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城》:电影创作的歧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城》:电影创作的歧路

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责任。《长城》用了长城的名字,却没有担起长城的责任。

文|张德祥

这种以西方原则为原则的中美电影合作,是合作的一条歧路。文化自信是精神的独立,没有民族精神独立的所谓合作,不过是用中国文化符号替西方文化精神作嫁衣裳、用中国的长城为西方英雄做垫脚石而已。

2016年这一页翻过去了,《长城》也翻过去了。本来不想发声,因为关于电影《长城》已经有太多的声音,捧成一朵花的,骂成豆腐渣的,不过是各自的观影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正常。但就在收官之际,面对不如人意的票房,有一篇文章指责某网站以及评论界的差评,是恶意破坏电影生态。这篇文章显示了这样一种逻辑:电影是我家的事,从投资制作到市场回收都是我家操纵,你们这些局外人只有买票看电影的份,哪有说长道短的份?如果你实在憋不住要说几句,记住了,只能说好,不能说坏。谁说坏,就是破坏。我们怎么可能制作出低品质的产品呢?我们是中美合作,是世界一流的编剧、导演、演员阵容,用的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符号长城和饕餮,更何况,我们的投资也是超一流的,这一系列世界一流的元素在世界一流的电影工业组合下,能不是一流产品吗?你们给出差评,不是恶意是什么?

哈哈,你不觉得这样的思维很奇葩吗?是奇葩,但不奇怪。实际上,这样的思维在业界还占着统治地位。中国电影的不长进,就是被这种思维所统治。这种思维观念不打破,中国电影还会倒在《长城》脚下。因此,不要忽略《长城》的反面教益,要认真汲取。

一流阵容,最容易产生末流作品,《长城》就是典型例证

所谓的一流阵容,是这些编导演们在过去各自适合的题材、理念、角色、形式中达到了最佳状态,体现了世界水平,他们之所以赢得名气,前提是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各自发挥长处的题材与角色。只有适合,才有最佳。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赶着鸭子上架,显然不如鸡。超越文化、超越题材,超越艺术家的各自所长,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就是用其所短,虽然名气很大,但能够贡献给这个作品的艺术能量很小。一流阵容最容易产生末流作品的道理就在这里,每个天才都是有条件的,无法超越条件的制约。艺术家的合作与科学家的合作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合作是智力合作、技术合作,只要达到了相同的智力与技术水平,就可能相得益彰,1+1>2。但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智力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参与、灵感参与,如果没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与文化认同,他们的合作就必然流于表层的、形式的,无法进入真正的艺术创作,这种合作就是貌合神离的“凑合”,对艺术创作来说是1+1<1。

《长城》中的人物表演不过是在完成一种机械动作,根本没有进入精神世界,剧本也没有提供什么合理的精神空间。其实,男女主角换成动画人物、机器人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好。说白了,把这些著名演员聚合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完成名气聚合,以名气唬人,与艺术创作毫无关系。这就是那种奇葩思维,靠这些演员在别的作品中产生的名气卖钱,而不是靠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卖座。太聪明了吧?这种思维,是把观众都当成追星族的屌丝,而不是当成艺术的欣赏者。这种借名气、借投资、借文化符号糊弄人而不在创作上下功夫的思路是电影创作的歧路,《长城》就走在这条歧路上,被差评之后,不反躬自问,却要指责别人恶意。就像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不问孩子有什么问题,却责怪老师为什么不给高分。

《长城》的寓意与长城精神背道而行,长城成了西方英雄拯救中国人的垫脚石

《长城》讲的什么故事?首先,说中国人修长城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怪兽饕餮,饕餮是以人为食的凶兽,60年祸害人间一次。今天给出这个假设,其用意是很清楚的,这里就不饶舌了。时值宋朝,大宋的无影禁军在长城上与饕餮大战,无奈不敌饕餮。这时,到东方盗取黑火药的欧洲雇佣军的两个强盗威廉与佩罗,正好来到长城脚下,见此状况,愿意出手相助无影禁军,共同对付饕餮。威廉赴汤跳火,活捉饕餮,从长城到汴梁,都是威廉冲在第一线,神箭奇能,拯救了宋朝的子民。人们问该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导演回答是“信任”,什么信任?是无影禁军女统帅林梅对欧洲雇佣军威廉的信任。因为信任,才有合作战斗。那就是说,要信任欧洲雇佣军,尽管他们是强盗,强盗也能拯救我们。其实,影片的寓意很清楚,来自北方的饕餮怪兽是中国的毁灭者,来自欧洲的西方人是中国的拯救者,整个影片充满着威廉的高大形象与宏大气场,他是正义、力量、智慧的化身。包括长城在内的所有的中国场景都不过是展示他英勇无畏的舞台,这就是“中国文化搭台,西方英雄唱戏”,一个发生在古代中国的故事,讲的却是英语,西方文化的主场感十分强烈。实际上,这个电影的寓意仅仅从电影海报就看得清楚:威廉高高在上,巨大的形象占据着画面中心,无影禁军统帅林梅作为女人屈居其下,至于中国那么多男人只配在他身边众星捧月,“长城”两个汉字被英文“THE GREAT WALL”死死压盖。这些画面语言及修辞手法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谁是真正的英雄。不管有多少赞美《长城》的影评,都无法掩盖这个赤裸裸的文化殖民主义逻辑。

西方人、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西方英雄主义是人类的拯救者,这是西方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也是他们艺术的灵魂,他们是不会在电影合作中放弃这个原则的。倒是中国人特别宽容,你要当英雄,我就把你塑造成英雄。至于我们的观众嘛,就是看个热闹,看个场面,看个明星,已经习惯当屌丝,不会意识到故事背后有什么寓意,就是感受到了,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们需要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我们就得服从好莱坞的规则。可以说,这种以西方原则为原则的中美电影合作,是合作的一条歧路。文化自信是精神的独立,没有民族精神独立的所谓合作,不过是用中国文化符号替西方文化精神作嫁衣裳而已,用中国的长城为西方英雄做垫脚石而已。

艺术创作不是胡编乱造,不能随意曲解中国文化符号与历史过程

《长城》是什么电影?制作方说是商业大片。没错,《长城》不过是好莱坞设计的一部旨在占领中国市场的商业电影,但是,美国的任何一部商业大片,都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其英雄主义价值观。那么,要全面占领中国市场,就需要有中国元素,就需要与中国合作。于是就有了长城、饕餮、宋朝,欧洲雇佣军、无影禁军、男主、女主等元素,然后在这些互不搭界的元素之间搭桥牵线,建立联系,最后整合在一个故事逻辑之中。这是典型的工业化生产。先设计一个产品,然后寻找制造原料,最后把这些原料结构到一个模式中。据说,电影已经完全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代,这是一套科学的生产体系。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设计与生产模式,是主题先行、意念先行、技术先行,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客观的历史的故事内核,就必然缺乏情节的有机构成及内在驱动力,整个故事都靠人为结构与外力拖动,这就是牵强附会,没有情感逻辑怎么可能感动人呢?不要因为《长城》是好莱坞大牌编剧,就迷信他们的剧本是神来之笔。实际上,这个剧本就是一些元素的拼贴,根本没有使这些元素获得艺术生命。所以,观众感到整部电影除了打怪的场面喧嚣之外,实在找不到情节之间的合理性,找不到故事的逻辑性。你被巨大的场面震动,你一点都不会感动,就像看了一场热闹一样,眼花缭乱了一番而已。说穿了,这就是胡编乱造。宋朝与长城是真实存在,是历史;而无影禁军与雇佣军以及饕餮是不存在的,神话想象与历史真实不是一个逻辑起点,怎么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叙事呢?如果说这种不伦不类就是神魔电影的特征,我只能说这是游戏而不是艺术。同时,在长城与饕餮之间生拉硬扯的胡乱解释,无异于对中国文化符号的亵渎。

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责任。《长城》用了长城的名字,却没有担起长城的责任。

按照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霸道逻辑,本文无疑也属“恶意”差评。好在《长城》已经下线了,不会影响它的票房收入。实际上,对某些人来说,差评优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评法才能促进票房攀升。醉翁之意不在“评”,在乎票房!悲乎,电影!悲乎,评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城》:电影创作的歧路

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责任。《长城》用了长城的名字,却没有担起长城的责任。

文|张德祥

这种以西方原则为原则的中美电影合作,是合作的一条歧路。文化自信是精神的独立,没有民族精神独立的所谓合作,不过是用中国文化符号替西方文化精神作嫁衣裳、用中国的长城为西方英雄做垫脚石而已。

2016年这一页翻过去了,《长城》也翻过去了。本来不想发声,因为关于电影《长城》已经有太多的声音,捧成一朵花的,骂成豆腐渣的,不过是各自的观影感受,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正常。但就在收官之际,面对不如人意的票房,有一篇文章指责某网站以及评论界的差评,是恶意破坏电影生态。这篇文章显示了这样一种逻辑:电影是我家的事,从投资制作到市场回收都是我家操纵,你们这些局外人只有买票看电影的份,哪有说长道短的份?如果你实在憋不住要说几句,记住了,只能说好,不能说坏。谁说坏,就是破坏。我们怎么可能制作出低品质的产品呢?我们是中美合作,是世界一流的编剧、导演、演员阵容,用的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符号长城和饕餮,更何况,我们的投资也是超一流的,这一系列世界一流的元素在世界一流的电影工业组合下,能不是一流产品吗?你们给出差评,不是恶意是什么?

哈哈,你不觉得这样的思维很奇葩吗?是奇葩,但不奇怪。实际上,这样的思维在业界还占着统治地位。中国电影的不长进,就是被这种思维所统治。这种思维观念不打破,中国电影还会倒在《长城》脚下。因此,不要忽略《长城》的反面教益,要认真汲取。

一流阵容,最容易产生末流作品,《长城》就是典型例证

所谓的一流阵容,是这些编导演们在过去各自适合的题材、理念、角色、形式中达到了最佳状态,体现了世界水平,他们之所以赢得名气,前提是他们找到了适合他们各自发挥长处的题材与角色。只有适合,才有最佳。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赶着鸭子上架,显然不如鸡。超越文化、超越题材,超越艺术家的各自所长,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就是用其所短,虽然名气很大,但能够贡献给这个作品的艺术能量很小。一流阵容最容易产生末流作品的道理就在这里,每个天才都是有条件的,无法超越条件的制约。艺术家的合作与科学家的合作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合作是智力合作、技术合作,只要达到了相同的智力与技术水平,就可能相得益彰,1+1>2。但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智力参与,更重要的是情感参与、灵感参与,如果没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与文化认同,他们的合作就必然流于表层的、形式的,无法进入真正的艺术创作,这种合作就是貌合神离的“凑合”,对艺术创作来说是1+1<1。

《长城》中的人物表演不过是在完成一种机械动作,根本没有进入精神世界,剧本也没有提供什么合理的精神空间。其实,男女主角换成动画人物、机器人也毫不逊色,甚至更好。说白了,把这些著名演员聚合到这里来,就是为了完成名气聚合,以名气唬人,与艺术创作毫无关系。这就是那种奇葩思维,靠这些演员在别的作品中产生的名气卖钱,而不是靠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卖座。太聪明了吧?这种思维,是把观众都当成追星族的屌丝,而不是当成艺术的欣赏者。这种借名气、借投资、借文化符号糊弄人而不在创作上下功夫的思路是电影创作的歧路,《长城》就走在这条歧路上,被差评之后,不反躬自问,却要指责别人恶意。就像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不问孩子有什么问题,却责怪老师为什么不给高分。

《长城》的寓意与长城精神背道而行,长城成了西方英雄拯救中国人的垫脚石

《长城》讲的什么故事?首先,说中国人修长城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怪兽饕餮,饕餮是以人为食的凶兽,60年祸害人间一次。今天给出这个假设,其用意是很清楚的,这里就不饶舌了。时值宋朝,大宋的无影禁军在长城上与饕餮大战,无奈不敌饕餮。这时,到东方盗取黑火药的欧洲雇佣军的两个强盗威廉与佩罗,正好来到长城脚下,见此状况,愿意出手相助无影禁军,共同对付饕餮。威廉赴汤跳火,活捉饕餮,从长城到汴梁,都是威廉冲在第一线,神箭奇能,拯救了宋朝的子民。人们问该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导演回答是“信任”,什么信任?是无影禁军女统帅林梅对欧洲雇佣军威廉的信任。因为信任,才有合作战斗。那就是说,要信任欧洲雇佣军,尽管他们是强盗,强盗也能拯救我们。其实,影片的寓意很清楚,来自北方的饕餮怪兽是中国的毁灭者,来自欧洲的西方人是中国的拯救者,整个影片充满着威廉的高大形象与宏大气场,他是正义、力量、智慧的化身。包括长城在内的所有的中国场景都不过是展示他英勇无畏的舞台,这就是“中国文化搭台,西方英雄唱戏”,一个发生在古代中国的故事,讲的却是英语,西方文化的主场感十分强烈。实际上,这个电影的寓意仅仅从电影海报就看得清楚:威廉高高在上,巨大的形象占据着画面中心,无影禁军统帅林梅作为女人屈居其下,至于中国那么多男人只配在他身边众星捧月,“长城”两个汉字被英文“THE GREAT WALL”死死压盖。这些画面语言及修辞手法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你,谁是真正的英雄。不管有多少赞美《长城》的影评,都无法掩盖这个赤裸裸的文化殖民主义逻辑。

西方人、西方文化、西方价值观、西方英雄主义是人类的拯救者,这是西方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也是他们艺术的灵魂,他们是不会在电影合作中放弃这个原则的。倒是中国人特别宽容,你要当英雄,我就把你塑造成英雄。至于我们的观众嘛,就是看个热闹,看个场面,看个明星,已经习惯当屌丝,不会意识到故事背后有什么寓意,就是感受到了,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们需要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我们就得服从好莱坞的规则。可以说,这种以西方原则为原则的中美电影合作,是合作的一条歧路。文化自信是精神的独立,没有民族精神独立的所谓合作,不过是用中国文化符号替西方文化精神作嫁衣裳而已,用中国的长城为西方英雄做垫脚石而已。

艺术创作不是胡编乱造,不能随意曲解中国文化符号与历史过程

《长城》是什么电影?制作方说是商业大片。没错,《长城》不过是好莱坞设计的一部旨在占领中国市场的商业电影,但是,美国的任何一部商业大片,都不可避免地要渗透其英雄主义价值观。那么,要全面占领中国市场,就需要有中国元素,就需要与中国合作。于是就有了长城、饕餮、宋朝,欧洲雇佣军、无影禁军、男主、女主等元素,然后在这些互不搭界的元素之间搭桥牵线,建立联系,最后整合在一个故事逻辑之中。这是典型的工业化生产。先设计一个产品,然后寻找制造原料,最后把这些原料结构到一个模式中。据说,电影已经完全进入了工业化生产时代,这是一套科学的生产体系。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设计与生产模式,是主题先行、意念先行、技术先行,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客观的历史的故事内核,就必然缺乏情节的有机构成及内在驱动力,整个故事都靠人为结构与外力拖动,这就是牵强附会,没有情感逻辑怎么可能感动人呢?不要因为《长城》是好莱坞大牌编剧,就迷信他们的剧本是神来之笔。实际上,这个剧本就是一些元素的拼贴,根本没有使这些元素获得艺术生命。所以,观众感到整部电影除了打怪的场面喧嚣之外,实在找不到情节之间的合理性,找不到故事的逻辑性。你被巨大的场面震动,你一点都不会感动,就像看了一场热闹一样,眼花缭乱了一番而已。说穿了,这就是胡编乱造。宋朝与长城是真实存在,是历史;而无影禁军与雇佣军以及饕餮是不存在的,神话想象与历史真实不是一个逻辑起点,怎么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叙事呢?如果说这种不伦不类就是神魔电影的特征,我只能说这是游戏而不是艺术。同时,在长城与饕餮之间生拉硬扯的胡乱解释,无异于对中国文化符号的亵渎。

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责任。《长城》用了长城的名字,却没有担起长城的责任。

按照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霸道逻辑,本文无疑也属“恶意”差评。好在《长城》已经下线了,不会影响它的票房收入。实际上,对某些人来说,差评优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评法才能促进票房攀升。醉翁之意不在“评”,在乎票房!悲乎,电影!悲乎,评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