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融合切中时代脉搏,助力高等教育创新改革

李书福讲道,“我现在的基本想法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学习大纲。学校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

高等教育始终承载着破解时代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等使命任务。随着科技发展加速、产业变革升级,高等教育体系面临新挑战和新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招人困难。如何破解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适配难题,探索高质量产教融合有效路径,让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成为可能,是当下值得关注并且亟需解决的问题。

12月4日,吉利教育“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论坛主题为: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十三届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等国内优秀企业家、实业家出席,并就产学融合等教育问题进行对话。

论坛上,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归口管理、吉利人才发展集团等单位牵头组织起草的《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发布。该标准旨在提供针对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质量的评价参考,促进在线高等教育平台产业的发展。

产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之一

“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由吉利教育筹划成立,正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搭建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的对话平台。

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开幕致辞中表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提升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其中一个路径是教育产业化,让学校和企业对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地,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提出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在就业时面临的两个矛盾。第一,企业求贤若渴,但学生就业难。第二,目前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在工作岗位上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表现较差。

实际上,这两个矛盾反映的正是产教融合所要解决的问题。李书福认为,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研究课题,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学校作为中间体,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实践当中可以整理成理论的东西,快速地融入教材。通过这样不断地推进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地支持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高度需求。

这也正是吉利一直在做的事情。近三十年来,吉利对高等教育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破解了一些难题。吉利一直坚定走产教融合之路,这也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育人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创业史也是教育史,本质是人才的培养

回顾吉利的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史。李书福在会上回顾彼时办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是技师技工的培养培训,后来到工程师的培养培训,现在这个学校是社会化的学校,是属于社会的。”

为此,吉利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方法,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接近产业需求,通过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探索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目前中国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三亚学院,正是由吉利控股集团在2005年出资建设,坐落在海南三亚市。三亚学院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数字赋能高质量育人持续向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出更多高层次智力成果、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三亚学院

几年前,吉利教育确定了“链接优势行业头部企业”以开展“够高够深”产教融合的目标。目前吉利教育的院校已建成了包括吉利在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的二十多个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其中产业学院是吉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机制探索。

实际上,产学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认为,技术转移不是今天把做好的研究拿去转移,也不是靠中间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来完成。所以,产学研的技术转移实际上是人的转移,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并有意识培养。

这种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吉利教育的使命。李书福在会上强调,进一步把学校发展好,就要让学校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和全球进行广泛交流合作。“我现在的基本想法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学习大纲。学校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吉利学院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李书福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同时,吉利还坚定地走非营利教育路线,26年中已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全国相关行业的各类企业就职工作,约4万余人先后成为了吉利员工,成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等。

产业融合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方向

当前,产教融合正在深入推进当中,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认为,目前产教融合的效果离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产业界与教育界沟通渠道还不够通畅,信息还不够对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也未实现充分匹配,这种问题有时也会反映到学生的择业就业上。另外,高校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技转化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李岩松认为,可以通过优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战略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缩短高校专业、课程和教材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时间,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在成果转化方面,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机制,推进大学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

在人才培养上,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认为,要加强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科技创新和落地能力的培养。围绕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问题。同时,在人才考核评价方式上,产教融合要兼顾考虑高校和企业要求上的差别,要让学生学到真知识、历练真本领、解决真问题。

李书福论坛对话

除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产教融合更要找准时代的脉搏。李书福指出,目前社会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也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的大学,就要与国际创新有所协同、相互启发。学校的创新既是内部的学科建设创新,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办法和世界上的学校进行相互的校际关系的建设和发展。

在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同时,吉利致力于用绿色甲醇破解能源安全和碳中和难题,将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吉利控股集团深耕甲醇领域近二十载,在甲醇能源制备端、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端等全产业链已经成熟。三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传承吉利的产教融合基因,聚焦产业企业需求,先后成立吉利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以及绿色新能源醇氢产业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在会上谈到,碳中和的核心是把人类的风能、太阳能充分利用,转化成一个液体,人类几十万亿的液体设施就可以利用起来。“三亚学院率先设立这方面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很有远见,20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批人可能会改变世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李书福

  • 小米发布会,少了李书福?
  • 唐山市委书记武卫东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一行座谈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产学融合切中时代脉搏,助力高等教育创新改革

李书福讲道,“我现在的基本想法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学习大纲。学校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

高等教育始终承载着破解时代难题、推进社会进步等使命任务。随着科技发展加速、产业变革升级,高等教育体系面临新挑战和新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经济转型与人才培养匹配度不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招人困难。如何破解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适配难题,探索高质量产教融合有效路径,让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传统成为可能,是当下值得关注并且亟需解决的问题。

12月4日,吉利教育“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南三亚举办,论坛主题为:御风同行,对话教育新可能。十三届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等国内优秀企业家、实业家出席,并就产学融合等教育问题进行对话。

论坛上,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归口管理、吉利人才发展集团等单位牵头组织起草的《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评价通则》团体标准发布。该标准旨在提供针对在线高等教育平台质量的评价参考,促进在线高等教育平台产业的发展。

产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方法之一

“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由吉利教育筹划成立,正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为高等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及领军企业搭建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的对话平台。

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开幕致辞中表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提升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其中一个路径是教育产业化,让学校和企业对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大学是社会进步的牵引车,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地,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寰球汽车集团董事长兼CEO吴迎秋提出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在就业时面临的两个矛盾。第一,企业求贤若渴,但学生就业难。第二,目前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在工作岗位上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表现较差。

实际上,这两个矛盾反映的正是产教融合所要解决的问题。李书福认为,产学研结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和研究课题,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学校作为中间体,可以把社会上发生的、实践当中可以整理成理论的东西,快速地融入教材。通过这样不断地推进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地支持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高度需求。

这也正是吉利一直在做的事情。近三十年来,吉利对高等教育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破解了一些难题。吉利一直坚定走产教融合之路,这也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育人方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创业史也是教育史,本质是人才的培养

回顾吉利的创业史,同时也是一部教育史。李书福在会上回顾彼时办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是技师技工的培养培训,后来到工程师的培养培训,现在这个学校是社会化的学校,是属于社会的。”

为此,吉利探索出了产教融合的方法,通过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接近产业需求,通过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探索出解决多层次的“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的吉利方案。

目前中国成长最快、最具竞争力的综合类民办大学三亚学院,正是由吉利控股集团在2005年出资建设,坐落在海南三亚市。三亚学院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主动引领教育改革创新,数字赋能高质量育人持续向前,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输出更多高层次智力成果、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三亚学院

几年前,吉利教育确定了“链接优势行业头部企业”以开展“够高够深”产教融合的目标。目前吉利教育的院校已建成了包括吉利在内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合作的二十多个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学生就业质量,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其中产业学院是吉利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机制探索。

实际上,产学融合发展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认为,技术转移不是今天把做好的研究拿去转移,也不是靠中间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有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来完成。所以,产学研的技术转移实际上是人的转移,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并有意识培养。

这种理念和方法已经成为吉利教育的使命。李书福在会上强调,进一步把学校发展好,就要让学校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和全球进行广泛交流合作。“我现在的基本想法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千人千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学习大纲。学校应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用。”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吉利学院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李书福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同时,吉利还坚定地走非营利教育路线,26年中已培养毕业生18万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全国相关行业的各类企业就职工作,约4万余人先后成为了吉利员工,成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才等。

产业融合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方向

当前,产教融合正在深入推进当中,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认为,目前产教融合的效果离预期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产业界与教育界沟通渠道还不够通畅,信息还不够对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也未实现充分匹配,这种问题有时也会反映到学生的择业就业上。另外,高校在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技转化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李岩松认为,可以通过优化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机制与人才战略布局,促进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缩短高校专业、课程和教材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的时间,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和相互促进。在成果转化方面,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产教融合机制,推进大学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

在人才培养上,宁德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认为,要加强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科技创新和落地能力的培养。围绕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制定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人才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问题。同时,在人才考核评价方式上,产教融合要兼顾考虑高校和企业要求上的差别,要让学生学到真知识、历练真本领、解决真问题。

李书福论坛对话

除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产教融合更要找准时代的脉搏。李书福指出,目前社会已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也需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的大学,就要与国际创新有所协同、相互启发。学校的创新既是内部的学科建设创新,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办法和世界上的学校进行相互的校际关系的建设和发展。

在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同时,吉利致力于用绿色甲醇破解能源安全和碳中和难题,将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解决社会发展问题。

吉利控股集团深耕甲醇领域近二十载,在甲醇能源制备端、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端等全产业链已经成熟。三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院传承吉利的产教融合基因,聚焦产业企业需求,先后成立吉利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产业学院以及绿色新能源醇氢产业学院。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在会上谈到,碳中和的核心是把人类的风能、太阳能充分利用,转化成一个液体,人类几十万亿的液体设施就可以利用起来。“三亚学院率先设立这方面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很有远见,20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批人可能会改变世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