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消费并购买买买开始,谁会是中国的消费3g资本?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消费并购买买买开始,谁会是中国的消费3g资本?

消费仍然是好生意。

文|新消费智库  焦逸梦

编辑|竺天

审核:Single

当今天我们谈及消费投资时,资本的态度多半是:“谁还看消费啊。”

和如此消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谈消费并购的态度相对积极:一些消费品牌正在有意寻求并购对象,一些VC和PE也纷纷设立投行部,加大对并购板块的投入……

184岁的快消巨头宝洁就是通过不断并购,抵御了各个经济周期的风险,成长为如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消费仍然是好生意,不同时期则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今,中国似乎迎来了一波新的消费并购浪潮。为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并购热了起来?并购过程中,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参考?

新消费智库和广慧并购研究院院长、广慧投资董事长、广慧并购投资联盟主席俞铁成聊了聊。

为什么说现在是消费并购的好时机?

目前这个阶段,中国消费市场最好的退出是并购。现在也是消费并购时代的好时机。为何这么说?第一,消费企业“被限制”主板上市。

2023年2月,A股全面注册制落地,随之而来的是一则“证监会对主板申报进行行业限制”的消息引起业内热议。

拟主板上市的企业被分为四类,“限制类”为黄灯行业,主要指的是餐饮、大众消费等行业。通俗来说,只有真正的行业龙头才能在主板上市。

实际情况也似乎印证了这一消息,今年已经有几十家消费类IPO主动撤回材料,最近的11月有老娘舅、周六福、想念食品等IPO终止。第二,PE机构的5年回购期到了。

在一级市场中,回购是一种常见的退出方式。

PE机构在投资前,会与被投企业签署协议,约定满足一定条件,比如未能实现预期盈利、未能在规定期限实现IPO,PE机构有权要求被投企业回购PE机构所持股权,市场的回购价格一般是以8%-10%的投资利率作为标准。

前几年消费投资大热时,不少PE机构都投资了一批消费企业。如今“消费遇冷”,回购期也到了,而消费企业无法顺利上市,经营状况不佳,也无法承担回购。

于是,寻求被并购,成了消费企业退出的一种方式。第三,消费遇冷,资产相对便宜。

并购是一个关系到买卖双方的行为,前面讲到的两点似乎都是消费企业的“不得不”,其实对并购方来说,目前也是好时机。

在以前消费还比较热的时候,消费企业价格比较高,对一些并购方如资本或上市企业来说,“下不了手”。

如今,当前资产“相对便宜”,并购方可以“抄底”,以较低的价格并购消费企业。

“现在的消费品公司如果市值做不到100亿,可能也没有大的基金关注,所以它也要通过并购去解决。”俞铁成称。第四,传统消费企业“接班人”难寻

一些传统消费企业在经过了过往的高速发展后,由于时代的变化,创始人难以跟上新的发展。

而“二代”不愿意接班,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接班人,力挽狂澜,于是并购也自然成为了它们退出的方式。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买卖双方都有较为充分的并购理由,所以形成了一波消费并购浪潮。

“年净利润五千万到一亿元的消费企业最受欢迎!”

结合这几年一些经典的并购案例,中国消费市场较好的退出方式可能就是并购,又快又准。

比如,2016年,好想你并购“百草味”,被称为“国内零食界并购第一案”,好想你以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支付9.6亿元,拿下百草味全部股权。

三年后,面对休闲食品行业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势汹汹,竞争日趋白热化,好想你将百草味100%的股权卖给百事公司旗下百事饮料。当时的交易额为7.05亿美元,即人民币50亿元。

而空刻意面也在估值大增之际,被宝立食品通过几轮彻底并购。宝立食品在公告中提到,根据评估,空刻网络全部股东权益价值3.51亿元。

图片来源:微博@Aimeter空刻

零食连锁品牌“老婆大人”则在被频传倒闭之际,被上市公司万辰集团以自有及自筹资金867.75万元人民币购买了“老婆大人”100%的股权。

当然也有失败的并购案例。比如,“味精大王”莲花健康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自嗨锅”不低于20%股权一事则终止了。

图片来源:微博@自嗨锅

根据公告,当时莲花健康收购20%股权交易对价预计介于3亿到6亿元之间,溢价率约970%-2000%,而后因收购自嗨锅溢价率较高收到了上交所问询。

所以,当我们谈及消费企业的并购一事时,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能并购成功?消费企业怎样能成为一个好的并购对象?俞铁成告诉新消费智库:“现在寻求并购最多的就是一年的净利润规模在5千万以上、1个亿以下的企业。

这个也是并购方最喜欢的类型,比如并购方要拿5亿元收购,银行贷款3亿元,自己出2亿,收购一个年利润在5千万到1亿的企业,还是比较划算。年净利润一亿以上的还是会寻求独立上市。”

如何让“资产”继续“增值”,3G资本、KKR等并购巨头有何经验?

并购中,最大的风险则来自于管理团队。当原有管理团队套现退出,并购方该如何管理,才能使这个资产持续具备竞争力,持续创造利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安踏这种收购一个成功一个的企业,把收购的企业扭亏为盈,并用7年实现集团营收100亿到500亿元的跨越。

也有通过“买买买”把自己亏进去的企业,比如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十年对外投资高达400亿元,曾频繁收购海外奢侈品品牌,后来该公司累计被执行金额超89.74亿元。

那么,并购过程中,该怎样更好避坑?我们先来看看,全世界的并购巨头3G资本的经验。

3G资本市值高达3000亿美金,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美金。3G资本投资收购了百威啤酒、汉堡王、卡夫亨氏,也和“股神”巴菲特多次合作收购知名企业,多个头部的食品饮料企业都在其麾下。

3G资本是3个巴西人做出来的,被称为“三剑客”,他们从银行投资到实业家,将收购的企业,用其“三剑客”手术刀一般的精准改造方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对管理团队,他们一直秉持“精英体制”的思想,选用出身贫寒、聪明有强烈致富愿望的人才;员工工资低于行业标准,但奖金可以达到工资的四五倍;如果想要成为合伙人,新合伙人需要用70%的收入在两三年内支付购买公司股份的费用。

此外,再加上巧用债务、精简成本、制定高要求,并通过精英文化将战略执行下去,把这些运用在对控股企业的改造中,一度颇有成效。

但这种方式也并非百试百灵,这种管理方式建立在符合狼性文化的精英人才基础上,对一些对金钱没有狂热态度的人来说,就不奏效。

来自美国的做杠杆收购起家的KKR,在私募和公开市场的存续管理总规模达到4790亿美元,它也有一些自己的经验。

比如在收购劲霸电池一案中,KKR联合当时劲霸电池的管理层,以高于竞争对手5亿美元的出价得到劲霸电池,并且其收购方案也利于劲霸电池管理层,给每一股股份分配五份股票期权,这样管理层共有9.85%的股权。

在收购完成后,公司的现金流每年增长17%,随后公司很快偿还了收购产生的债务。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些做并购案例做得很漂亮的企业。

在电商的冲击下,线下拥有2万家门店、店员近10万人的百丽国际面临着业绩下滑,直到2017年7月,高瓴资本成为百丽国际的第一股东。

高瓴资本带领了120多位技术运营专家,对百丽国际进行数字化转型。随后2019年10月,百丽旗下的运动线业务滔博分拆上市,开盘当日的总市值567亿元。当年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一起收购百丽国际时,百丽国际总估值为531亿港元。单凭品牌一个业务线的上市就收回了投资。

这里面涉及到的主要经验,则是对百丽困于线上转型时代时,高瓴资本开出的精准的药方—数字化改革。

图片来源:微博@BELLE_百丽

对中国对消费品企业来说,云月投资和弘章资本是两个专注于中国消费品并购投资的企业。

1999年,云月投资进入中国,是一家专注并购消费品的美元基金,曾投资了牛头牌,截止到2016年,17年投资了17个项目。

弘章资本成立于2012年,蓝月亮、紫燕百味鸡等上市公司都是它投资的,它更倾向于投资一些满足民生需求的刚需品。

除了并购双方最关心的价格,并购的投后管理对并购方也很重要,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

不管是3G资本的“精英人才企业文化”,还是KKR在一些案例中对原有管理层的充分尊重,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而如果是出于竞争需要的并购,则更有策略上的巨大区别,不一而足。

消费仍然是好生意

说到这里,其实,即便当下消费被唱衰,但毋庸置疑,消费仍然是好生意。第一,消费是韧性很强的领域。

即便是经济持续衰退,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在过去三十年内,消费仍保持着正增长。

据统计,美国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近20年累计破产数量最低的是消费品,每年破产数量只有1-2家。

而最近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成为“新王”的故事,更是验证了消费的潜力,只不过重点变成了更为底层的大众消费。第二,中国有14亿人,基数大,而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市场。第三,中国的消费已呈现两极分化。

这应该是个共识了。

身为老凤祥的独立董事,以及作为某服装品牌第一轮投资人,见证其从300家店扩张到9000家店,并成功上市,俞铁成在消费领域投资也颇有成果,他告诉新消费智库:“中产阶级的没落使得中间生意不好做,消费品公司一定要做好定位,到底是做大众消费还是做高端消费?

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也有一些新机会。因为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逻辑。举例来说,婴儿出生率低,那未来围绕老年人的消费,衣食住行就有了机会;再比如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那乡村振兴是不是能有所作为。消费依然是很好的生意。”

新的周期开始了。

一波消费企业被并购掉,这不仅利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在加强一些产业资本的集约化进程,如今这个趋势已经蔓延到消费领域的各个细分行业,比如乳业、服装、食品等等。

最后,留下一个思考,在中国消费领域里,未来会不会出现中国的“3G资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消费并购买买买开始,谁会是中国的消费3g资本?

消费仍然是好生意。

文|新消费智库  焦逸梦

编辑|竺天

审核:Single

当今天我们谈及消费投资时,资本的态度多半是:“谁还看消费啊。”

和如此消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谈消费并购的态度相对积极:一些消费品牌正在有意寻求并购对象,一些VC和PE也纷纷设立投行部,加大对并购板块的投入……

184岁的快消巨头宝洁就是通过不断并购,抵御了各个经济周期的风险,成长为如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消费仍然是好生意,不同时期则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如今,中国似乎迎来了一波新的消费并购浪潮。为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并购热了起来?并购过程中,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参考?

新消费智库和广慧并购研究院院长、广慧投资董事长、广慧并购投资联盟主席俞铁成聊了聊。

为什么说现在是消费并购的好时机?

目前这个阶段,中国消费市场最好的退出是并购。现在也是消费并购时代的好时机。为何这么说?第一,消费企业“被限制”主板上市。

2023年2月,A股全面注册制落地,随之而来的是一则“证监会对主板申报进行行业限制”的消息引起业内热议。

拟主板上市的企业被分为四类,“限制类”为黄灯行业,主要指的是餐饮、大众消费等行业。通俗来说,只有真正的行业龙头才能在主板上市。

实际情况也似乎印证了这一消息,今年已经有几十家消费类IPO主动撤回材料,最近的11月有老娘舅、周六福、想念食品等IPO终止。第二,PE机构的5年回购期到了。

在一级市场中,回购是一种常见的退出方式。

PE机构在投资前,会与被投企业签署协议,约定满足一定条件,比如未能实现预期盈利、未能在规定期限实现IPO,PE机构有权要求被投企业回购PE机构所持股权,市场的回购价格一般是以8%-10%的投资利率作为标准。

前几年消费投资大热时,不少PE机构都投资了一批消费企业。如今“消费遇冷”,回购期也到了,而消费企业无法顺利上市,经营状况不佳,也无法承担回购。

于是,寻求被并购,成了消费企业退出的一种方式。第三,消费遇冷,资产相对便宜。

并购是一个关系到买卖双方的行为,前面讲到的两点似乎都是消费企业的“不得不”,其实对并购方来说,目前也是好时机。

在以前消费还比较热的时候,消费企业价格比较高,对一些并购方如资本或上市企业来说,“下不了手”。

如今,当前资产“相对便宜”,并购方可以“抄底”,以较低的价格并购消费企业。

“现在的消费品公司如果市值做不到100亿,可能也没有大的基金关注,所以它也要通过并购去解决。”俞铁成称。第四,传统消费企业“接班人”难寻

一些传统消费企业在经过了过往的高速发展后,由于时代的变化,创始人难以跟上新的发展。

而“二代”不愿意接班,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接班人,力挽狂澜,于是并购也自然成为了它们退出的方式。

正是以上种种原因,买卖双方都有较为充分的并购理由,所以形成了一波消费并购浪潮。

“年净利润五千万到一亿元的消费企业最受欢迎!”

结合这几年一些经典的并购案例,中国消费市场较好的退出方式可能就是并购,又快又准。

比如,2016年,好想你并购“百草味”,被称为“国内零食界并购第一案”,好想你以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支付9.6亿元,拿下百草味全部股权。

三年后,面对休闲食品行业里三只松鼠、良品铺子来势汹汹,竞争日趋白热化,好想你将百草味100%的股权卖给百事公司旗下百事饮料。当时的交易额为7.05亿美元,即人民币50亿元。

而空刻意面也在估值大增之际,被宝立食品通过几轮彻底并购。宝立食品在公告中提到,根据评估,空刻网络全部股东权益价值3.51亿元。

图片来源:微博@Aimeter空刻

零食连锁品牌“老婆大人”则在被频传倒闭之际,被上市公司万辰集团以自有及自筹资金867.75万元人民币购买了“老婆大人”100%的股权。

当然也有失败的并购案例。比如,“味精大王”莲花健康拟以现金方式收购“自嗨锅”不低于20%股权一事则终止了。

图片来源:微博@自嗨锅

根据公告,当时莲花健康收购20%股权交易对价预计介于3亿到6亿元之间,溢价率约970%-2000%,而后因收购自嗨锅溢价率较高收到了上交所问询。

所以,当我们谈及消费企业的并购一事时,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能并购成功?消费企业怎样能成为一个好的并购对象?俞铁成告诉新消费智库:“现在寻求并购最多的就是一年的净利润规模在5千万以上、1个亿以下的企业。

这个也是并购方最喜欢的类型,比如并购方要拿5亿元收购,银行贷款3亿元,自己出2亿,收购一个年利润在5千万到1亿的企业,还是比较划算。年净利润一亿以上的还是会寻求独立上市。”

如何让“资产”继续“增值”,3G资本、KKR等并购巨头有何经验?

并购中,最大的风险则来自于管理团队。当原有管理团队套现退出,并购方该如何管理,才能使这个资产持续具备竞争力,持续创造利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安踏这种收购一个成功一个的企业,把收购的企业扭亏为盈,并用7年实现集团营收100亿到500亿元的跨越。

也有通过“买买买”把自己亏进去的企业,比如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十年对外投资高达400亿元,曾频繁收购海外奢侈品品牌,后来该公司累计被执行金额超89.74亿元。

那么,并购过程中,该怎样更好避坑?我们先来看看,全世界的并购巨头3G资本的经验。

3G资本市值高达3000亿美金,每年的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美金。3G资本投资收购了百威啤酒、汉堡王、卡夫亨氏,也和“股神”巴菲特多次合作收购知名企业,多个头部的食品饮料企业都在其麾下。

3G资本是3个巴西人做出来的,被称为“三剑客”,他们从银行投资到实业家,将收购的企业,用其“三剑客”手术刀一般的精准改造方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对管理团队,他们一直秉持“精英体制”的思想,选用出身贫寒、聪明有强烈致富愿望的人才;员工工资低于行业标准,但奖金可以达到工资的四五倍;如果想要成为合伙人,新合伙人需要用70%的收入在两三年内支付购买公司股份的费用。

此外,再加上巧用债务、精简成本、制定高要求,并通过精英文化将战略执行下去,把这些运用在对控股企业的改造中,一度颇有成效。

但这种方式也并非百试百灵,这种管理方式建立在符合狼性文化的精英人才基础上,对一些对金钱没有狂热态度的人来说,就不奏效。

来自美国的做杠杆收购起家的KKR,在私募和公开市场的存续管理总规模达到4790亿美元,它也有一些自己的经验。

比如在收购劲霸电池一案中,KKR联合当时劲霸电池的管理层,以高于竞争对手5亿美元的出价得到劲霸电池,并且其收购方案也利于劲霸电池管理层,给每一股股份分配五份股票期权,这样管理层共有9.85%的股权。

在收购完成后,公司的现金流每年增长17%,随后公司很快偿还了收购产生的债务。其实,在中国也有一些做并购案例做得很漂亮的企业。

在电商的冲击下,线下拥有2万家门店、店员近10万人的百丽国际面临着业绩下滑,直到2017年7月,高瓴资本成为百丽国际的第一股东。

高瓴资本带领了120多位技术运营专家,对百丽国际进行数字化转型。随后2019年10月,百丽旗下的运动线业务滔博分拆上市,开盘当日的总市值567亿元。当年高瓴资本和鼎晖投资一起收购百丽国际时,百丽国际总估值为531亿港元。单凭品牌一个业务线的上市就收回了投资。

这里面涉及到的主要经验,则是对百丽困于线上转型时代时,高瓴资本开出的精准的药方—数字化改革。

图片来源:微博@BELLE_百丽

对中国对消费品企业来说,云月投资和弘章资本是两个专注于中国消费品并购投资的企业。

1999年,云月投资进入中国,是一家专注并购消费品的美元基金,曾投资了牛头牌,截止到2016年,17年投资了17个项目。

弘章资本成立于2012年,蓝月亮、紫燕百味鸡等上市公司都是它投资的,它更倾向于投资一些满足民生需求的刚需品。

除了并购双方最关心的价格,并购的投后管理对并购方也很重要,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经验。

不管是3G资本的“精英人才企业文化”,还是KKR在一些案例中对原有管理层的充分尊重,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而如果是出于竞争需要的并购,则更有策略上的巨大区别,不一而足。

消费仍然是好生意

说到这里,其实,即便当下消费被唱衰,但毋庸置疑,消费仍然是好生意。第一,消费是韧性很强的领域。

即便是经济持续衰退,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在过去三十年内,消费仍保持着正增长。

据统计,美国总资产在1亿美元以上的公司,近20年累计破产数量最低的是消费品,每年破产数量只有1-2家。

而最近拼多多市值超过阿里,成为“新王”的故事,更是验证了消费的潜力,只不过重点变成了更为底层的大众消费。第二,中国有14亿人,基数大,而且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市场。第三,中国的消费已呈现两极分化。

这应该是个共识了。

身为老凤祥的独立董事,以及作为某服装品牌第一轮投资人,见证其从300家店扩张到9000家店,并成功上市,俞铁成在消费领域投资也颇有成果,他告诉新消费智库:“中产阶级的没落使得中间生意不好做,消费品公司一定要做好定位,到底是做大众消费还是做高端消费?

而且,在当前的形势下,也有一些新机会。因为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逻辑。举例来说,婴儿出生率低,那未来围绕老年人的消费,衣食住行就有了机会;再比如城市化进程到了一定程度,那乡村振兴是不是能有所作为。消费依然是很好的生意。”

新的周期开始了。

一波消费企业被并购掉,这不仅利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在加强一些产业资本的集约化进程,如今这个趋势已经蔓延到消费领域的各个细分行业,比如乳业、服装、食品等等。

最后,留下一个思考,在中国消费领域里,未来会不会出现中国的“3G资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