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滁州: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滁州: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

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的滁州,襟江带淮,有着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

风起长三角,潮涌大滁州。

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的滁州,襟江带淮,有着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如何把区位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滁州人深知,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方能推动发展高质量。

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上升期关键期的滁州,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的进程中,让“亭好滁州”借“长”风,产业向“新”攀、发展乘势起。

今年三季度,全省16个省辖市“赛马”评议,滁州经济运行、创新型省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项工作均居全省第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位居全省第三;其中,经济运行连续七个季度居全省第一,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两个季度居全省第一。

主动靠上去,牵手滁州“最大机遇”

从地图上看,合肥在左,南京在右,滁州居中;视野再向东,瞄向更广阔的长三角区域,滁州仍处于长三角中心区。

回首来时路,从“大滁城”时代迈向“大江北”时代,滁州的发展实践也给出了最佳验证。

白纸作画,中新苏滁高新区产城融合风生水起;“一体”加速,省际毗邻区建设开局良好……左右逢源、向“东”而行的进程中,一个个务实合作成果可圈可点,夯实了融入的基石,积蓄了前进的动能。

再向前路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加快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奋力开创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崭新局面”的新目标。

市委书记许继伟多次强调,“长三角一体化是滁州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全市上下形成共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速推进滁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深走实。

深化与南京交流合作的同时,滁州不断扩大在长三角的“朋友圈”,拓展“合作圈”,延伸“产业圈”,以期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分工与协作。

8月23日至24日,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湖州学习考察,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海市杨浦区和徐汇区学习考察,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无论是在湖州、杨浦或徐汇,参观考察或座谈交流,聚焦点始终是产业。如何借“长”风,进一步深化对接交流,完善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协作,深化协同创新,在各扬所长中携手奋进,党政代表团重点关注。

如今,我市已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每年共同举办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近三年,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十余次率队赴南京高位推进合作事项,两地各部门互动频繁,频次之高,前所未有。与上海市杨浦区、徐汇区达成合作协议,开展“科创+产业”战略合作。与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建立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全面深化两市全方位合作和中新苏滁高新区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新苏滁高新区累计招引工业项目300余个,协议总投资超900亿元,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占比达77%。

如今,中新苏滁高新区正全面打造省际合作的典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推动“宁”“滁”一体不断向前;顶山-汊河、南谯-浦口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融合“加速跑”……

借力一处处热潮涌动的“试验田”,滁州正牵手这一“最大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变“机遇”为“胜势”,于高质量发展中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高分答卷。

精准接上去,催生亭城“最大势能”

一条滁河,宁滁相邻。

近邻变紧邻,关键是要紧抓“产业”这个主引擎,坚持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承接地”,围绕两地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招商,相互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

位于宁滁“毗邻区”南谯片区的飞利浦空调产研基地项目,2022年2月动工建设,当年12月20日即投产。该项目分三期实施,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空调500万套、产值100亿元。

针对飞利浦公司提出的产业链配套问题,南谯区主动与企业对接,到飞利浦和辖区5家空调家电配套企业实地调研。目前,博康模具、美业机械制造等已与飞利浦达成配套供应协议,飞利浦公司需要的钣金、注塑件等基本实现滁州本地采购。

轨道交通产业是南京的优势产业,大量的零配件企业则转移至与中车浦镇公司一河之隔的来安汊河镇,并逐渐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南京的龙头企业为汊河提供了订单,汊河为南京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经济、最稳定、最便捷的供应链。宁滁同城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学荣这样说。

以一个个项目为载体,滁州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关系日益紧密,合作方式持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而更加精准的奋斗目标,则推动着滁州干一件成一件,在“比、学、赶”中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更深程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宁滁毗邻区已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88个、总投资超800亿元,90%以上的项目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发挥好区位优势,更需用好自身资源禀赋。

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而滁州凤阳是著名的“石英之乡”。“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滁州扬资源之长,以龙头带动链条延伸,“无中生有”布局新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如今,滁州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条,汇聚光伏制造规上企业45家,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

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光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连续两年在滁州召开。截至目前,全市落地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达120多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千亿元。

时已至、势已成,滁州又开始抢滩另外两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

大力引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的同时,滁州还积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延链、补链,引进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电池装备等企业46家,产业链涵盖锂电池上中游。今年以来,已有20个新能源电池项目在滁开工,完成投资125亿元。

抢滩新赛道,滁州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下好安徽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一盘棋”。今年以来,全市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建89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补、强、延、增”,全市突出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产业,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力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聚集,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迭代升级。

1至9月份,我市招引光伏、半导体等八大产业链项目335个,占全市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的79.8%。1至9月份,全市新签约“新三样”亿元项目149个,占八大产业链项目的44.5%,总投资1212亿元,单体平均投资规模8.1亿元;全市新开工“新三样”亿元项目118个,占全市新开工项目的40.3%;全市新投产“新三样”亿元项目105个,累计到位资金288.6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三样”出口38.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增长44.7%。

借机遇之势,滁州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在新赛道上踏歌而行。

全力融进去,用好皖东“最大红利”

大项目、好项目选择滁州,看的是滁州的招引力度与诚意;落户滁州,见证的是滁州服务保障的速度与效率;扎根滁州,凭的是滁州营商环境稳定的当下与预期。

在滁州,全市上下始终不变的信念就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一号工程”。今年以来,滁州精准聚焦新兴产业,全力攻坚重大项目,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农历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即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暨深化“一改两为”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年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吹响冲锋号角。

“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攻势不断、招引不停。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市级领导率先垂范、主动出击。今年以来,市级领导共外出高位推进百余批次,拜访企业300余家;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600余天。

让滁州的企业“朋友”多起来,让更多的企业“朋友”在更多的区域推介滁州。以“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暨重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为契机,全市上下深抓有效投资,多元招商务实有效。

项目引进来、落下来、成长起来,靠的是营商“软”环境支撑;擦亮营商环境好品牌,需要一连串实打实的为民为企服务举措。

省外对标苏州,我市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意识,以全维度的服务意识、全链条的服务理念、全流程的服务质量、全方位的服务措施,持之以恒打造并持续擦亮“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光伏企业用电要求高,哪怕停电一秒,“复机”带来的损失就达百万元以上。“当我们遇到棘手问题,园区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并且快速解决。”福斯特(滁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伟介绍,“滁州经开区管委会协同当地供电部门多次解决了企业的供电问题,避免了巨大损失”。

滁州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组建市产业链工作专班和产业链党委,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和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企业家早餐会和产业链党委会议等,研究解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运营等各环节问题,推动全市光伏等八大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

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始终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更多的功夫需要下在日常、落在平常。

我市围绕“联企访企纾困、问题办理质效、为企服务机制、要素保障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开展“为企优服务提升年”活动,推动为企服务工作质效实现大提升。在省季度“赛马”评议中,滁州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居前三位。

常态长效抓好“遍访企业、助企纾困”工作。全市领导干部“深入联企、深度助企”,同时压实各地包保干部责任,督促1300余名“首席服务员”定期上门与4500余家企业和项目联系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真心实意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1至10月份,市、县两级遍访企业22316家次,办结诉求3838件。

问题收上来,服务跟上去,堵点解决好。

市企业服务中心认真梳理各个渠道收集到的企业诉求,坚持一般问题及时办,难点问题专题研究办,切实办好企业“急难愁盼”。1至10月份,共发出交办单204件,通过“为企服务平台”线上收集企业诉求4863件,办结率99.98%。

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但赢得了客商青睐,也坚定了他们在滁发展的信心。隆基等企业不仅纷纷追加投资,产值和营收也逐年攀升,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滁州,做强光伏产业链。放眼更广阔的皖东大地,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滁州上演“招来一个、引来一群、集聚一条链”的发展故事。

来源:滁州日报

原标题:我市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 “长”风劲,产业向“新”攀、发展乘势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滁州: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

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的滁州,襟江带淮,有着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

风起长三角,潮涌大滁州。

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的滁州,襟江带淮,有着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如何把区位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滁州人深知,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方能推动发展高质量。

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上升期关键期的滁州,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在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的进程中,让“亭好滁州”借“长”风,产业向“新”攀、发展乘势起。

今年三季度,全省16个省辖市“赛马”评议,滁州经济运行、创新型省份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项工作均居全省第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位居全省第三;其中,经济运行连续七个季度居全省第一,创新型省份建设连续两个季度居全省第一。

主动靠上去,牵手滁州“最大机遇”

从地图上看,合肥在左,南京在右,滁州居中;视野再向东,瞄向更广阔的长三角区域,滁州仍处于长三角中心区。

回首来时路,从“大滁城”时代迈向“大江北”时代,滁州的发展实践也给出了最佳验证。

白纸作画,中新苏滁高新区产城融合风生水起;“一体”加速,省际毗邻区建设开局良好……左右逢源、向“东”而行的进程中,一个个务实合作成果可圈可点,夯实了融入的基石,积蓄了前进的动能。

再向前路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明确了“加快打造长三角的产业辐射腹地、高端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吸引人才的集聚地,奋力开创现代化新滁州建设崭新局面”的新目标。

市委书记许继伟多次强调,“长三角一体化是滁州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全市上下形成共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速推进滁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走深走实。

深化与南京交流合作的同时,滁州不断扩大在长三角的“朋友圈”,拓展“合作圈”,延伸“产业圈”,以期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分工与协作。

8月23日至24日,市党政代表团赴浙江湖州学习考察,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上海市杨浦区和徐汇区学习考察,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

无论是在湖州、杨浦或徐汇,参观考察或座谈交流,聚焦点始终是产业。如何借“长”风,进一步深化对接交流,完善合作机制,推动产业协作,深化协同创新,在各扬所长中携手奋进,党政代表团重点关注。

如今,我市已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每年共同举办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近三年,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十余次率队赴南京高位推进合作事项,两地各部门互动频繁,频次之高,前所未有。与上海市杨浦区、徐汇区达成合作协议,开展“科创+产业”战略合作。与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建立常态化议事协商机制,全面深化两市全方位合作和中新苏滁高新区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新苏滁高新区累计招引工业项目300余个,协议总投资超900亿元,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占比达77%。

如今,中新苏滁高新区正全面打造省际合作的典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南京经开区凤阳省际合作园、江宁-明光合作产业园、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定远合作产业园,推动“宁”“滁”一体不断向前;顶山-汊河、南谯-浦口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融合“加速跑”……

借力一处处热潮涌动的“试验田”,滁州正牵手这一“最大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变“机遇”为“胜势”,于高质量发展中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高分答卷。

精准接上去,催生亭城“最大势能”

一条滁河,宁滁相邻。

近邻变紧邻,关键是要紧抓“产业”这个主引擎,坚持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承接地”,围绕两地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招商,相互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

位于宁滁“毗邻区”南谯片区的飞利浦空调产研基地项目,2022年2月动工建设,当年12月20日即投产。该项目分三期实施,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空调500万套、产值100亿元。

针对飞利浦公司提出的产业链配套问题,南谯区主动与企业对接,到飞利浦和辖区5家空调家电配套企业实地调研。目前,博康模具、美业机械制造等已与飞利浦达成配套供应协议,飞利浦公司需要的钣金、注塑件等基本实现滁州本地采购。

轨道交通产业是南京的优势产业,大量的零配件企业则转移至与中车浦镇公司一河之隔的来安汊河镇,并逐渐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

“南京的龙头企业为汊河提供了订单,汊河为南京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经济、最稳定、最便捷的供应链。宁滁同城发展,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学荣这样说。

以一个个项目为载体,滁州与长三角先发地区的关系日益紧密,合作方式持续创新,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而更加精准的奋斗目标,则推动着滁州干一件成一件,在“比、学、赶”中把发展落差变为发展空间,更深程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

数据显示,目前宁滁毗邻区已累计落户亿元以上项目88个、总投资超800亿元,90%以上的项目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发挥好区位优势,更需用好自身资源禀赋。

石英砂是生产光伏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而滁州凤阳是著名的“石英之乡”。“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滁州扬资源之长,以龙头带动链条延伸,“无中生有”布局新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如今,滁州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条,汇聚光伏制造规上企业45家,全球光伏20强企业有9家落户滁州。

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光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连续两年在滁州召开。截至目前,全市落地和在谈光伏产业重点项目达120多个,总投资超30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近千亿元。

时已至、势已成,滁州又开始抢滩另外两个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

大力引进电池行业头部企业的同时,滁州还积极引进一批配套企业延链、补链,引进正负极、电解液、隔膜、电池装备等企业46家,产业链涵盖锂电池上中游。今年以来,已有20个新能源电池项目在滁开工,完成投资125亿元。

抢滩新赛道,滁州还发挥自身优势,共同下好安徽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一盘棋”。今年以来,全市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项目在建89个,总投资超千亿元。

聚焦产业链上下游“补、强、延、增”,全市突出八大产业链和“新三样”产业,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着力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聚集,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迭代升级。

1至9月份,我市招引光伏、半导体等八大产业链项目335个,占全市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的79.8%。1至9月份,全市新签约“新三样”亿元项目149个,占八大产业链项目的44.5%,总投资1212亿元,单体平均投资规模8.1亿元;全市新开工“新三样”亿元项目118个,占全市新开工项目的40.3%;全市新投产“新三样”亿元项目105个,累计到位资金288.6亿元。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三样”出口38.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增长44.7%。

借机遇之势,滁州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在新赛道上踏歌而行。

全力融进去,用好皖东“最大红利”

大项目、好项目选择滁州,看的是滁州的招引力度与诚意;落户滁州,见证的是滁州服务保障的速度与效率;扎根滁州,凭的是滁州营商环境稳定的当下与预期。

在滁州,全市上下始终不变的信念就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一号工程”。今年以来,滁州精准聚焦新兴产业,全力攻坚重大项目,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农历新年伊始,市委、市政府即召开全市“双招双引”暨深化“一改两为”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年招商引资工作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吹响冲锋号角。

“春季攻势”“夏季攻势”……攻势不断、招引不停。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市级领导率先垂范、主动出击。今年以来,市级领导共外出高位推进百余批次,拜访企业300余家;各县(市、区)和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600余天。

让滁州的企业“朋友”多起来,让更多的企业“朋友”在更多的区域推介滁州。以“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光伏(储能)产业供需论坛暨重点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为契机,全市上下深抓有效投资,多元招商务实有效。

项目引进来、落下来、成长起来,靠的是营商“软”环境支撑;擦亮营商环境好品牌,需要一连串实打实的为民为企服务举措。

省外对标苏州,我市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意识,以全维度的服务意识、全链条的服务理念、全流程的服务质量、全方位的服务措施,持之以恒打造并持续擦亮“亭满意”营商环境服务品牌。

光伏企业用电要求高,哪怕停电一秒,“复机”带来的损失就达百万元以上。“当我们遇到棘手问题,园区总能第一时间了解并且快速解决。”福斯特(滁州)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伟介绍,“滁州经开区管委会协同当地供电部门多次解决了企业的供电问题,避免了巨大损失”。

滁州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坚持“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组建市产业链工作专班和产业链党委,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产业链链长和产业链党委第一书记。定期召开产业链工作推进会、企业家早餐会和产业链党委会议等,研究解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运营等各环节问题,推动全市光伏等八大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

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始终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更多的功夫需要下在日常、落在平常。

我市围绕“联企访企纾困、问题办理质效、为企服务机制、要素保障能力”四个方面,深入开展“为企优服务提升年”活动,推动为企服务工作质效实现大提升。在省季度“赛马”评议中,滁州营商环境连续6个季度位居前三位。

常态长效抓好“遍访企业、助企纾困”工作。全市领导干部“深入联企、深度助企”,同时压实各地包保干部责任,督促1300余名“首席服务员”定期上门与4500余家企业和项目联系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真心实意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1至10月份,市、县两级遍访企业22316家次,办结诉求3838件。

问题收上来,服务跟上去,堵点解决好。

市企业服务中心认真梳理各个渠道收集到的企业诉求,坚持一般问题及时办,难点问题专题研究办,切实办好企业“急难愁盼”。1至10月份,共发出交办单204件,通过“为企服务平台”线上收集企业诉求4863件,办结率99.98%。

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但赢得了客商青睐,也坚定了他们在滁发展的信心。隆基等企业不仅纷纷追加投资,产值和营收也逐年攀升,并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滁州,做强光伏产业链。放眼更广阔的皖东大地,借长三角“东风”,搭一体化“快车”,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滁州上演“招来一个、引来一群、集聚一条链”的发展故事。

来源:滁州日报

原标题:我市奋力打造长三角产业辐射腹地—— “长”风劲,产业向“新”攀、发展乘势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