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躲开这几款烂柑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躲开这几款烂柑普

这几款“问题柑普”让你认清楚什么样的柑普是劣质的。

不知从何时起,茶人朋友圈刮起了一阵喝柑普,藏柑普的热潮。当柑皮遇到同样能“越陈越香”的普洱时,两者相辅相成,果赋茶香,茶衬果味,相得益彰,确实在口感上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柑普诞生的时日毕竟尚短,工艺的成熟性与标准化也有待提升。比如,就柑皮或橘皮的原料使用、工艺上是用生晒、还是烘焙等,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业界共识。以及民间小作坊在制作上的随意性,让市面上充斥着不少口感不佳,甚至不宜饮用的“问题柑普”。

这里拎出有几款差出境界的问题柑普反面典型,好让大家心里有个数——即使辨别不清什么样的柑普是好的,至少可以认清楚什么样的柑普是劣质的。

反面样本一:干燥环节出现霉变

2014年产,新会天马大红柑加三年熟普,工艺未注明。

虽然包装完整,果皮色泽正常,但沸水冲泡后,开盖后便腥臭欲呕,烟火味和湿霉味冲鼻而来,无法入口。

反面指数:★★★★★

完全不能喝。入口的饮品怎么能腥臭还发生霉变呢!渣到这种程度,也没有其他好说的,直接倒掉!倒掉!倒掉!重要的事说三遍。柑普的工艺是将新鲜的柑子掏空,再将普洱酿入其中,干燥。但往往在后期干燥环节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干燥不透或后期受潮,成品就很容易发霉。特别是大红柑,其柑皮糖分含量高,后期保存不当更容易受潮发霉。这款茶干茶表面没有明显的霉斑,也没有霉味,但冲泡后有明显的湿霉味,没有干燥透,内部茶叶发生了霉变,随之就产生了腥臭味。 

此外,除了工艺,样本一的原料和生产条件也糟糕到爆,开汤后便闻到很明显的烟火杂味。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柑普部分来自小作坊生产,这些小作坊收的熟普加工控制不到位,原料就很容易吸附烟火等杂味。

反面样本二:原料问题造成的酸涩感

2015年,新会大红柑加五年熟普,低温烘干。

外形完整,色泽青褐,第一泡有明显堆闷味,茶汤有很刺激的酸涩感。三泡后,异杂味消失,果香显露,茶汤沉淀物较多浑浊不透,汤薄,酸感不退,叶底稍有柑果肉连着柑皮。叶底棕褐,软烂如泥。

 

反面指数:★★★★

样本二,还是不能喝。前三泡充斥异杂味,三泡之后茶叶已经淡寡无味。同时三泡后酸感仍然不消退。当我们喝到这个茶时就要注意了,这种酸味不是柑皮带的悦人的果酸味,多半是加工不当造成的。除了样本一提到的柑普干燥过程容易出现问题,也有可能是原料出现问题。

熟普在渥堆时,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中,控制不当容易导致茶叶出现酸腐的问题。这种茶往往带酸感,而且酸味尖锐,不易退去。下次你遇到这种刺激难退的酸涩感,不要听商家忽悠说是那是果酸,还富含维生素C,直接甩脸走吧。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柑子里的果肉都没掏干净。当真是“骨肉相连”啊!可见其做工之粗糙。残留的果肉或许对茶叶口感影响不大,而果肉与熟普干燥程度不同,继续存放下去有可能发生更糟糕的情况。

反面样本三:工艺不当造成的苦底和干喉感

2015年产,新会二红柑加十年熟普,低温烘干

干茶完整,色泽橙红,香气略闷,带果香,果香与茶香不交融,香气浮于表面,茶汤入口平和,微有酸感,带苦底,饮后喉咙发干,有明显燥热感。

 

反面指数:★★★☆

样本三已经勉强可以入口了,喝到的酸与果香相伴,酸感柔和,能迅速化开,这里表现出的酸度是没有问题的。但小编依然不推荐饮用。

这款茶的问题在于茶汤有苦底,饮后喉咙发干,有明显的燥热感。这通常说明原料工艺存在问题或者原料不在适饮期。一般刚刚炒制完成的绿茶,刚焙火完成的岩茶或 是刚刚出堆的熟普,在饮用时喉咙普遍不舒服。需要存放一定时间,这种喉咙发干以及燥热感才会逐渐退去。然而样本三作为一款十年的熟普原料(也有可能被商家 忽悠,并非十年熟普)品饮时出现喉咙发干,有明显燥热感,并且带有苦底,一般判断茶叶受过潮或干燥不及时。

这款柑普,在后期未及时干燥处理,内部有轻微腐败,又以高温急速烘焙,掩盖可能出现的酸和异杂味。因此这款茶最后表现出汤薄,带苦底,而且饮后喉咙发干的现象。茶香和果香交融度不够,也说明这是高温烘焙出来的产品。柑普追求的就是茶香与果香的交融。但高温快速烘焙,强烈破坏表皮活性,同时果香和茶香没有时间相互融合就被固化。一般这样的柑普表皮有油润感,而且很碎,没有韧性。样本三,看似都是些小问题,但往往隐形的问题危害更大。而且产品信息不实,缺乏诚信,还是不建议饮用了。

反面样本四:工艺不当且有杂质

2015年产,新会三江大红柑加三年熟普,工艺未注明。

干茶匀整,色泽黄褐,如巧克力色,有油润感。第一泡带堆闷味,第二泡堆味消失,茶汤滋味平淡,无果香,口感不协调,有燥感。叶底有果核、谷粒。

反面指数:

这款茶其实还可以入口,但之所以编辑也把这款茶列入反面典型的行列,是因为其和样本三很相似,应该也是高温快速烘焙出来的,而且选料不好。茶汤薄,喝了喉咙不舒服,而且关键的是茶叶中有非茶类夹杂物——谷粒,难道是柑普也开始瞄准“谷粒多”的产品线路,要做国际“扛饿”大品牌了吗! 茶叶作为农产品的一种,由于生产的局限性,确实会有异杂物出现,但是作为商品出售的话,难免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问题。

柑普虽小,但一款优质柑普茶并没有那么好做。以上只是在林林总总市场上抽取的几款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柑普,却也几乎涵盖了这段时间茶评组喝柑普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说简单了无非归结于三类:原料问题、工艺问题、后期存储问题。

建议茶友们在购买柑普的时候,除了先看一看有没有以上问题之外,还是要挑选包装完整,产品信息完整,最好去产品来源可靠的渠道购买。

Tips:如何挑选柑普?

一看: 看外表(就是这么肤浅,看颜值)

包装完整,无霉斑。柑果保存完整。柑皮颜色自然,柑皮软硬度适中,有韧性。茶汤清亮透明,无沉底。

二闻:闻香气

热闻香气,无霉、烟、酸等异杂味。柑普香气带着淡淡的果香味,类型纯正。

三尝:尝滋味

茶汤口感醇和,饱满,无尖锐的刺激感,饮后自然生津回甘,无烟、馊、霉味。

四捏:捏叶底

轻捏叶底,色泽鲜活,柔韧有弹性。并且叶底无其他夹杂物。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躲开这几款烂柑普

这几款“问题柑普”让你认清楚什么样的柑普是劣质的。

不知从何时起,茶人朋友圈刮起了一阵喝柑普,藏柑普的热潮。当柑皮遇到同样能“越陈越香”的普洱时,两者相辅相成,果赋茶香,茶衬果味,相得益彰,确实在口感上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

但柑普诞生的时日毕竟尚短,工艺的成熟性与标准化也有待提升。比如,就柑皮或橘皮的原料使用、工艺上是用生晒、还是烘焙等,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的业界共识。以及民间小作坊在制作上的随意性,让市面上充斥着不少口感不佳,甚至不宜饮用的“问题柑普”。

这里拎出有几款差出境界的问题柑普反面典型,好让大家心里有个数——即使辨别不清什么样的柑普是好的,至少可以认清楚什么样的柑普是劣质的。

反面样本一:干燥环节出现霉变

2014年产,新会天马大红柑加三年熟普,工艺未注明。

虽然包装完整,果皮色泽正常,但沸水冲泡后,开盖后便腥臭欲呕,烟火味和湿霉味冲鼻而来,无法入口。

反面指数:★★★★★

完全不能喝。入口的饮品怎么能腥臭还发生霉变呢!渣到这种程度,也没有其他好说的,直接倒掉!倒掉!倒掉!重要的事说三遍。柑普的工艺是将新鲜的柑子掏空,再将普洱酿入其中,干燥。但往往在后期干燥环节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干燥不透或后期受潮,成品就很容易发霉。特别是大红柑,其柑皮糖分含量高,后期保存不当更容易受潮发霉。这款茶干茶表面没有明显的霉斑,也没有霉味,但冲泡后有明显的湿霉味,没有干燥透,内部茶叶发生了霉变,随之就产生了腥臭味。 

此外,除了工艺,样本一的原料和生产条件也糟糕到爆,开汤后便闻到很明显的烟火杂味。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柑普部分来自小作坊生产,这些小作坊收的熟普加工控制不到位,原料就很容易吸附烟火等杂味。

反面样本二:原料问题造成的酸涩感

2015年,新会大红柑加五年熟普,低温烘干。

外形完整,色泽青褐,第一泡有明显堆闷味,茶汤有很刺激的酸涩感。三泡后,异杂味消失,果香显露,茶汤沉淀物较多浑浊不透,汤薄,酸感不退,叶底稍有柑果肉连着柑皮。叶底棕褐,软烂如泥。

 

反面指数:★★★★

样本二,还是不能喝。前三泡充斥异杂味,三泡之后茶叶已经淡寡无味。同时三泡后酸感仍然不消退。当我们喝到这个茶时就要注意了,这种酸味不是柑皮带的悦人的果酸味,多半是加工不当造成的。除了样本一提到的柑普干燥过程容易出现问题,也有可能是原料出现问题。

熟普在渥堆时,长时间处于高湿环境中,控制不当容易导致茶叶出现酸腐的问题。这种茶往往带酸感,而且酸味尖锐,不易退去。下次你遇到这种刺激难退的酸涩感,不要听商家忽悠说是那是果酸,还富含维生素C,直接甩脸走吧。令人意外的是,居然柑子里的果肉都没掏干净。当真是“骨肉相连”啊!可见其做工之粗糙。残留的果肉或许对茶叶口感影响不大,而果肉与熟普干燥程度不同,继续存放下去有可能发生更糟糕的情况。

反面样本三:工艺不当造成的苦底和干喉感

2015年产,新会二红柑加十年熟普,低温烘干

干茶完整,色泽橙红,香气略闷,带果香,果香与茶香不交融,香气浮于表面,茶汤入口平和,微有酸感,带苦底,饮后喉咙发干,有明显燥热感。

 

反面指数:★★★☆

样本三已经勉强可以入口了,喝到的酸与果香相伴,酸感柔和,能迅速化开,这里表现出的酸度是没有问题的。但小编依然不推荐饮用。

这款茶的问题在于茶汤有苦底,饮后喉咙发干,有明显的燥热感。这通常说明原料工艺存在问题或者原料不在适饮期。一般刚刚炒制完成的绿茶,刚焙火完成的岩茶或 是刚刚出堆的熟普,在饮用时喉咙普遍不舒服。需要存放一定时间,这种喉咙发干以及燥热感才会逐渐退去。然而样本三作为一款十年的熟普原料(也有可能被商家 忽悠,并非十年熟普)品饮时出现喉咙发干,有明显燥热感,并且带有苦底,一般判断茶叶受过潮或干燥不及时。

这款柑普,在后期未及时干燥处理,内部有轻微腐败,又以高温急速烘焙,掩盖可能出现的酸和异杂味。因此这款茶最后表现出汤薄,带苦底,而且饮后喉咙发干的现象。茶香和果香交融度不够,也说明这是高温烘焙出来的产品。柑普追求的就是茶香与果香的交融。但高温快速烘焙,强烈破坏表皮活性,同时果香和茶香没有时间相互融合就被固化。一般这样的柑普表皮有油润感,而且很碎,没有韧性。样本三,看似都是些小问题,但往往隐形的问题危害更大。而且产品信息不实,缺乏诚信,还是不建议饮用了。

反面样本四:工艺不当且有杂质

2015年产,新会三江大红柑加三年熟普,工艺未注明。

干茶匀整,色泽黄褐,如巧克力色,有油润感。第一泡带堆闷味,第二泡堆味消失,茶汤滋味平淡,无果香,口感不协调,有燥感。叶底有果核、谷粒。

反面指数:

这款茶其实还可以入口,但之所以编辑也把这款茶列入反面典型的行列,是因为其和样本三很相似,应该也是高温快速烘焙出来的,而且选料不好。茶汤薄,喝了喉咙不舒服,而且关键的是茶叶中有非茶类夹杂物——谷粒,难道是柑普也开始瞄准“谷粒多”的产品线路,要做国际“扛饿”大品牌了吗! 茶叶作为农产品的一种,由于生产的局限性,确实会有异杂物出现,但是作为商品出售的话,难免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问题。

柑普虽小,但一款优质柑普茶并没有那么好做。以上只是在林林总总市场上抽取的几款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柑普,却也几乎涵盖了这段时间茶评组喝柑普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实说简单了无非归结于三类:原料问题、工艺问题、后期存储问题。

建议茶友们在购买柑普的时候,除了先看一看有没有以上问题之外,还是要挑选包装完整,产品信息完整,最好去产品来源可靠的渠道购买。

Tips:如何挑选柑普?

一看: 看外表(就是这么肤浅,看颜值)

包装完整,无霉斑。柑果保存完整。柑皮颜色自然,柑皮软硬度适中,有韧性。茶汤清亮透明,无沉底。

二闻:闻香气

热闻香气,无霉、烟、酸等异杂味。柑普香气带着淡淡的果香味,类型纯正。

三尝:尝滋味

茶汤口感醇和,饱满,无尖锐的刺激感,饮后自然生津回甘,无烟、馊、霉味。

四捏:捏叶底

轻捏叶底,色泽鲜活,柔韧有弹性。并且叶底无其他夹杂物。

 

本文来源于茶语网(www.chayu.com),茶语频道商务合作电话:400-799-3998。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