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宝乐
今年年初,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2023年“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以最高规格发出项目建设最强动员令,按下重大项目建设“快进键”。
会上,重磅印发的《济南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十大领域第一批130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4万亿元。
雄心勃勃的济南,锐意进取、拼搏奋斗的脚步丝毫未有停歇。全市上下将瞄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扩大内需、生态建设、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筑牢安全底线等十大领域求突破。
对于这个项目突破年,济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足够程度的重视,而在这样的发展大潮里,商河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

“项目为王”的理念诠释
连续三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平均增幅全省第5位;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综合绩效考核一等奖;去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农业增加值,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全县网零额增幅延续去年全市第一态势,实际使用外资利用率等指标高频次跻身全市月度第1位。
同时,商河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不断建机制、强载体、树标杆、抓调度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快速发展;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商河占有一席,绿色制造体系持续完善,各项工作有特色、有亮点、有潜力、有形象,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

如此良好的数据态势,足见商河今年以来发展成效。
一方面,商河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紧抓项目建设“牛鼻子”,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全力抓好总投资1368亿元的201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高质量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强化“双招双引是生命线”理念,立足“四五六四六”产业发展举措,实施投行化招商,招商选资、靶向招引,确保今年新增2家上市公司,引进落地8个投资过10亿元的产业项目。
同时,实施要素精准保障,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好马吃到好料,优先保障好广日电梯华东数字化产业园、齐鲁健康食品产业园等大项目、好项目,促动五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崛起成峰。
当前,商河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战略、交通、资源等优势叠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将为商河的经济发展将会争取到更广阔舞台和无限商机。
布局构建城市吸引力
想要推进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的构建不可少,这也是当下商河发展态势良好的原因。
近年来,商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围绕全县“一三四六”发展思路,全面统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今年,对于营商环境的打造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围绕《济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商河聚焦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宜居环境等内容,以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方向,持续加大政策供给和企业服务,强化改革创新,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和条件,取得了良好成效。
优良的营商环境,激活了商河县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今年以来,已签约广日股份华东数字化产业园、胜源纸品印刷包装生产基地等72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95.82亿元。二是加大企业梯次培育,提升工业发展能级。聚焦量质齐升,持续推进“专精特新”“瞪羚”等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推动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举办8期政策培训班,培训企业400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批次160家;培育 “专精特新”“瞪羚”及平台载体企业76家
除了营商环境,吸引企业与人才驻足商河的还有另一项极为重要的决定因素,那就是城市品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商河都在积极提升县城功能品质。
依据现代化县城标准,实施城市“四大提升”“六化协同”行动,完善城市“五位一体”垂直管理体系,投资165亿元实施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提升城市颜值,增强功能品位。
实施健康商河行动,总投资18.5亿元的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等项目顺利建设,实现“医联体+医共体”融合发展。总投资3.6亿元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运,济南温泉鲜花港等五大城市功能性项目加快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服务功能配齐配全,形成便利群众的10分钟生活圈。
未来,商河还将同时推动教育、医疗、编制、国资国企、要素市场化、服务效能六大改革行动,统筹抓好养老、托幼、残疾人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活力动力,更好赋能高品质县城建设。
城市潜力的充分展现
无论从哪个维度看来,现在的商河都具备难以估量的潜力。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济滨高铁与德商高铁在此交会设站,京沪高速与高德高速纵横交错,国道340、省道240交汇过境,德龙烟铁路商河货运站场开启“铁路货运”时代,困扰商河发展数年的交通瓶颈渐次打破。
坐拥华北地区最大的地热存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41.8%,温泉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粮食产量占全市的近三分之一,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播活力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十二。
地热温泉、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秧歌文化四张靓丽名片享誉中外。
加之近年来商河积极构建起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县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龙头带动和农民致富的产业体系,斯伯特、壹亩地瓜,朗威等一大批全产业电商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商河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可以说,商河将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到了一个极致。

如今,商河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引着要素来”的良性互动机制,在招引政策、审批服务等规则和标准上向先进地区看齐,优化布局全程物流、供应链物流、专业物流,加速构建与统一大市场深度融合的现代流通网络、经贸网络。
同时,在特色化、品牌化、高端化、专业化、绿色化等方面创新“商河特色”,提升商河产品、服务的竞争力。探索开展地热资源规范化利用,坚持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努力实现清洁开发、永续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地热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探索投行化招商模式,将金融理念、资本思维运用到招商引资中,积极借鉴先进城市在金融创新、国资运作等领域的做法,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从产业到交通,再到服务,让人不得不感慨未来商河发展的无限可能,稳步发展之下,城市的崛起指日可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