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腾讯娱乐白皮书道出的六大「真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娱乐白皮书道出的六大「真相」

光靠脸蛋可以行得通吗?想得美。

文|风笛

2016年行将收官,各种盘点热闹非凡。人们动辄爱说“请拿数据说服我”,那么看好,实锤来了!

昨日,《2016年腾讯娱乐白皮书》正式发布。报告分别从明星、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五大维度,对全年的娱乐产业进行了综合盘点。总体而言:中立客观,参考性高。

从这份翔实的资料中,同相君特厘出六大“真相”——相信最好,不信也还是信的好。

真相一:作品输出形象,也产出价值

在明星商业价值排行榜上,胡歌位居榜首,90后关晓彤则位居商业价值上升榜单第一。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位都是作品取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胡歌第一次登上这一榜单了。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上,他同样遥遥领先。

这一切主要来自他在2015年演艺事业的全面爆发,在几近“休息”的2016年,共计拿下超过30个品牌代言,满大街都是他的大幅海报。

“个人经历的丰富让胡歌有了更多沉淀,形象也更加丰满,”奥美娱乐副总裁马筱箴分析,胡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给品牌讲一个好故事提供了多种角度,可塑性更强了。

光靠脸蛋可以行得通吗?想得美。

真相二:“约炮门”未让吴亦凡形象坍塌

这一整年,“小鲜肉”三个字从宇宙正中央的天之骄子,一下子沦为了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字眼。

讲真,今年拥有“负面实锤”的鲜肉,仅有吴亦凡一人。因为小G娜事件,一下子打破了完美人设的吴亦凡,一度让人很是担心他的未来。回头来看,似乎并未构成颠覆性影响。

今年,吴亦凡主演了四部电影,身为同期小生票房冠军,砍下了13亿的票房。同时,还受邀参加NBA全明星邀请赛,打进了中国人的第一球,还是“最受奢侈品喜爱小鲜肉”。

突然想起管虎力挺他的一句话:“抬头望远吧,最早的你定依旧纯洁如初!”弱弱觉得,该是吴亦凡对待小G娜的五星级绅士体贴,为他反而涨了不少粉吧……呃。

真相三:IP失灵,受众的“观商”提升了

在极具话题度的IP电影类型中,虽然2016年在数量上是2015年的3倍,达到96部,但票房转化力度却明显低于2015年,部均票房不到去年的1/3。

连《盗墓笔记》《使徒行者》这样的爆款IP都撬动不起观众的热情了?只能说:IP改编,弥漫着悲观主义的哀叹与忧愁。

大电影如此,电视剧也不例外。书粉不等于剧粉,在2016年被进一步验证。

数据显示:能无条件支持IP改编剧作的样本用户只有16%,超过七成的用户认为:质量才是硬道理。

从类型来说,女性权谋大戏和探险题材是“真爱”,卖腐的耽美题材,其实十分小众,仅有7.6%的支持率。

联想到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观众说得好:不是这部剧本身有多出色,是同行太烂,衬托得它在发光,仅此而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制作班底正成为重要考量标准。

真相四:票房差怪豆瓣和影评人?

怎么不怪亲友?

2016年,是中国电影的“刹车年”,2.1%的票房增幅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全年仅有6部电影突破10亿大关,《美人鱼》以近34亿问鼎历史冠军。

在春节档快速炸裂了一轮过后,随后如烟花散尽,火爆不复,就连一向热闹的贺岁档,都要将票房太低甩锅给豆瓣、猫眼、影评人。

观众怎么不好骗了?近一半的样本用户表示,今年去电影院的次数减少,其中“好电影少”占据了高达85.57%的绝对主因,仅有3.7%的观众对今年上映的国产电影表示“满意”。

那么,到底谁是影响用户观影行为的关键人物呢?62%相信“亲友推荐”,53.1%通过“权威媒体报道”,34.8%才是“垂直类社区打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大V的意见更为偏后。

所以,票房不好,怪谁?亲友:怪我咯!

真相五:网络剧在2016年已经超越台播剧

在2016年的热播剧网络口碑排行榜单中,共有6部网剧跻进前十:《最好的我们》、《余罪》第一季、《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通过窗》、《灵魂摆渡3》、《陈二狗的妖孽人生》第一季;台播剧仅剩4席,分别是《遇见王沥川》、《小别离》、《欢乐颂》、《好先生》。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2016年起,江苏、东方、北京都开始或加大了周播剧的布局,总体数量为去年的两倍,而且在未来一年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是在这片战场,所谓的台网联动,却是网络占足了先机,“先网后台”成为大势所趋。

今年,网络自制剧的产量高达79部,其中4部登陆一线卫视,2017年的储备高达129部,头部制作的精良,为行业输入了大量的新星和团队。

说2016是网络剧的全年超越之年,一点不为过。

真相六:明星大咖不是综艺节目的定盘星

今年,是季播综艺继续爆发的一年。如此多的选择之下,网友为什么会追一档网综?

除开节目品质之外,节目类型才是吸引网友的重磅武器,明星因素对于样本用户的影响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在嘉宾的选择上,网友们认为有综艺感最重要,多达76.7%,想看大明星和话题人物的比重是不是远低于你的预期?

观众比较容易因为“耿直”这一个性对明星转粉,“双商高”和“豁得出去”也较被看重。值得注意的是,想看素人的比例仅有8.8%。无星节目的难度,还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网友比较反感的前四大桥段有:剪辑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一味恶搞明星、拿嘉宾吵架当噱头、过度消费隐私。

咦,这不是一些节目最爱玩弄的手段吗?看到没,这明显是走错了路线啊!

一直被业内所躲避不及的“剧本说”,其实受众并不那么排斥,表示不接受的仅有24.9%。

最后,送给节目宣传组们一条福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娱乐白皮书道出的六大「真相」

光靠脸蛋可以行得通吗?想得美。

文|风笛

2016年行将收官,各种盘点热闹非凡。人们动辄爱说“请拿数据说服我”,那么看好,实锤来了!

昨日,《2016年腾讯娱乐白皮书》正式发布。报告分别从明星、电影、电视剧、综艺、音乐五大维度,对全年的娱乐产业进行了综合盘点。总体而言:中立客观,参考性高。

从这份翔实的资料中,同相君特厘出六大“真相”——相信最好,不信也还是信的好。

真相一:作品输出形象,也产出价值

在明星商业价值排行榜上,胡歌位居榜首,90后关晓彤则位居商业价值上升榜单第一。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位都是作品取胜。

值得一提的是,这不是胡歌第一次登上这一榜单了。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最具商业价值明星榜”上,他同样遥遥领先。

这一切主要来自他在2015年演艺事业的全面爆发,在几近“休息”的2016年,共计拿下超过30个品牌代言,满大街都是他的大幅海报。

“个人经历的丰富让胡歌有了更多沉淀,形象也更加丰满,”奥美娱乐副总裁马筱箴分析,胡歌戏剧性的人生经历给品牌讲一个好故事提供了多种角度,可塑性更强了。

光靠脸蛋可以行得通吗?想得美。

真相二:“约炮门”未让吴亦凡形象坍塌

这一整年,“小鲜肉”三个字从宇宙正中央的天之骄子,一下子沦为了唯恐避之不及的负面字眼。

讲真,今年拥有“负面实锤”的鲜肉,仅有吴亦凡一人。因为小G娜事件,一下子打破了完美人设的吴亦凡,一度让人很是担心他的未来。回头来看,似乎并未构成颠覆性影响。

今年,吴亦凡主演了四部电影,身为同期小生票房冠军,砍下了13亿的票房。同时,还受邀参加NBA全明星邀请赛,打进了中国人的第一球,还是“最受奢侈品喜爱小鲜肉”。

突然想起管虎力挺他的一句话:“抬头望远吧,最早的你定依旧纯洁如初!”弱弱觉得,该是吴亦凡对待小G娜的五星级绅士体贴,为他反而涨了不少粉吧……呃。

真相三:IP失灵,受众的“观商”提升了

在极具话题度的IP电影类型中,虽然2016年在数量上是2015年的3倍,达到96部,但票房转化力度却明显低于2015年,部均票房不到去年的1/3。

连《盗墓笔记》《使徒行者》这样的爆款IP都撬动不起观众的热情了?只能说:IP改编,弥漫着悲观主义的哀叹与忧愁。

大电影如此,电视剧也不例外。书粉不等于剧粉,在2016年被进一步验证。

数据显示:能无条件支持IP改编剧作的样本用户只有16%,超过七成的用户认为:质量才是硬道理。

从类型来说,女性权谋大戏和探险题材是“真爱”,卖腐的耽美题材,其实十分小众,仅有7.6%的支持率。

联想到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观众说得好:不是这部剧本身有多出色,是同行太烂,衬托得它在发光,仅此而已。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制作班底正成为重要考量标准。

真相四:票房差怪豆瓣和影评人?

怎么不怪亲友?

2016年,是中国电影的“刹车年”,2.1%的票房增幅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全年仅有6部电影突破10亿大关,《美人鱼》以近34亿问鼎历史冠军。

在春节档快速炸裂了一轮过后,随后如烟花散尽,火爆不复,就连一向热闹的贺岁档,都要将票房太低甩锅给豆瓣、猫眼、影评人。

观众怎么不好骗了?近一半的样本用户表示,今年去电影院的次数减少,其中“好电影少”占据了高达85.57%的绝对主因,仅有3.7%的观众对今年上映的国产电影表示“满意”。

那么,到底谁是影响用户观影行为的关键人物呢?62%相信“亲友推荐”,53.1%通过“权威媒体报道”,34.8%才是“垂直类社区打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大V的意见更为偏后。

所以,票房不好,怪谁?亲友:怪我咯!

真相五:网络剧在2016年已经超越台播剧

在2016年的热播剧网络口碑排行榜单中,共有6部网剧跻进前十:《最好的我们》、《余罪》第一季、《如果蜗牛有爱情》、《一起通过窗》、《灵魂摆渡3》、《陈二狗的妖孽人生》第一季;台播剧仅剩4席,分别是《遇见王沥川》、《小别离》、《欢乐颂》、《好先生》。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2016年起,江苏、东方、北京都开始或加大了周播剧的布局,总体数量为去年的两倍,而且在未来一年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是在这片战场,所谓的台网联动,却是网络占足了先机,“先网后台”成为大势所趋。

今年,网络自制剧的产量高达79部,其中4部登陆一线卫视,2017年的储备高达129部,头部制作的精良,为行业输入了大量的新星和团队。

说2016是网络剧的全年超越之年,一点不为过。

真相六:明星大咖不是综艺节目的定盘星

今年,是季播综艺继续爆发的一年。如此多的选择之下,网友为什么会追一档网综?

除开节目品质之外,节目类型才是吸引网友的重磅武器,明星因素对于样本用户的影响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在嘉宾的选择上,网友们认为有综艺感最重要,多达76.7%,想看大明星和话题人物的比重是不是远低于你的预期?

观众比较容易因为“耿直”这一个性对明星转粉,“双商高”和“豁得出去”也较被看重。值得注意的是,想看素人的比例仅有8.8%。无星节目的难度,还是客观存在的。

此外,网友比较反感的前四大桥段有:剪辑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一味恶搞明星、拿嘉宾吵架当噱头、过度消费隐私。

咦,这不是一些节目最爱玩弄的手段吗?看到没,这明显是走错了路线啊!

一直被业内所躲避不及的“剧本说”,其实受众并不那么排斥,表示不接受的仅有24.9%。

最后,送给节目宣传组们一条福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