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奇幻题材难得,所以不能轻易糟蹋。”
今年我们引进的新海诚的电影《你的名字》,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获得一致好评。
然而大家也普遍反映这剧情怎么莫名眼熟?
两个陌生男女共享视觉嗅觉听觉,是《你眼中的世界》?
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是《触不到的恋人》?
用彗星穿起前因后果,是《彗星来的那一夜》?
总之什么设定都有那么点相似,却又不完全相同。时空穿越、感官共享、彗星降临、拯救地球、交换身体,各种百年难得一见的奇幻元素塞得满满的。
其中小十君(微信ID:dsfysweixin)最想说的就是男女互换的套路,这个设定都用了30多年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还乐此不疲!
讲到男女互换青春片的鼻祖,应该就是1982年大林宣彦的作品《转校生》了。
改编自著名儿童小说家山中恒的作品《我是她,她是我》。本来是本科普青少年性教育的小说,到了导演手里就变得妙趣横生了起来。
借由“男女互换”身体这个猎奇的设定,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画质真的就是这么糙,小十君尽力了
搁到十年前,小十君(微信ID:dsfysweixin)那是相当喜欢“灵魂互换”的这个设定的。新鲜有趣又有反差效果,搞笑不要来得太容易。
然而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交换类的电影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交换公式。
年龄相仿的男女▼
▲林志颖和姚笛的《变身男女》
莫名奇妙的产生交集▼
▲《女男变错身》是在神像面前吵架
▲《错体人》是两人相撞
▲《与冤家约会》里面只是睡了一觉,交换过程不能更简单了
咻的一下交换完了,接下来就是永远不变的三板斧。
揉奶/摸蛋的各种生理梗▼
▲1982年的《转校生》
▲1985年《错体人》
▲1992年日剧《放课后》
▲2006年《女男变错身》
▲2013年《山田君与7个魔女》
这个梗属于屡试不爽,百分百会出现的必杀技。到今天还是一样▼
▲2016年《你的名字》
无法接受、怀疑现实梗▼
▲韩剧《秘密花园》
▲日剧《今夜只想拥抱爱》
性格大变梗▼
▲中国网剧《别那么骄傲》
▲《女男变错身》,乖乖女变交际花。
女生一定会变成女汉子,男生一定会变成娘娘腔▼
难道这个世界上就这两种性格?
还有两人各种看不顺眼梗也不能少▼
总之瞄一眼开头我们就知道这两人肯定会成为欢喜冤家,在结尾顺利的将身体换回来,二人继续过上没羞没臊的日子。
《转校生》上映不久之后,香港就如法炮制了一部《错体人》▼
▲如果不是演员长相有差别,小十君差点以为自己在看同一部电影。
如果你对身体交换这个题材还存有新鲜感,可能是因为没有接触太多。放眼望去,各个国家都拍过这个题材,放在一起看更是泛滥。
俄罗斯的《爱上红可人》▼
日本的《我和她的XXX》▼
韩国的《变身小姐》▼
以及从来都用不腻的中国,《变身男女》▼
到了后来,简单的“男女交换”已经满足不了编剧了。
于是有了男男换▼
▲《两男变错身》
女女换▼
▲《绝代双娇》
父子换▼
▲日剧《民王》
▲美国的《小爸爸大儿子》
父女换▼
▲《父女七日变》
母女换▼
▲《辣妈辣妹》
管你是谁随便换▼
▲《小姐好辣》里面交换的二人,最后没成情侣也没有交集,实属难得
据小十君(微信ID:dsfysweixin)目测,目前只有“母子互换”没有被染指,想想那画面都够辣眼睛的。
最后连宠物都不放过▼
▲《完美情人》
▲《长毛狗》
▲《九条命》
看到“灵魂互换”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就把目光放到了自身的“年龄差”上。分分钟让自己来一场交错时光的“魂穿”。
男孩想变成大人▼
▲《童梦奇缘》
女孩想变成大人▼
▲《女孩梦三十》
男人想变回男孩▼
▲《重返十七岁》
女人想变回女孩▼
▲《重返二十岁》
当然在如此数量庞杂的交换题材作品中,也有表现抢眼的。比如《奇怪的她》。
虽然开头还处于意淫状态,但是结尾却用“自我牺牲”感动了大家。
▲也难怪这个剧本号称是被翻拍次数最多的剧本,10多个国家都买下版权。
其实小十君(微信ID:dsfysweixin)对这个题材完全没有意见,但笑点被玩烂,主要的错在于编剧。仔细观察各国,会发现中国的编剧最爱这些短平快的题材套路。明知已经玩不出花样了,还继续套前人留下的模版。
当然锅也不能全由编剧来背。《霸王别姬》的编剧芦苇就曾说:“中国电影低俗化、脑残化的问题是因为整个社会、市场都是如此,电影只是一个结果而非原因。”
▲《霸王别姬》时期,芦苇与哥哥张国荣的合影
翻拍成瘾、搞IP大制作成瘾、蹭热度成瘾,这种胡乱跟风的背后还是离不开四个字——“偷懒耍滑”。
《潘金莲》系列大电影▼
《美人鱼》系列大电影▼
如果再加上四个字就是——“变现心切”。投资人想挣快钱,导演想拿快钱。每个环节都在揠苗助长,所以剧本当然也少了“打磨”的机会。
说到底还是拍板儿拿主意的人审美水平太差,搞的现在整个电影市场都乌烟瘴气的。
▲《白鹿原》的剧本芦苇写了七稿,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导演
还拿《霸王别姬》举例,芦苇光是动笔前就着手翻阅了两大箱资料。
换到今天,即使编剧有心,会有投资人愿意耗时间吗?
题材“跟风”这个现象也不是中国才有,即使编剧行业相当受尊重的韩国,题材相撞也是一抓一大把。
2014年《没关系,是爱情啊》让“精神分裂”变成大众焦点,紧接着就出炉了男主有七重人格的《kill me,Heal me》。顺带还弄出了《海德哲基尔与我》。
▲《没关系,是爱情啊》整部剧都是蛇精病
▲七重人格
▲少女人格是真的萌
《来自星星的你》走红,就推出《听见你的声音》,和《看见味道的少女》的超能力系列。
▲《听见你的声音》,男主会读心术
▲《看见味道的少女》,女主的眼睛能追踪失踪者的味道
《哦,我的鬼神大人》受到欢迎,顺势衍生了《打架吧,鬼神》和最近大热的《孤单又灿烂的神——鬼怪》。
▲《哦,我的鬼神大人》里“饥渴”的鬼
▲《鬼怪》里的孔刘反差萌
虽然也是题材相同的跟风作品,但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因为韩国编剧懂得抓住吸引人眼球的核心卖点,除此之外,完全是新的创作。
反观我们,不断压榨,好好的“穿越”题材也让观众看恶心了。
今年张艺谋的女儿张末执导的《28岁未成年》▼
依然选择在17岁与28岁的套路里交叉穿越,被大家骂不思进取。
提升电影市场原创生产力的问题,迫在眉睫。真的希望大家跟风之前,摸摸自己的良心。如果不能把这个题材拍出高级感和新鲜感,跪求你放过这个题材。
这里是希望看到更多优秀原创剧本涌现的小十君,爱你们,么么扎。
本文为第十放映室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ID:dsfysweixin
微信搜索关注:第十放映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