2023年10月7日,5995万元银行存款被划出。值得注意的是,超卓航科11月3日披露该事项。

据了解,承兑汇票除了查询开具行的银行记录,在人民银行的信用报告中,也就是常说的查征信,也能看到已经开具的票据列表。

期间,近一个月时间,超卓航科未发现巨额资金被划走的可能性大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廖鹤凯认为,这不是一笔小钱,而且还是帐上的现金存款。如果期间始终未发现,反映出该公司必然有严重的内控问题,连基本的财务把控流程都没做到。

如果期间超卓航科及时发现该问题,就又要考虑信披的问题了。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此事件涉及的5995万元资金已经超过了超卓航科2022年归母净利润——约5909万元。

证监会在3日的问询函,也要求超卓航科对信披是否及时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复。

此外,还有一处信披存疑。

截至今年6月30日,超卓航科募集资金用现金管理有7笔。其中,在兴业银行襄阳分行以大额存单形式存放共计1.92亿元,浙商银行武汉分行大额存单1011万元,结构性存款5995万元,信托计划2000万元。

但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分行并非签约的第三方监管账户,在具体上市公司公告中也没有披露相关的存单情况。

据“钛媒体”报道,超卓航科相关人士回应,当时这笔钱是放在浙商银行,是按照浙商银行的口来出的。

但此前,超卓航科并没有完整披露银行转账的路径。律师表示,是否构成信 披违规,具体还要等后续的调查结果。

03 “钱去哪儿了”,事件并非个例

超卓航科“钱去哪儿了”的事件并非个例,近两年,就现多起巨额资金“消失”的典型案例。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南宁分行2.5亿存款失踪;同年,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先后被曝出发生企业存款质押风波,分别涉及存款金额28亿和2.95亿,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南宁分行事件,已经查明原因,是银行前高管伪造大额存单“掉包”2.5亿资金,该人员已被判无期。

然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案子事发已超过700天,仍没有实质性结果披露。

再往前追溯,此类事件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典型案件至少20起以上,受害者涉及企业、群体、个人。

通过梳理已经查明结果的案例发现,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客户资金、银行员工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外部人员单独或与企业内部人员勾结向银行转嫁风险为常见作案方式。

具体,则有犯罪嫌疑人以向客户支付高息为诱饵,吸引客户在银行存入资金。部分客户知晓资金被外部人员转作他用,甚至为外部人员转移本人账户资金提供便利如将银行卡、U盾、密码等主动交由作案人代为保管。

此外,部分银行柜员利用自身职权,钻银行内部管理“空子”,釆取篡改客户信息、诱骗客户多次输入密码等方式盗取客户资金。

“没有银行‘内鬼’,案件发生不了;没有轻信,案件也发生不了。”有关专家曾对新华社表示,该类案件发生责任是多方的。于银行而言,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于储户而言,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

因此对应的防范方式,既需要银行加强“堵漏”,储户也必须明白哪些钱“存”的是安全的,哪些是在“冒险”。

你还知道哪些银行存款消失的典型案例?欢迎评论留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995万消失疑云:上市公司巨额存款丢失谁之过?

巨额资金是如何消失的?

文|独角金融 邱天

发布关于“5995万去哪儿了”公告一天后,“失主”超卓航科紧接着宣布了自己的调查结果。

11月5日,超卓航科召开网上情况说明会时表示,事后从招商银行调取的该银行(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合同,发现“合同系伪造”。

多数质疑观点认为,银行开具承兑汇票有着严格的业务审核流程,仅凭伪造合同完成整个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流程可能性太小。

且已公布的事实信息中,尚存蹊跷之处。如开具银行承兑票据的日期,为何是存款的前一天?

11月3日周五收盘之后,发布“5995万被银行划走”公告,11月6日早盘,超卓航科股价低开5.47%,盘中一度创下40.53元/股的新低。截至收盘,该股报42.54元,跌幅为2.7%。

01 “5995万被银行划走”有何蹊跷?

11月3日晚,超卓航科发布公告称,称其原本作为现金理财的5995万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被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划入保证金存款账户,后被两家与自己无任何关系的公司进行承兑汇票。

同时,超卓航科表示,已向南京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报案,并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江苏监管局举报。

一天后,超卓航科公布了自己的调查结果。

11月5日,超卓航科召开网上情况说明会。会上表示,事后从招商银行调取的该银行承兑汇票相关的业务合同发现“合同系伪造”。

超卓航科还配合出具了一份落款为“李弈含”,上海超卓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与北控(江苏)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兑汇票的涉事公司之一)的合同。

超卓航科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超卓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应为“李羿含”,同时也是上市公司超卓航科董事、总经理。正常的业务合同,是不会把公司法人和总经理姓名写成错别字。

超卓航科的说法能否消除投资者和公众的疑虑暂且不论,值得注意的是,合同的造假方是谁?开承兑汇票资料与开户资料是否也存在造假,造假方又是谁?需要进一步说明。

有行业人士指出,银行开具承兑汇票有着严格的业务审核流程。开承兑汇票需要合同和发票,但更重要的,还需要用资金所属公司的U盾和相关密码等,这只有公司两位以上经办人才有。

情况说明会现场,也有投资者质疑,若仅凭伪造合同,想要完成整个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流程似乎不太可能,是否存在公司内部人士与第三方勾结,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套取公司资金。

超卓航科回应称,经公司自查,目前尚未发现公司内部人士存在违规行为。

同时,结果未查明前,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自然也被质疑。

“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重要的表外业务,可以贴现,也可以替代发放流动性的贷款,既可以增加存款额度,又可以间接提升贷款额度。”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但业务过程涉及诸多环节,有赖于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如果形成内控漏洞被内部人员为了提升业绩联合突破,就造成了当下的局面。

此外,该事件仍存在蹊跷之处尚待解释。

根据超卓航科公告,超卓航科2023年03月30日将资金存入银行,银行承兑汇票出票日期为2023年03月29日,比存款日早一天。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日期差异。”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这种反常情况可能暗示着银行或相关机构在存款前就已经计划好了后续的操作,或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前开具了承兑汇票。

02 信披、内控之问

无论最终事件调查结果如何,从目前的事实来看,超卓航科已经暴露内控问题,且信披也严重存疑。

公司将6000万元存入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购买了一款半年期的理财产品,9月30日到期。但一直到国庆节后,钱还没到,向银行询问,才知道钱被划走了。超卓航科董事长李光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超卓航科公告,2023年10月7日,5995万元银行存款被划出。值得注意的是,超卓航科11月3日披露该事项。

据了解,承兑汇票除了查询开具行的银行记录,在人民银行的信用报告中,也就是常说的查征信,也能看到已经开具的票据列表。

期间,近一个月时间,超卓航科未发现巨额资金被划走的可能性大吗?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廖鹤凯认为,这不是一笔小钱,而且还是帐上的现金存款。如果期间始终未发现,反映出该公司必然有严重的内控问题,连基本的财务把控流程都没做到。

如果期间超卓航科及时发现该问题,就又要考虑信披的问题了。

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证券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此事件涉及的5995万元资金已经超过了超卓航科2022年归母净利润——约5909万元。

证监会在3日的问询函,也要求超卓航科对信披是否及时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复。

此外,还有一处信披存疑。

截至今年6月30日,超卓航科募集资金用现金管理有7笔。其中,在兴业银行襄阳分行以大额存单形式存放共计1.92亿元,浙商银行武汉分行大额存单1011万元,结构性存款5995万元,信托计划2000万元。

但招商银行南京城北支行分行并非签约的第三方监管账户,在具体上市公司公告中也没有披露相关的存单情况。

据“钛媒体”报道,超卓航科相关人士回应,当时这笔钱是放在浙商银行,是按照浙商银行的口来出的。

但此前,超卓航科并没有完整披露银行转账的路径。律师表示,是否构成信 披违规,具体还要等后续的调查结果。

03 “钱去哪儿了”,事件并非个例

超卓航科“钱去哪儿了”的事件并非个例,近两年,就现多起巨额资金“消失”的典型案例。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南宁分行2.5亿存款失踪;同年,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浦发银行南通分行先后被曝出发生企业存款质押风波,分别涉及存款金额28亿和2.95亿,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南宁分行事件,已经查明原因,是银行前高管伪造大额存单“掉包”2.5亿资金,该人员已被判无期。

然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浦发银行南通分行的案子事发已超过700天,仍没有实质性结果披露。

再往前追溯,此类事件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典型案件至少20起以上,受害者涉及企业、群体、个人。

通过梳理已经查明结果的案例发现,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客户资金、银行员工与外部人员相互勾结、外部人员单独或与企业内部人员勾结向银行转嫁风险为常见作案方式。

具体,则有犯罪嫌疑人以向客户支付高息为诱饵,吸引客户在银行存入资金。部分客户知晓资金被外部人员转作他用,甚至为外部人员转移本人账户资金提供便利如将银行卡、U盾、密码等主动交由作案人代为保管。

此外,部分银行柜员利用自身职权,钻银行内部管理“空子”,釆取篡改客户信息、诱骗客户多次输入密码等方式盗取客户资金。

“没有银行‘内鬼’,案件发生不了;没有轻信,案件也发生不了。”有关专家曾对新华社表示,该类案件发生责任是多方的。于银行而言,存款失踪事件暴露出银行内控管理存在漏洞,对于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人员管理存在疏漏。于储户而言,存款失踪事件频发,表明储户面对“高息”诱惑,头脑发热,理性缺失。

因此对应的防范方式,既需要银行加强“堵漏”,储户也必须明白哪些钱“存”的是安全的,哪些是在“冒险”。

你还知道哪些银行存款消失的典型案例?欢迎评论留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