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大丰收的2016,黑人电影如何解放了电影思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大丰收的2016,黑人电影如何解放了电影思想?

今年是一个电影大丰收年,如此多的好电影盖过了“白色”的声音,让我们得以持续地探讨“解放”与“自由”,这在往年几乎不可能。

作者:Tre Johnson

编译:早早

早在今年一月,在#奥斯卡白化 的舆论甚嚣尘上、全美国都在探讨种族话题的时候,在犹他州的小城圣丹斯,一部严肃历史题材的黑人电影正在首映,并马上成为整个电影节的最大亮点。

内特·派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了南北战争前夕黑人起义领袖纳特·特纳(Nat Turner)的故事,仿佛从一开始就要打破好莱坞的一贯传统,成为一部被主流影评人和电影协会所接纳、称赞的黑人电影,并在今年的上半年份,作为少数族裔(非白人)电影的标杆,打入好莱坞主流媒体和观众群。

《一个国家的诞生》

随后观众和影评界的一片叫好,和1700万美元的发行价格,更是让这部电影早早就成为了今年的“年度必看”。这不是第一部黑奴电影,但确实是第一部撼动了整个行业的黑人电影作品,它让电影界开始反思,自己在种族多样、文化多元化方面的观念是不是真的有了飞跃——连片名本身都透着一种“黑人雄起”的凛然大义。

《月光男孩》多伦多电影节上大受好评

到了颁奖季临近的时候,今年已行将结束,我们发现今年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简直层出不穷,而同样的,今年的黑人电影也是前所未有的高调——从探索自己灵魂的《柠檬水》到重新刻录的经典《大地的女儿》,还有讲述青春历程的《抽搐症候群》和《月光男孩》,以及展现来自家庭和社会伤害的《藩篱》——都在其各自的题材领域大放异彩,同时触动着我们的内心。

美国黑人的抗议活动

如果这些影片出现在过去的任一年,都足以作为年度黑人电影,而成为电影界的焦点;而在今年,有了#黑人生命重要 (#BlackLivesMatter)这个热门网络话题,还有由种族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全国性的抗议和示威活动,这些电影的出现仿佛又显出了一层共同的含义。这些电影不仅仅是把种族问题摆在了公众眼前,它们还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对黑色人种的真正解放?

《抽搐症候群》海报

《抽搐症候群》和《月光男孩》都把目光放在了黑人少年男女的身上,讲述他们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长历程。

安妮·露丝·霍尔莫导演的《抽搐症候群》讲了11岁的辛辛那提州少女多妮,在当地的活动中心学习舞蹈的故事。故事引入了夸张的恐怖元素,像是一部青少年恐怖片。多妮忙于训练自己瘦弱的体格,不能融入女子舞蹈团的社交圈,而在后来进入舞蹈队的时候,她又发现周围的女孩们又在用尽办法,抗拒自己身体的发育——每个人要么选择和大家步调一致,要么就要退出。

在年少的多妮终于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了本片的高潮部分:她把自己之前接受的拳击训练与舞蹈结合了起来——她的力量来自于两方面的刻苦训练,而她成功将它们结合到了一起,让她在回到常规的舞蹈训练时,多了一份自信,她也成了唯一能够做到“云中漫步”的舞者。

《月光男孩》

而今年大热的《月光男孩》则走了一条剑走偏锋的路,虽然剑走偏锋的只能说是主角一个人,但这才赋予了电影格外强大的感染力。

导演巴里·詹金斯分三段讲述了这个男孩的故事,凯龙(Chiron)生长在强飓风卡特里娜侵袭过后的迈阿密地区,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黑人同性恋男孩,他的成长备受煎熬。他的毒瘾母亲情绪不稳,随时会失控,而被他视为父亲角色的“胡安”却有一天突然消失——

这都让我们看到,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面临着多么不稳定的生存状况;在少年,我们看到这个脆弱的黑人男孩如何挣扎着成长为一名男子汉;成年的他有肌肉有纹身,诨名“小黑”(Black),他的形象在媒体上成了“恶棍”的典型模样。但他所做出一切选择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黑人永远是黑人,他在美国行走的每一步都将受此折磨。

《月光男孩》

詹金斯的这部电影成为了影评界的宠儿,从容平静地接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所受到的关注(《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结局就不说了吧),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自我认同,以及黑人、同性恋这样的社会标签。

片中蕴含的人性可能是最为柔软、绵延不绝的观影感受了,而很多主流影评还认为,该片展现了当前美国诸多的社会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表现,却完全没有减弱主线故事的叙事力量。

没错,这是一部黑人电影,是一部爱的电影,是关于美国、以及同性恋的电影。一部电影中竟然完美包含了所有这些元素,令人拍案叫绝。

《藩篱》

著名导演、电影明星丹泽尔·华盛顿把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经典剧目《藩篱》改编成了电影,讲述1950年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里,一个工人家庭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一种源于历史和个人愤慨的喜怒无常的压抑。

一对黑人夫妇下定决心要保卫自己家庭的正常生活,战胜来自外界的威胁,男主角特洛伊·马克森(Troy Maxson)自己有过创伤经历,并以此压迫着全家来服从他的意志。

《藩篱》

电影慢慢展开,我们看到了特洛伊所经历过的伤痛:他曾作为一个逃亡者、囚犯、运动员、丈夫以及垃圾工,所受到过的各种创伤。他在家里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就像当初他和家人逃离的那个笃信基督的白人农场主一样;他用他假道义的“按我说的做(但不能像我一样做)”折磨着他的至亲。

他在家里作威作福,内心却有爱——抑或是他在家里作威作福,正因为他内心有爱?

《藩篱》

如果对这部电影进行剖析的话,我们很难去想象特洛伊这个人物的动机:是虚荣、绝望、爱、忠诚、还是悔恨?但很容易看到的是,这些情感都有其源头:特洛伊作为一个黑人男人,在人生的每个转折点都受到了打击。

对这个家庭来说,其状况产生的根源,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大迁移(从1916-1918年开始的近半个世纪,有数百万美国南方黑人由农村、种植园迁移到了北方的纽约、底特律和芝加哥等工业城市),那时的美国黑人将此视为自由与解放之举。

而本片从头到尾,我们都看到马克森一家在为这来之不易的自由而战斗,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自由如何脆弱、转瞬即逝。特洛伊也一直处在周围人的质疑当中,他最好的朋友、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们无不在与他对抗——而他的价值,在于他本可以是什么样,以及他还能够给予我们什么。

《卡推女王》

今年是一个电影大丰收年,如此多的好电影盖过了“白色”的声音,让我们得以持续地探讨“解放”与“自由”,这在往年几乎不可能。这些艺术作品为我们检视着爱、愤怒、罪恶、创伤、性、犯罪、以及扎根于系统里的种族主义。

有机会的话你可以观看上面任何一部电影,这些电影涵盖了所有这些话题,从黑奴时代到解放后的百花齐放,再到现代黑人的种种愤怒,几代人的前赴后继,才促成了2016年的黑人艺术的爆发。这背后有着巨大的苦难,也隐含着希望——艺术不就是由这两者而来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大丰收的2016,黑人电影如何解放了电影思想?

今年是一个电影大丰收年,如此多的好电影盖过了“白色”的声音,让我们得以持续地探讨“解放”与“自由”,这在往年几乎不可能。

作者:Tre Johnson

编译:早早

早在今年一月,在#奥斯卡白化 的舆论甚嚣尘上、全美国都在探讨种族话题的时候,在犹他州的小城圣丹斯,一部严肃历史题材的黑人电影正在首映,并马上成为整个电影节的最大亮点。

内特·派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讲述了南北战争前夕黑人起义领袖纳特·特纳(Nat Turner)的故事,仿佛从一开始就要打破好莱坞的一贯传统,成为一部被主流影评人和电影协会所接纳、称赞的黑人电影,并在今年的上半年份,作为少数族裔(非白人)电影的标杆,打入好莱坞主流媒体和观众群。

《一个国家的诞生》

随后观众和影评界的一片叫好,和1700万美元的发行价格,更是让这部电影早早就成为了今年的“年度必看”。这不是第一部黑奴电影,但确实是第一部撼动了整个行业的黑人电影作品,它让电影界开始反思,自己在种族多样、文化多元化方面的观念是不是真的有了飞跃——连片名本身都透着一种“黑人雄起”的凛然大义。

《月光男孩》多伦多电影节上大受好评

到了颁奖季临近的时候,今年已行将结束,我们发现今年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简直层出不穷,而同样的,今年的黑人电影也是前所未有的高调——从探索自己灵魂的《柠檬水》到重新刻录的经典《大地的女儿》,还有讲述青春历程的《抽搐症候群》和《月光男孩》,以及展现来自家庭和社会伤害的《藩篱》——都在其各自的题材领域大放异彩,同时触动着我们的内心。

美国黑人的抗议活动

如果这些影片出现在过去的任一年,都足以作为年度黑人电影,而成为电影界的焦点;而在今年,有了#黑人生命重要 (#BlackLivesMatter)这个热门网络话题,还有由种族问题引起的一系列全国性的抗议和示威活动,这些电影的出现仿佛又显出了一层共同的含义。这些电影不仅仅是把种族问题摆在了公众眼前,它们还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怎样才是对黑色人种的真正解放?

《抽搐症候群》海报

《抽搐症候群》和《月光男孩》都把目光放在了黑人少年男女的身上,讲述他们在不同背景下的成长历程。

安妮·露丝·霍尔莫导演的《抽搐症候群》讲了11岁的辛辛那提州少女多妮,在当地的活动中心学习舞蹈的故事。故事引入了夸张的恐怖元素,像是一部青少年恐怖片。多妮忙于训练自己瘦弱的体格,不能融入女子舞蹈团的社交圈,而在后来进入舞蹈队的时候,她又发现周围的女孩们又在用尽办法,抗拒自己身体的发育——每个人要么选择和大家步调一致,要么就要退出。

在年少的多妮终于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了本片的高潮部分:她把自己之前接受的拳击训练与舞蹈结合了起来——她的力量来自于两方面的刻苦训练,而她成功将它们结合到了一起,让她在回到常规的舞蹈训练时,多了一份自信,她也成了唯一能够做到“云中漫步”的舞者。

《月光男孩》

而今年大热的《月光男孩》则走了一条剑走偏锋的路,虽然剑走偏锋的只能说是主角一个人,但这才赋予了电影格外强大的感染力。

导演巴里·詹金斯分三段讲述了这个男孩的故事,凯龙(Chiron)生长在强飓风卡特里娜侵袭过后的迈阿密地区,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黑人同性恋男孩,他的成长备受煎熬。他的毒瘾母亲情绪不稳,随时会失控,而被他视为父亲角色的“胡安”却有一天突然消失——

这都让我们看到,社会底层的黑人群体面临着多么不稳定的生存状况;在少年,我们看到这个脆弱的黑人男孩如何挣扎着成长为一名男子汉;成年的他有肌肉有纹身,诨名“小黑”(Black),他的形象在媒体上成了“恶棍”的典型模样。但他所做出一切选择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黑人永远是黑人,他在美国行走的每一步都将受此折磨。

《月光男孩》

詹金斯的这部电影成为了影评界的宠儿,从容平静地接过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所受到的关注(《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结局就不说了吧),向我们展示了关于爱、自我认同,以及黑人、同性恋这样的社会标签。

片中蕴含的人性可能是最为柔软、绵延不绝的观影感受了,而很多主流影评还认为,该片展现了当前美国诸多的社会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表现,却完全没有减弱主线故事的叙事力量。

没错,这是一部黑人电影,是一部爱的电影,是关于美国、以及同性恋的电影。一部电影中竟然完美包含了所有这些元素,令人拍案叫绝。

《藩篱》

著名导演、电影明星丹泽尔·华盛顿把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经典剧目《藩篱》改编成了电影,讲述1950年美国工业城市匹兹堡里,一个工人家庭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一种源于历史和个人愤慨的喜怒无常的压抑。

一对黑人夫妇下定决心要保卫自己家庭的正常生活,战胜来自外界的威胁,男主角特洛伊·马克森(Troy Maxson)自己有过创伤经历,并以此压迫着全家来服从他的意志。

《藩篱》

电影慢慢展开,我们看到了特洛伊所经历过的伤痛:他曾作为一个逃亡者、囚犯、运动员、丈夫以及垃圾工,所受到过的各种创伤。他在家里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就像当初他和家人逃离的那个笃信基督的白人农场主一样;他用他假道义的“按我说的做(但不能像我一样做)”折磨着他的至亲。

他在家里作威作福,内心却有爱——抑或是他在家里作威作福,正因为他内心有爱?

《藩篱》

如果对这部电影进行剖析的话,我们很难去想象特洛伊这个人物的动机:是虚荣、绝望、爱、忠诚、还是悔恨?但很容易看到的是,这些情感都有其源头:特洛伊作为一个黑人男人,在人生的每个转折点都受到了打击。

对这个家庭来说,其状况产生的根源,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大迁移(从1916-1918年开始的近半个世纪,有数百万美国南方黑人由农村、种植园迁移到了北方的纽约、底特律和芝加哥等工业城市),那时的美国黑人将此视为自由与解放之举。

而本片从头到尾,我们都看到马克森一家在为这来之不易的自由而战斗,我们也看到了这种自由如何脆弱、转瞬即逝。特洛伊也一直处在周围人的质疑当中,他最好的朋友、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们无不在与他对抗——而他的价值,在于他本可以是什么样,以及他还能够给予我们什么。

《卡推女王》

今年是一个电影大丰收年,如此多的好电影盖过了“白色”的声音,让我们得以持续地探讨“解放”与“自由”,这在往年几乎不可能。这些艺术作品为我们检视着爱、愤怒、罪恶、创伤、性、犯罪、以及扎根于系统里的种族主义。

有机会的话你可以观看上面任何一部电影,这些电影涵盖了所有这些话题,从黑奴时代到解放后的百花齐放,再到现代黑人的种种愤怒,几代人的前赴后继,才促成了2016年的黑人艺术的爆发。这背后有着巨大的苦难,也隐含着希望——艺术不就是由这两者而来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