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卓然
2023年11月14日,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临港机器人产业基地在上海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临港峰会上正式揭牌,临港新片区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联合体成立,一批智能机器人高能级项目集中签约入驻。
2023年10月,《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目标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据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处长韩大东介绍,当前上海市工业机器人产值240亿元,规上企业机器人密度260台/万人,为国际平均水平两倍多,重点产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人。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副处长李向聪介绍,此次揭牌的临港新片区机器人产业基地将聚焦智能机器人产业,瞄准通用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前沿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基金,搭建科技创新功能平台,招引产业链核心环节链主企业,孵化培育具有技术领先性和产业带动能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当天,15家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入驻临港机器人产业基地,覆盖AI技术、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行业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多家细分赛道内的知名企业,包括通用人形机器人企业智元机器人、水下作业特种机器人企业中车艾森迪、多模态大模型落地应用企业深思考人工智能、光伏清洁机器人企业织光智能等。
李向聪表示,这批项目的集中签约入驻,不仅将带动行业先进技术成果在新片区落地转化,同时为新片区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行动方案》提出,上海将建设三个公共服务平台,即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
当天揭牌的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由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临港集团、智元机器人及产业代表人士发起共建,由6位院士领衔。
临港智能机器人代表企业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闫维新表示,此次揭牌的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将聚焦多模态环境感知、步态分析及控制以及智能芯片、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新型传感器等关键共性技术与核心零部件开展联合研发攻关。
研究院还将打造通用机器人孵化器,提供技术验证优化、科技成果对接、产业资源导入、融资推荐、知识产权、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服务,加速通用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并面向工业、医疗、建筑等领域开展通用机器人应用创新和试点示范。
“人形机器人是产业基础再造的牵引员,将对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带来变革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闫维新对界面新闻表示,智能机器从单功能向多功能、从专用到通用,已逐渐发展到通用机器人,将具备更强感知、认知和决策能力,运动控制技术实现更精细和灵活的运动控制。
此外,人形机器人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能力也在进一步加强。闫维新认为,未来机器人或将在柔性智造、交互服务、特种替身、教学科研等领域得到应用并深入人们日常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蒋兴浩透露,上海交大将与即将揭牌的通用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筹)合作,为上海及全国通用机器人自主化进程、关键领域攻关提供发展的“加速度”,提升上海在通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动能和影响力。
近年来,临港新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而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重点应用赛道。
“人工智能是临港新片区发展城市产业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主城区人气集聚的重要途径,新片区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透露,目前,临港新片区已经集聚AI核心企业150多家,导入研发人员5000人。
新片区正加快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通用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及特种机器人、AI技术4大领域,临港新片区已集聚产业链相关企业近40家。
吴晓华表示,未来,临港新片区还将围绕机器人整机、AI芯片、AI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智能算力、应用场景、研发科创平台、产业基金、高校院所、园区载体10大要素持续发力,进一步筑牢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底座,构建智能机器人应用标杆示范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