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3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卜正民:我既是中国史学者,也是世界史学者 | 世界中国学大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3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卜正民:我既是中国史学者,也是世界史学者 | 世界中国学大会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直视政治记载、文化实践和档案记录中浮现出来的中国。我所依循的惟有历史记载的权威、历史分析的正当实践和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卜正民。

记者 方卓然

“我既是中国史学者,也是世界史学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说。

2023年11月24日,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公布了2023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名单,卜正民就是获此奖项的三位学者之一。

卜正民以研究明史著称,却不拘于明史,这位72岁的西方汉学界、中国史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还曾涉猎了中国自13世纪至20世纪的诸多议题。《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等著作已成为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

近年来,卜正民出版了《伟大的国家:中国和世界》一书,用横跨8个世纪的13个瞬间,反映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历史关系的重要面向。他的著作将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并以世界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

回忆起与中国的渊源,卜正民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全球意识的兴起,战后世界秩序的逐渐瓦解。“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相信,没有任何单一的文化传统足以应对世界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环境挑战;一种不依赖于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新世界秩序将会出现。”

全球意识使卜正民对大乘佛教产生了兴趣。随后他选择来到多伦多大学,学习伦纳德·普里斯特利教授的佛教哲学课。“这门出色的课程让我更加相信,源自亚洲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应该与我在基督教和欧洲传统中所接受的教育发生互动。”卜正民说,一旦开始学习佛教哲学,便意识到如果不学习佛教中所使用的亚洲语言,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那之后,他的专业从英语文学转到了中国学。

1975年,卜正民作为交换生来到复旦大学留学,主攻明史研究。卜正民说,对明史研究的偏爱,源自于明代是中国人与欧洲人交往的开端。同时,他也欣喜地发现,莎士比亚时代英格兰文学和思想与晚明中国史恰好处于同一个时代。

在复旦大学的求学,让卜正民意识到明代中国并非孤立存在,它是一个全球性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已如此存在了数百年。这个认识也让他走上历史研究之路: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大的、超越其本身的全球框架中来看中国。

卜正民认为,纵观历史,大多数关于过去的作品——无论是关于欧洲历史还是中国历史的——都是内向式的、与文化绑定的。也就是说,它们书写何种文化的历史,便与何种文化的信条和愿景绑定。

“我不是中国人恰巧为研究中国文化的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卜正民说,“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直视政治记载、文化实践和档案记录中浮现出来的中国。我所依循的惟有历史记载的权威、历史分析的正当实践和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

明代中国的起点在上海。作为深耕明史研究的学者,卜正民与上海也缘分匪浅。从50年前来到复旦大学读书,到如今在上海获得中国贡献奖的殊荣,卜正民感慨道:“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中国学术机构的同仁对我在中国学领域所作贡献之价值的认可。尽管我永远无法像一个局内人那样完全理解中国,但局内人们已经认可。”

他认为,他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可能有助于形成一种对中国更客观、更普遍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从中国自身出发、为中国自身服务的认知,而是将中国视为世界一员的认识——毕竟,这个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3中国学贡献奖得主卜正民:我既是中国史学者,也是世界史学者 | 世界中国学大会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直视政治记载、文化实践和档案记录中浮现出来的中国。我所依循的惟有历史记载的权威、历史分析的正当实践和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卜正民。

记者 方卓然

“我既是中国史学者,也是世界史学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卜正民Timothy Brook说。

2023年11月24日,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公布了2023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名单,卜正民就是获此奖项的三位学者之一。

卜正民以研究明史著称,却不拘于明史,这位72岁的西方汉学界、中国史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之一,还曾涉猎了中国自13世纪至20世纪的诸多议题。《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等著作已成为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经典。

近年来,卜正民出版了《伟大的国家:中国和世界》一书,用横跨8个世纪的13个瞬间,反映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历史关系的重要面向。他的著作将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并以世界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

回忆起与中国的渊源,卜正民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全球意识的兴起,战后世界秩序的逐渐瓦解。“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相信,没有任何单一的文化传统足以应对世界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环境挑战;一种不依赖于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新世界秩序将会出现。”

全球意识使卜正民对大乘佛教产生了兴趣。随后他选择来到多伦多大学,学习伦纳德·普里斯特利教授的佛教哲学课。“这门出色的课程让我更加相信,源自亚洲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应该与我在基督教和欧洲传统中所接受的教育发生互动。”卜正民说,一旦开始学习佛教哲学,便意识到如果不学习佛教中所使用的亚洲语言,就无法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那之后,他的专业从英语文学转到了中国学。

1975年,卜正民作为交换生来到复旦大学留学,主攻明史研究。卜正民说,对明史研究的偏爱,源自于明代是中国人与欧洲人交往的开端。同时,他也欣喜地发现,莎士比亚时代英格兰文学和思想与晚明中国史恰好处于同一个时代。

在复旦大学的求学,让卜正民意识到明代中国并非孤立存在,它是一个全球性世界的一部分,并且已如此存在了数百年。这个认识也让他走上历史研究之路: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大的、超越其本身的全球框架中来看中国。

卜正民认为,纵观历史,大多数关于过去的作品——无论是关于欧洲历史还是中国历史的——都是内向式的、与文化绑定的。也就是说,它们书写何种文化的历史,便与何种文化的信条和愿景绑定。

“我不是中国人恰巧为研究中国文化的提供了另一种角度。”卜正民说,“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直视政治记载、文化实践和档案记录中浮现出来的中国。我所依循的惟有历史记载的权威、历史分析的正当实践和学界同仁的集体智慧。”

明代中国的起点在上海。作为深耕明史研究的学者,卜正民与上海也缘分匪浅。从50年前来到复旦大学读书,到如今在上海获得中国贡献奖的殊荣,卜正民感慨道:“这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等中国学术机构的同仁对我在中国学领域所作贡献之价值的认可。尽管我永远无法像一个局内人那样完全理解中国,但局内人们已经认可。”

他认为,他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可能有助于形成一种对中国更客观、更普遍的认知——这不仅仅是一种从中国自身出发、为中国自身服务的认知,而是将中国视为世界一员的认识——毕竟,这个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