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ESG先锋谈】环境赛道投资人周炜:绿色科技的时机已经到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ESG先锋谈】环境赛道投资人周炜:绿色科技的时机已经到来

他认为在绿色科技领域,中国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有走向世界的机会。

来源:视觉中国

十几年前周炜在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任中国基金主管合伙人的时候,曾邀请美国总部的一位有化学专业背景的合伙人来协同考察一家做水污染治理的中国企业。这位印度裔合伙人吃素,周炜邀请他在北京东三环的中式素餐馆吃饭。餐馆用大豆蛋白做出肉制品的味道,让这位老外震惊,他回到美国就找到了植物肉创业公司Beyond Meat做了投资。

虽然Beyond Meat还在美国市场上经受磨练,但它绝对是凯鹏华盈带领风投界打造出上一个美国绿色科技投资周期的代表,且创造出了工业生产植物肉这一还在发展中的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凯鹏华盈通过网景、亚马逊和谷歌的投资获得显著名声和收益,互联网泡沫破裂后,21世纪初,清洁技术成为其主要投资策略。“走向绿色比互联网更重要,”其主要合伙人约翰·杜尔 (John Doerr) 在2007年表示,“这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不过大量前沿清洁技术项目的投资也让凯鹏华盈屡屡受挫,比如在2011年倒闭的挪威电动汽车公司Think Global,以及因为中国光伏企业崛起而失去竞争优势的光伏板企业MiaSolé。

而今天,电动汽车、光伏,在中国都已经成为成熟的新兴产业。“当时无论是技术成熟度、环保意识还是产品成本,都还不成熟。”周炜回顾凯鹏华盈在上一个绿色科技创投周期中失利的原因,“市场还没到商业化的时间点。”但同时他也指出,虽然当年投资的时间太早,不能否定今天这些技术的成功,“有当年大量投入的结果。”

2017年,在管理凯鹏华盈中国基金10年后,周炜带领原核心团队创立了创世伙伴CCV,目前管理着7亿美元的美元基金和25亿元的人民币基金。除了早年投出京东、启明星辰等互联网赛道的企业,CCV关注的重心正越来越多地转向智能化、绿色科技和国际化前沿科技的早期投资。2023年8月,周炜在凯鹏华盈时期投资的水处理综合解决方案企业科净源在A股上市,CCV后来投的仓储机器人公司“快仓”、智能物流“劢微机器人”、无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公司“中科原动力”等也在不断获得融资。

周炜对绿色科技的定义包括:无人化工具、环境科技、新能源和储能等。他认为,在绿色科技领域,中国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有走向世界的机会。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周炜刚从美国硅谷飞回北京,分享了这次在西海岸的见闻。在采访中以及在随后和北京团队的会议中,他坚定表示“绿色科技的时机已经来了。”

创世伙伴资本(CCV)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采访整理:

界面新闻:先从最近的一个热点聊起。你们十几年前在KPCB投的企业科净源今年8月刚上市,十几年的种子终于结了果实,它的成长路径对CCV接下来寻找绿色科技领域的项目有什么启发?

周炜:启发不仅来自这一家公司。还有KPCB过去其他的投资经历。

全球绿色科技的投资,其实是从KPCB开始推动的,我们的合伙人约翰·杜尔,从2000年左右开始推动绿色科技的投资,但当时未能产生大规模的回报。我们从这里面学到一些教训,就是timing(时间点)很重要,绿色科技的方向总体没有问题,但是作为风险投资机构,还是要关注到回报收益,如果你的vison太远、投得太早就不行。

实际上我们早期在中国投的几个项目都还不错,除了科净源,我在2009年投过一家做PLA可降解塑料的公司,现在这个概念也很火,后来这家公司被上司公司并购了。另外我还投了一个做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团队,团队成员有清华的教授,他们有当时中国最领先的反渗透膜技术,正在尝试商业化,用反渗透膜处理污水。当时(绿色科技赛道)风投退出的项目还是挺多的,比如还有中国最早的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公司。

这段经历有几个启发:一是绿色科技的大方向是没问题的;二是作为投资机构,还是要对技术商业化的时间点、市场的接受度等方面更周全地考虑。不过,因为我们之前在绿色科技的方向上投入了大量时间,比如我大概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和团队一起看这些项目,包括生物质柴油、太阳能、风能、电池,所以今天我们对这些技术(现在叫双碳科技)完全不陌生。这是一个很昂贵很有价值的学习经历,到今天可以拿来发挥了。

界面新闻:现在投资绿色科技的时机到了吗,除了技术比之前更成熟、成本降低了,国内的双碳政策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吧?

周炜:对,这个非常重要。能否商业化有几点考量,首先是技术的成本和成熟度,其次是在绿色环保产品比传统产品成本相对高的情况下,需要大众对绿色产品有认知,同时也需要成本可控。如果成本有差别,不能指望大多数人会为环保购买更贵的服务,这时候政策的鼓励和引导还是很重要的。

当年我们投的PLA可降解塑料公司叫国韵生物,是由石家庄制药厂的董事长带团队出来创业,当时是全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可降解塑料公司。石家庄制药原本是中国生产发酵类药品最大的公司,而生产PLA需要大量的发酵工艺,所以这个团队非常有经验。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禁塑令》,规定超市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但还没有人执行。去年开始PLA方向又非常热了,按照国韵生物能量产几百吨的生产规模,放到现在完全具备上市的资格,但在当时只能被并购,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为更贵一些的可降解塑料买单。

界面新闻:虽然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推动低碳转型的政策更全面了,但绿色科技商业化是否仍需要长时间的孵化?

周炜:我觉得不一定。绿色科技也分不同类型,如果纯粹谈能源类的项目,很多是重资产、时间周期很长的;但现在,我们把有利于“Zero-Carbon”(净零碳排)的技术都可以称为绿色科技,其中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电厂,它更像我们原来投的软件、系统或者平台公司,投资周期没那么长。

包括我们现在在看的家庭储能领域,尤其是出海的产品,过去几年他们的收入增长非常快,这些项目不一定需要很长的周期。当然也有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赛道比如氢能,大家还不能预测它什么时候商业化,但在可控核聚变达成之前,氢能是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所以该投入也还是要投。

界面新闻:那可以定义为绿色科技的创新非常多,怎么选择其中最有前景的方向?想了解CCV接下来十年在绿色科技领域投资的决策思路。

周炜:首先,我们的投资策略强调选择我们能够理解的项目,换句话说,不会涉足不太擅长的领域。对于涉及大量化学理论和分子材料技术的项目,我们的团队技术能力仍需提高。

其次,目前绿色科技领域有些赛道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电池和相关供应链目前有很多机会,但我们团队仍然倾向于做早期投资,寻找尚未繁荣和估值尚未过高的领域。

总体来说我们希望投的公司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实现商业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投资策略会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

Greentech + Fintech/Platform(绿色科技结合金融科技)领域,我们特别关注碳捕获技术、碳交易和气候金融科技。气候金融科技是与碳交易结合的有趣技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来管理碳交易系统。我们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

Greentech + Smart(绿色科技结合智慧化)方面,我们主要关注清洁技术,特别是智能电车等细分领域。现有投资也提供了许多延伸方向的机会。比如我们投了电动轻卡公司前晨汽车,他们最初钻研氢能发动机重卡,但因为市场商业化进展较慢,他们先储备技术,开始转做电动轻卡。通过与他们合作,我们也深入了解了氢能领域,并进行了一些布局。

Greentech + Supply Chain(绿色科技结合供应链)领域,我们重点关注智能电网、智能电厂、能源效率、能源存储和氢气。我们认为这些细分领域将在近期解决大多数问题。智能电网和智能电厂与我们之前投资的系统集成软件公司有相似之处,家庭储能领域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在电池领域已经积累了经验。我们最近投资的智能电网公司,他们计划通过建立多个虚拟工厂来扩展业务。

界面新闻:在家庭储能、智能电网领域,如果大型企业比如华为、腾讯来做,这种情况下小型创业团队怎么应对?

周炜:这是个永恒的问题,巨头永远都存在,但我觉得创业团队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敏感地感受用户的需求,并且提前提供更好的产品。所以我一直在讲,中国这二三十年的创业投资历程中,企业家积累出来的优势不在某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在黑暗森林的竞争环境中,逼着这些创始人先人一步提供用户自己还没意识到的需求,并让产品更智能化,让用户的使用完全没有学习成本。对于这点,大企业普遍做得不够好。当然腾讯等企业还有非常强的创业活力,但我们也看到无数的垂直领域,最终是创业团队做得更成功,例如自动驾驶。

界面新闻: 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出“绿色溢价”的概念,帮助人们判断不同碳中和赛道的关键时间点,你们会依据什么?CCV的投资策略是精选,一个赛道投一家企业,但像制氢、新能源电池、CCUS、或者生物可降解塑料,都有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这种情况下怎么投?

周炜:我们一直有一个标准,就是希望我们投的公司能够完全不依赖任何政府补贴或者政策红利而独立生存。政策优势现在虽然有帮助,但我们希望企业本身提供的价值和产生的利润能够让它生存。

第二点,我们希望投的项目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产品,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价值,不仅能在中国做进口替代,还能在国外跟其他竞争对手产生竞争,成为用户的另一个选择。

界面新闻:全球做绿色科技的创业者都在哪儿,去哪里找?

周炜:这一类的创业者其实中国现在非常非常多,尤其是华东和华南地区。原来我们投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创业团队一般都是海归,风格比较洋派,但现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他们除了对海外很了解,也必须能很接地气地去管理生产、管理本地供应链,同时具有务实、外向这两个特征。这些创业公司有点像当年的大疆(无人机),已经埋头做了许多年,当机会来的时候能立马抓住,结合新的产品理念去提供市场需要的东西。

我们一再强调我们投的公司不能只做中国的产品,它必须能做到海外。比如我投的劢微机器人,他们做全自动驾驶的叉车,已经在海外建了4个分公司做海外销售,在国内卖得也很好。还有我们投的农业无人驾驶企业“中科原动力”,现在也在出海。做智能仓储的快仓也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了。

我觉得具有两种特征的团队比较有优势。一种是在技术上确实有实力,像酷哇机器人,他们在视觉自动驾驶方向非常突出,目前选择了市政清扫作为技术落地的商业场景;另一种是团队在原有的供应链上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和能力,现在对ToC端的下一代产品有更深的理解,于是从产业链后端走上来。

界面新闻: 那对于酷哇机器人来说,环卫机器人只是现阶段落地的应用场景,并不是团队长期的方向?

周炜:并不是说非长期方向,而是和当时投资的背景有关系。2018年初我们刚着手第一个基金的投资,觉得高速自动驾驶的公司非常有前景,但那时候高速自动驾驶的公司都已经巨贵了,都是几十亿美金的估值。我们是投早期项目的机构,显然超出我们的范围。我们认为,还有个方向可能会更快地商业化,也就是中低速固定线路和半固定线路的自动驾驶。

事实证明,在三年半之前,酷哇机器人的产品已经在20多个城市里正式运营了,它产生了真正的商业收入,通过运营获得的数据帮助它训练模型,从而变得更成熟。你可以理解为他们从市政清扫的场景开始,但只要是中低速相对固定线路和半固定线路的场景他们都可以做,举例说,港口、码头、矿山、园区,还有公共汽车。只是对一个公司来说,一下子到处开发商业场景落地不太现实。

实际上市政相关的场景也不仅仅是清扫卫生,未来城市里一定能看到大量的自动驾驶车辆,比如警务巡逻车,还有园区内的送餐、送货车。商业化一定是从环境越简单、越可控的场景开始的,逐渐往更复杂地方向去发展。

界面新闻:你近期刚从硅谷回来,硅谷绿色科技的创业氛围是什么样的?聊聊西海岸的见闻吧。

周炜:硅谷的绿色科技创业现在有几类。一类是做碳交易方向的,碳交易平台迎来一波新的热潮。2005年至2007年碳交易也曾有过一阵热度,而现在各国都在谈碳税、碳交易,所以这是其中一个热点。和Web3结合的碳交易是其中一个方向,但我觉得碳交易平台最终是由私营企业还是由政府来做还需要观察,因为这个平台需要大家都认可。

另一类是尖端科技,这类创业项目商业化会慢一点,比如碳捕捉。我们还看到一个很有希望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技术,他们通过分子级别的操控定制特殊材料,可以用来吸附不同物体。比如把它丢在水里可以像海绵一样针对性地吸附水里的有害物质,或者可以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三类是帮助搭建全球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也有一批公司在做,有不少是在海外的华人。中国是全球绿色产品供应链最重要的一方,大量的新能源产品组件都来自于中国,包括太阳能、风能。这类企业做的事情是将生产环节和中国的供应链结合,可以是利用中国供应链来供应然后交付产品,或者跟中国公司合作生产某个品牌的定制产品,这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方向。我们还是希望投的项目跟中国有关,因为这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界面新闻:CCV在选择投资标的过程中,ESG的理念会如何影响决策?

周炜:首先,从KPCB到CCV,我们已经把ESG刻在骨子里,我们投资选择方向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践行。从负面剔除的角度来说,烟酒(包括电子烟)、污染环境的项目,就算赚钱我们也从来不碰,这是底线。

其次这些年我们投资的大量项目,包括机器人相关的项目,全都已经是新能源供能了,包括刚才提到的城市清扫机器人和电动卡车、智能仓储。

第三,我们在中国企业出海领域投的项目本身也是ESG的赛道,比如分布式能源系统。这类产品的用户一方面是欠发达国家,一些地区能源供应很不稳定,原本落后的能源体系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而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给他们带来买得起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欧美国家,他们的电网基础设施太老旧了,完全改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费用,所以我们也有进入市场的空间。

总体来说,我们把绿色的考量放在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里了。

界面新闻:你作为科幻爱好者,一定很关注未来。你也总在采访中说很期待投出代表下一时代的企业,你们关注的科技创新在未来生活里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炜:这个问题也分几个方向来说。第一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我称之为“go smart”,智能化或者无人化。我们的定义是,用自动驾驶、AI和机器人技术结合,可以替代人的工作的所有方向,都叫智能化。

其中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是希望在10年内投出一个能在养老院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机器人公司。现在大家普遍担心养老问题。养老为什么这么昂贵,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工,还需要服务人员非常有耐心并且强壮,能够进行抱老人洗澡这样的工作。如果机器人能够替代这部分工作,这是阶段性的成果,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还有医疗领域AI的应用,比如我们已经投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大幅度减少误诊,未来的应用还可能在更多方向。

我相信AI可以替代掉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人类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更有创造力的事情上。

另一个方向是绿色转型,近年的极端气候大家都看见了,气候变化已经毋庸置疑,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那十年后的世界不可想象。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界面新闻:对于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未来,有两种假设,一种是人类通过行动控制住了气候变暖进程,生活方式大程度上维持原状,另一种是气候危机爆发,人们被迫进入适应极端气候的时代。你想通过投资塑造的未来是什么样?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虽然看起来不太政治正确,但是否应该为一些糟糕的情况作准备。

周炜:大家都知道,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全球变暖可能会进入一个不可逆的状态,进入气候灾难的时代。我们现在没法科学地预测到这件事什么时候会发生,只是今年的气候状况大家可能会看到一点趋势。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吧。我也经常在想,我们那么努力地投入绿色科技、环保产业,那边不停地在打仗,丢一个炸弹就产生多少二氧化碳了。

从长远来看,全球变暖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是能源来源的彻底改变,比如可控核聚变实现突破,比如碳捕捉技术大规模投产成功。让大众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很难的,比如说让美国人不要用干衣机改用太阳晒干,这不现实。最终还是要靠技术的突破。

界面新闻:你觉得投资细胞培养肉、宇宙飞船,是假设了一种更消极的未来可能性吗?

周炜:我不觉得这是更消极的选择,因为畜牧业尤其养牛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本身就非常大,培养肉和植物肉是改变传统食物生产方式。而飞船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并不是为了逃离地球。改善地球环境,与改造一个完全不能生存的星球相比,哪个难度更大?答案显而易见,那你为什么不改善地球。

有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认为,当个人对能量的掌控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互相的敌意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会把地球毁掉,所以要有第二个星球来避免人类毁灭。但这不是对气候的担忧,是更极端的情况。马斯克和霍金也都是这一派观点的支持者。

界面新闻:再追问一下关于绿色科技投资时间点的问题。你经历过上一个全球绿色技术的产业发展周期。你觉得导致10年前美国绿色技术投资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对之后有什么影响?是当时投资决策不够理性吗?

周炜:很简单,当时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市场上的大众意识、环保意识,还是产品成本,都不成熟。举例来说,当时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率只有8%左右,如果计算太阳能电池板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以及进入用户家里安装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产品不一定能带来绿色效益。现在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率已经超过20%,再加上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无论是转换效率、全生命周期里的绿色价值,产品价格,都已经走通了。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设备组合,多余电量还可以卖给电网产生收益。所以在那个年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不够成熟,市场还没到商业化的时间点上。

决策是否理性,看你从什么角度评价。我会觉得作为风险投资者如果没有一点点情怀,觉得某个技术距离商业化太遥远就不去投,那进步怎么来呢。全靠政府去投资也不现实。虽然当年KPCB、约翰杜尔对绿色科技投资的时机有点太早了,但不能否定今天这些技术的成功,有当年大量投入的结果。

界面新闻:那在中国,绿色科技投资风潮的变化是怎样的?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怎么评价现在中国对绿色科技的社会需求、投资时机、投资环境?其中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炜:中国最初以全球制造中心的角色崛起的时候,生产环节的污染是给国内带来影响的。比如太阳能、风能、电池产品在中国生产制造,而主要的用户在国外。但今天不一样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国内的绿色产品的应用也都走在世界前面,本地产品本地在用,同时也在走向世界。现在我们的技术在一些方向上是领先的,而且产品有创新,包括新能源的产品和智能产品;在应用性上,用户接受度很高。

这过程中VC还是适合做些灵巧的事情,但像刚才说的商业储能、大规模的储能等重资产大投入的事情,还是需要政府主导来做,各有各的优势,齐头并进。

对中国的VC来说,我觉得也不用讲太宏大的故事,要帮助中国公司变成世界公司,把这点做到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这也是CCV的关注重心。我们团队来自国际基金,所以对全球用户的理解可能更深,看到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以及我们的美元基金本身有国际网络,可以帮助中国公司在海外搭建成熟的营销、市场的体系,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快地上手,并且帮助被投公司。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ESG先锋谈】环境赛道投资人周炜:绿色科技的时机已经到来

他认为在绿色科技领域,中国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有走向世界的机会。

来源:视觉中国

十几年前周炜在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任中国基金主管合伙人的时候,曾邀请美国总部的一位有化学专业背景的合伙人来协同考察一家做水污染治理的中国企业。这位印度裔合伙人吃素,周炜邀请他在北京东三环的中式素餐馆吃饭。餐馆用大豆蛋白做出肉制品的味道,让这位老外震惊,他回到美国就找到了植物肉创业公司Beyond Meat做了投资。

虽然Beyond Meat还在美国市场上经受磨练,但它绝对是凯鹏华盈带领风投界打造出上一个美国绿色科技投资周期的代表,且创造出了工业生产植物肉这一还在发展中的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凯鹏华盈通过网景、亚马逊和谷歌的投资获得显著名声和收益,互联网泡沫破裂后,21世纪初,清洁技术成为其主要投资策略。“走向绿色比互联网更重要,”其主要合伙人约翰·杜尔 (John Doerr) 在2007年表示,“这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经济机遇。”不过大量前沿清洁技术项目的投资也让凯鹏华盈屡屡受挫,比如在2011年倒闭的挪威电动汽车公司Think Global,以及因为中国光伏企业崛起而失去竞争优势的光伏板企业MiaSolé。

而今天,电动汽车、光伏,在中国都已经成为成熟的新兴产业。“当时无论是技术成熟度、环保意识还是产品成本,都还不成熟。”周炜回顾凯鹏华盈在上一个绿色科技创投周期中失利的原因,“市场还没到商业化的时间点。”但同时他也指出,虽然当年投资的时间太早,不能否定今天这些技术的成功,“有当年大量投入的结果。”

2017年,在管理凯鹏华盈中国基金10年后,周炜带领原核心团队创立了创世伙伴CCV,目前管理着7亿美元的美元基金和25亿元的人民币基金。除了早年投出京东、启明星辰等互联网赛道的企业,CCV关注的重心正越来越多地转向智能化、绿色科技和国际化前沿科技的早期投资。2023年8月,周炜在凯鹏华盈时期投资的水处理综合解决方案企业科净源在A股上市,CCV后来投的仓储机器人公司“快仓”、智能物流“劢微机器人”、无人新能源智能拖拉机公司“中科原动力”等也在不断获得融资。

周炜对绿色科技的定义包括:无人化工具、环境科技、新能源和储能等。他认为,在绿色科技领域,中国越来越多的创业团队有走向世界的机会。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周炜刚从美国硅谷飞回北京,分享了这次在西海岸的见闻。在采访中以及在随后和北京团队的会议中,他坚定表示“绿色科技的时机已经来了。”

创世伙伴资本(CCV)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采访整理:

界面新闻:先从最近的一个热点聊起。你们十几年前在KPCB投的企业科净源今年8月刚上市,十几年的种子终于结了果实,它的成长路径对CCV接下来寻找绿色科技领域的项目有什么启发?

周炜:启发不仅来自这一家公司。还有KPCB过去其他的投资经历。

全球绿色科技的投资,其实是从KPCB开始推动的,我们的合伙人约翰·杜尔,从2000年左右开始推动绿色科技的投资,但当时未能产生大规模的回报。我们从这里面学到一些教训,就是timing(时间点)很重要,绿色科技的方向总体没有问题,但是作为风险投资机构,还是要关注到回报收益,如果你的vison太远、投得太早就不行。

实际上我们早期在中国投的几个项目都还不错,除了科净源,我在2009年投过一家做PLA可降解塑料的公司,现在这个概念也很火,后来这家公司被上司公司并购了。另外我还投了一个做水污染治理方面的团队,团队成员有清华的教授,他们有当时中国最领先的反渗透膜技术,正在尝试商业化,用反渗透膜处理污水。当时(绿色科技赛道)风投退出的项目还是挺多的,比如还有中国最早的汽车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的公司。

这段经历有几个启发:一是绿色科技的大方向是没问题的;二是作为投资机构,还是要对技术商业化的时间点、市场的接受度等方面更周全地考虑。不过,因为我们之前在绿色科技的方向上投入了大量时间,比如我大概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和团队一起看这些项目,包括生物质柴油、太阳能、风能、电池,所以今天我们对这些技术(现在叫双碳科技)完全不陌生。这是一个很昂贵很有价值的学习经历,到今天可以拿来发挥了。

界面新闻:现在投资绿色科技的时机到了吗,除了技术比之前更成熟、成本降低了,国内的双碳政策也是要考虑的因素吧?

周炜:对,这个非常重要。能否商业化有几点考量,首先是技术的成本和成熟度,其次是在绿色环保产品比传统产品成本相对高的情况下,需要大众对绿色产品有认知,同时也需要成本可控。如果成本有差别,不能指望大多数人会为环保购买更贵的服务,这时候政策的鼓励和引导还是很重要的。

当年我们投的PLA可降解塑料公司叫国韵生物,是由石家庄制药厂的董事长带团队出来创业,当时是全亚洲生产规模最大的可降解塑料公司。石家庄制药原本是中国生产发酵类药品最大的公司,而生产PLA需要大量的发酵工艺,所以这个团队非常有经验。虽然当时国内已经有《禁塑令》,规定超市不能免费提供塑料袋,但还没有人执行。去年开始PLA方向又非常热了,按照国韵生物能量产几百吨的生产规模,放到现在完全具备上市的资格,但在当时只能被并购,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为更贵一些的可降解塑料买单。

界面新闻:虽然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推动低碳转型的政策更全面了,但绿色科技商业化是否仍需要长时间的孵化?

周炜:我觉得不一定。绿色科技也分不同类型,如果纯粹谈能源类的项目,很多是重资产、时间周期很长的;但现在,我们把有利于“Zero-Carbon”(净零碳排)的技术都可以称为绿色科技,其中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电厂,它更像我们原来投的软件、系统或者平台公司,投资周期没那么长。

包括我们现在在看的家庭储能领域,尤其是出海的产品,过去几年他们的收入增长非常快,这些项目不一定需要很长的周期。当然也有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赛道比如氢能,大家还不能预测它什么时候商业化,但在可控核聚变达成之前,氢能是最有潜力的清洁能源,所以该投入也还是要投。

界面新闻:那可以定义为绿色科技的创新非常多,怎么选择其中最有前景的方向?想了解CCV接下来十年在绿色科技领域投资的决策思路。

周炜:首先,我们的投资策略强调选择我们能够理解的项目,换句话说,不会涉足不太擅长的领域。对于涉及大量化学理论和分子材料技术的项目,我们的团队技术能力仍需提高。

其次,目前绿色科技领域有些赛道已经非常成熟,比如电池和相关供应链目前有很多机会,但我们团队仍然倾向于做早期投资,寻找尚未繁荣和估值尚未过高的领域。

总体来说我们希望投的公司能够快速解决问题并实现商业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我们的投资策略会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

Greentech + Fintech/Platform(绿色科技结合金融科技)领域,我们特别关注碳捕获技术、碳交易和气候金融科技。气候金融科技是与碳交易结合的有趣技术,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来管理碳交易系统。我们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

Greentech + Smart(绿色科技结合智慧化)方面,我们主要关注清洁技术,特别是智能电车等细分领域。现有投资也提供了许多延伸方向的机会。比如我们投了电动轻卡公司前晨汽车,他们最初钻研氢能发动机重卡,但因为市场商业化进展较慢,他们先储备技术,开始转做电动轻卡。通过与他们合作,我们也深入了解了氢能领域,并进行了一些布局。

Greentech + Supply Chain(绿色科技结合供应链)领域,我们重点关注智能电网、智能电厂、能源效率、能源存储和氢气。我们认为这些细分领域将在近期解决大多数问题。智能电网和智能电厂与我们之前投资的系统集成软件公司有相似之处,家庭储能领域也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在电池领域已经积累了经验。我们最近投资的智能电网公司,他们计划通过建立多个虚拟工厂来扩展业务。

界面新闻:在家庭储能、智能电网领域,如果大型企业比如华为、腾讯来做,这种情况下小型创业团队怎么应对?

周炜:这是个永恒的问题,巨头永远都存在,但我觉得创业团队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敏感地感受用户的需求,并且提前提供更好的产品。所以我一直在讲,中国这二三十年的创业投资历程中,企业家积累出来的优势不在某个具体的技术,而是在黑暗森林的竞争环境中,逼着这些创始人先人一步提供用户自己还没意识到的需求,并让产品更智能化,让用户的使用完全没有学习成本。对于这点,大企业普遍做得不够好。当然腾讯等企业还有非常强的创业活力,但我们也看到无数的垂直领域,最终是创业团队做得更成功,例如自动驾驶。

界面新闻: 比尔·盖茨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中提出“绿色溢价”的概念,帮助人们判断不同碳中和赛道的关键时间点,你们会依据什么?CCV的投资策略是精选,一个赛道投一家企业,但像制氢、新能源电池、CCUS、或者生物可降解塑料,都有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这种情况下怎么投?

周炜:我们一直有一个标准,就是希望我们投的公司能够完全不依赖任何政府补贴或者政策红利而独立生存。政策优势现在虽然有帮助,但我们希望企业本身提供的价值和产生的利润能够让它生存。

第二点,我们希望投的项目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产品,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价值,不仅能在中国做进口替代,还能在国外跟其他竞争对手产生竞争,成为用户的另一个选择。

界面新闻:全球做绿色科技的创业者都在哪儿,去哪里找?

周炜:这一类的创业者其实中国现在非常非常多,尤其是华东和华南地区。原来我们投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创业团队一般都是海归,风格比较洋派,但现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创业者,他们除了对海外很了解,也必须能很接地气地去管理生产、管理本地供应链,同时具有务实、外向这两个特征。这些创业公司有点像当年的大疆(无人机),已经埋头做了许多年,当机会来的时候能立马抓住,结合新的产品理念去提供市场需要的东西。

我们一再强调我们投的公司不能只做中国的产品,它必须能做到海外。比如我投的劢微机器人,他们做全自动驾驶的叉车,已经在海外建了4个分公司做海外销售,在国内卖得也很好。还有我们投的农业无人驾驶企业“中科原动力”,现在也在出海。做智能仓储的快仓也开始拓展海外市场了。

我觉得具有两种特征的团队比较有优势。一种是在技术上确实有实力,像酷哇机器人,他们在视觉自动驾驶方向非常突出,目前选择了市政清扫作为技术落地的商业场景;另一种是团队在原有的供应链上积累了非常深厚的经验和能力,现在对ToC端的下一代产品有更深的理解,于是从产业链后端走上来。

界面新闻: 那对于酷哇机器人来说,环卫机器人只是现阶段落地的应用场景,并不是团队长期的方向?

周炜:并不是说非长期方向,而是和当时投资的背景有关系。2018年初我们刚着手第一个基金的投资,觉得高速自动驾驶的公司非常有前景,但那时候高速自动驾驶的公司都已经巨贵了,都是几十亿美金的估值。我们是投早期项目的机构,显然超出我们的范围。我们认为,还有个方向可能会更快地商业化,也就是中低速固定线路和半固定线路的自动驾驶。

事实证明,在三年半之前,酷哇机器人的产品已经在20多个城市里正式运营了,它产生了真正的商业收入,通过运营获得的数据帮助它训练模型,从而变得更成熟。你可以理解为他们从市政清扫的场景开始,但只要是中低速相对固定线路和半固定线路的场景他们都可以做,举例说,港口、码头、矿山、园区,还有公共汽车。只是对一个公司来说,一下子到处开发商业场景落地不太现实。

实际上市政相关的场景也不仅仅是清扫卫生,未来城市里一定能看到大量的自动驾驶车辆,比如警务巡逻车,还有园区内的送餐、送货车。商业化一定是从环境越简单、越可控的场景开始的,逐渐往更复杂地方向去发展。

界面新闻:你近期刚从硅谷回来,硅谷绿色科技的创业氛围是什么样的?聊聊西海岸的见闻吧。

周炜:硅谷的绿色科技创业现在有几类。一类是做碳交易方向的,碳交易平台迎来一波新的热潮。2005年至2007年碳交易也曾有过一阵热度,而现在各国都在谈碳税、碳交易,所以这是其中一个热点。和Web3结合的碳交易是其中一个方向,但我觉得碳交易平台最终是由私营企业还是由政府来做还需要观察,因为这个平台需要大家都认可。

另一类是尖端科技,这类创业项目商业化会慢一点,比如碳捕捉。我们还看到一个很有希望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技术,他们通过分子级别的操控定制特殊材料,可以用来吸附不同物体。比如把它丢在水里可以像海绵一样针对性地吸附水里的有害物质,或者可以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第三类是帮助搭建全球绿色供应链的企业,也有一批公司在做,有不少是在海外的华人。中国是全球绿色产品供应链最重要的一方,大量的新能源产品组件都来自于中国,包括太阳能、风能。这类企业做的事情是将生产环节和中国的供应链结合,可以是利用中国供应链来供应然后交付产品,或者跟中国公司合作生产某个品牌的定制产品,这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方向。我们还是希望投的项目跟中国有关,因为这是我们的优势领域。

界面新闻:CCV在选择投资标的过程中,ESG的理念会如何影响决策?

周炜:首先,从KPCB到CCV,我们已经把ESG刻在骨子里,我们投资选择方向的时候会有意识地践行。从负面剔除的角度来说,烟酒(包括电子烟)、污染环境的项目,就算赚钱我们也从来不碰,这是底线。

其次这些年我们投资的大量项目,包括机器人相关的项目,全都已经是新能源供能了,包括刚才提到的城市清扫机器人和电动卡车、智能仓储。

第三,我们在中国企业出海领域投的项目本身也是ESG的赛道,比如分布式能源系统。这类产品的用户一方面是欠发达国家,一些地区能源供应很不稳定,原本落后的能源体系会产生大量碳排放,而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给他们带来买得起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是欧美国家,他们的电网基础设施太老旧了,完全改善基础设施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费用,所以我们也有进入市场的空间。

总体来说,我们把绿色的考量放在每一个项目的投资里了。

界面新闻:你作为科幻爱好者,一定很关注未来。你也总在采访中说很期待投出代表下一时代的企业,你们关注的科技创新在未来生活里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炜:这个问题也分几个方向来说。第一是我们投资的重点我称之为“go smart”,智能化或者无人化。我们的定义是,用自动驾驶、AI和机器人技术结合,可以替代人的工作的所有方向,都叫智能化。

其中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是希望在10年内投出一个能在养老院照顾老人日常生活的机器人公司。现在大家普遍担心养老问题。养老为什么这么昂贵,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工,还需要服务人员非常有耐心并且强壮,能够进行抱老人洗澡这样的工作。如果机器人能够替代这部分工作,这是阶段性的成果,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还有医疗领域AI的应用,比如我们已经投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能大幅度减少误诊,未来的应用还可能在更多方向。

我相信AI可以替代掉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人类会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更有创造力的事情上。

另一个方向是绿色转型,近年的极端气候大家都看见了,气候变化已经毋庸置疑,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动,那十年后的世界不可想象。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界面新闻:对于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的未来,有两种假设,一种是人类通过行动控制住了气候变暖进程,生活方式大程度上维持原状,另一种是气候危机爆发,人们被迫进入适应极端气候的时代。你想通过投资塑造的未来是什么样?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虽然看起来不太政治正确,但是否应该为一些糟糕的情况作准备。

周炜:大家都知道,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全球变暖可能会进入一个不可逆的状态,进入气候灾难的时代。我们现在没法科学地预测到这件事什么时候会发生,只是今年的气候状况大家可能会看到一点趋势。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力去做吧。我也经常在想,我们那么努力地投入绿色科技、环保产业,那边不停地在打仗,丢一个炸弹就产生多少二氧化碳了。

从长远来看,全球变暖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是能源来源的彻底改变,比如可控核聚变实现突破,比如碳捕捉技术大规模投产成功。让大众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方式是很难的,比如说让美国人不要用干衣机改用太阳晒干,这不现实。最终还是要靠技术的突破。

界面新闻:你觉得投资细胞培养肉、宇宙飞船,是假设了一种更消极的未来可能性吗?

周炜:我不觉得这是更消极的选择,因为畜牧业尤其养牛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本身就非常大,培养肉和植物肉是改变传统食物生产方式。而飞船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并不是为了逃离地球。改善地球环境,与改造一个完全不能生存的星球相比,哪个难度更大?答案显而易见,那你为什么不改善地球。

有个被普遍接受的理论认为,当个人对能量的掌控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互相的敌意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会把地球毁掉,所以要有第二个星球来避免人类毁灭。但这不是对气候的担忧,是更极端的情况。马斯克和霍金也都是这一派观点的支持者。

界面新闻:再追问一下关于绿色科技投资时间点的问题。你经历过上一个全球绿色技术的产业发展周期。你觉得导致10年前美国绿色技术投资失利的原因是什么?对之后有什么影响?是当时投资决策不够理性吗?

周炜:很简单,当时无论是技术的成熟度、市场上的大众意识、环保意识,还是产品成本,都不成熟。举例来说,当时太阳能电池板的转化率只有8%左右,如果计算太阳能电池板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以及进入用户家里安装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产品不一定能带来绿色效益。现在太阳能电池板的转换率已经超过20%,再加上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无论是转换效率、全生命周期里的绿色价值,产品价格,都已经走通了。太阳能电池板和储能设备组合,多余电量还可以卖给电网产生收益。所以在那个年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不够成熟,市场还没到商业化的时间点上。

决策是否理性,看你从什么角度评价。我会觉得作为风险投资者如果没有一点点情怀,觉得某个技术距离商业化太遥远就不去投,那进步怎么来呢。全靠政府去投资也不现实。虽然当年KPCB、约翰杜尔对绿色科技投资的时机有点太早了,但不能否定今天这些技术的成功,有当年大量投入的结果。

界面新闻:那在中国,绿色科技投资风潮的变化是怎样的?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怎么评价现在中国对绿色科技的社会需求、投资时机、投资环境?其中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分别扮演怎样的角色?

周炜:中国最初以全球制造中心的角色崛起的时候,生产环节的污染是给国内带来影响的。比如太阳能、风能、电池产品在中国生产制造,而主要的用户在国外。但今天不一样了,整个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可控,国内的绿色产品的应用也都走在世界前面,本地产品本地在用,同时也在走向世界。现在我们的技术在一些方向上是领先的,而且产品有创新,包括新能源的产品和智能产品;在应用性上,用户接受度很高。

这过程中VC还是适合做些灵巧的事情,但像刚才说的商业储能、大规模的储能等重资产大投入的事情,还是需要政府主导来做,各有各的优势,齐头并进。

对中国的VC来说,我觉得也不用讲太宏大的故事,要帮助中国公司变成世界公司,把这点做到就已经功德无量了。这也是CCV的关注重心。我们团队来自国际基金,所以对全球用户的理解可能更深,看到全球不同市场的需求。以及我们的美元基金本身有国际网络,可以帮助中国公司在海外搭建成熟的营销、市场的体系,所以我们可以比较快地上手,并且帮助被投公司。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