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众其实就和养孩子一样,是启智还是愚民,决定权在你手里。”
最近,有部号称中国版“大长今”、别名《舌尖上的美人》的新剧开播了,由热搜小公主郑爽和好闺蜜马天宇主演。
难得的美食向,本以为会是年底一匹迟到的黑马。
直到看到这可怕的服化道。
▲这颗西瓜确定不是被新东方逐出师门的杰作?
▲简直土嗨的布景。
让人难以忽视的智障台词▼
结果,《美人私房菜》一言难尽的……扑街了。
▲开播收视就垫底,@卫士小露电。
收视滑铁卢的浙江卫视腰斩了《美人私房菜》,将其撤出黄金档。
这种尴尬并不是郑爽第一次经历。
之前《胜女的代价2》,被芒果台剪成二十多集匆匆下架▼
剧情雷人、制作粗糙的《凰图腾》,原本50集播出34集就被腰斩▼
如此不幸的事情好像总是发生在小爽身上呢。
其实不然。
湖南卫视曾为了挽回持续走低的收视率,一个月腰斩三部大剧。
▲芒果台叫好不叫座的《大明王朝1566》,近期有望重播。
从这个层面来讲,《美人私房菜》不会是一个终止符。
制片方投资千万,电视台花样腰斩,如此相爱相杀,国产剧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众所周知,国产剧通常都是一股脑拍完,制作方选择剧本,拍摄完成后卖给电视台。这一套流程,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工。
比如郭导担任监制的TFBoys的新剧, 40集只拍了3个月。
火了一整个暑假的《老九门》,48集同样只拍了108天,除去睡觉吃饭约等于一集一天,高产似母猪。
极速赶拍还不算完,在国内,要想最后能在电视上播出,还得迈过广电总局这道坎。广电说不,即使投资再大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
▲9.6的国产神剧《走向共和》,因涉及敏感话题遭到禁播。
而一旦广电这边过审,那么不论拍出来的是什么牛鬼蛇神,都能硬塞给观众。
▲芒果台励志大片《是!尚先生》。
那些电视台花大价钱买来的剧,即使反响不好,也要跪着播完。
今年暑期的IP大剧《青云志》最后收视口碑双双扑到地心。
超长剧占主导,国产剧现在走入了误区,一集注水成两集。毕竟制作商是靠集数卖钱,卖了之后的收视率对他们来说没多大影响。
美剧粉丝就没享受过国产剧日更的待遇,周播,季更,一季十几集。常常等到海枯石烂。两者制作周期无法比较。
比如之前刚出就封神的《西部世界》,10集竟拍了两年。
新剧播出之前,审核,再拍摄试映集(pilot),最终决定是否订购,这个过程的淘汰率高达99%,时间从6月到来年5月,前期准备时间就能拍出好几部国产剧了。
被大佬收购后,总编剧会召集一个编剧团队合作办公,来讨论辩论新剧本。
因为观众的评价会很快反馈,如果评价和收视不好,也难逃腰斩命运。
比如这部被FOX寄予厚望的豪斯医生接班剧《黑帮医生》。
▲中外一致的差评。
好剧则一季接一季的拍下去。比如CSI十五季,虽然完结也算善始善终了。ABC的老牌剧《摩登家庭》还在更新,收视稳定。
播出时间最长的要数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肥皂剧《指路明灯》,1937年到2009年,72年见证了多少历史▼
▲诚实的豆瓣简介。
就算一天看两集,看完也需要22年。十分敬佩能追完的人。
虽然边拍边播有利于保证质量,但也出现了许多剧为了收视率越拖越长,迎合观众生拗剧情,角色死了活活了死,这个睡过那个也睡过。
比如美国魔幻玛丽苏《吸血鬼日记》,拖了八季终于完结。从第一季的8.4分到最后惨淡的6分,还不如趁早收手。
二重生的烂梗用到呕吐,角色连连看一样组合着滚床单,大家都轮流领便当再说“骗你的,刚刚那个不算哦。”
▲非常心疼一脸懵逼的观众。
但是,看着成批出现的优秀欧美剧,可见这种方式还是瑕不掩瑜的。
▼剧组里是谁说了算?▼
上面的流程图可以看出,每部美剧都是从总编剧的灵光一闪开始。
一部好剧最大的功臣绝对是总编剧,导演反而可以随时换。
且对欧美剧来说这些制作人并不是幕后,他们才是受人尊敬的核心。
比如已经封神的美剧《绝命毒师》,每季基本9分朝上。
每集的片名过后都会出现该剧创作人的名字:文斯·吉里根。
文斯写了《绝命毒师》第一季的前四集剧本。并带领着其余编剧们一起创造,监督了整部剧的策划。
正因为剧本是美剧的核心,编剧们才会如此受重视。一般人都不敢惹。
2007年时,美国编剧们还因不满收入进行了大罢工,使得多部热剧停播,金球奖也被迫取消。
这对剧迷和娱乐业来说都是噩耗,洛杉矶在14周内损失了32亿美金。也因此,现在美国编剧的薪酬在世界前列,一般周薪在3000到6000美元之间,高的就更难以想象了。
就连演员们对金牌编剧也是要谦让三分,否则角色可能就被写死了。
《实习医生格蕾》中饰演乔治的T·R·奈特就因为擅自改动剧本和台词引起了编剧的不爽,矛盾激化后正好合约也到期,在第六季开头就领了一个血肉模糊的便当。
剧本王道,才会催生出一批脑洞大开结构严谨的电视剧。
相比舍我其谁的美剧编剧,国产剧编剧夹在演员制片人导演的夹缝里,除非是大编剧,其他人好像没有什么话语权。
比如《雍正王朝》中重要的年羹尧西北大战,投资方大爷说要节省经费,编剧只能删改。
国内编剧的境遇,用海岩的一句话可以概括。
不要说导演和演员,编剧现在连一些技术人员都不如。
行业如此两级分化,没有好的剧本支撑。因此“八年抗战开始了”、“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这类台词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国产剧剧组不听编剧听谁的?
其实我们看片酬就能知道是演员王道。曾有制片人表示, 1.2亿的投资,可能2/3都用于片酬了。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搜狐娱乐。
尽管人气演员的作品口碑上可能不太好,但从选角到拍摄都已赚足眼球。
▲鹿晗主演的《择天记》未播先火。
现在不少电视剧都启用“鲜肉+戏骨”的标配,鲜肉负责人气和颜值,戏骨负责保证戏的品质,这样的搭配名利双收。
▲《好先生》收视率破1,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居前三名。
当然不是每个剧组都能请得起这些大牌的,这时剧组又归谁管?
一位制片人透露,每个剧组都有一条独特的生态链,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客大欺店,店大欺客。
大牌演员谁也惹不起;制片人要有卫视的大背景,就是大爷,否则就只能充当剧组买单跑腿的冤大头;导演要是名气大,剧组就任他差遣。
虽然美剧的演员不乏高工资,但是由于演员工会制度等,高薪也是有底线的,不会扰乱市场。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美剧演员讨薪,《老友记》、《CSI》等热剧都出现过演员要求涨工资的情况,最后基本都协调取得双赢。
前阵子《无耻之徒》大女儿讨薪成功,继续开工▼
▼美国的观众就比我们高逼格吗?▼
当然不是说美剧就全是大制作良心出品,烂剧也是有的。
比如美版花样男子,评分比流星雨还要差。
虽然被砍。但既然能播出,也就是说美国也是有许多爱看玛丽杰克苏的低龄观众。
关键在于美剧的观众被很好的分流了。
CW专注年轻人,拍了一系列青春剧。TNT则是体育和犯罪为招牌,想看高质量高逼格选择AMC,想看有深度的马赛克则是HBO。
以HBO为例,高品位的观众催生高质量的剧。3500万的付费订阅用户和DVD销量是它的利润来源。少了寻找赞助商和广告的压力,更专注于剧本身。
所以才会有《兄弟连》这种电影级别的大制作,汤姆·汉克斯和斯皮尔伯格加盟,豆瓣和IMDb评分都是9.5。
再如火遍世界的《权利的游戏》和走深度逼格路线的《真探》。
▲HBO海报一览。
而国内电视业越来越趋于老龄化,观众群体上,50 后和60后达到总体一半以上,90后只有5%,打开电视看的更多的是打发时间的中老年群体。
他们对剧集要求并不高。善良朴实的主角,人人喊打的小三就足够他们追的。
一些高质量的剧集就显得吃力不讨好,比如9.2分的《红色》,男主逻辑Max+理科属性+文艺气质+痴汉+闷骚+妻控+小鹿般的眼睛,也没挽回收视颓势。
这样的国产神剧扑街太可惜,戳这里来吃小十君的安利。
制片商不敢冒险,题材自然保守没新意。
▲2014年国产电视剧题材统计,数据仅供参考,@艺恩娱乐。
而8090后则从电视屏幕转移到了电脑和手机屏幕。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年轻观众投身丰富的网盘资源。各大视频网站也不会放过这块香饽饽,每年近半数的美剧被引进,韩国的各大电视台更是早被瓜分完了。
海外剧的入侵也让国内敲响了警钟,网剧顺势发展了起来。
相比电视剧的题材单一,网剧创作坏境更自由,题材也更吸引人,刑侦惊悚玄幻甚至耽美都有涉及。
▲耽美剧《上瘾》,豆瓣8.0。
请不起人气演员,就以剧本取胜。
小十君之前也推过高分网剧,剧荒的点这里。
▼B站联合出品的《说的就是你》,一个剧本王道的典型。
网剧的受众多为年轻人,这也和多数电视剧的受众隔开了,也算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观众分流吧。
但,广电的魔手又伸过来了。
多部热播的网剧因为尺度问题被要求整改甚至永久下架......诸如《暗黑者》《心理罪》《老师晚上好》都遭遇了这样的风波。
小十君真是痛心疾首,哭着嚷为什么我国影视行业还不分级!我都成年了难道对性爱场面还要捂着眼睛说“不行,太恶心了宝宝看不下去“吗?
不仅是影视业,我国整个文化产业都是被一双巨手掌控的。
王小波老师就曾说过:
我们国家的出版事业必须就低不就高,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
想想对于电视剧行业是不是也一样呢?行政力量的过多干预是文化产业分级的阻碍。
这之中的原因和利益小十君就不展开讲了,你懂的。
但以网剧为例,我们总归还是有进步的,从来对制作团队不闻不问的观众,现在也能说出山影,正午阳光这样有好口碑的团队。
毕竟小花也是会枯萎的。一部作品是否能长存,最后靠的还是内容。
小十君也期望着我们的国产剧能一步步脱离童稚状态,期待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成年的一天。
本文为第十放映室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dsfysweixin。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