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复盘2016 十大最具指数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复盘2016 十大最具指数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下)

未来以来,这些正在走入商用市场的技术在逐步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

文|王晗

2016年,一个又一个产业性新技术的落地及大规模应用,意味着新技术向消费级应用产品的快速转化已经形成强大势能。这些正在走入商用市场的技术在逐步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并逐渐在金融、娱乐、通信、制造等领域大放异彩。凤凰文创在此继续为您复盘2016年最具指数级发展潜力的十大新技术。

VR/AR技术:在转折中向纵深拓展

2016年,AR/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一直处于媒体热议和资本追逐的风口浪尖。自从《Pokémon Go》游戏引爆市场后,微软、HTC、西门子等标杆性科技企业迅速进入AR(增强现实)领域。但是,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AR,VR(虚拟现实)占据大部分的出货量和媒体关注度,今年Oculus、HTC、索尼、三星以及谷歌等企业都发布了一系列VR产品,这些产品已经从几年前的雏形状态,走到了量产阶段。还有企业担心AR和VR单一产品在未来会有局限性,推出了MR(混合现实)设备,将AR和VR结合到一起使功能得到拓展。

尽管今年VR/AR是科技领域的新晋网红,但是其实VR/AR正处在转折期,它们并没有到达到能改变产业的那个点,而此时,正是企业埋头创造优秀内容的最好时期。因为在VR/AR领域,不仅是硬件,软件和内容也同样重要。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VR、AR甚至是尚不成熟的MR,能直接创造什么价值才是最终判断标准。在VR/AR领域更需要重视内容及差异化,创造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内容,才有可能获得青睐。

量子通信:拥有绝对安全性,且初步迈向产业化

量子通信相关专家相信该技术拥有传统通信方式所不具备的绝对安全特性,不但在网络安全、金融等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而且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已经有电信运营商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进行展示和检验了量子通信系统组网与扩展的能力,标志着大规模可扩展网络量子通信技术的成熟,将量子通信实用化和产业化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年8月16日,中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将连接多地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目前有望全线贯通。仅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已开始在这一领域频频发力,如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与中兴通讯、皖通邮电等共同发布了业界首个开放型量子加密通信系统,并进行了多项业务演示。

自动驾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酝酿行业“地震”

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无人驾驶汽车成了2015年的新闻热词,谷歌的无人驾驶原型汽车已经实现了行驶百万公里的里程碑式目标。特斯拉也已经在升级无人驾驶汽车的功能,另外包括福特在内的主要传统汽车生产商也宣布了各自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同机器人应用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也能自我学习,包括学习路面状况以及了解驾驶员的习惯等。

在未来一两年内,我们将看到功能更全面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届时我们无需亲自动手驾驶,同时依靠智能系统控制能减少事故的出现几率。当然,由于可以有效的避免交通事故,汽车整体将无需再采用重型防护车架,或者是保险杠,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更轻便,更舒适。另外,大多数无人驾驶汽车都将为电动车,而且我们不用再烦心找车位,因为这些新型汽车可以随叫随到。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甚至可以不用再买车了,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部“呼唤”无人车的智能手机。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有重大进展,将更加拟人化

实际上当前的所说的人工智能还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不少持怀疑的态度的人往往认为人工智能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程序行为,由计算和算法驱动。即便是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但这并不能代表它真正具备人所拥有的智慧。而另一怀疑人工智能的理由则是,Siri以及Cortana等个人数字助理仍然还不完美,在使用过程中仍然有许多让人感到不足的地方。它们顶多就是讲笑话,播报天气,真正做到像科幻电影中数字助理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总结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果,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IBM已经教会其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很多技能,包括金融、餐饮、社交、法律等等。谷歌和微软也在人脸识别以及拟人语音系统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人脸识别为例,目前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表现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水平。IBM Watson诊断癌症的能力甚至还超过了医生。

IBM Watson如今已经可以供开发者使用,谷歌也开源了其机器学习系统TensorFlow,Facebook随后也公开了其Big Sur人工智能硬件架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7年会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运用案例,而且随着更多企业家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会变得更加的拟人化。当然,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可能还需要长年才能的研究才能达成。

物联网:市场迅速开拓,老牌企业补救业务空白

Gartner的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物联网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额会达到2350亿美元。同时,到2016年年底全球物联网设备的总数将可能达到64亿台,比2015年增加30%,而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会增长到208亿台。从2016年以来各大科技企业在消费级和工业物联网进行的布局来看,可以一窥究竟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技术趋势或变化,

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公开宣布将在物联网领域进行收购。随着更多的物联网市场的拓展,对于大公司来说,已经需要认真考虑在物联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了。它们开始考虑在现有产品系列中增加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比如数据分析,安全,及通讯平台等。

同时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进入物联网领域。比如,玩具业巨头Mattel就在最近宣布它的芭比娃娃和玩具飞机将会增加联网功能。而Mozilla和Visa则也宣布将进入物联网领域。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看到相关公司宣布进入物联网领域的新闻。

另一个趋势是老牌的IT公司如IBM和英特尔都对物联网领域投入巨资,试图弥补他们在传统IT领域业绩下滑的影响。英特尔在4月份宣布了12000人的裁员计划,省出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于物联网和数据中心的业务。

云计算:巨头之间争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战场

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热闹,虽然国内外云计算领域出现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创业公司,但2016年的云计算市场更像是一场巨头之间的战场。

先是亚马逊在AWS Re:Invent大会上高调表示其云计算业务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微软新晋CEO纳德拉也在微软年度股东大会上,以2018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誓师。与此同时,阿里云则加紧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腾讯、百度、网易、金山等一众互联网巨头们在云计算领域也动作频频。

除了国内云计算平台的动作,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终于在2016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云计算的“走出去”和“走进来”业已成为2016年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两大标签。或许用全球化策略来形容这种趋势还为时尚早,国内仅有阿里云、腾讯云等少数几家在大张旗鼓的布局全球化的数据中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也只有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头部的云计算厂商。即便如此,在中美云计算在2016年的商业动作中已经可以看到看出竞争与合作的端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软

4.9k
  • 微软宣布在马来西亚投资22亿美元发展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服务
  • 微软将在泰国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复盘2016 十大最具指数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下)

未来以来,这些正在走入商用市场的技术在逐步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

文|王晗

2016年,一个又一个产业性新技术的落地及大规模应用,意味着新技术向消费级应用产品的快速转化已经形成强大势能。这些正在走入商用市场的技术在逐步打开人们的想象空间,并逐渐在金融、娱乐、通信、制造等领域大放异彩。凤凰文创在此继续为您复盘2016年最具指数级发展潜力的十大新技术。

VR/AR技术:在转折中向纵深拓展

2016年,AR/V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一直处于媒体热议和资本追逐的风口浪尖。自从《Pokémon Go》游戏引爆市场后,微软、HTC、西门子等标杆性科技企业迅速进入AR(增强现实)领域。但是,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AR,VR(虚拟现实)占据大部分的出货量和媒体关注度,今年Oculus、HTC、索尼、三星以及谷歌等企业都发布了一系列VR产品,这些产品已经从几年前的雏形状态,走到了量产阶段。还有企业担心AR和VR单一产品在未来会有局限性,推出了MR(混合现实)设备,将AR和VR结合到一起使功能得到拓展。

尽管今年VR/AR是科技领域的新晋网红,但是其实VR/AR正处在转折期,它们并没有到达到能改变产业的那个点,而此时,正是企业埋头创造优秀内容的最好时期。因为在VR/AR领域,不仅是硬件,软件和内容也同样重要。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VR、AR甚至是尚不成熟的MR,能直接创造什么价值才是最终判断标准。在VR/AR领域更需要重视内容及差异化,创造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内容,才有可能获得青睐。

量子通信:拥有绝对安全性,且初步迈向产业化

量子通信相关专家相信该技术拥有传统通信方式所不具备的绝对安全特性,不但在网络安全、金融等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而且正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过去一年中,中国已经有电信运营商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进行展示和检验了量子通信系统组网与扩展的能力,标志着大规模可扩展网络量子通信技术的成熟,将量子通信实用化和产业化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今年8月16日,中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将连接多地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目前有望全线贯通。仅在中国,电信运营商已开始在这一领域频频发力,如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与中兴通讯、皖通邮电等共同发布了业界首个开放型量子加密通信系统,并进行了多项业务演示。

自动驾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酝酿行业“地震”

曾经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无人驾驶汽车成了2015年的新闻热词,谷歌的无人驾驶原型汽车已经实现了行驶百万公里的里程碑式目标。特斯拉也已经在升级无人驾驶汽车的功能,另外包括福特在内的主要传统汽车生产商也宣布了各自的无人驾驶汽车计划。同机器人应用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也能自我学习,包括学习路面状况以及了解驾驶员的习惯等。

在未来一两年内,我们将看到功能更全面的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届时我们无需亲自动手驾驶,同时依靠智能系统控制能减少事故的出现几率。当然,由于可以有效的避免交通事故,汽车整体将无需再采用重型防护车架,或者是保险杠,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更轻便,更舒适。另外,大多数无人驾驶汽车都将为电动车,而且我们不用再烦心找车位,因为这些新型汽车可以随叫随到。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甚至可以不用再买车了,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部“呼唤”无人车的智能手机。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有重大进展,将更加拟人化

实际上当前的所说的人工智能还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不少持怀疑的态度的人往往认为人工智能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程序行为,由计算和算法驱动。即便是计算机打败国际象棋大师,但这并不能代表它真正具备人所拥有的智慧。而另一怀疑人工智能的理由则是,Siri以及Cortana等个人数字助理仍然还不完美,在使用过程中仍然有许多让人感到不足的地方。它们顶多就是讲笑话,播报天气,真正做到像科幻电影中数字助理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总结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果,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IBM已经教会其人工智能系统Watson很多技能,包括金融、餐饮、社交、法律等等。谷歌和微软也在人脸识别以及拟人语音系统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人脸识别为例,目前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表现几乎已经达到了人类的水平。IBM Watson诊断癌症的能力甚至还超过了医生。

IBM Watson如今已经可以供开发者使用,谷歌也开源了其机器学习系统TensorFlow,Facebook随后也公开了其Big Sur人工智能硬件架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17年会看到更多的人工智能运用案例,而且随着更多企业家的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会变得更加的拟人化。当然,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可能还需要长年才能的研究才能达成。

物联网:市场迅速开拓,老牌企业补救业务空白

Gartner的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物联网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额会达到2350亿美元。同时,到2016年年底全球物联网设备的总数将可能达到64亿台,比2015年增加30%,而这个数字到2020年将会增长到208亿台。从2016年以来各大科技企业在消费级和工业物联网进行的布局来看,可以一窥究竟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技术趋势或变化,

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开始公开宣布将在物联网领域进行收购。随着更多的物联网市场的拓展,对于大公司来说,已经需要认真考虑在物联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了。它们开始考虑在现有产品系列中增加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比如数据分析,安全,及通讯平台等。

同时在2016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宣布进入物联网领域。比如,玩具业巨头Mattel就在最近宣布它的芭比娃娃和玩具飞机将会增加联网功能。而Mozilla和Visa则也宣布将进入物联网领域。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看到相关公司宣布进入物联网领域的新闻。

另一个趋势是老牌的IT公司如IBM和英特尔都对物联网领域投入巨资,试图弥补他们在传统IT领域业绩下滑的影响。英特尔在4月份宣布了12000人的裁员计划,省出的资金将用于投资于物联网和数据中心的业务。

云计算:巨头之间争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战场

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热闹,虽然国内外云计算领域出现了UCloud、Salesforce等知名创业公司,但2016年的云计算市场更像是一场巨头之间的战场。

先是亚马逊在AWS Re:Invent大会上高调表示其云计算业务价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微软新晋CEO纳德拉也在微软年度股东大会上,以2018年云计算业务营收达到200亿美元誓师。与此同时,阿里云则加紧数据中心的全球化布局,腾讯、百度、网易、金山等一众互联网巨头们在云计算领域也动作频频。

除了国内云计算平台的动作,亚马逊、微软、甲骨文等终于在2016年正式登陆中国市场。云计算的“走出去”和“走进来”业已成为2016年国内云服务市场的两大标签。或许用全球化策略来形容这种趋势还为时尚早,国内仅有阿里云、腾讯云等少数几家在大张旗鼓的布局全球化的数据中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也只有亚马逊AWS、微软Azure等头部的云计算厂商。即便如此,在中美云计算在2016年的商业动作中已经可以看到看出竞争与合作的端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