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抖音测试付费机制,可大家愿意花钱刷短视频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抖音测试付费机制,可大家愿意花钱刷短视频吗?

抖音这次测试的视频付费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呢?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三易生活

内容付费作为增值服务的典型,如今在互联网行业中可谓是司空见惯,不过想要从用户的口袋里拿到真金白银,这事儿本身一直就很敏感,想要做成更是从来都不容易。

如今又有一家互联网厂商来了一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日前#抖音测试付费短视频#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就引发了众多关注。

据悉,抖音测试的付费视频内容不再局限于短剧类目,而是扩展到几乎所有内容类别,目前这一功能针对10万粉丝以上、账号状态正常、无违规情况、原创度高的部分个人开放内测。

同时来自抖音客服的说法是,“遇到付费视频可能是作者开启了付费功能,如果不想看可以划走。当然,视频内容是否付费取决于作者是否开启这一功能,抖音无法干预,具体收取的费用由作者根据相应规则自行决定。”

内容平台搞内容收费这一决策其实很正常,例如知乎就搞了“盐选专栏”、微博有“V+付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也有付费解锁的文章,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提供了会员专属影视剧,更别提前几年火遍全网的知识付费。

那么问题就来了,抖音这次测试的视频付费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呢?

如果从微博上的相关投票来看,付费就不看的比例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诸如“它敢付费我就敢卸载”,“当我刷到付费短视频的那天,那就是我离开你的日子”这样的言论,在社交平台上更比比皆是。在舆论层面,如今抖音试水的内容付费与去年B站搞的付费视频遭遇了同样的待遇。

但都是搞内容付费,爱优腾和抖音、B站遭遇的情况为何会大相径庭?这其实是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两大内容生产模式,在消费者群体中认可度的差异。虽然国内网民群体里为内容付费的接受度是有的,要不然抖音、快手上市场规模达到200亿的短剧又是谁在买单呢。用一些网友的话来说,那就是“我愿意为内容付费,前提是内容本身要优质”。简单来说,创作者想要让用户掏钱,就得为用户提供“获得感”。

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这类视频网站的底色是PGC,平台上的内容诸如《隐秘的角落》、《延禧攻略》、《梦华录》是由专业影视制作公司打造。这一类由专业人士生产的内容在古代是梨园戏曲,在近现代则是广播电影,而消费者为PGC内容付费无疑有着深厚的惯性。专业内容生产者建立的Paywall(付费墙)也经过了数以百年计的水滴石穿,看电影、看电视需要付费就好像人需要吃饭喝水一样,是刻在现代人骨子里的认知。

归根结底,网剧、网络大电影,乃至短剧会有用户付费,靠的是专业内容生产者提供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然而这一点在UGC领域往往无法得到保证,由于人人都可以在这类平台发布内容,所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泥沙俱下。要知道视频内容不同于其他商品,作为信息消费的一种,它基本上都是预付费的。由此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会为UGC内容预付费呢?

去年的B站和今年的抖音搞付费视频遭受非议的症结,就出在了这里,PGC是拿着创作者的商誉来背书,可UGC背后又哪里有商誉可言。当然,不排除部分UGC创作者通过积累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准确来说,目前纵观全球范围内的UGC创作者做成内容付费,无外乎都是“厚积薄发”。可是UGC创作者的个人知识储备往往有限,更多是在厚积薄发的过程中,就将自己的存货掏空了。

最终UGC创作者走向饭圈化,把自己从创作者变成网红,类似的情况在YouTube、B站上可谓比比皆是。如果说做长视频的YouTube和B站的UGC创作者还有可能厚积薄发,那么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或许连厚积薄发的机会都不存在,因为短视频的体裁就决定了内容很难有足够的信息量。毕竟短视频让用户“图一乐”很容易,可要让用户付出真金白银,评判标准也就变了。

单纯以信息量来计算,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折合成当下内容付费最成熟的网文,或许最高也就0.5元左右的水准,可半小时的视频往往会卖到十元以上,因为成本和潜在受众摆在这里。总而言之,在消费者的认知里,直接以内容向用户收费属于PGC,大家也缺乏为UGC内容付费的理论基础。

那么已经有了B站的前车之鉴后,抖音为何又会踏进同一条河流呢。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抖音搞内容付费其实是大势所趋,毕竟当下这个互联网精神凋零的时代,要求创作者为爱发电是不现实的事情。目前绝大多数能够持续保持内容输出能力的创作者往往都是为了钱,所以让他们保持持续输出内容的能力就变成了平台的责任。然而遗憾的是,真正能从内容平台靠输出内容赚钱的只是少数人。

而被广告主青睐的创作者更是只局限于头部,剩下的腰部、尾部创作者很难靠接广告来实现盈亏平衡。以往腰部以下的创作者靠的是来自平台的普惠式福利,比如各式各样的激励计划,等于是平台花钱养着创作者。可今时不同往日,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所以他们为创作者的内容买单的现实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平台不再兜底,这些创作者就得靠愿意为他们内容买单的用户来支撑。提供付费功能就是抖音在告诉创作者,继续靠平台流量变现不是长久之道,想挣钱得从愿意支持你内容的用户身上想办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UGC为主的内容平台搞以内容向用户收费,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卸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抖音

4.9k
  • 抖音生活服务“五一”订单量同比增长94%
  • 抖音旗下天津同融增资至21.5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抖音测试付费机制,可大家愿意花钱刷短视频吗?

抖音这次测试的视频付费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呢?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三易生活

内容付费作为增值服务的典型,如今在互联网行业中可谓是司空见惯,不过想要从用户的口袋里拿到真金白银,这事儿本身一直就很敏感,想要做成更是从来都不容易。

如今又有一家互联网厂商来了一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日前#抖音测试付费短视频#这一话题在社交平台就引发了众多关注。

据悉,抖音测试的付费视频内容不再局限于短剧类目,而是扩展到几乎所有内容类别,目前这一功能针对10万粉丝以上、账号状态正常、无违规情况、原创度高的部分个人开放内测。

同时来自抖音客服的说法是,“遇到付费视频可能是作者开启了付费功能,如果不想看可以划走。当然,视频内容是否付费取决于作者是否开启这一功能,抖音无法干预,具体收取的费用由作者根据相应规则自行决定。”

内容平台搞内容收费这一决策其实很正常,例如知乎就搞了“盐选专栏”、微博有“V+付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也有付费解锁的文章,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提供了会员专属影视剧,更别提前几年火遍全网的知识付费。

那么问题就来了,抖音这次测试的视频付费能否得到用户的认可呢?

如果从微博上的相关投票来看,付费就不看的比例占据了压倒性的多数,诸如“它敢付费我就敢卸载”,“当我刷到付费短视频的那天,那就是我离开你的日子”这样的言论,在社交平台上更比比皆是。在舆论层面,如今抖音试水的内容付费与去年B站搞的付费视频遭遇了同样的待遇。

但都是搞内容付费,爱优腾和抖音、B站遭遇的情况为何会大相径庭?这其实是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两大内容生产模式,在消费者群体中认可度的差异。虽然国内网民群体里为内容付费的接受度是有的,要不然抖音、快手上市场规模达到200亿的短剧又是谁在买单呢。用一些网友的话来说,那就是“我愿意为内容付费,前提是内容本身要优质”。简单来说,创作者想要让用户掏钱,就得为用户提供“获得感”。

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这类视频网站的底色是PGC,平台上的内容诸如《隐秘的角落》、《延禧攻略》、《梦华录》是由专业影视制作公司打造。这一类由专业人士生产的内容在古代是梨园戏曲,在近现代则是广播电影,而消费者为PGC内容付费无疑有着深厚的惯性。专业内容生产者建立的Paywall(付费墙)也经过了数以百年计的水滴石穿,看电影、看电视需要付费就好像人需要吃饭喝水一样,是刻在现代人骨子里的认知。

归根结底,网剧、网络大电影,乃至短剧会有用户付费,靠的是专业内容生产者提供的独特性和原创性。然而这一点在UGC领域往往无法得到保证,由于人人都可以在这类平台发布内容,所带来的结果往往就是泥沙俱下。要知道视频内容不同于其他商品,作为信息消费的一种,它基本上都是预付费的。由此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用户凭什么会为UGC内容预付费呢?

去年的B站和今年的抖音搞付费视频遭受非议的症结,就出在了这里,PGC是拿着创作者的商誉来背书,可UGC背后又哪里有商誉可言。当然,不排除部分UGC创作者通过积累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准确来说,目前纵观全球范围内的UGC创作者做成内容付费,无外乎都是“厚积薄发”。可是UGC创作者的个人知识储备往往有限,更多是在厚积薄发的过程中,就将自己的存货掏空了。

最终UGC创作者走向饭圈化,把自己从创作者变成网红,类似的情况在YouTube、B站上可谓比比皆是。如果说做长视频的YouTube和B站的UGC创作者还有可能厚积薄发,那么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或许连厚积薄发的机会都不存在,因为短视频的体裁就决定了内容很难有足够的信息量。毕竟短视频让用户“图一乐”很容易,可要让用户付出真金白银,评判标准也就变了。

单纯以信息量来计算,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折合成当下内容付费最成熟的网文,或许最高也就0.5元左右的水准,可半小时的视频往往会卖到十元以上,因为成本和潜在受众摆在这里。总而言之,在消费者的认知里,直接以内容向用户收费属于PGC,大家也缺乏为UGC内容付费的理论基础。

那么已经有了B站的前车之鉴后,抖音为何又会踏进同一条河流呢。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抖音搞内容付费其实是大势所趋,毕竟当下这个互联网精神凋零的时代,要求创作者为爱发电是不现实的事情。目前绝大多数能够持续保持内容输出能力的创作者往往都是为了钱,所以让他们保持持续输出内容的能力就变成了平台的责任。然而遗憾的是,真正能从内容平台靠输出内容赚钱的只是少数人。

而被广告主青睐的创作者更是只局限于头部,剩下的腰部、尾部创作者很难靠接广告来实现盈亏平衡。以往腰部以下的创作者靠的是来自平台的普惠式福利,比如各式各样的激励计划,等于是平台花钱养着创作者。可今时不同往日,各大平台都在“降本增效”,所以他们为创作者的内容买单的现实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平台不再兜底,这些创作者就得靠愿意为他们内容买单的用户来支撑。提供付费功能就是抖音在告诉创作者,继续靠平台流量变现不是长久之道,想挣钱得从愿意支持你内容的用户身上想办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UGC为主的内容平台搞以内容向用户收费,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卸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